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世界的一場決戰,拯救歐洲削弱伊斯蘭世界,促使911恐襲發生

2020-12-27 文史磚家

文/格瓦拉同志

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兩大宗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三大派)與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其最初的「導火索」無疑是阿拉伯帝國對「聖城」耶路撒冷的佔領,以及對境內基督徒進行的奴役和迫害。為了奪回耶路撒冷,在1096-1291年間,西歐各國在教皇的號召下,曾先後發動九次針對伊斯蘭國家的宗教性軍事行動,史稱「十字軍東徵」。

十字軍東徵形勢圖

在此期間,西歐聯軍曾收復耶路撒冷,並在中東建立起數十個基督教國家,存續時間長達百餘年。然而,在埃及蘇丹薩拉丁等人的領導下,穆斯林世界對十字軍展開反攻,最終再度攻陷耶路撒冷,並將中東所有的基督教國家悉數消滅。等到奧斯曼帝國興起後,伊斯蘭世界進一步擴大戰果,並在1453年攻滅拜佔庭帝國,使得基督教世界遭受重創。

然而,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們並不滿足於現狀,吞併所有的異教徒國家,讓安拉的榮光照耀整個歐洲,是他們矢志不渝的夢想。為了實現這個終極目標,就在拜佔庭帝國滅亡後不久,土耳其鐵騎繼續深入東歐、南歐作戰,陸續佔領巴爾幹半島、黑海、烏克蘭、匈牙利等地,勢頭無人能擋。等到17世紀中期時,奧斯曼帝國的兵鋒已經直抵維也納城下,並期望能將其一舉攻佔。

奧斯曼帝國的騎兵

當時的維也納,不僅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都城,而且是僅次於羅馬的天主教中心,一旦被穆斯林國家佔領,對歐洲各國來講無疑是災難性的。毫不誇張的說,維也納若淪陷,維繫歐洲各國共同對抗奧斯曼帝國的意志將會土崩瓦解,用不了多久,整個歐羅巴大陸都將遭到土耳其人鐵騎的踐踏,而基督教文明也會因此泯滅。所以,維也納無論如何也不能丟。

所以,當1683年7月底,17萬裝備精良的土耳其大軍圍攻只有1.3萬名守軍的維也納時,波蘭國王約翰三世立刻行動起來,組建起一支以波蘭騎兵為主,包括法國、奧地利、薩克森援軍為輔的聯軍,並火速趕往維也納。約翰三世來得恰逢其時,因為此時的維也納已是彈盡糧絕、傷亡慘重,淪陷只在旦夕之間。9月11日凌晨,約翰三世率領的聯軍到達維也納城下,隨即對土耳其軍隊展開進攻。

波蘭騎兵向土耳其軍隊發動進攻

約翰三世之前長期跟奧斯曼帝國交戰,很熟悉他們的戰術陣法,所以戰事一開始,便擺出弧線陣法迎敵,由自己親率波蘭主力軍組成右翼,奧地利將軍洛林公爵和薩克森選帝侯揚·喬治率軍組成左翼,其他國家的軍隊則組成中軍。戰事開打後,約翰三世率先從右翼進攻敵軍,經過一番血戰後成功地擊退土耳其軍隊的攻勢,隨即下令左翼、中路軍同時進攻敵軍防守薄弱的右翼。

面對聯軍凌厲的攻勢,土耳其軍隊在勉強支撐半天后,終於在下午開始崩潰,數道防線被撕破,許多軍團被分割包圍、悉數殲滅。眼見敗局已定,主帥巴沙被迫在日暮時分做出撤軍令,倉皇逃回國內。經此一戰,奧斯曼帝國陣亡1.5萬人、被俘5千餘人,丟失大炮300餘門,其他武器、糧草、牲畜難以計數。不僅如此,巴沙在逃回國內的途中連遭伏擊,又接連傷亡數萬兵馬,損失可謂慘痛至極。

約翰三世畫像

維也納之戰無疑是伊斯蘭教世界、基督教世界各自命運的「分水嶺」,自此之後,歐洲國家擺脫了對奧斯曼帝國的畏懼,並聯手展開反攻。此後300餘年間,英、法、德、美等大國不斷崛起,並持續不斷地在伊斯蘭世界(西亞、北非、東南亞)進行滲透和控制,從而使基督教世界獲得對伊斯蘭世界的絕對優勢。

反觀伊斯蘭世界,奧斯曼帝國不僅精銳盡失,再無力發動對歐洲的攻勢,而且在此後數年間相繼丟失匈牙利和巴爾幹半島上大片土地,實力一落千丈。更糟糕的是,從18世紀開始,奧斯曼帝國開始遭受英、法、德、俄等國的侵略與瓜分,最終走向瓦解。由於奧斯曼帝國是伊斯蘭世界的領導者,它的崩潰無疑也是穆斯林世界衰落的象徵。

「911恐怖襲擊」

由於對上述現象不滿,因此從二戰結束以來,伊斯蘭極端組織扎堆出現,並大肆鼓吹針對基督教世界的「聖戰」,以求驅逐異教徒、重振伊斯蘭世界的輝煌,其中便包括由拉登領導的「基地」組織。在拉登看來,選擇在維也納之戰的紀念日對美國發動恐怖襲擊,無疑是伊斯蘭世界對基督教世界最完美的「復仇」,而這,也是「911事件」爆發的主要誘因。

史料來源:《1683維也納之戰》、《奧地利史:從史前到現代》、《列國志:奧地利》

相關焦點

  • 疫情疊加恐襲潮 歐洲今年不太平
    這次史無前例的恐襲事件,給歐洲留下了難以癒合的瘡疤。而令人擔憂的是,歐洲近期接連發生三起惡性襲擊事件,而且全部集中在短短兩周時間內。  新冠疫情肆虐下,恐怖主義的陰霾再度籠罩歐洲。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槍手走上街頭隨機開槍射殺民眾;距離巴黎40公裡的孔弗朗斯小鎮,暴徒在光天化日下砍下教師的頭顱;法國南部海邊城市尼斯,恐怖分子闖入教堂,揮刀無情連殺三人;英吉利海峽對岸,英國也上調恐襲威脅等級,意味著發生恐怖襲擊的可能性極高。  這難免勾起了歐洲人心底那不安的回憶。我們不禁要問,疫情尚未結束,歐洲恐襲潮是否又將捲土重來?
  • 吸血鬼、哥倫布與歐洲的伊斯蘭恐懼症
    這不是伊斯蘭文明第一次入侵歐洲。早在7世紀,伍麥葉哈裡發王朝就一度稱霸地中海、佔據今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基督教君主花了八百年時間才將阿拉伯軍隊從歐洲大陸上驅趕出去。這期間,伊斯蘭文明對伊比利亞半島的哲學、文學、農學、醫學及建築都產生了很大影響。西班牙的阿爾漢布拉宮就是這段歷史留下的印記。
  • 去年全球因恐怖襲擊損失3373億 創911以來新高
    當地時間2015年11月17日,紐西蘭惠靈頓,市民廣場舉行巴黎恐襲遇難者悼念儀式。 視覺中國 圖  上周五巴黎恐怖襲擊事件後,有報告稱,恐怖主義給全球帶來的經濟損失將創2001年美國「911事件」以來的新高。
  • 巴黎恐襲5年後,法國恐襲風險指數調至最高級別
    【歐洲時報11月13日賈言編譯】自2015年11月13日巴黎發生襲擊以來,法國遭受恐怖威脅的風險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然而最近幾個月,法國本土接連發生恐襲,政府將恐襲風險等級調至最高水平。(圖片來源:新華社)五年間,法國本土已經發生了20次恐襲,此外還有19次恐襲未遂,61次被挫敗。除此之外,自夏季假期結束以來,多重因素疊加導致政府在重新評估後「從9月份便開始」調高恐怖威脅風險等級。分析指出,法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發生恐襲的風險依然很高。
  • 《查理周刊》恐襲案 五年後成了「鬼魂審判」
    2015年1月7日,因刊登涉嫌侮辱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法國知名諷刺漫畫雜誌《查理周刊》編輯部遭到兩名伊斯蘭極端分子武裝襲擊,造成12人死亡。次日凌晨,另一名槍手在巴黎南部打死一名女警,接著闖入巴黎東部一家超市劫持並殺害4名猶太人質。事發後,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布對此負責。隨之而來的,是整個世界對《查理周刊》的聲援,「我是查理」成為當時的流行語。
  • 日本本土1起恐襲不敢深糾,外國受害一大串
    最近世界各地街頭恐襲一個接一個,只要是沒有日本人遇害,日本的媒體也就是簡單報導,媒體上的評論員只敢表示痛心,從來不敢深言恐怖分子誕生的意識形態內部因素
  • 911恐襲16年後,當年拍手歡呼的小孩哪裡去了?
    (圖片來源:newyorktimes)911發生的2001年,記得當時的小編才剛上小學,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新聞裡雙子樓上的滾滾濃煙,聽著周遭大人們的歡呼雀躍,或是凝重的嘆息與討論,完全沒有概念,甚至還會跟他們一起鼓掌大笑
  • 《攻殼機動隊 第二季》從攻殼TV2看歐洲難民危機
    攻殼設定的世界還是在第三次核戰和第四次非核大戰之後所產生的難民問題,戰爭的焦點也主要集中在東亞地區。不僅如此,因為電子腦的廣泛化和AI與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難民的問題主要還是追求自治和歸化的問題,難民所自帶的經濟屬性在動畫裡還是被削弱了,因為技術高度發達所以大量勞動力已被機器人所代替。從這個角度來說,攻殼的難民危機更類似於一戰後的歐洲反猶主義,當然猶太人問題也遠比動畫裡複雜。
  • 致命恐襲發生5年後再現爭議漫畫,法國《查理周刊》在想什麼?
    5年前,一幅漫畫引發了一場驚動世界的恐襲。那一年,接二連三的恐襲讓人們心神不寧。5年之後的9月2日,巴黎特別重罪法庭開庭,十三男一女由於為《查理周刊》恐襲的武裝分子提供幫助而成為被告;身負重傷的倖存者菲利普·蘭松還在艱難地嘗試走出那場恐襲的陰影;而當年因為恐襲「告別」先知題材漫畫的《查理周刊》如今卻決定重新刊發那些讓它惹禍上身的漫畫……真的「一切都被寬恕了」嗎?
  • 阿爾巴尼亞如何成為歐洲唯一一個伊斯蘭國家?
    由於教派之間的爭權奪利與教義衝突,公元1054年,基督教世界分裂成了以拜佔庭為首的東正教與以羅馬教廷為首的天主教。阿爾巴尼亞中南部由於經濟上與希臘、拜佔庭緊密聯繫,因此追隨拜佔庭的東正教;阿爾巴尼亞北部與義大利僅75公裡航程,受到羅馬天主教的影響更深。
  • 我讀︱《女王與蘇丹》:16世紀英國與伊斯蘭世界的友好往來
    在本書中,布羅頓也運用了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通過大量的戲劇作品論證了16世紀伊斯蘭世界對英國的影響。其敘述線索較為清晰,先是通過三個商人的個人冒險經歷講述了英國和伊斯蘭世界建立貿易聯繫的過程,然後進一步論述了這種貿易聯繫背後的文化互動和交流,並升華到當今社會,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但我們並未對異質文化感到陌生和排斥,這種習以為常了的和諧感正是源於歷史深處。
  • 巴黎恐襲後 全美國被濫殺嚇呆了
    警方迄未公布行兇動機和目的,目擊者指兇手全副武裝、戴面罩穿防彈衣、持類似AK-47攻擊步槍射殺縣府僱員,行兇後乘越野車逃逸,看來訓練有素。案發後數小時,當局還在摸索,確認是不是恐襲。但全美電視轉播,民眾全天籠罩在恐襲氣氛中,擔心全球「反恐龍頭」美國繼巴黎之後,難道禍延家門了?現在正逢年底聖誕歡樂和購物、度假熱季,處處人潮洶湧,充滿年終歡愉的節日氣氛。
  • 【揭秘】曼徹斯特恐襲:禍起美國女歌手大長腿
    曼徹斯特恐襲究竟是誰發動的?  他是「獨狼」還是另有團夥? 這種聲音,在三年前就在「伊斯蘭國」就迴響過。這就是為什麼兩年前利比亞的蒙面「伊斯蘭國」鬥士,要把薩克斯管和鼓當做邪惡的東西加以燒毀。就是在英國,也曾發生類似曼徹斯特恐襲案一樣的事端。
  • 紐西蘭屠殺者:致敬加拿大恐襲 殺死更多移民!
    澳大利亞總理當晚確認,兇嫌為澳大利亞籍,並形容他為「極端主義、右翼暴力恐怖分子」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入侵者在我們的土地上到處都是。因為大規模的移民,哪怕世界最偏遠的地方也變得不安全,人們無處可去」另外,他策劃這起恐襲事件受到了加拿大魁北克省清真寺恐襲的啟發。
  • 911事件,已經遠去19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9/11的發生改變了美國,事實上它對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01年9月11日上午,19名劫機者控制了4架從波士頓、紐瓦克和華盛頓特區(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飛往舊金山和洛杉磯的民航班機。襲擊發生後1小時後,時任總統布希在佛羅裡達的某小學視察中,緊急下令全美所有飛行中的航班必須返航,或者轉飛加拿大或墨西哥,油料不足或是國內航班都必須就近機場停靠,3天內所有民間國際航班被禁止在美國降落。911事件發生後,為了避免恐怖襲擊,英國軍事基地提高了警戒級別。
  • 英國曼城體育館爆炸22死 系自殺式恐襲
    5月22日晚,英國曼徹斯特,警察在發生爆炸的體育館外與民眾交談。新華社/美聯英首相譴責曼徹斯特恐襲案,針對無辜者的恐怖襲擊都是「懦弱行徑」;已掌握恐襲實施者的身份綜合新華社電英國曼徹斯特警方23日說,22日晚發生在曼徹斯特體育館的爆炸為一起自殺式襲擊。目前爆炸造成的死亡人數已升至22人,另有至少59人受傷。
  • 馬克龍炮轟英美媒體扭曲報導法國恐襲!法國反極端主義放大招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華輿訊 據歐洲時報「歐時大參」報導 法新社11月18日報導,政府已經起草完成「加強共和原則法案」,主要內容包括打擊網絡仇恨宣傳、提高宗教組織透明度,以及為學齡兒童分配國家識別碼。就在上周,馬克龍將炮火開向《紐約時報》等英美媒體,抨擊這些媒體在報導法國恐襲時,沒有站在法國這一邊,反而將暴力行動「合法化」並指責法國存在「種族主義和伊斯蘭恐懼症」。
  • 尼斯教堂恐襲已致三人死亡,大巴黎已出現模仿者
    10月30日,馬克龍將再次召開國家防禦會議,討論對法國境內恐襲事件的解決方案。 受斬首教師事件的影響,法國再次成為極端伊斯蘭分子的目標。這段時間極端宗教分子的活動十分頻繁,極端宗教分子在法國街頭揮舞兇器發洩不滿,帶來的有可能是無辜路人的滅頂之災,以及陪伴無辜遇難者家庭一生的傷痛。
  • 18年了,解禁的911事件珍貴視頻,絕對震撼!!!
    歐洲議會與北約總部進行緊急疏散。北約宣布啟動1949年北約中的第五款,宣布如果恐怖襲擊事件受到任何國家的指示,將被視為是對美國的軍事襲擊,因此也被認為是對所有北約成員國的軍事襲擊。這是北約歷史上首次啟動共同防衛機制。經濟影響九一一事件在經濟上產生了重大及即時的影響。
  • 維也納發生恐襲,7人遭槍擊身亡,實拍畫面曝光!歐洲怎麼了?
    ,是為了報復奧地利參與由美國牽頭的國際聯軍打擊伊斯蘭國的行動。延伸閱讀:從尼斯到維也納,被恐襲席捲的歐洲最近經歷了什麼?「如果可能的話,周二請把你的孩子留在家裡。」當地時間3日凌晨,奧地利內政部長內哈默在記者會上發出緊急呼籲。就在幾個小時前,一場「恐怖襲擊」事件席捲維也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