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金句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
——《養生要集》
導讀
本文內容,看起來是綜合了各家之長的。全文語言通俗易懂,有些實踐經驗也說得很具體清楚,如動作的「輕」「靈」解、步法的「虛」「實」解、應用的「走」「粘」解等,這對不同程度的太極拳愛好者來說,都不無啟發作用。
主旨
以心行氣——意到氣亦到。
務令沉著,久則內勁增長,但非格外行氣。
以氣運身——氣動身亦動。
氣要順隨,則身能便利從心。
神宜內斂,氣宜鼓蕩——此有不許硬壓丹田之意。
足見沉氣丹田,亦當徐徐行之。
氣宜直養而無害——養先天之氣。
養氣則順乎自然,故無有窮盡。非運後天之氣,運氣則流弊增大,是有窮盡。
周身宜輕靈
輕——以心意為主。
如拳之微微一動,便作一舉想。如無意識續示,即不再進,方謂之真輕。
靈——如手由低處舉高處,作無數一舉想,而才有隨意變化之妙,方謂之真靈。
心為令——如有主帥發令。
心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如手足開時,心意與之俱開;合時,心意與之俱合。內外一氣,渾然無間,則其動猶靜也。即能得到虛靜境界。
氣為旗——如表示其令之旗。
又氣如車輪。
腰為纛[dào]——如使旗中正不偏。
又腰如軸。腰為一身樞紐。腰動則先天之氣如車輪旋轉,氣遍全身而不滯。蓋無處不隨腰運動圓轉。
姿勢
1
總
根於腳,發於腿,
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由腳而腿、而腰、而手,
宜上下相隨,完整一氣。
其貫串一氣處,所謂:
「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
進退自然得機得勢。
但用意不用力,始終綿綿不斷,
周而復始,循環無窮,
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
故太極拳亦稱「長拳」。
若有一處不貫串則斷,
斷則舊力已盡、新力未生之際,
最易為人所乘,故曰
「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
有一不動,則必至散亂。
如手動而腰腿不動,
則手愈有力,身愈散亂。
蓋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
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
初學者,宜先求其開展,
使腰腿皆動,無微不動。
然皆是意,
所謂「內外相合,上下相隨」;
又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如是,則於肢腰任何部分,皆無偏重之虞。
2
別
步法——分虛實。
虛步以能隨意起落為度。實步,即彎腿而不伸直。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坐左亦然。如是方能轉換輕靈,毫不費力。否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又須做「川字步」,即當兩足前後立時,足尖俱宜向前。
軀幹——含摺疊。
即往復所變之虛實,外看雖似未動,其中已有摺疊,有轉換。進退,必須變化步法,故雖退仍是進。
含胸——胸略內含,使氣沉丹田。
否則,氣湧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浮。
拔背——使氣貼於背。
有蓄機待勢之功。
中樞——虛靈頂勁。
頭容正直,神貫於頂,謂之頂勁。須有虛靈自然之意,不可用力。一名「頂頭懸」,謂頭頂如懸空中。同時宜閉口,舌抵上顎。忌咬牙怒目。
尾閭中正——尾閭宜正,否則脊柱先受影響,精神亦難於上達。
立身——中正(由於中樞之姿勢正確),安舒(由於周身松淨),穩如泰山。
松靜
臂松——沉肩。
使兩肩鬆開下垂,以為沉氣之助。否則兩肩端起,氣亦上浮,全身皆不得力。
墜肘——使兩肘有向下松垂之意。
否則肩不能沉,近於外家之斷勁。手指亦宜舒展;握拳須松,庶符全身悉任自然之旨。又手掌表示前推時,手心微有凸意,為引伸內勁之助。但勿用力。
腰松——腰松則氣自下沉,能使兩足有力,下盤穩固。
上下、虛實,有不得力處,全恃腰部轉運合宜,以資補救其感覺靈敏,轉運便利。蹲身時,注意垂臀,忌外突。
全身松——全身鬆開,方能沉著。
因是不致有分毫拙勁留滯,以自束縛,自然輕靈變化,圓轉自如。
松靜總說——周身無處不松淨,即在用意而不用力。
意之所指,氣即至焉;氣之所至,勁即到焉。如是,則氣血流注全身,略無停滯,所謂「意氣能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且欲沉著,必須松靜。故曰「沉而不浮,靜如山嶽;周流不息,動若江河」。
應用
太極拳全用「柔勁」,具伸縮性,
虛實故宜分清,全視來勢而定。
彼實則我虛,彼虛則我實;
實者忽虛,虛者忽實,反覆無端。
彼不知我,我能知彼,則吾發勁無不勝者。
欲探其妙,須明了用勁之法:曰粘,曰走。
走以化敵,粘則制敵,二者復相為用。
粘則不丟,走亦不頂。
不丟者,不離;不頂者,不抗。
粘勁即走勁,合而用之「化勁」。
走主退,粘主進,進退相濟,
不離、不抗方為「懂勁」。
所謂「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彼屈則我伸,彼伸則我屈,
忽隱忽顯,變化莫測。
勁之動作,俱作圈形。
一圈之中,即含有無數走、粘。
其要則不外一「順」字。
我順彼背,則雖彼有千斤之力,亦無所用,
故有「四兩撥千斤」之句。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