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的決勝點在哪?不是埃及的開羅,而是地中海的馬爾他島

2020-12-28 騰訊網

如果提起北非戰役,就不得不說起隆美爾和他的北非軍團。在北非軍團初到北非時,隆美爾僅用很少的兵力就擊敗了韋維爾,迫使英軍大幅度的後退。但從此之後,戰線就在反覆的搖擺。因為隆美爾始終匱乏用來進攻埃及的補給,原本應該送給隆美爾的補給,也都被英國人一個一個擊沉到了海裡。其中導致隆美爾補給嚴重不足的關鍵,就是馬爾他島。那麼這麼一個小島,對於北非軍團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竟然能讓隆美爾兵敗北非?

一、馬爾他島

馬爾他島位於地中海,處在利比亞和西西里島之間,面積算不上巨大,僅有264平方公裡。公元前700年,希臘人就在這裡進行殖民。一個世紀後,腓尼基人和羅馬人也接踵而至。從這之後,馬爾他就成了一個戰略上的要衝,無數的人試圖控制這裡,進而控制整個地中海。羅馬人、阿拉伯帝國等勢力對馬爾他進行了無數的爭奪戰。原因就在於,馬爾他位於地中海中央,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無論誰控制了這裡,都等於控制了地中海。

歷史上馬爾他島因為是個戰略要衝,所以曾經多次爆發戰爭。而控制這裡的人,也會將這裡打造成一個超級要塞。期間馬爾他騎士團曾經依靠自身的武力,擊敗了奧斯曼帝國,成功控制了馬爾他。此後風帆上印有八角十字旗的馬爾他騎士團在地中海上橫行兩百餘年,直至1798年,拿破崙按照法國大革命後成立的法國共和國政府的命令,遠徵埃及以幹擾英國與海外最大殖民地印度的連繫。此時法國遠徵軍出發前往埃及途中,途經馬爾他附近,為了確保海路的暢通,拿破崙下令奪取戰略地位重要的馬爾他。

當時拿破崙假意派人要求進港進行補給,並宣稱不會對馬爾他發動攻擊。不知實際的馬爾他騎士團同意了法軍船隻進入,可當船隻安全進入瓦萊塔港後,拿破崙立刻命令戰艦將炮口轉向馬爾他騎士團,要求馬爾他騎士團投降。

馬爾他騎士團無力對抗法軍,只能向拿破崙投降,最後騎士團撤走往俄羅斯。拿破崙在馬爾他只停留數日,這段時間中他劫掠了島上很多財富,並建立起傀儡政權統治。然後拿破崙留下部分駐軍後,大軍就繼續埃及遠徵。

顯然法軍的舉動讓馬爾他島的居民十分厭惡法軍,於是他們起來反抗法軍,並逼使他們撤離要塞。當時與法國敵對的英國、西西里王國及那不勒斯王國也紛紛支援島上反抗者,英國亦派出皇家海軍封鎖馬爾他。1800年,駐馬爾他的法軍向英軍投降。此後馬爾他島的居民為了自身的安全,於是成了英國的一個自治領。有這等好事,英國自然不會錯過,於是英國人在同意了馬爾他的請求後,擁有了這座地中海上的堡壘。

二、地中海戰役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馬爾他島就成了地中海上的熱點地帶。傳統上來說,在地中海上有兩個對手,分別是法國和義大利。因為法國早已戰敗,所以義大利就成了英國的主要對手。在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對英法宣戰後,義大利空軍就對馬爾他進行了轟炸,英國方面也迅速展開還擊,地中海的戰火也就此點燃。雙方在隨後幾個月裡一直在進行小規模的衝突。

不過英國皇家海軍畢竟縱橫大洋數百年,為了解決義大利海軍,英國皇家海軍決定火中取慄。在1940年11月,英國皇家海軍空襲義大利海軍的塔蘭託軍港,以輕微的損失就癱瘓了義大利海軍主力艦數個月。遭受重創的義大利海軍不敢與英國皇家海軍正面抗衡,只能將自己的海軍艦隊撤往北部港口,以避免英國皇家海軍對他們造成更進一步的打擊。義大利人這一退,就造成了地中海幾乎完全被英國人支配,如此一來,地中海就徹底成了英國人的天下。

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為,英國皇家海軍的行為其實是在以攻為守,確保在英國實力衰弱的1940年能夠讓他們在地中海的局勢不遭破壞。按照英國人的計劃,他們將守住直布羅陀,馬爾他和埃及。確保他們在地中海形成一種網格化的戰局。

然後利用位於地中的英國皇家海軍的地中海艦隊,在地中海上對軸心國展開攻擊。不得不說,英國人這個時機抓的非常好,利用德國在地中海的力量空虛,英國人可以在地中海能以較小的力量,對軸心國發起不間斷的打擊,而且投入成本小,收益卻很高。

當然,這其中馬爾他就是他們的一個前哨站,如果失去馬爾他的話,那麼英國人的計劃也就不不復存在。不過考慮到德國人在地中海沒有力量,其自身的海軍也無法突破英國人控制下的直布羅陀。因此英國人只需要考慮面對義大利人,可以說只要他們成功的擊敗了義大利人,那麼英國在地中海就可以不間斷的對軸心國發起一次次打擊。尤其是馬爾他扼守著地中海的交通咽喉的時候,就更是如此。可以說,正是因為馬爾他的存在,英國人才得以如此優勢的發動攻擊。

三、馬爾他的意義

馬爾他對於英國人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任何對北非的大規模運輸行動都無法逃過馬爾他的監控。一旦馬爾他發現了軸心國的運輸船,那麼英國皇家海軍的地中海艦隊就會展開行動。而且馬爾他島上本身也部署有英國皇家空軍的飛機,從馬爾他島的機場出發,英國皇家空軍的作戰半徑變得十分廣大。

馬爾他島上起飛的皇家空軍其作戰半徑,東可到希臘,南往利比亞,西至阿爾及利亞,北可抵達義大利中部的弗羅倫薩。可想而知,如此優勢的空襲半徑和巡航半徑,英國人幾乎是可以完全掌握地中海的天空與海洋,甚至於輻射到北非沿岸。

所以儘管說隆美爾率領非洲軍團抵達了北非,但是馬爾他依舊如鯁在喉。因為馬爾他的存在,不僅僅海上航道不安全,陸地運輸也成問題。就算物資僥倖到了北非,可是馬爾他的英國皇家空軍依舊敢於飛過來空襲利比亞等地,轟炸德國北非軍團和義大利軍隊的運輸隊至於海上的運輸船就更是倒黴,就算沒有被英國的艦隊打沉,也會被英國人的飛機炸沉。對於軸心國而言,這種代價是不可承受的,因為他們在地中海的海上力量本就不多,現在就更難取得優勢了。

軸心國的一切航線都落入了馬爾他的打擊範圍,在馬爾他最為活躍的時候,運輸船隊的損失率會飆升至百分之三十以上。軸心國派出一支一百艘各型船隻組成的運輸船隊,可能要損失三十艘。這個損失數字還不包括被迫返航的船隻,再加上遭到轟炸的陸地運輸線等,軸心國真正可以到手的物資遠遠低於他的所需。在1940年末至1941年6月,馬爾他遭到德國空軍壓制時,這個損失數字才有所下降。不過當1941年6月後,在義大利的德國空軍被調走後,馬爾他的英國空軍迅速恢復了回來。

伴隨著馬爾他的恢復,北非軍團的後勤損失就日漸增高。在戰爭之初隆美爾可以依靠機械化部隊的快速進攻和空中力量的配合予以英軍巨大的殺傷,迫使英軍不得不潰退。但因為惡劣的後勤,隆美爾無法將自己的攻勢變得持久。在攻擊託布魯克等要塞時,非洲軍團就難以取得勝利。而後勤線的不穩,也造成了非洲軍團和英國人的後勤對比是1:50,如此惡劣的後勤肯定無法讓隆美爾維持攻勢。最後的結果就是德國非洲軍團,最終在北非被盟軍擊敗。

參考文獻:《北非戰場》

《第三帝國系列:非洲軍團》

《隆美爾戰時文件》

相關焦點

  • 北非的決勝點是馬爾他島,可沙漠之狐為何卻放棄了進攻馬爾他?
    眾所周知,北非戰場的決勝點不在北非的沙漠上,而是在於雙方誰先能得到補給。這一點上德國的非洲軍團是先天吃虧,因為他們的補給十次有九次在海上被英國人送進了大海裡餵魚。也是因為補給的不暢通,所以隆美爾領導的非洲軍團老是無法取得戰略勝利。如果要解決這樣的情況,非洲軍團在一開始就應該奪取馬爾他。但為什麼直至非洲軍團陷入劣勢之前,隆美爾都不曾考慮這一點呢?
  • 位於地中海的「馬爾他島」是一個怎樣的島嶼,會有颱風影響嗎?
    馬爾他島是一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島嶼,其經度位置大約為東經14°至東經15°之間,時區上屬於東一區,緯度位置大約為北緯36°左右,屬於中低緯度地區。馬爾他島位於地中海的中部地區,距離北部義大利的西西里島的距離大約為90千米,往西距離非洲的突尼西亞大約280千米,往南距離利比亞大約333千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處地中海東西部,以及南北部地區海上交通的要衝之地,所以馬爾他島被稱為「地中海的心臟」。
  • 同樣身處非洲,為什麼埃及不是黑人文明?北非不是非洲文明圈!
    非洲可不是黑人的專屬,所以自然也不存在埃及為什麼不是黑人國家的問題?非洲起始,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另一個部分就是北非。北非也是人類文明的誕生地,而且也是關鍵區域,這一地區誕生了很多古老的民族,也創造了自己輝煌的文明,有一點是我們可以承認,並且肯定的,那就是非洲北部地區從來都不是黑人的活動區域。
  • 英屬馬爾他:英國控制地中海的重要據點
    1565年奧斯曼進攻馬爾他島,被醫院騎士團擊退。1571年西班牙與威尼斯聯軍在勒班陀戰役擊敗奧斯曼,摧毀了其在地中海的霸權,奧斯曼自此對馬爾他不再構成威脅。聖約翰大教堂拿破崙在馬爾他短暫停留後就啟程前往埃及,留下4000士兵駐守馬爾他。
  • 北非故事多,失去卡扎菲,利比亞人後悔嗎?
    如果去掉埃及和西北非國家,突尼西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是純粹的北非國家,有很多共同點,我們逐一來看下。一、突尼西亞(突尼西亞歷史比羅馬還早)突尼西亞位於地中海中央的南岸,隔突尼西亞海峽與義大利相望,面積約16.2萬平方公裡,比我國河南省稍小。突尼西亞東北兩面朝地中海,海岸線全約1300公裡,陸地邊界約佔一半長度。
  • 去埃及,和時間對話.
    埃及不是一個多變的國家,它就在那裡,一千年,兩千年,三千年,四千年,五千年,縱使每個時期都有著自己強烈的特色,但是五千年來,它沉澱成了現在的埃及,不曾改變。到金字塔窺探千年文明的興衰,乘坐馬車奔跑在亞歷山大,在熱氣球上看尼羅河日出,到紅海感受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去埃及,去看另一種五千年文明在這片土地上徐徐展開。
  • 「地中海心臟」馬爾他:風景秀麗的地中海島國,為兵家必爭之地
    今天我們把目光從非洲幾內亞灣沿岸的加納,往北移動穿過加納,經過非洲廣闊的熱帶草原地區,進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並穿過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來到蔚藍的地中海海域,到地中海中部海域,來介紹第39個國家,「地中海心臟」馬爾他:風景秀麗的地中海島國,為兵家必爭之地。
  • 北非戰役 血戰阿拉曼擊退隆美爾(組圖)
    2月,德國隆美爾將軍率德國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地區增援義大利軍隊。在德意聯軍的攻勢下,英軍開始從利比亞敗退。1942年7月,德意聯軍自利比亞突入埃及,進抵距開羅只有350公裡的阿拉曼地區。但由於盟軍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權,駐北非德軍因兵力及裝備補給不足而無力繼續向前推進,被迫轉入戰略防禦。  與此同時,英國在美國的支援下不斷加強其在北非的軍事力量。
  • 埃及開羅丨一座無奈生活在垃圾堆裡面的城市
    今天咱們來看一看埃及開羅附近的『垃圾之城』吧,那裡的人們,是真的生活在垃圾裡,雖然,他們並不想....在開羅大都市區的外圍,散落著7個垃圾之城,其中最有名,也是最大的,是在Moqattam山腳下。不是的,這些垃圾並不是這裡的居民的,而是開羅市民的。開羅是埃及的首都,全球知名的大城市,人口超過2000萬。但是,開羅多年來,卻沒有建立一個有效的官方垃圾回收系統。家中的垃圾不知道往哪裡倒,如果要去垃圾場,又太遠太麻煩,那個時候,開羅才是『垃圾之城』。
  • 開羅記敘二
    我有一陣子沒去之前的餐廳吃飯了,記得剛來開羅的時候旅館老闆告訴我那家餐廳的位置,我就經常去那裡吃飯。有一回我去的時候正趕上埃及人的飯點,餐廳的人特別多,我就在樓梯上站著排隊。吃飯隊伍前頭有一個當地的姑娘害羞的偷看我,我也看看她。吃飯的時候我抬頭四處張望一下,結果發現她正在偷看我,接著趕緊把頭扭了過去,臉噗嗤一下就紅了。等大家吃完飯,她從洗手間出來,我和她禮貌地打了個招呼。
  • 埃及文學|馬哈福茲 開羅三部曲
    這些現實主義作品主要反映殖民統治下的開羅中小資產階級和下層貧民的生活。作家集中筆墨以一個街區、一個家庭或一個人物的遭遇描畫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20多年埃及的黑暗生活圖景,表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赫利利市場》寫低級職員阿基夫的生活困境。小說在描寫阿基夫不幸的同時,深刻挖掘了人物內心的弱點和矛盾。
  • 中東劇變以來環地中海國際關係的變化及影響
    以土耳其為一方,希臘、賽普勒斯、埃及、以色列和阿聯為另一方,雙方在東地中海和利比亞激烈較量。東地中海的油氣資源之爭是當前東地中海爭端的核心議題,也是衝突的主要根源。同時,東地中海爭端也涉及到領土糾紛、地緣政治、安全、意識形態等問題。土耳其與希臘、賽普勒斯的歷史宿怨,與埃及、以色列關係趨於惡化,對利比亞的軍事幹預,推動了地區反土聯盟建立。
  • 在埃及開羅,不只有金字塔,還藏著這些讓我心動的景致
    「從未見過開羅的人,就等於沒有見過世界的人。」這是《一千零一夜》中很吸引我的一句話。為了讓自己成為見過世面的人,於是乎在2019年年末的時候我來到了埃及。小馬實拍的開羅老城區十幾天的旅途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句話中的精髓,五千年的文明或許並非是小馬一次埃及旅行就能感受得到,但這短暫的行程中,從金字塔與獅身人面像到圖坦卡蒙黃金面具,從盧克索卡納克神廟到阿布辛貝勒神廟等等,每一處都讓我驚喜滿滿。
  • 北京-開羅——一個埃及家庭疫情下的齋月「雙城記」
    此時臨近北京時間下午4時30分,開羅時間上午10時30分——兩地有6小時時差。這是身在北京的哈萊與遠在埃及的丈夫薩米爾和孩子們約定的每天視頻通話時間。哈萊在北京和遠在開羅的家人視頻通話。新冠疫情暴發後,原定4月份回埃及休假的計劃變得越來越渺茫,直到最後一刻,她徹底放下了這個念頭。這個埃及家庭也由此開啟了遙遙相望的齋月「雙城記」。「這是第一次沒有跟家人在一起過齋月。」畢業於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中文系的哈萊,此刻更加理解了中國古詩中「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含義。哈萊準備了蜜棗、棗糕等幾樣食物,增添齋月味道。
  • 不只有金字塔,埃及開羅還藏著這些小眾之美,值得來打卡
    相信很多人來到埃及開羅之後,第一時間都會去金字塔旅行,但是作為小眾旅行愛好者來說,到了開羅之後,一定要提前了解世界文明古國的文化底蘊。如果想要第一時間了解到這些文化的話,那麼一定要到開羅老城區走走,在這裡你將看到最埃及的市井生活,比如當你走在人多的地方就會看見宣禮塔,也就是這樣可以判定塔下面就有清真寺。當然在開羅的老城區中並不是所有的清真寺都是規模那麼大,也有不少是小規模的建築,在我看來應該是只要滿足做禮拜的功能就足夠。
  • 埃及開羅北京飯店老闆哈尼閻:在尼羅河畔憶齊魯(圖)
    新華社開羅5月8日電 通訊:尼羅河畔憶齊魯新華社記者 鄭凱倫與赴約經常遲到的當地人不同,花甲之年的哈尼閻在約定時間出現在開羅北京飯店門口
  • 行走北非古國摩洛哥
    腓尼基人原來在地中海的東岸敘利亞這些地區,由於受到亞述帝國的壓迫,他們逐漸遷移到了北非,以突尼西亞為中心,當然也有相當多數人是在這裡建立了殖民地,主要就是個貿易據點,再往後就是迦太基,然後再往後就是羅馬人,後來拜佔庭的人也來了,到了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帶著伊斯蘭文明也來到了非斯。
  • 實拍埃及首都開羅街景,沒有中國4線城市繁華,卻藏濃濃煙火氣息
    一直以來對於埃及的嚮往由來已久,或許是以為對於對埃及文明的崇拜,或許是對小學課本上金字塔的期待,促成了我這一次的埃及之行。由於宗教信仰,所以你在埃及開羅大街小巷行走中,將遇到不少的清真寺,這些濃濃的特色建築讓這裡看起來極具異域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