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今禹州市人。他是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之一。韓非作《說難》、《孤憤》、《五蠹》等10餘萬言。秦始皇對《孤憤》、《五蠹》十分讚賞,於是急攻韓,迫使韓非入秦。不久,因心懷妒忌的李斯等人在秦始皇面前說韓非的壞話,秦始皇下令將韓非治罪。李斯便暗中以毒藥逼韓非自殺。其留有《韓非子》55篇。他的散文邏輯嚴謹,結構嚴密,說理透徹,筆鋒犀利。文中多用寓言,增加了形象性和生動性。
【《說難》】
韓非子曾寫過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叫《說難》,把說服君王的套路上升到理論的空前高度,遺憾的是,自己卻因為「說服」的原因,被秦王幹掉。
司馬遷說:「餘獨悲韓非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雖然韓非不能自脫,然而《難言》、《說難》二篇,無微不至地揣摩所說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趨避投合,周密細緻,無以復加,是學習權謀之道、認識人性之複雜難測的良好素材。
韓非子這篇被奉為遊說經典之作《說難》,到底講了哪些東東?
1、說服,最困難的是洞悉被說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
他說:「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他舉例子說,如果說服的對象,是一個愛好名聲的,你卻用利益來遊說,那麼,肯定要完蛋。如果說服的對象,表面上是一個愛好名聲,私底下卻是一個重視利益的人,那麼,你用名聲來說服,表面上,他會任用你,實際上,他卻不理你。如果你用利益來說服,那麼,表面上,他不會任用你,實際上,他卻會採用你的主張。
2、說服,首要的任務是取悅說服對象,而不是說真話。
他說:「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矜(自誇其賢)而滅其所恥。」意思就是,你要先迎合說服對象,知道投其所好,取得得信任。他舉例子說,如果說服對象,有私慾,你就要表明這一做法是符合公共利益的,並鼓勵他去幹。
3、說服,只有當取得說服對象的完全信任之後,才能「明割利害以致其功」。
他說:「周澤既渥,深計不疑,引爭而不罪,則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飾其身,以此相持,此說之成也。」簡單的說,就是,等到說服對象,給你優渥的待遇,並對你深信不疑,也不會因為不同觀點之爭而降罪於你,你就可以講真話,幫助他取得成就,直接給他指明是非對錯,指引他的行為。
4、說服,懂得道理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妥善表達轉化。
他說:「繞朝之言當矣,其為聖人於晉,而為戮於秦也,此不可不察。」意思就是,繞朝這個人的言論是有道理的,他在晉國被當做聖人對待,但在秦國卻被殺掉了,為什麼,是因為「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就是揣測聖意,並不困難,難的是,如何根據具體情況,尤其是說服對象的特殊情況,而妥當處理。
他舉了一個例子,說宋國有一個富人,有一天下大雨,家裡的牆被衝垮了。他的兒子說,要趕緊叫人來修,否則可能晚上就會有人來偷東西,他鄰居一個老人家,也這麼說。後來,真的有人來東西了,富人就說他兒子聰明,而懷疑是鄰居老人家幹的。簡言之,知道牆倒會被偷這個道理,並不苦難,困難的是,在把這個事情告訴富人時,如何讓他愉悅接受並認可你。
5、說服,還要知道人是會變化的,要懂得辨別說服對象的「愛憎之變」。
他舉了一個例子,說以前一個叫彌子瑕的人受到衛國君的寵信。當時,根據衛國的規定,偷駕君王的馬車,是要刖刑(砍腳)的,但是彌子瑕母親生病,他為了趕回家,就偷駕了衛國君的馬車回家,衛國君不僅沒有懲罰他,還誇他孝順。還有一次,彌子瑕陪衛國君遊果園時,他隨手摘了一顆桃子,吃了一半,發現非常好吃,便直接遞給了衛國君吃。衛國君沒有責怪彌子瑕把剩下的桃子給他吃,還說這是彌子瑕關愛他,知道好東西要跟他一起分享。
但是,等到彌子瑕色衰愛弛,得罪衛國君時,衛國君就責怪他:「是故嘗嬌駕吾車,又嘗啖我餘桃。」彌子瑕並沒有變,但是之前見賢,之後獲罪。是因為衛國君「愛憎之變也」。簡單說,就是愛了,怎麼看怎麼順眼;不愛了,怎麼看,怎麼不順眼。
6、說服,還要謹記,不要去觸碰說服對象的逆鱗。
他舉了一個例子,巨龍這種動物,如果被馴服了,你可以騎它。但是,它的喉下有「逆鱗徑尺」,你觸碰了,他就會殺人。他說,君主也是有逆鱗的,說服者,切記去觸碰。
巨龍脖子下都有巴掌大小的一塊白色鱗片,呈月牙狀,即俗稱逆鱗(漢語拼音:nì lín)。從解剖學角度來看,血液從巨龍心臟的主血管湧出在白色鱗片這裡分散到各支血管。脾氣再好的巨龍一旦被觸及逆鱗,立刻就會象火山爆發一樣散發出無限龍威。
實際上,韓非子的《說難》強調的是遊說君王之說。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是故遊說君王,當然是有風險的,而且還是生命危險。然而,在平常的說服之中,雖然,我們通常沒有生命之憂,卻也要講究方式方法,準確辨別人物心理、場合、時間等等要素。
《說難》不僅僅是一篇遊說、說服的教科書,更是修習權謀之道、揣摩人心的良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