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B站風生水起。
跨年晚會,集結了知名UP主的同臺演出,動畫、古典、國風等多元素的碰撞與組合,讓整個晚會煥發專屬B站的特色,實現了在線觀看8000萬,官媒自發轉發傳播的出圈效果。
五四青年節,《後浪》來襲,前浪與後浪的爭論,後浪內部的分歧,讓B站再一次成為輿論風口,也由此,掀起了全社會「逐浪」的序幕。
520世紀告白節,B站推出《入海》暖心視頻,配合毛不易的醇厚、孤寂的嗓音,一曲將眾人拉到學生時代即將終結,人生陷入迷茫的情境之中,引人共鳴,催人淚下。
這回,藉由11周年的時間點,B站發布了第三篇《喜相逢》,自嘲這回不「水」了。
不是演講,不是歌曲,這回的第三部曲,是一個趣味故事。故事可分為三個階段,不同的階段呈現出不一樣的風格,吸引了觀眾看到最後。
第一階段:相親故事
視頻開場,不是現在慣用的16:9的畫面比例,不是1080P的高清畫質,從畫面上,率先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相比之前兩條片子的大片質感,復古情調十足的《喜相逢》稍顯另類,讓人不知所以然。
隨著老爺爺和老太太兩人的對話,了解到這竟然還是一個相親現場。老爺爺面對老太太興趣愛好的詢問,拋出了視頻正主嗶哩嗶哩。老太太對B站不理解,產生了到底是嗶尼嗶尼、噼裡啪啦、嗶滴嗶滴的誤會。
這一段的加入,就像是講述最先B站面對的社會現狀,從小眾做起,總擺脫不了大眾文化的質疑和否定。原著民對此深有體會,在視頻中分享著「呷哺呷哺」「真實,過於真實」「我媽也讀噼裡啪啦」等的彈幕表示著對此現象的認同。
緊接著老爺爺為了掙點面子,說起自己會拍大片,這讓老太太直接誤會成了老爺爺是個導演,在支支吾吾的回應中,事情演變成了兩天之內,老爺爺要拍出大片的情況。
第二階段:「諜戰」故事
鏡頭一換,畫面切換成了大片質感,機器安裝的咔呲聲,子彈上膛的音效等,直接將影片塑造成了諜戰大片。
老爺爺上B站學習如何兩天拍出大片後,化身成間諜,偽裝成狗仔、修電工、學生、節目現場工作人員、鐘點工、伴舞等等,費盡心思,請求各位知名UP主為B站錄句廣告語。
視頻使用諜戰中潛入的「敵方」獲取想要的信息的套路,以幽默、誇張的方式講述了UP主在製作視頻的千辛萬苦、堅持不懈和精益求精。
同時還以不同品類知名UP主現身的方式,呼應了B站是個學習的APP這一主題,在滿足新用戶觀眾視聽享受,激起下載B站體驗一番的興趣的同時,讓老UP主們感受到被人理解的欣慰。
第三階段:重複洗腦片段
視頻最後,呈現的正是老爺爺辛苦拍攝的大片,所有UP主都說著一句相似的話「學____,上B站」,經過軍事知識、財經知識、流行音樂、企業管理、時候桑美妝、法律、剪輯、特效、動漫、遊戲等的品類信息的露出,直截了當地展示了B站就是一個學習平臺的身份。
趣味故事的存在,反轉風格的設計,激起用戶的興趣,成功留住用戶讓其觀看到視頻最後,最終記住了「你感興趣的視頻,都在B站」的新廣告語。
Slogan煥新
以興趣為導向,實現「破圈」成長
《後浪》的大火,在實現B站出圈的同時,視頻中最後一句「與1.3億B站年輕人一起表達自我,擁抱世界」也引發了前浪與後浪的分化和「對立」。
一
破「年齡圈」
即使沒有《後浪》結語的「推波助瀾」,B站在社會的認知裡,也一直是年輕人聚集的社區,二次元愛好者的聚集地,如何實現向「學習APP」身份的轉化?
以興趣為出發點,藉助「活到老,學到老」的價值觀,重新定義「年輕人」。
視頻中文案點出了「永葆青春的靈丹妙藥只能是學習」的觀點,即使年齡上已經不再屬於年輕人的範疇,只要願意學習、熱愛學習,這樣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念,像老爺爺一樣,也能成為B站裡愛玩、會玩的「年輕人」。
通過學習作為不同年齡層交流的的橋梁,化解了年齡這個現實因素對B站用戶的束縛,實現了打破年齡局限,每個人都能在B站表達自我,走近科學、擁抱文化的價值觀念的傳遞。
二
破「內容圈」
定位學習APP,是B站「開放、包容」價值觀的落實,也是與其他娛樂平臺的差異化定位。局限於小眾的文化,讓B站在主流文化的洪流中容易被淹沒,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的發生,在保證ACG內容投入不少的前提下,保證屬性不變的情況下,對其他品類內容的開放,對新用戶的包容是必須的。
社區是B站的基因,美好社區的打造離不開多元文化的交融。就像11周年演講會上陳睿所說的,B站是變了,不過是變得更好了。更多的用戶的加入,讓B站的優質內容源源不斷,更多品類內容的加入,讓B站社區文化更為豐富,讓美好社區的目標得以實現。
老太太一直對B站的懷疑態度,在最後打開B站看到局座召忠的時候,也有所改觀。
只有更多內容的加入,才能讓這個二次元文化出身的社區在主流文化中更好的存活下來。而學習和興趣正是很好地概括不同品類內容,弱化年齡隔閡,有助於B站不斷擴大用戶基數,解決現實問題的不錯的立意點。
結語
後浪入海,與前浪喜相逢
第一篇《後浪》,更像是給社會中流砥柱中年人,即前浪看的短片。
在社會對B站都還一知半解或者存在誤解的時候,年輕一代追逐興趣愛好,發揚傳統文化的生活的展示,讓社會,或者說讓老一輩的人知道,B站是什麼樣的存在,年輕人在B站玩的是什麼。
第二篇《入海》,像是對《後浪》爭議的彌補。
通過展示年輕人面臨初步踏入社會的迷茫和焦慮,畢業與同學的分離、工作的忙碌、追逐夢想的不易,各行各業背後艱辛故事的呈現,深深觸動曾是學生或者現在仍是學生的年輕一代。
第三篇《喜相逢》,將前浪、後浪通過學習串聯在一起。
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心中都有著自己的B站,但是B站社區基因、創造者舞臺的屬性,不會因為年齡而將任何一個人排除在外。不管是前浪後浪,你都能在B站與你所感情興趣的內容相逢,與同你有一樣興趣的人相逢。
最後這一篇做了一個很好的收尾,直接將B站用戶年齡這個備受爭議的點拋開,升華了B站在不同社會中的角色定位,讓更多的人真正懂得B站,吸引更多年齡層的人群在B站相逢。
聲明:版權問題、投稿、爆料、商務合作請加微信/QQ:2881339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