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理力爭的小朋友,尷尬沉思的父母

2021-12-25 一克棗的親子世界

從哪一刻開始,你突然發現,原本滿地亂跑的小傢伙,竟然長大了。

相信每一個家庭裡,在孩子成長的歷程中,都有過不少這樣的驚訝時刻。

對於最近的我來說,這一轉變,來自於孩子的「據理力爭」。

說起來也奇怪,在沒生孩子之前,我對下一代有著無數虛妄的期望,期待著孩子生下來就懂事,沒有讓我們心煩的坎坷,歲月靜好,三歲成龍,一切都是那麼合理。

有了孩子之後,才知道這些期待是多麼的不切實際。當你想和孩子講道理,你卻發現孩子甚至連靜下來聽你講道理都難,要麼就是嬉皮笑臉,要麼就是哭鬧個不停。

於是,逐漸接受現實,對孩子的期望值變成了默認的:無理取鬧,不聽解釋,不講道理。

突然有一天,一切都變了。

那個不講道理的孩子,忽然不再用眼淚和嗓門表達要求和不滿,開始用樸素但充滿邏輯的方式據理力爭。

甚至他開始抓住我們語言當中的邏輯漏洞,問出讓我們無言以對的問題。

前陣子周末帶孩子去郊區,路途比較遙遠。

為了緩解孩子坐車時的無聊,媽媽就說:你看通往郊區的路是不是很通暢,沒有很多車,而且沒有紅綠燈,我們很快就可以到目的地啦。

一路上沒有人對這句話有多深的印象。直到幾分鐘後,兒子看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然後指著那裡就說:媽媽,你看有一盞紅綠燈。

起初我們也沒有覺得他的話有什麼異樣。結果接下來兒子就說:但是你不是說路上沒有紅綠燈嗎?為什麼這裡有了呢?

這一下子就尷尬了。媽媽忙不迭地解釋,大意就是郊區的路上紅綠燈少,但不是沒有紅綠燈云云。但孩子的一句合理髮問還是讓我們發現,這個小傢伙已經不是從前那個可以隨便忽悠的娃娃了,看來我們以後和孩子說話前還是得注意邏輯嚴謹呀。

結果自此之後,類似的情況卻常常發生。畢竟人非聖賢,父母一兩句話說得不嚴密是很正常的。但孩子卻會照著字面的意思理解,讓人哭笑不得。

兒子平時每周都會上滑冰課,課程五個星期為一個單元,結束之後就需要再繼續報名下一個單元。但不同的單元之間如果報名銜接不及時,可能原本的教練就會被其他小朋友預訂,只能和新的教練學習。

我們起初沒有經驗,發生過一次教練更換的情況。那個時候兒子就問我:為什麼這次上課的教練不是同一個人了呢?我跟他解釋,每個教練負責五個星期的課程,結束之後就(可能)會換教練。

可惜我當時並沒有把「可能」二字清晰地說出來。兒子卻記住了我說的這句話。

又過了五個星期,兒子居然開始問我:我們為什麼還不換教練。

我詫異地問,發生了什麼,你是不喜歡這個教練嗎?

結果孩子很義正言辭地說,我們已經跟著這個教練上課五個星期了,該換教練了。你說過的,每過五個星期就換一個教練。

這麼一句話讓我啞口無言。我不得不仔細解釋前後的原因,以及為什麼有可能換教練,卻不是一定要換教練。

我恍然發現,就在不知不覺當中,孩子已經能夠完整理解父母的話,雖然是以一種極其直截了當的方式。

這些小事也是給我上了一課。不論何時,和孩子的交流都應當足夠嚴謹,否則可能會引發歧義,給孩子造成一些不大不小的困擾。

而當他們發現語言漏洞的時候,也不能簡單忽略或者一笑了之,否則他們內心只能疑竇叢生,對生活萬物的認知蒙上了一層淺淺的霧。

歸根結底,還是要把孩子的話當作重要的話,把他們的問題當作重要的問題,用合理和邏輯的語言進行解釋。

某天周末早上起床,兒子看到我從睡夢中醒來,就問我:今天是禮拜幾?我說今天星期六。

於是他高興地手舞足蹈說,那你可以陪我玩了嗎?我微笑著點了點頭。

他的腦海中,周末就意味著父母不需要早早去辦公室,哪怕有工作也可以在家完成,有更多時間陪著自己。

這時看到孩子轉身在玩具房自己鼓搗著什麼,我的內心的一絲慵懶湧上心頭,想著我再去床上躺五分鐘,就五分鐘就好。於是很自然地走進臥室,準備回籠。沒過幾分鐘,發現全無睡意,起身洗臉然後轉身走出臥室。

兒子卻問我:爸爸,為什麼你又進去了房間?

我本來還打算搪塞一下,說我去洗臉了。但他立刻就說:為什麼洗臉洗這麼久。

我一時語塞,一下子被邏輯嚴謹的兒子抓個正著。只能厚著臉皮跟孩子說我床上去躺了會兒。

兒子再次詢問可不可以陪他玩。我二話沒說就立刻答應了。

這藉口被拆穿的場面,真真讓我有了個不大不小的尷尬時刻。

我也意識到,不能以為孩子年紀小就好糊弄,更不能想著捏造藉口搪塞孩子。因為他們的內心都跟明鏡一樣,觀察著父母的一舉一動。如果發現了不合理的情況,他們也絲毫不會顧及什麼,問出心中的疑問。

所以,不單只是要把孩子的話當一回事,而且還要將他們放在和自己相當的認知水平,和他們坦誠相待。

千萬不要小瞧孩子們,有的時候他們可以輕易拆穿父母的話。所以最好的相處方式,就是不去嘗試用藉口去忽悠他們。

雖然很多時候,解釋清楚某件事的背景和邏輯意味著要費盡口舌,甚至要暴露出自己的尷尬,但這才是對孩子的坦誠相待。

當我們要求孩子時刻誠實的時候,就不能用雙重標準來給自己找藉口了。我們也需要對孩子誠實,自己說了什麼錯話做了什麼錯事,也必須得實實在在地承認,這才算得上言傳身教。

更不能小看的是孩子的邏輯推理。

我並不覺得兒子是與眾不同的曠世奇才,只是覺得身為父母,或許有的時候低估了孩子進行邏輯推理的能力。

某次帶兒子出去沙灘邊玩耍,兒子突然說了一句:爸爸我想喝橙汁。

我一臉納悶,就跟兒子說這裡是沙灘,不是餐廳,哪裡會有橙汁。

兒子卻斬釘截鐵地說:有橙汁,我剛剛看到了!

我以為他是看到了什麼店鋪的廣告牌畫著橙汁,但四顧之下卻什麼都沒看到。兒子隨之解釋道:我看到好多人都在喝橙汁,我就知道這裡有人賣橙汁。

雖然這推理並不是十分嚴謹,但還是讓我自己感慨於對孩子成長進度的忽視。

我本來以為他看到別人喝橙汁,於是找爸爸也鬧著喝橙汁,算是小孩子們很正常的「鬧騰」。

但我卻發現他並不是毫無緣由地在提出要求,而是經過一輪思考,藉助樸素的邏輯推敲,深思熟慮之後發現這裡確實有可能在賣橙汁,才提出的這個要求。

這些一樁樁一件件值得咂摸的小事,就是在我生活中的「驚訝時刻」,驚訝於孩子長大了,也驚訝於自己看待孩子的態度竟然如此落後。

親子教育大概是最需要與時俱進的一件事了,孩子的每一天都不一樣,都會給自己一些意外的驚喜。而父母在驚喜之餘要做的,莫過於調整自己對待孩子的心態和方式,努力讓自己和孩子的相處「不落時」,如此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長大。

我們是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旅居香港。

爸爸馬克,職場打工人。熱衷教育多年,喜愛觀察、享受陪伴。創立一克棗的初衷,是一片熱情,也是一種希冀。

媽媽小一,熱愛家庭和教育的職場媽媽,致力於在平衡家庭與事業的基礎上,為孩子創造高質量的陪伴。

我們的孩子棗棗,可愛的小天使,時而也會化身小惡魔。

我們希望記錄關於孩子,關於家庭,關於生活的點滴,分享給同樣享受生活的你們。

相關焦點

  • 6歲小朋友誤解董卿的意思,場面尷尬,蒙曼為小朋友解圍,太機智了
    在詩詞大會的舞臺出現過許許多多可愛的小朋友,別看他們個頭小,卻個個都是詩詞小能手,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在第三季登過臺的沈子楊小朋友。小朋友在上臺的時候才6歲半,長得白白淨淨,顏值也很高,看上去十分可愛,這份可愛差點把主持人和兩位嘉賓老師都融化了,因為孩子年齡畢竟還小,可以看出上臺後還是有些緊張和維諾的,而這卻並不影響小子楊的發揮。
  • 有矛盾時,是據理力爭還是忍氣吞聲
    @所有人 N.0339 2021年7月22日(周四)讀書會理念:3、共識:(1)心態:感恩、尊重、謙下、包容;(2)律己:守規、守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3)遇事:不急不躁,反觀內心;【正文】①【與他人有矛盾時,是據理力爭還是忍氣吞聲
  • 小朋友的「神邏輯」,常讓父母「驚慌失措」,網友笑翻:童言無忌
    有些童言無忌讓你啼笑皆非,有些童言無忌讓你尷尬萬分,沒辦法,這就是孩子!執筆:歐陽比文都說童言無忌,小孩子天真爛漫,總是「語出驚人」,搞得父母無言以對,有時候開心大笑,有時卻也尷尬不已,人類幼崽這種生物,真的很神奇!
  • 鵬搏分享|小朋友餐廳吃飯總喜歡「搗蛋」,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引導?
    小朋友在外面餐廳吃飯時,常常會有這些讓父母尷尬的瞬間:坐不住,到處搗亂、滿場跑、不停地敲打盤子、碗筷,製造噪音、哭鬧.面對這些情況,父母該怎麼辦?該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禮貌用餐呢?孩子們愛玩的衝勁,有時就像高壓鍋裡面的蒸汽,難以按壓,怎麼辦?
  • 尷尬!鄭海霞因為長的太高,經常被小朋友喊叔叔
    1967年,鄭海霞出生在河南的一個農村家庭中,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普通身高的父母卻生下了一個兩米多高的女兒,鄭海霞身高2.04,用她自己的話說自己之所以長這麼高是因為基因突變。不過不管什麼原因,她的身高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因為身高突出,鄭海霞這個農村女孩得以進入體校,練習籃球。後來還進入八一隊,國家隊。2.04的身高讓鄭海霞在籃下欲與欲求,成為場上的巨無霸。
  • 沉思,餘味無窮
    而從心靈中「流淌」過的時光,則是一種「財產」,你「沉思」過的,徵服了一個詞「虛度」。沉思,具有深厚的作用,沉思,瓦解部分恐慌,沉思,遇見本質的自己。有些事情是需要認真去研究的,另外的則得過且過,煩憂再多,放一放,慢一慢,恪守簡單。
  • 夫妻倆給娃取的英文名,被幼兒園小朋友笑,外教聽了也尷尬
    夫妻給娃取的英文名,被幼兒園小朋友笑,外教聽了也尷尬深思熟慮後,夫婦倆準備給孩子取一個簡單通俗的名字,以方便日常使用。最終,二人從書籍、電視中擇出「Tom」為孩子命名。本想著這個名字簡單好記,卻沒想到孩子剛上了一天學,便哭鬧著不要叫這個名字,並表示再也不願意去幼兒園了。原來,孩子一開口自我介紹,同學們便哄堂大笑,紛紛嘲笑他是只貓,還要求他模仿湯姆貓講話。
  • 父母「同房」被孩子看見怎麼辦?看看聰明父母如何化解尷尬
    寶寶只要有一點動靜,媽媽不管在幹嘛都要立刻跑過去,留下尷尬的爸爸站在那兒。如果平時被孩子打擾也就算了,如果夫妻兩個人都在做羞羞的事情,孩子突然叫起來甚至是直接傳過來,應該怎麼辦呢?父母「同房」被孩子看見怎麼辦?
  • 陳思《沉思》又如花容!
    繁花落入酒中,沉思,又如花容。風中三千決響,沉思著遠方的歌唱,遍地鶯飛草長,沉思著生命的力量。怎奈一抹晨霜,沉思著荒涼的滾燙,塵夢中的羌塘,沉思著愛情的夢想。風雨一程一程,痴情長付無歸路。繁花落入酒中,沉思,又如花容。      陳思,青年女高音歌唱演員,民族唱法。
  • 李小璐陪女兒秀母愛,賈乃亮帶父母度假,提到甜馨表情尷尬不自然
    明星們一般都不會拒絕小朋友的合影,看到這麼可愛的小女孩,賈乃亮自然是樂意合影,只不過這個時候小女孩媽媽說:「你說,你說,我喜歡甜馨」,小女孩就跟著一起說:「我喜歡甜馨」,並衝著鏡頭比劃剪刀手,女孩媽媽還說:「真棒真棒」。
  • 8歲小朋友寫的詩《等我的身體也有了曲線》,點醒了多少父母!
    ————這是一個八歲小朋友寫在作業本上的詩,摘自《南方都市報》果媽有感這首詩是我開車的時候從1039交通臺聽到的,當時聽完以後,感覺自己心裡最最柔軟的地方被觸碰到,當時眼淚就止不住地譁譁地往下流,我就從網絡上找到了這首詩,想分享給大家。這位孩子,用她稚嫩的筆觸,寫下了這首詩歌,觸碰到了成人們情感空間裡最最柔軟的地帶,印發了我深深的思考。
  • 幻書啟世錄德魯伊的沉思適配角色推薦
    18183首頁 幻書啟世錄 幻書啟世錄德魯伊的沉思適配角色推薦 幻書啟世錄德魯伊的沉思適配角色推薦 來源:網絡
  • 小朋友自理能力差,多半是父母教育方式出了問題,但願你沒有
    文/麗麗育兒達人著名的教育學家陳鶴琴曾經說過,父母愛孩子的方式,不是為孩子準備好一切,而是教會孩子生存。楊女士的女兒洋洋今年五歲了,已經上幼兒園中班了,這個年齡段的小朋友應該都很獨立了,可是洋洋卻是一個例外。
  • 父母必讀:謹慎處理孩子帶給你的尷尬
    我有點尷尬笑呵呵的說了句:多大點事還哭成這樣。周圍人哄堂大笑。孩子很尷尬,又想哭又不知道能不能繼續哭。看到他不知所措,我瞬間發現自己錯了。有一段時間都處在自責之中:我共情不是很厲害嗎?怎麼還輕而易舉的說出這麼傷害孩子的話? 好在很快調整了,我也不完美,所以允許自己犯錯。孩子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脆弱,只要平時給他足夠多的愛,有點小傷他也會自愈的。
  • 靜心沉思喚愛甦醒
    跟諮詢師也說了好多次這個問題了,一直都認為是我六七歲的時候,父母陪我睡午覺,等我醒了後發現他們不見了,但我內心知道他們是下地幹活去了,但是我仍感覺心裡空落落的,站在窗臺邊望著他們幹活的方向,久久凝望。其實,這個只是一部分原因,更多的是因為邊界感的缺失,導致自己沒有說了算的空間,就像不存在一樣。
  • 父母赤身裸體被孩子撞見,爸爸巧妙的回答,有效化解了尷尬
    一個孩子給家庭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不僅是改變了整個家庭的氛圍,也改變了父母的行為,畢竟要考慮到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因此父母的一些行為不能再像之前那麼隨意,比如父母之間的房事行為。雖說父母生下孩子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家庭中去,但性生活也是父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的父母在這方面特別謹慎,生怕會對孩子造成其他不好的影響。
  • 趙忠祥據理力爭:這裡是中國!
    事情是這樣的。於是,趙老師就據理力爭說:「我們中國人對待尊貴的客人一向要坐在正面。而你把你們總統安排在一個角落裡,會被中國人民認為我們有失待客的規矩,貽笑大方。」 美方那位面部瘦削的女士聽罷,很不情願地用很大的氣把沙發狠狠推回原處。 趙老師見狀,就笑笑對她說:「對不起,女士,這裡是中國!」
  • 安妮·海瑟薇的新童話片,嚇壞了小朋友
    安妮·海瑟薇的新童話片,嚇壞了小朋友 時間:2020.11.05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萬達電影
  • 教育差距:恐龍化石竟然讓跟父母回老家度國慶假的五歲小朋友發現
    國慶假期,五歲的小朋友楊哲睿和父母回通江老家,聽外公說老家背後的山石上有不少「雞腳印」。看到這些「雞腳印」後,楊哲睿小朋友當場斷定是恐龍足跡,而且清楚地說出了恐龍類別。孩子媽媽把圖片視頻傳給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北京的古生物專家。
  • 【原著簡讀】《第一哲學沉思集》——第一個沉思
    【此處提出相信的標準,即下一沉思中的清楚明白】笛卡爾在第一個沉思中確立了方法論:普遍懷疑。但笛卡爾的普遍懷疑有個問題:他並不是對所有東西進行普遍懷疑,而是對可感事物進行普遍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