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媒體自由和網絡言論的一些常識

2021-02-15 上官亂彈

對於新聞媒體,臺灣人的」擔憂「比大陸人多

談論臺灣的新聞自由已經成了一種顯學。即使雙腳沒有踩在這座島的土地上,大抵從網絡上也能知道,這2300萬人的電視、報紙、雜誌是多麼的熱鬧。走在臺灣,更是會覺得,現實中臺灣人有多和氣禮貌,電視新聞節目上的政客和評論人們就有多「粗暴」和「刻薄」,去臺灣的頭幾天,大家往往會有種神清氣爽之感:「啊,這就是新聞自由。」不過,多幾天,也就慢慢適應了。

對於臺灣的媒體現狀,大家都聽到了太多解讀,有讚許肯定和羨慕,也有質疑挑刺和不屑。

1988年「報禁」解除的時候,全臺灣只有31家報紙,政府部門接受新報申請的第一個工作日,就有7家報社辦理手續。今天,已經有了7個新聞臺,超過100個有線電視頻道,2500家報紙,4000多家雜誌,近200家廣播電臺和1000多家通訊社。衛星轉播車全球密度最高——2300萬人82輛,日本1.2億人才71輛。如此密集的媒體生態,當然會導致新聞素材嚴重不足,媒體娛樂化傾向嚴重。可是大家感受到的,往往正是現在這種媒體密集帶來的「熱鬧」甚至「枯燥」,而沒有在這之前幾十年,臺灣人為爭取報禁而進行的抗爭。

而即使是這些來自對岸的讚許,臺灣人也不再像以前那麼「我們真的有這麼美好嗎」的誠惶誠恐了。臺灣著名新聞評論人陳文茜就說過:「你以為他們只是為了說臺灣好?其實是指桑罵槐了。他們關心的其實不是臺灣,而是故鄉。」「我比較擔心臺灣本地人的反應,不管別人說你好,說你壞,他們在說的,在折射的,都是自己來的地方。」這好像一語中的。

現在,你去跟臺灣說你羨慕他們的言論自由和媒體自由,他們對前者會部分認同,但是對後者,大部分人還是會皺眉,一些人會給你說「媒體治國」,一些人擔心「民粹」,一些人討厭「不是吵架就是八卦」,在逢甲夜市,我遇見過一個賣衣服的小妹,她知道我來自大陸,很真心地告訴我,其實很喜歡大陸媒體人,因為她覺得臺灣記者都好討厭,大陸媒體人都好「正」。

更由於臺灣地緣政治上的特殊性,臺灣幾乎沒有國際地位可言,鮮有國際會議可以參加,更不能參與國際事務,沒有發言權當然也就沒有興趣。而新聞節目呢,由於臺灣面積小,人口少,新聞素材自然也不多,偶爾抓到一個大案,所有媒體都興奮得不行,記者不斷跟蹤報導,評論節目也會大量跟進,唯恐態度不夠犀利。而對於藍綠陣營對峙的問題,民眾的熱情度也比之前大幅度下降,大家更關心的是眼下的小確幸。那麼曾經讓臺灣大放異彩的綜藝節目呢?在近年大陸綜藝節目崛起的情況下,資金小,運作手段傳統,內容越來越本土化的臺灣綜藝節目受到嚴重擠壓,通告藝人越來越不」大牌「,內容越來越同質化。

這導致一些奇異的現象:臺灣新聞比綜藝節目更好看、更充滿娛樂性;美食生活類節目事無巨細,四處走街串巷,絲毫不放過小細節,喝一口咖啡都可以感動半天。甚至有人調侃:臺灣新聞極具特色,SOP 非常完善——中間10分鐘穿插臺灣各縣市民眾的家庭糾紛、路人吵架、誰殺了誰、哪個傻蛋又犯蠢了,各種新奇事件非常精彩。最後10分鐘是業配文加小清新動物新聞,在天氣預報女孩的甜美笑容下跟觀眾說再見,跟大陸網友調侃的「大陸新聞三部曲」有異曲同工之妙。

和前些年相比,對於」新聞自由「,臺灣人的」擔憂「明顯更多了。

誰都可以辦雜誌

如果要在臺灣辦一家雜誌,或者再大膽點,開辦一個有線電視臺,需要什麼門檻?

辦雜誌是最容易的,只要登了記,就可以發行了。臺灣以前有出版法規範了許多門檻,這部法律來自國民黨政府1930年制定的 「出版法」,以」限制「新聞、出版的自由。1999年1月,在臺灣社會各界的強勁壓力下,實施長達69年的「出版法」被廢止。  

而要開辦電視臺的門檻就稍微高點了。首先,你得是臺灣公民。然後根據1993年由」行政院新聞局「發布的《有線電視法》,主體得是股份有限公司或財團法人。而在同一地區,有線電視不得超過五家。

在內容上,規定必須免費提供十分之一以上頻道作為公益性、藝文性、社教性等節目使用者。 有線電視之節目評論涉及他人或機關、團體,致損害其權益時,被評論者,如要求給予相同答辯之機會,不得拒絕。此外,還規定臺灣本土自製節目,不得少於百分之二十,以及廣告時間合計不得超過節目播送時間百分之十。

1994年,增加規定: 必須具有完整的系統營運計畫、合格的工 程技術以及穩定的資金額度——兩億元新臺幣,才能申請營業。所以,臺灣部份企業集團即是在這樣 的情況下,大舉介入有線電視產業,導致臺灣有線電視產業財團化的趨勢。

創辦報紙雜誌的門檻幾乎沒有,就像在臺灣年輕人中間風靡的《小日子》,只有一個總編和兩個員工,擠在一間小辦公室裡。

1985年,左翼作家陳映真創辦《人間雜誌》,它是臺灣社會運動史上最重要的雜誌——它跳脫政治「統獨」爭議,直接凝視臺灣底層的弱勢人民。讓臺灣的環境汙染、勞工利益、弱勢族群、社會底層的問題一一浮現,誰也沒想道這本雜誌撐了4年,47期,對臺灣社會影響深遠,很多人在閱讀了之後才開始參加社會運動。

時政類網站並不佔主流

臺灣的網絡文化比大陸早很多年,這得益於80年代臺灣的「亞洲四小龍」地位,電子產業非常發達,作為世界的代工基地多年,練就一身非凡的「山寨」技術,蘋果電腦剛剛出來mac電腦,臺灣的各大廠商就紛紛模仿,做出來的功能甚至比mac還多。臺灣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及主要國立大學於1990年7月著手建立臺灣學術網路TANet,1991年底,將TANet連結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JVNCNET,臺灣正式成為網際網路的一員。1992年6月,TANet正式宣佈對一般使用者開放服務。

到了1996年左右,網絡在學生群體中都比較普及了。臺灣最早的網站也不多,門戶網站大概就是番薯藤、sony、華納等,中國時報、PChome等也在網上可以瀏覽,但每個大學也有自己的灌水板塊,包括現在最著名的批踢踢實業坊,也曾是只是臺大的技術交流區。而華人地區第一本正式的網絡小說,其文體和敘事方式也是影響了一代人的網絡文學——《第一次親密接觸》,就於1998年3月22日凌晨誕生在臺南成功大學的電子布告欄「成大資訊所」與「貓咪樂園」。在這部小說的影響下,那時的大陸學生,連dos系統才剛剛學會,就已經在幻想網戀了。同時,也正是因為這部小說,大陸學生才開始知道臺灣的7-11,知道臺南的安平古堡,還會學主人公一樣調侃高雄港的海水,儘管很多人連高雄在哪裡都不知道。

近幾年,以Alexa世界排名為依據,臺灣最具人氣的網站依次是最大生活類和新聞類門戶網站——雅虎奇摩;以生活旅遊類博客、相冊、BBS為主的網站——PIXNET痞客邦;全球搜尋引擎谷歌;東森新聞下面的東森新聞網;臺灣最大的生活資訊官方網站——Life生活網。批踢踢實業坊雖然從人氣來說排名在第20名左右,facebook也並沒有進入排行榜,但是這兩個網站卻是臺灣媒體觀察網民言論動向的主要來源。以上這些都是綜合排名。

在分類排名中,資訊分享網站的排名依次是PIXNET痞客邦,玩樂、美食、創作類網站——隨意窩XUITE,美食主題網站——icook愛料理,相當於大陸大眾點評網的網站——愛評網;新聞分享網站——enews。而博客和論壇網站的排名,非常出人意料,排名前五位的,也不是批踢踢等網站,竟然幾乎全都是遊戲類交流和服務網站,論壇網站綜合排名第一的竟然是一個叫「巴姆雷特」的電玩社群網站,整個網站的「畫風」非常動漫,內容全部是遊戲相關內容和服務。其實受臺灣電子產業和日本文化的影響,臺灣的動漫和遊戲產業非常發達,在每個地鐵站,遊戲廣告都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比較特別的是,大陸的網遊廣告基本都是以明星代言人為主,而臺灣的網遊很少請代言人。

臺灣的即時聊天工具幾乎都和歐美日差不多,從早年的ICQ、OICQ、MSN,到現在的Line、Skype,以及臺灣本土的「即時通」,甚至有人也把facebook的消息功能也當做一種聊天方式。不過自從跟大陸交流頻繁之後,QQ、微信等工具也比較普及。

不可否認,由於人口規模、市場擴張和資本的青睞,近十幾年大陸的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發展非常迅速,臺灣網際網路很遺憾沒有像大陸網際網路一樣引起世界性風投的注意,發展比較緩慢。

不過儘管如此,臺灣的網絡便利仍被稱讚,覆蓋全島的免費wifi被CNN列為臺灣十大比其他地區突出的優點之一。

麼麼噠~~


相關焦點

  • 臺名嘴抹黑嫦娥五號,這就是臺灣的「言論自由」?
    導讀:一直以來,臺灣那些「名嘴」們最不缺少的就是奇葩言論。近日,島內綠媒的綜藝節目又出現了「名嘴」們的荒誕言論。近來嫦娥五號已經進入了攜帶月球樣本返程的階段,在談到這一話題時,評論員黃創夏稱:「阿波羅11號早在五十年前便上去了!
  • 「停播」了,蔡英文毀掉臺灣「言論自由」
    導讀:臺灣一直都崇尚所謂民主自由,隨著世界人權日到來,臺監察機構的「人權委員會」也在舉辦「人權阿普貴」的活動。該臺存在幾十年歷史,如今僅僅只是因為一些理由就被關閉,這難道就是臺灣所謂的言論自由嗎?根據臺灣媒體報導,島內還舉辦了多種活動。一個是無國界人權觀察團主辦的「體檢當權者」,一是由個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告別中天!訣別新聞自由」。他們渴望直接與臺當局對話。
  • 從郭冠英案件看臺灣「言論自由」及其他
    關心臺灣時政,或稍微了解臺灣社會的大陸民眾對這件事應該有所知曉。但此案件是因「郭冠英事件」而起,且已過去近9年,所以有必要回顧一下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因為它能讓我們看清臺灣所謂「言論自由」的真相,對大陸一些無底線吹噓臺灣所謂「民主社會」是一個很好的回應。
  • 不談政治只談常識,818臺灣綜藝關於大陸的腦殘言論
    ,是個想要靠政治運動炒作成名的投機分子,長這樣↓她上躥下跳,一心想紅,只是因為其容貌不足以迅速躋身娛樂圈,所以採取在社交網絡上大放厥詞的方法,用臺獨言論和過激字眼挑釁,妄圖引發內地網友的注意。但常識不需要辯論。就讓我們拋開所謂的政治立場,從常識角度來看看臺灣綜藝節目裡,偶爾冒出來的,讓人啼笑皆非的腦殘言論吧。無視常識事件一:茶葉蛋違背常識之處:無數據無無例證,信口開河。
  • 光明開講:臺灣中天新聞被關,臺言論自由今夜入墳塋
    這次卻系政治計算,和臺灣當局宣揚所謂言論自由,背道而馳,聽當局的發言,自覺十分諷刺。    魔幻的2020讓人看清很多事情,包括一些現實,自然也包括政治現實。無論中天的言論論調如何,在臺灣她有收視率,有受眾,也有廣告收入,並非經營不善而關閉。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42期:談談言論自由
    臺灣和香港的主流媒體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他們號稱有言論自由,但跟大陸近在咫尺就是讀不懂中國大陸,讀不懂中國政治制度。即使有一些人或多或少讀懂了,他也不敢說出來,因為控制他飯碗的老闆,也就是資本的力量,不允許他說出真相,一旦說出來,肯定要被炒魷魚。
  • 川普「社會性死亡」,引發全球對言論自由的討論!
    不管是在網絡上、媒體上還是在影視作品裡頭,公知們時刻不忘宣傳這個關於「言論自由」的經典段子。然而,最近川普的推特被封殺,需要這幫孝子賢孫去美國捍衛大統領的言論自由時,他們卻不但不誓死捍衛,反而換了一種腔調:美國憲法第一修案規定美國政府或國會不得制訂法律來剝奪人民的言論自由,這被廣泛認為是美國維護言論自由的象徵。
  • 臺灣人舉納粹旗,竟還敢稱「言論自由」?
    近日,在臺北101廣場一群人竟高舉納粹德國旗幟遊行向德國討債,而臺警方竟稱「尚屬言論自由範疇」,令人錯愕。「德國在臺協會」對此憤怒回應,卻遭遇大陸網友吐槽。這次討債的形式和目標竟然都有問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臺北驚現大量納粹旗 警方:言論自由!近日,在臺北101廣場,一群人竟高舉納粹德國旗幟遊行,讓一旁的外國遊客看傻了眼,一臉震驚!
  • 打壓媒體、血口噴人……蓬佩奧們,這算哪門子「言論自由」?
    與此同時,這場「黑人的命也重要」的大規模抗議活動正在扯下美國一些政客的最後一塊遮羞布,刷新了人們對於所謂美式「言論自由」的認知。英國《衛報》的一項分析發現,在美國報導弗洛伊德之死抗議活動的媒體記者中,有148人被捕或受到攻擊。這些只是記錄了5月26日至6月2日期間發生的襲擊或逮捕記者事件中的一部分,真實數字可能更高。
  • 臺灣知名政論家邱毅:從沒看過一個地方的媒體如此變態墮落
    尤其是一些少不更事的年輕人受汙染最嚴重,好多家庭都已經出現世代衝突。在對中國大陸花式造謠、惡意攻擊、猛潑髒水這件事上,臺灣綠營媒體可謂是「煞費苦心」、「勤勤懇懇」、「樂此不疲」。繼編造大陸民眾「吃不起茶葉蛋和泡麵」、「吃不起榨菜」的無腦言論後,綠營媒體借著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語不驚人死不休」,對於大陸防疫工作極盡一切方式進行抹黑。他們曾經拿大陸醫護人員的照片講感動臺灣的防疫故事,污衊稱「大陸疫情期間缺少肉,沒有糧沒有蛋白質,缺乏到要去吃田鼠」。
  • 吳琳琳:操弄臺灣媒體是民進黨慣用手段
    傳統的廣告收入來源由於廠商本身經濟效益不好被大量壓縮,民進黨當局憑藉行政機構投放廣告的優勢,成為媒體重要金主。吳琳琳指出,陳水扁執政時期便開始透過臺當局標案控制媒體,宣傳政績和利己言論,媒體立場明顯有偏向,為其執政製造良好的輿論環境。隨後,民進黨不斷加大力度來投放廣告。
  • 推特和臉書封禁川普帳號是侵犯言論自由嗎?
    這跟公權力一聲令下,所有的社交媒體帳號全部消失,是兩回事。反過來說,只有政府才能侵犯言論自由,網站則無法侵犯言論自由。所以如果將川普的帳號作為代表美國政府的總統帳號的話,並不受言論自由的保護。那麼如果將川普的帳號作為私人帳號來說,封他的推特帳號算不算侵犯言論自由呢?
  • 臺灣「親中」媒體中天新聞臺換照被拒 引發「打壓新聞自由」爭議
    臺灣中天電視大樓懸掛有「無限期支持言論自由」的標語,表達對換照被拒的抗議 臺灣廣播電視主管機構周三(11月18日)稱,針對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旗下的中天新聞臺「違規紀錄嚴重」、「內部自律機制失靈」由於中天新聞臺被廣泛視為藍營媒體,並持「親中」立場,反對黨國民黨和大量批評人士認為,這是對新聞自由的打壓。 「史上首次」 據臺灣媒體報導,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本周舉行的會議中,七名委員全數通過決定,中天新聞臺現有執照將於12月11日到期後不再給予續牌。
  • 臺灣「親中」媒體中天新聞臺換照被拒 引發「打壓新聞自由」爭議
    臺灣廣播電視主管機構周三(11月18日)稱,針對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旗下的中天新聞臺「違規紀錄嚴重」、「內部自律機制失靈」等問題作出不予續牌決議,這意味著這家有著26年歷史的頻道將不能再通過有線電視網絡播出。
  • 言論自由被剝奪 國民黨批民進黨漠視人權
    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10日舉行 「告別中天!訣別新聞自由」記者會,國民黨「立委」李貴敏(圖)表示,執政黨綠色獨裁封殺臺灣人民知的權利,她別上黑絲帶,呼籲大家繼續努力,爭取新聞自由及言論自由。(劉宗龍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臺當局「監察院」人權委員會宣稱守護人權,國民黨「立委」李貴敏昨質疑,最近中天新聞臺換照被NCC否決,人民的言論自由被剝奪,有看到「監察院」或所謂「人權會」為此發聲嗎?她提醒NCC,當初宣誓超越黨派、獨立行使職權,如今如何對得起臺灣人民、對得起下一代?
  • 媒體之「魔戒」說——論媒體自由與法律尺度
    這些聲音有的是很有生命力的;有的不那麼好聽,但還是有幫助;當然,有的的確不好。後來,做了媽媽之後,我曾經考慮當一個孩子在沒有辨別力的時候,面對這麼多良莠不齊的觀點,怎樣才能避免被誤導?是消滅那些言論,還是培養孩子自己獨立的思辨能力,我想後者會更好些。對於孩童尚且如此,何況社會之成年人這些獨立的個體呢?高手在民間,我們從孩童身上都可以受到很多啟發,相信高層也能從民間聲音中挖掘到內源的動力和能量。
  • 11歲的小女孩要和我討論「言論自由」
    我沒有言論自由嗎?我一下被噎住,不知如何回答她。眼看著她到站,仍然沒找到答辯詞。她下車時,我問了一句:你多大啦?11歲!然後揚長而去。 11歲的小孩用了一個太隆重的詞,我一下子找不到回復的入口。 言論自由,之所以說它「隆重」,因為它上了國家憲法: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 韓國瑜:臺灣再也沒有媒體敢監督民進黨當局
    中天新聞臺被關閉,前高雄市市長發文譴責自從蔡英文走馬上任以後,民進黨當局總是會做出一些為人所不齒的舉動,比如經常和美國接觸、大肆宣揚「臺獨」思想等。總之,民進黨當局陰險狡詐,為了搞分裂,各種陰謀詭計都用上了。
  • 什麼是言論自由、出版自由?
  • 你不知道的臺灣言論管控亂象
    ,媒體在隨機殺人事件的報導中,應當怎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是一個值得臺灣甚至於華人世界媒體報導值得深思的議題。我們以為自己有言論自由,網絡上的言論自由就夠用了。但這次隨機殺人,事實打破了幻想。原本在媒體的劇本中,死者家屬應該聲淚俱下,要求早日處決兇手,還我公道。過去,連鄭捷家屬都照這套腳本說同樣的話。但這次鎂光燈聚焦死者母親,把最高曝光的發言權麥克風交給她,期待照本宣科時,她卻拒絕服從媒體賦予她的角色義務,反而要求「從家庭」「從教育」預防隨機殺人再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