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經典 太極拳表解

2020-12-23 騰訊網

療金句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

——《養生要集》

導讀

本文內容,看起來是綜合了各家之長的。全文語言通俗易懂,有些實踐經驗也說得很具體清楚,如動作的「輕」「靈」解、步法的「虛」「實」解、應用的「走」「粘」解等,這對不同程度的太極拳愛好者來說,都不無啟發作用。

主旨

以心行氣——意到氣亦到。

務令沉著,久則內勁增長,但非格外行氣。

以氣運身——氣動身亦動。

氣要順隨,則身能便利從心。

神宜內斂,氣宜鼓蕩——此有不許硬壓丹田之意。

足見沉氣丹田,亦當徐徐行之。

氣宜直養而無害——養先天之氣。

養氣則順乎自然,故無有窮盡。非運後天之氣,運氣則流弊增大,是有窮盡。

周身宜輕靈

——以心意為主。

如拳之微微一動,便作一舉想。如無意識續示,即不再進,方謂之真輕。

——如手由低處舉高處,作無數一舉想,而才有隨意變化之妙,方謂之真靈。

心為令——如有主帥發令。

心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如手足開時,心意與之俱開;合時,心意與之俱合。內外一氣,渾然無間,則其動猶靜也。即能得到虛靜境界。

氣為旗——如表示其令之旗。

又氣如車輪。

腰為纛[dào]——如使旗中正不偏。

又腰如軸。腰為一身樞紐。腰動則先天之氣如車輪旋轉,氣遍全身而不滯。蓋無處不隨腰運動圓轉。

姿勢

1

根於腳,發於腿,

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由腳而腿、而腰、而手,

宜上下相隨,完整一氣。

其貫串一氣處,所謂:

「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

進退自然得機得勢。

但用意不用力,始終綿綿不斷,

周而復始,循環無窮,

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

故太極拳亦稱「長拳」。

若有一處不貫串則斷,

斷則舊力已盡、新力未生之際,

最易為人所乘,故曰

「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

有一不動,則必至散亂。

如手動而腰腿不動,

則手愈有力,身愈散亂。

蓋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

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

初學者,宜先求其開展,

使腰腿皆動,無微不動。

然皆是意,

所謂「內外相合,上下相隨」;

又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如是,則於肢腰任何部分,皆無偏重之虞。

2

步法——分虛實。

虛步以能隨意起落為度。實步,即彎腿而不伸直。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坐左亦然。如是方能轉換輕靈,毫不費力。否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又須做「川字步」,即當兩足前後立時,足尖俱宜向前。

軀幹——含摺疊。

即往復所變之虛實,外看雖似未動,其中已有摺疊,有轉換。進退,必須變化步法,故雖退仍是進。

含胸——胸略內含,使氣沉丹田。

否則,氣湧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浮。

拔背——使氣貼於背。

有蓄機待勢之功。

中樞——虛靈頂勁。

頭容正直,神貫於頂,謂之頂勁。須有虛靈自然之意,不可用力。一名「頂頭懸」,謂頭頂如懸空中。同時宜閉口,舌抵上顎。忌咬牙怒目。

尾閭中正——尾閭宜正,否則脊柱先受影響,精神亦難於上達。

立身——中正(由於中樞之姿勢正確),安舒(由於周身松淨),穩如泰山。

松靜

臂松——沉肩。

使兩肩鬆開下垂,以為沉氣之助。否則兩肩端起,氣亦上浮,全身皆不得力。

墜肘——使兩肘有向下松垂之意。

否則肩不能沉,近於外家之斷勁。手指亦宜舒展;握拳須松,庶符全身悉任自然之旨。又手掌表示前推時,手心微有凸意,為引伸內勁之助。但勿用力。

腰松——腰松則氣自下沉,能使兩足有力,下盤穩固。

上下、虛實,有不得力處,全恃腰部轉運合宜,以資補救其感覺靈敏,轉運便利。蹲身時,注意垂臀,忌外突。

全身松——全身鬆開,方能沉著。

因是不致有分毫拙勁留滯,以自束縛,自然輕靈變化,圓轉自如。

松靜總說——周身無處不松淨,即在用意而不用力。

意之所指,氣即至焉;氣之所至,勁即到焉。如是,則氣血流注全身,略無停滯,所謂「意氣能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且欲沉著,必須松靜。故曰「沉而不浮,靜如山嶽;周流不息,動若江河」。

應用

太極拳全用「柔勁」,具伸縮性,

虛實故宜分清,全視來勢而定。

彼實則我虛,彼虛則我實;

實者忽虛,虛者忽實,反覆無端。

彼不知我,我能知彼,則吾發勁無不勝者。

欲探其妙,須明了用勁之法:曰粘,曰走。

走以化敵,粘則制敵,二者復相為用。

粘則不丟,走亦不頂。

不丟者,不離;不頂者,不抗。

粘勁即走勁,合而用之「化勁」。

走主退,粘主進,進退相濟,

不離、不抗方為「懂勁」。

所謂「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彼屈則我伸,彼伸則我屈,

忽隱忽顯,變化莫測。

勁之動作,俱作圈形。

一圈之中,即含有無數走、粘。

其要則不外一「順」字。

我順彼背,則雖彼有千斤之力,亦無所用,

故有「四兩撥千斤」之句。

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太極拳與太極
    太極拳與太極 一、認識太極 許多練了多年太極拳的朋友,搞不清太極拳與太極有什麼關係,不知道太極拳為什麼叫太極拳,它的太極含意究竟是什麼。
  • 論太極拳與「太極操」
    「太極操」的特點則是:l、人們主觀上想練太極拳,客觀上沒有做到,按照太極拳原理練太極拳,是一種形態模仿太極拳的習練形式。2、其它運動模式融合了太極拳原素。    二、「太極操」與太極拳的關係    l、主觀上練太極拳而練成太極操往往是練成太極拳的前奏,是過渡期。為什麼這麼說呢?是由於我們開始學練太極拳時往往達不到按照太極拳原理練,因為練太極拳要有一個學習的過程。
  • 太極修煉:你把太極拳練成太極操了嗎?
    在中國,太極拳可謂家喻戶曉,太極文化是隱藏在太極拳中的文化核心。若是將太極拳看成或者當做是只練練拳腳的事,就肯定偏離了太極文化的根本。太極拳一旦不再表現太極文化,練太極拳的人沒有用太極文化武裝自己的頭腦,那就只能給太極拳改個名字叫太極操了。體操是體操,太極拳是太極拳,同是肢體在動,但其質量和效益是截然不同的。
  • 太極門的太極拳
    每天在這裡,遇見生活,遇見太極……
  • 【最好的太極拳電影,還得是李連杰的《太極張三丰》】
    【最好的太極拳電影,還得是李連杰的《太極張三丰》】今年,借著雙11的熱度,馬雲李連杰推出了一部宣傳微電影《功守道》,大力推廣中國太極文化
  • 【和美資料】楊澄甫長子楊振銘太極拳視頻
    每天與和美太極不期而遇熱愛太極,傳播健康!初踏足於香港元朗,遇同道張世賢君,蟄居元朗三年之久,張世賢事守中師亦友亦師,期間人材輩出,太極名家張世賢、黎學荀、葉大德、鄧煜坤、宋耀文、伍寶釗等,都是守中師來港最初傳人。元朗也就成為香港楊家太極拳的發祥地。董英傑與吳公儀以「太極一家」恭迎楊守中宗師。一九五三年守中師正式定居香港,在香港駱克道三一五號四樓,設館授徒,從學者甚眾,社會穩定,經過三十六年辛勞施教,滿門桃李,遍布海外。
  • 一代宗師陳發科和陳氏太極拳的「中興」| 太極文化
    認真回顧幾十年來陳式太極拳的發展,對於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太極拳、更好地傳承太極拳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誰知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氏傳」當今廣為流傳的83式太極拳和71式炮捶,正是陳發科對陳式太極拳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      陳發科是走出陳家溝全面向外傳拳的第一人。他的在京傳拳,不但開創了北京陳式太極拳的新紀元,而且將三百年來囿於陳家溝一姓一地的陳式太極拳帶出溝外,成為陳氏族傳太極拳發展的重要裡程碑。
  • 播撒太極種子,打造太極之城!太極拳「六進」讓焦作「接地氣」「有...
    播撒太極種子,打造太極之城!太極拳「六進」讓焦作「接地氣」「有人氣」!太極拳進社區,培訓太極拳骨幹力量,建立太極拳教練隊伍,社區太極拳社會體育指導員要達到2人/1000人,要建立固定的太極拳輔導站點,達到5個/10000人,長年組織開展活動,以家庭為載體,通過宣傳培訓、競賽展示等活動,進一步普及太極知識,推廣太極健身理念,倡導太極健康生活方式。
  • 太極拳申遺成功,世界從此太極!發源地陳家溝拉開太極拳傳承發展...
    在太極拳祖祠內,宏偉壯觀、威武雄壯的鼓樂和美輪美奐的千人太極拳交相輝映,更具一種震天動地的力量;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國》唱出了太極人的歡欣鼓舞和對祖國的深切祝福。最後,精彩的無人機表演拼出「太極拳好」等字樣更是將活動再次推向高潮。
  • 太極拳申遺成功 無人機升空陳家溝讓太極「武破蒼穹」
    為迎接並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12月19日太極拳交流座談會在焦作市溫縣陳家溝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匯聚在太極故裡溫縣陳家溝共襄盛會。 除了「世界,從此太極」「太極拳好」「共享太極 共享健康」等一些文字、動畫等圖案,此次飛行表演還融入陳家溝、太極拳等元素的造型,通過光影結合的手法將中國太極拳的文化和魅力傳播到全球各地,給全世界的人民帶來一場精彩絢麗的太極燈光秀
  • 太極拳演變成太極操, 億萬太極拳愛好者觀念洗白讓人痛心疾首
    太極拳是徒手的武術訓練,流傳既寬又廣,動作柔和緩慢,可用於博擊,又可強身健體,而得到人們廣泛的認同。搏擊鬥士徐曉冬武林打假,火眼金睛窺探清楚,鎖定太極拳大師,廣發英雄帖,公開約架,竟手到擒來,打得號稱第五代楊氏太極拳傳人,太極大師雷雷滿地找牙,然後橫掃太極拳大師,把武術管理機構辛辛苦苦幾十年,打造的群眾性太極拳運動推到風口浪尖,成了武林打假、揚名立萬的主戰場。
  • 楊振銘(守中)宗師太極拳珍貴視頻
    守中師乃肩負重任,繼承家業,輔育三弟,可惜時局急變,抗日戰爭全面開展,廣州淪陷,守中師在悲痛中孤身上路,撤退後方,渡過了艱苦的歲月,日本投降後,重返廣州,從頭收拾舊部,再展教席,並召二弟振基南來分擔教務。未幾,內戰,戰火南延。守中師乃於一九四九年攜眷移居香港。
  • 吳式太極傳人談太極拳的「松」
    「松」 是練好太極拳的最重要的基礎,松不下來,渾身僵硬, 是不可能練好太極拳的。     「松」,首先是意識活動。意識上自己猶如閒雲野鶴一般,並不著意要幹什麼 ,大腦先放鬆下來,  然後逐一檢查身體的各個部位  ,將肢體、 內臟都放鬆和舒展開來。"松",需要用意念去引導,每一個細微部位都「松」到;需要意念去追尋,去有目的地關照。
  • 太極拳練不好就成了太極操!如何避免這個問題?
    這樣您每天就可以繼續第一時間免費收到精彩文章了~在中國,太極拳可謂家喻戶曉,太極文化是隱藏在太極拳中的文化核心。若是將太極拳看成或者當做是只練練拳腳的事,就肯定偏離了太極文化的根本。太極拳一旦不再表現太極文化,練太極拳的人沒有用太極文化武裝自己的頭腦,那就只能給太極拳改個名字叫太極操了。
  • 太極拳列入「非遺」,「太極」裡有著怎樣的東方神秘力量?
    ,所以,太極拳就落選了。清人王宗嶽著有《太極拳論》一書,此為「太極拳」名稱最早的文字記載。 經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研究考證,太極拳最早傳習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創編人為陳王廷。太極拳經過三百多年的流傳衍變,不斷創新出許多門派,其中流傳較廣或特點較顯著的有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太極拳等多種門派。 關於太極拳的定義至今尚未發現有統一的說法。
  • 太極宗師之女吳英華,吳式太極拳傳播柱梁!
    吳英華女士(1907 —1997) 吳式太極拳創始人全佑的孫女,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鑑泉之女。滿族,北京人。吳英華七歲開始隨父吳鑑泉學拳,天賦很高,父親說她:「巾幗不讓鬚眉」。她繼承家學吳式太極拳,走架行拳形神酷肖其父。
  • (極其珍稀的太極資料)中國太極老人林墨根大師示範太極拳推手發勁 再現太極真功夫
    本視頻由中國太極老人林墨根大師與弟子完整演示楊式太極拳各種太極勁路發放,完美再現了太極真功夫。由於拍攝年代已經較久,視頻顯得尤其珍貴。
  • 【拳館動態】陳正雷大師南巡話太極 ——「太極之光」系列講座之「太極拳的源流文化和養生內涵」
    2014年11月19日晚19:30陳正雷大師將親臨廣州將這份感動帶給我們廣州拳友,為我們帶來「太極拳文化與養生」專題理論講座,與大家分享太極拳源流文化和養生功效,並攜長女陳娟及粵港地區陳正雷太極體系眾弟子,與珠三角的「雷粉」們零距離互動,「太極之光」廣州站即將拉開序幕。
  • 太極拳是怎麼在民間普及推廣的?—「太極宗師」楊露禪
    清晨的公園裡,經常見到一些老人家在比劃著太極拳,動作行雲流水,飄逸自如,太極拳不僅可以舒筋正骨,還有強身健體的功效。太極拳作為中華古武術的一種,拳種歸類為內家拳。不得不說,太極拳來源於道家武術,是武當創始人張三丰,在道家理論基礎上所創的內家拳技,是道家養生健體和防身技擊的一種實踐體現,只是那時候還不叫「太極拳」。
  • 從太極大師馬保國的「點到而止」談起,破解太極拳的密碼
    從馬大師的表現來看,無法斷定他師承哪家「太極拳」,但看他的太極功夫,說已經「登峰造極」確實有些差強人意。太極,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他的密碼該怎樣破解?朋友們,我們現在就來探討一下吧!最初的太極拳是根據道教的太極圖編創的,具體招式因流派不同,說法不同,已無法考證,但其中心思想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及在此之前的「無極」,道教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緣於一個「無極」,而自然界中的「球體」是最接近無極的狀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