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哪一刻開始,你突然發現,原本滿地亂跑的小傢伙,竟然長大了。
相信每一個家庭裡,在孩子成長的歷程中,都有過不少這樣的驚訝時刻。
對於最近的我來說,這一轉變,來自於孩子的「據理力爭」。
說起來也奇怪,在沒生孩子之前,我對下一代有著無數虛妄的期望,期待著孩子生下來就懂事,沒有讓我們心煩的坎坷,歲月靜好,三歲成龍,一切都是那麼合理。
有了孩子之後,才知道這些期待是多麼的不切實際。當你想和孩子講道理,你卻發現孩子甚至連靜下來聽你講道理都難,要麼就是嬉皮笑臉,要麼就是哭鬧個不停。
於是,逐漸接受現實,對孩子的期望值變成了默認的:無理取鬧,不聽解釋,不講道理。
突然有一天,一切都變了。
那個不講道理的孩子,忽然不再用眼淚和嗓門表達要求和不滿,開始用樸素但充滿邏輯的方式據理力爭。
甚至他開始抓住我們語言當中的邏輯漏洞,問出讓我們無言以對的問題。
前陣子周末帶孩子去郊區,路途比較遙遠。
為了緩解孩子坐車時的無聊,媽媽就說:你看通往郊區的路是不是很通暢,沒有很多車,而且沒有紅綠燈,我們很快就可以到目的地啦。
一路上沒有人對這句話有多深的印象。直到幾分鐘後,兒子看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然後指著那裡就說:媽媽,你看有一盞紅綠燈。
起初我們也沒有覺得他的話有什麼異樣。結果接下來兒子就說:但是你不是說路上沒有紅綠燈嗎?為什麼這裡有了呢?
這一下子就尷尬了。媽媽忙不迭地解釋,大意就是郊區的路上紅綠燈少,但不是沒有紅綠燈云云。但孩子的一句合理髮問還是讓我們發現,這個小傢伙已經不是從前那個可以隨便忽悠的娃娃了,看來我們以後和孩子說話前還是得注意邏輯嚴謹呀。
結果自此之後,類似的情況卻常常發生。畢竟人非聖賢,父母一兩句話說得不嚴密是很正常的。但孩子卻會照著字面的意思理解,讓人哭笑不得。
兒子平時每周都會上滑冰課,課程五個星期為一個單元,結束之後就需要再繼續報名下一個單元。但不同的單元之間如果報名銜接不及時,可能原本的教練就會被其他小朋友預訂,只能和新的教練學習。
我們起初沒有經驗,發生過一次教練更換的情況。那個時候兒子就問我:為什麼這次上課的教練不是同一個人了呢?我跟他解釋,每個教練負責五個星期的課程,結束之後就(可能)會換教練。
可惜我當時並沒有把「可能」二字清晰地說出來。兒子卻記住了我說的這句話。
又過了五個星期,兒子居然開始問我:我們為什麼還不換教練。
我詫異地問,發生了什麼,你是不喜歡這個教練嗎?
結果孩子很義正言辭地說,我們已經跟著這個教練上課五個星期了,該換教練了。你說過的,每過五個星期就換一個教練。
這麼一句話讓我啞口無言。我不得不仔細解釋前後的原因,以及為什麼有可能換教練,卻不是一定要換教練。
我恍然發現,就在不知不覺當中,孩子已經能夠完整理解父母的話,雖然是以一種極其直截了當的方式。
這些小事也是給我上了一課。不論何時,和孩子的交流都應當足夠嚴謹,否則可能會引發歧義,給孩子造成一些不大不小的困擾。
而當他們發現語言漏洞的時候,也不能簡單忽略或者一笑了之,否則他們內心只能疑竇叢生,對生活萬物的認知蒙上了一層淺淺的霧。
歸根結底,還是要把孩子的話當作重要的話,把他們的問題當作重要的問題,用合理和邏輯的語言進行解釋。
某天周末早上起床,兒子看到我從睡夢中醒來,就問我:今天是禮拜幾?我說今天星期六。
於是他高興地手舞足蹈說,那你可以陪我玩了嗎?我微笑著點了點頭。
他的腦海中,周末就意味著父母不需要早早去辦公室,哪怕有工作也可以在家完成,有更多時間陪著自己。
這時看到孩子轉身在玩具房自己鼓搗著什麼,我的內心的一絲慵懶湧上心頭,想著我再去床上躺五分鐘,就五分鐘就好。於是很自然地走進臥室,準備回籠。沒過幾分鐘,發現全無睡意,起身洗臉然後轉身走出臥室。
兒子卻問我:爸爸,為什麼你又進去了房間?
我本來還打算搪塞一下,說我去洗臉了。但他立刻就說:為什麼洗臉洗這麼久。
我一時語塞,一下子被邏輯嚴謹的兒子抓個正著。只能厚著臉皮跟孩子說我床上去躺了會兒。
兒子再次詢問可不可以陪他玩。我二話沒說就立刻答應了。
這藉口被拆穿的場面,真真讓我有了個不大不小的尷尬時刻。
我也意識到,不能以為孩子年紀小就好糊弄,更不能想著捏造藉口搪塞孩子。因為他們的內心都跟明鏡一樣,觀察著父母的一舉一動。如果發現了不合理的情況,他們也絲毫不會顧及什麼,問出心中的疑問。
所以,不單只是要把孩子的話當一回事,而且還要將他們放在和自己相當的認知水平,和他們坦誠相待。
千萬不要小瞧孩子們,有的時候他們可以輕易拆穿父母的話。所以最好的相處方式,就是不去嘗試用藉口去忽悠他們。
雖然很多時候,解釋清楚某件事的背景和邏輯意味著要費盡口舌,甚至要暴露出自己的尷尬,但這才是對孩子的坦誠相待。
當我們要求孩子時刻誠實的時候,就不能用雙重標準來給自己找藉口了。我們也需要對孩子誠實,自己說了什麼錯話做了什麼錯事,也必須得實實在在地承認,這才算得上言傳身教。
更不能小看的是孩子的邏輯推理。
我並不覺得兒子是與眾不同的曠世奇才,只是覺得身為父母,或許有的時候低估了孩子進行邏輯推理的能力。
某次帶兒子出去沙灘邊玩耍,兒子突然說了一句:爸爸我想喝橙汁。
我一臉納悶,就跟兒子說這裡是沙灘,不是餐廳,哪裡會有橙汁。
兒子卻斬釘截鐵地說:有橙汁,我剛剛看到了!
我以為他是看到了什麼店鋪的廣告牌畫著橙汁,但四顧之下卻什麼都沒看到。兒子隨之解釋道:我看到好多人都在喝橙汁,我就知道這裡有人賣橙汁。
雖然這推理並不是十分嚴謹,但還是讓我自己感慨於對孩子成長進度的忽視。
我本來以為他看到別人喝橙汁,於是找爸爸也鬧著喝橙汁,算是小孩子們很正常的「鬧騰」。
但我卻發現他並不是毫無緣由地在提出要求,而是經過一輪思考,藉助樸素的邏輯推敲,深思熟慮之後發現這裡確實有可能在賣橙汁,才提出的這個要求。
這些一樁樁一件件值得咂摸的小事,就是在我生活中的「驚訝時刻」,驚訝於孩子長大了,也驚訝於自己看待孩子的態度竟然如此落後。
親子教育大概是最需要與時俱進的一件事了,孩子的每一天都不一樣,都會給自己一些意外的驚喜。而父母在驚喜之餘要做的,莫過於調整自己對待孩子的心態和方式,努力讓自己和孩子的相處「不落時」,如此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長大。
我們是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旅居香港。
爸爸馬克,職場打工人。熱衷教育多年,喜愛觀察、享受陪伴。創立一克棗的初衷,是一片熱情,也是一種希冀。
媽媽小一,熱愛家庭和教育的職場媽媽,致力於在平衡家庭與事業的基礎上,為孩子創造高質量的陪伴。
我們的孩子棗棗,可愛的小天使,時而也會化身小惡魔。
我們希望記錄關於孩子,關於家庭,關於生活的點滴,分享給同樣享受生活的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