當萊昂納多·達·文西在16世紀初從米蘭回到佛羅倫斯時,他遇到了一位比自己小23歲的對手——米開朗基羅。這兩位藝術家之間高手過招的故事,在16世紀的佛羅倫斯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同達·文西一樣,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Buonarroti,1475—1564年)也成長於一個缺乏藝術氛圍的家庭。1475年,米開朗基羅出生在佛羅倫斯附近的山城小鎮卡普萊斯,他的父親是一個失敗的銀行家,母親在他六歲時就去世了,之後他被寄養在保姆的家裡。
這位保姆的丈夫是一個石匠,家裡有一個大理石採石場。米開朗基羅在這裡度過了一段童年時光,他學會了使用鑿子和錘子的訣竅,並對大理石產生了興趣。稍年長時,米開朗基羅的父親試圖將他送到佛羅倫斯接受教育,但這位叛逆的少年對於學校沒有任何興趣,他更喜歡複製教堂的繪畫和研究古典雕塑。1488年,13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在基蘭達約的作坊當學徒。基蘭達約擁有當時佛羅倫斯最大的作坊,作坊中那些富有潛質的學生們很快受到了美第奇家族的關注。
1489年,佛羅倫斯的統治者洛倫佐·美第奇向基蘭達約要求送出他最好的兩個學生,後者推薦了米開朗基羅和弗朗西斯科·格拉納奇。洛倫佐在自己的府邸中開設了一個柏拉圖學院,學者、詩人和藝術家們經常在此聚會研究學問。他們主張新柏拉圖主義和獨立的思想體系,強調歷史、語言和藝術都從人的本體出發。這個學院儘管只是一個鬆散的學術圈,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古代知識的傳播。
米開朗基羅在15歲時加入學院,從1490至1492年都生活在這裡,他的早期作品受到了學院中的思辨與文學的影響。米開朗基羅最早的雕塑老師是貝爾託爾多·迪·喬萬尼(Bertoldo di Giovanni,1420—1491年)。喬萬尼是多納泰羅的學生,常常為多納泰羅設計的作品做後期工作。米開朗基羅在這位優秀的雕塑家的指導下開始學習雕塑,雖然只有一兩年的時間,但顯然受益匪淺,他很快開始獨立完成作品。
米開朗基羅在1492年接受洛倫佐的委託創作了浮雕《半人馬之戰》。《半人馬之戰》的靈感來自喬萬尼的經典浮雕,是古希臘流行的藝術主題。米開朗基羅將精細的表面和粗糙鑿成的背景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奇特的效果。這件作品被認為是他最好的早期作品。在美第奇學院的這段時期,米開朗基羅逐漸掌握了出色的雕刻技術和繪畫技巧,為其日後的輝煌生涯打下了基礎。
洛倫佐在1492年去世後,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生涯也受到了影響,他不得不離開學院,回到父親的家。1494年,洛倫佐的繼承人皮耶羅委託米開朗基羅製作雕塑,使得他再一次進入美第奇的府邸。但是時間並不長,薩沃納羅拉修士的崛起讓佛羅倫斯經歷了一次動蕩,美第奇家族被驅逐,米開朗基羅也在動蕩結束前離開了這座城市,前往威尼斯、博洛尼亞和羅馬。
1497年11月,法國駐羅馬教廷的大使委託米開朗基羅雕刻《哀悼基督》,這件作品在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是為紅衣主教的葬禮製作的,也是米開朗基羅唯一有籤名的作品。"哀悼基督"取自《聖經》中基督被猶太總督抓住並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後,聖母瑪利亞抱著基督的身體痛哭的情景。這一題材在中世紀北歐的宗教雕塑中很常見,但米開朗基羅的詮釋是前所未有的。他平衡了自然主義和古典秩序之間的關係,將悲壯的理想美和逼真寫實的刻畫結合起來,神性和人性在這裡也得到了統一。
這件雕塑中的聖母瑪利亞非常年輕,這對於一位有著大約33歲兒子的母親來說,顯得有些不可思議,聖母的青春可能象徵著永遠的純潔。米開朗基羅曾對他的傳記作家阿斯卡尼奧·康迪維說:"難道你不知道貞潔的女人比不貞潔的女人更能保持青春嗎?聖母從未經歷過可能改變她身體的欲望,所以她能夠保持青春。"
聖母的如同少女一般明媚的面容,與基督沒有任何生命氣息的身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強烈的反差令人感受到不合理的現實所造成的悲劇。按照中世紀宗教藝術的傳統,"哀悼基督"一般是譴責性的,目的是為了喚起人們的悔恨與自責,不過米開朗基羅在這裡並沒有強調基督受難所引發的衝突,而是美化了基督的犧牲和母性的力量,以一種善良和優雅的方式實現了與現實的和解。這件作品中流露出來的寬廣的人文主義顯示出米開朗基羅在美第奇學院中受到的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
《哀悼基督》的結構是金字塔式的,瑪利亞的頭部是頂點,再逐漸從衣服上的層層褶皺,到她膝蓋上的基督,再到基座,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構圖。人物的身體結構並不是完全符合比例,因為在一個女性的膝蓋上放置一個成年男性有些困難,所以作者讓瑪利亞的身體被寬大的衣袍遮蓋起來,這樣的處理方式十分巧妙,既掩飾了瑪利亞實際上的身體比例,同時又恰到好處地表現出瑪利亞的四肢,兩臂擁抱著基督,兩腳支撐在地上,力量分布均勻,人體比例在錯覺中也感覺很和諧。
基督裸露的身體在聖母厚重衣袍的襯託下,顯得瘦弱冰冷,當聖母的眼神落在兒子的身體上時,可以感受到一位母親無盡的慈愛與溫柔,這種濃厚的感情甚至超過了悲傷。死去的基督在身體上並沒有多少創傷,僅在肋下有一道傷痕,他的手臂和腿部都無力地下垂,頭部後仰,米開朗基羅對於屍體的描繪很寫實,考慮到了重力的作用,但也經過了理想化和戲劇性的處理,讓屍體顯得不過於僵硬,以方便於聖母的擁抱。
這件雕塑給人一種既哀傷又優美的複雜感受,在細節方面的設計十分精心,整體統一而富有變化,是米開朗基羅藝術生涯前半期最著名的雕塑,一經展出就轟動了整個羅馬城。19世紀的現實主義雕塑家羅丹也深受他的影響。羅丹 1886年 大理石 76.2cm×27.4cm×21cm 芝加哥美術館說明:19世紀的法國雕塑家羅丹(AugusteRodin,1840—1917年)即受到了米開朗基羅的影響,夏娃是一個有血有肉、充滿感情的女人,而不是一個理想化的符號,令人想起米開朗基羅的《大衛》,以及西斯廷天頂畫中的人物形象。
亞當(Adam)羅丹 1876—1886年 青銅 98.1cm×73.7cm 芝加哥美術館說明: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教堂天頂畫中繪製的《創造亞當》和雕塑《哀悼基督》啟發了羅丹的這件雕塑。羅丹將天頂畫中亞當的姿勢進行了轉動,並將亞當從上帝那裡接受生命的手勢轉移到右臂上,亞當的下垂的左臂則是來自《哀悼基督》中基督的死去的身體,羅丹在這裡將生命和死亡的主題凝結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