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中的經典故事,流傳千年的法家智慧!(深度好文)

2021-02-13 儒家國學文化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末期韓國(河南新鄭)人,出身於貴族世家。他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荀況的學生,是秦王朝統一全國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曾建議韓王採用法家主張,實行變法以圖自強,但未被採納。

後來韓非的著作如《孤憤》、《五蠹》等傳到秦國,秦始皇讀後十分欣賞韓非的才識,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為此秦始皇使用兵力威逼韓國,韓王命韓非出使秦國。韓非到秦後,不久遭到李斯的陷害,在獄中服毒而死。但韓非的政治主張卻為秦始皇所實踐。韓非思想主要保留在《韓非子》一書中。

《韓非子》--不因小利而失大節

魯國宰相公孫儀非常喜歡吃魚。但是國人買魚獻給他,他一概不受。

他的弟弟很好奇,問道:「你明明愛吃魚,為什麼不接受呢?」

公孫儀答道:「如接受,就欠人一份情,就不得不循情枉法。一旦枉法,連宰相的職位都將被免。到那時,想吃魚也無人贈,連自己買來吃都難辦到。若是不收魚,不但不會被免職,想吃魚時,隨時可以買來吃。」

韓非結語:不因小利而失大節,靠人不如靠己;求人不如求己。

《韓非子》--鬼最容易畫

有一個人為齊王作畫。

齊王問:「你認為畫什麼最難?」

答道:「狗、馬最難畫。」

「那麼畫什麼最容易呢?」

「鬼最容易畫。」

「為什麼呢?」

「犬馬是人最熟悉的東西,從早到晚都在眼前,畫的不像大家立即就會發現,所以難畫。鬼魅是無形的,誰也沒見過,所以容易畫。」

韓非結語:人主聽取言論,有的言論深遠廣大,但沒有功用;虛幻無定形的最容易任意造作。所以要求實效,塵飯塗羹是不能下肚的,非回家吃飯不可。

《韓非子》——僥倖心理

楚國南部,麗水中產砂金,很多人偷偷去採金砂……儘管在砂金河邊明示公告牌:禁採砂金,違者處死!

官方的禁令,捉到偷採金砂即在街市上分屍,殺死的人很多。但是偷採金砂的人還是不停……

「把天下給你,可是要把你殺死,你肯嗎?」

「天下最蠢的人也不會答應。」

「金砂比起天下差得遠呢,為何冒著分屍酷刑來盜採呢?」

「因為不一定會被捉到啊!」

韓非結語:徹底執行法令,使法網周密不漏,人們無倖免心理,便不會輕易犯法。

《韓非子》——伯樂教相馬

伯樂對不喜歡的人就教他鑑別千裡馬。對他所喜歡的人就教他鑑別普通的馬。「因為千裡馬難得一見,獲利很慢,普通的馬天天買賣,獲利很快。」

韓非結語:曠世良材千年難求,真正承擔國家社會的骨幹,多只是平凡中的賢人。能有效運用這些中堅分子,即是最善治的人主。

《韓非子》——王壽焚書

王壽背著經書,在往周國京城的途中,遇見了隱士徐馮……

徐馮說:「任何事情都是人為的,而人的行為乃是應時而作,所以一個智者絕不以為世上有一成不變的事。」

「書是因人的智慧而產生的,因此一個智者絕不抱著書本死讀,你何苦背這麼多書來走路?」

王壽恍然大悟,就把書燒掉,高興得手舞足蹈。

韓非結語:有智慧的人,不以言詞教人,也不將書藏於箱中,無所執著,一切循道而行。

《韓非子》——預留餘地

恆赫說:「雕刻木偶最好先把鼻子雕大一點,眼睛雕小一點。」「這樣的話,若鼻子太大,還可以改小,眼睛太小,還可以加大。」「若一開始鼻子就雕小了,以後再也無法加大。」「眼睛一開始就雕得很大,就無法改小了。」

韓非結語:凡事若能預先謀劃,以後也不致落到無法挽救,徹頭徹尾的失敗。


《韓非子》——勇氣的來源

鱔魚的外貌好象蛇一樣,蠶的形狀像毛毛蟲一樣。人看見蛇就又驚又怕,婦人看見毛毛蟲就寒毛直立。可是漁夫見到鱔魚,卻高興得一把抓住;農家養蠶,婦女用手抓蠶兒,也毫不懼怕。

韓非結語:只要是利之所在,人們就渾然忘卻自己的嫌惡、害怕,而勇往直前。

《韓非子》——預兆

有一個男人與一個性情殘暴的人比鄰而居……這個人不堪忍受,想變賣家產遷居。有一人勸他說:「這傢伙遲早要惡貫滿盈的,你再等一陣子再說。」「我就是怕他殺了我,才惡貫滿盈啊!」

韓非結語:任何事在事先必有徵兆,應在事情尚未發生前,先謀對策,絕不可忽略。

《韓非子》——為羿持靶

若是像后羿一般的名弓箭手,套起玦,穿上扞,操弓拉弦,準備射箭時,可能連遠自越國來的客人也要爭先恐後為他拿箭靶,因為毫無危險!但若是幼齡稚童射箭,則連慈母都要走避室內,緊閉門窗。

韓非結語:已知萬無一失的事,陌生人也信得過;而沒有把握的,至親也得避忌。

《韓非子》——自勝者強

子夏對曾子說:「你怎麼變得這麼胖了?」

「因為打了勝仗,所以長胖了。」

「你是指什麼事?」

「我在家讀書,讀到先王之道,覺得很有道理;走到外面,看見富貴人家歡樂度日,也很羨慕。這兩種想法,一直在我腦中戰鬥,難分勝負,所以消瘦。現在因為先王之道打勝了,所以才長胖了。」

韓非結語:人立定志向,並循著志向去做,往往會碰到很多誘惑與困難;戰勝別人不難,但要戰勝自己可不簡單。

《韓非子》——得勝之道

趙襄王跟王良學駕車。不久他們比賽,結果襄王連換了三次馬,三次都輸給王良。「你明明沒有盡全力來教導我。」「技術我全都教了,只是你把方法用錯了。」「駕車最重要的是要讓馬與車子合而為一;而駕駛者的心與馬的行動也要合一,車速才會快。」「你比賽時,一心想趕過我,只注意我的車子在前還是在後,以致你和馬車的步調不一致,所以才會失敗。」

韓非結語:專注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比整天關注對手的動向更容易獲得成功。

《韓非子》——宋人獻玉

宋國有個鄉下人挖到一塊璞玉!他認為這麼好的玉應該獻給司域子罕。

「這塊璞玉奉賢給你。」

「謝謝!但我不能接受。你把玉石當作寶物,我卻把不接受你的玉石當作寶物。」

韓非結語:價值標準與理想往往因人而異,有時拒絕接受別人禮物的個人品格價值,遠大於所接受禮物的物品價值。所以老子說:希企能夠無所希企,不看重不易獲得的財貨。

《韓非子》——好心與壞心

宋國有個富人,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圍牆衝毀了一段。他兒子說道:「爸爸!快修好這堵牆,不然小偷會從這缺口進來。」

「好好!天氣放晴了,就請人來修……」

鄰家老頭看到倒塌的圍牆,也好心過來勸說:「你們的牆塌了,快修好它,不然會遭小偷的……」

「好好!我會修的……」

當晚,果然遭小偷,偷走了不少財物。

兒子:「哇!果然被偷了!是從那缺口進來的。」

富人:「兒子,你真聰明,判斷非常正確。不過,我猜小偷一定是鄰家的那個老頭子!」

韓非結語:給人忠告的困難,不在於忠告者本身,難在於必須了解忠告對象的心理,鄰家老頭與富家關係不夠深厚,交淺言深,不能取信於人,反而遭人猜疑。

《韓非子》——堅守本位

韓昭王醉酒,和衣而睡,掌帽的擔心他著涼,拿衣服蓋在他身上。韓昭王醒來問:「誰替我加蓋衣服的?」一名衛士答道:「是掌帽的。」於是昭王同時處罰掌帽的和掌衣的。「掌衣的忽略職責,掌帽的超越職守,兩人都該罰!」

韓非結語:人君對臣下的原則是:臣僚不準超越職守而建立功績,不準鋪陳言論與行事不合。如此,有職守的人便能處理好份內的職守。

《韓非子》——巧詐不如拙誠

魏將軍樂羊去攻打中山國,他的兒子那時在中山……

「將軍!中山國君把令子煮死,做成肉羹送給你吃……」

「待我把這碗肉羹喝光,再出兵把中山踏平!」

魏文侯對堵師贊說:「樂羊為了我的緣故,而吃他兒子的肉。」

「兒子的肉都肯吃,還有誰的肉不肯吃呢?」

樂羊滅掉中山回來,文侯獎賞他的功勞,但是懷疑他的衷誠了。

孟孫打獵,獲得一隻小鹿。

「秦西巴,你先把小鹿帶回宮裡。」

「是。」

母鹿跟著悲啼,秦西巴不忍,便把小鹿還給它帶回去。

秦西巴到宮中,孟孫問:「我獵得的小鹿呢?」

「母鹿一路跟著悲啼,我實在不忍,就把小鹿放回去了。」

「你好大膽,敢自做主張放了小鹿,不怕我生氣?」

孟孫非常生氣,就把秦西巴趕走了。

過了三個月,又把他喚回來做兒子的師傅。

某官問:「以前你要懲罰他,現在又用他做你兒子的師傅,是什麼道理?」

「他不忍心小鹿受苦,怎麼會忍心讓我的兒子受苦呢?」

韓非結語:巧妙的詐偽不如愚拙的誠實。樂羊因為立功而引起懷疑,秦西巴因為獲罪而更被相信。

相關焦點

  • 《韓非子》中的經典故事,流傳千年的法家智慧
    韓非思想主要保留在《韓非子》一書中。《韓非子》——伯樂教相馬伯樂對不喜歡的人就教他鑑別千裡馬。對他所喜歡的人就教他鑑別普通的馬。「因為千裡馬難得一見,獲利很慢,普通的馬天天買賣,獲利很快。」韓非結語:曠世良材千年難求,真正承擔國家社會的骨幹,多只是平凡中的賢人。能有效運用這些中堅分子,即是最善治的人主。
  • 《韓非子》經典名言——感悟法家智慧!
    今天分享一下《韓非子》的經典名言,與大家共同感受一下法家的智慧:一,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 韓非子領導智慧的天龍八部
    秦始皇讀韓非子著作後大為驚嘆: 「寡人得見此人而與之遊,死不恨矣!」韓非子懷曠世奇才,正合於世,而因忠貞愛國不負韓,終為他人尋計所害,此仁此愛感召天地,誰說法士無情義?比如,商鞅,姓公孫,衛國貴族,好刑名之學,聞秦孝公求賢,離開魏惠王,筱供以他為左庶長,下令變法,商鞅在秦國震動頗大,通過變法使得秦國日漸富強。商
  • 《抱犢》文學雜誌 2020年 第二期 重點作品展 (三) 國學茶座 《韓非子:法家之集大成者》 千裡草
    它境界博遠,追求高尚,自不待言;它對人們正確處理人際關係,解決生活中的諸多問題,無疑也有重要指導意義。但是這個度誰能把握好?兩極之間的平衡在很多情況下是難以控制的。現實世界中,總有人縮頭縮腦,淺嘗輒止,是行動的矮子;也還總有人喜歡越界、逾矩,甚至胡作非為,做過分、離譜的事,不管是有意還是無心。老子的「道」和孔子的「中庸」,和現實脫節,明顯不具備實際操作功能。
  • 《韓非子》中的經典故事
    他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荀況的學生,是秦王朝統一全國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曾建議韓王採用法家主張,實行變法以圖自強,但未被採納。魯國宰相公孫儀非常喜歡吃魚。但是國人買魚獻給他,他一概不受。他的弟弟很好奇,問道:「你明明愛吃魚,為什麼不接受呢?」公孫儀答道:「如接受,就欠人一份情,就不得不循情枉法。一旦枉法,連宰相的職位都將被免。
  • 李曉偉:韓非子,諸子百家的終結者
    這個故事辯證地告訴我們,凡是都有不一定,有利必有弊,一件事情表面上看起來很糟糕,說不定也未必有多糟糕。這些經典的故事均出自於韓非之手。別看他說活結巴,文章卻是運筆華美,議論酣暢,波瀾起伏,層層深入,論事入髓,刺人心弦,極具論辯技巧。很快,《韓非子》一書就在七國之中流傳開了。秦王羸政看了韓非子的《孤憤》、《五蠹》兩篇文章,大為嘆服,還以為是古人所作。
  • 《韓非子》經典名言20句,不能錯過的智慧經典
    【感悟】出自《韓非子·五蠹》篇。賈指的是經商,做買賣。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袖子長了好跳舞,錢財多了好經商。 比喻有所憑藉,事業容易成功。現在可用於比喻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可資憑藉的條件越多越完備,事情就越容易做好。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秦國興衰,呂不韋韓非子功成身敗,原因:會吸星大法,不懂易筋經
    他們最後竟然推翻了強大的秦國,要知道陳勝吳廣劉邦項羽,這些人可是大字都不識一筐的人,要文沒文要武沒武的人。最後卻把強大的秦國給打趴下了,這不僅讓人深思。究竟背後的原因是為什麼呢?賈誼最後的結論是:無它,功業相反也。
  • 《韓非子》裡的十句智慧名言
    《韓非子》是戰國末期韓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
  • 法家鼻祖申不害
    法家鼻祖申不害
  • 法家的中堅人物,居然是玩弄權術者的愚民幌子
    雖然韓非子作為儒家的「叛徒」,站到法家的隊伍去了,但是他仍然在其新的學說中因循了儒家的禮教糟粕:三順主義。這是他韓非子作為法家不徹底的地方,而這點也是他的可惡之處。韓非子在他作品中《忠孝》一篇中這樣說:「臣之所聞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賢臣而弗易也。』 則人主雖不肖,臣不敢侵也。」這就是韓非子所謂的「三順主義」的核心內容。
  •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秦朝法家韓非子為何要說這樣的話?
    秦朝法家韓非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的這個說法聽起來很對,但是卻又不知道對在哪裡,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才會韓非子說出如此刺骨之言呢
  • 《大秦賦》中李斯韓非結局悲慘,法家思想為何能幫助秦統一六國?
    頭條和西瓜視頻的朋友,大家好,最近歷史大劇《大秦賦》正在熱播,在69集中有一幕非常感人,韓非子遭秦王政下詔入獄,作為同為法家出身的秦國高官李斯為他送去毒酒
  • 韓非子
    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非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非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著作中許多當時的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也成為成語典故的出處。內容提要《韓非子》是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共二十卷。
  • 《韓非子》經典名言三十句
    《韓非子》是戰國末期韓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後提供了理論根據。
  • 【書海泛舟】張芸鷺|治世之基:人性論視角下韓非子的法治構建 ——精讀《韓非子》選篇引發的思考
    面對禮崩樂壞、社會變遷的現狀,加之長期的觀察與對社會狀況的敏銳把握,一部分代表新興階級利益的社會成員對原有代表舊貴族階級的禮治思想進行質疑,並在長期的反抗中總結出一套幾乎與儒家理論背道而馳的理論,即為以韓非子為代表的、象徵新興貴族利益的法家。
  • 韓非子與《說難》
    在《史記》中與老莊並列作傳的韓非,其學說集法家之大成,而淵源又追溯到黃老,所以《史記》作傳將韓非與老子莊子排列到了一起。
  • ❹│《韓非子》經典20句,洞悉世事,經營人生
    《韓非子》是戰國末期韓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全書重點闡述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家學說,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韓非子》書中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蘊含著深雋的哲理。
  • 韓非子《說難》智慧解讀
    他是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之一。韓非作《說難》、《孤憤》、《五蠹》等10餘萬言。秦始皇對《孤憤》、《五蠹》十分讚賞,於是急攻韓,迫使韓非入秦。不久,因心懷妒忌的李斯等人在秦始皇面前說韓非的壞話,秦始皇下令將韓非治罪。李斯便暗中以毒藥逼韓非自殺。其留有《韓非子》55篇。他的散文邏輯嚴謹,結構嚴密,說理透徹,筆鋒犀利。文中多用寓言,增加了形象性和生動性。
  • 法家之論,好人壞人都會破壞國家法律
    儒家顯然是保守的,在春秋戰國社會劇烈變化的時代中,一直尋求不變的東西。將政治哲學依託於家庭哲學,以倫理代替社會普遍的契約和規則,以實現天下大治。而法家則更多的看到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劇烈變化當中的新興社會現實,主張以法治國,重在樹立社會普遍性的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