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中李斯韓非結局悲慘,法家思想為何能幫助秦統一六國?

2021-02-23 書畫文化大課堂

頭條和西瓜視頻的朋友,大家好,最近歷史大劇《大秦賦》正在熱播,在69集中有一幕非常感人,韓非子遭秦王政下詔入獄,作為同為法家出身的秦國高官李斯為他送去毒酒,看著眼前的酒,韓非子沒有絲毫的猶豫,接過李斯手中酒杯後直接一飲而下,一旁的李斯,則以一句「來生再會」為二者的關係畫上句號。韓非最終服毒而死,而李斯也痛苦萬分,兩位昔日的同學,也是為兩位治國天才惺惺相惜的場面,令人惋惜。

當然,在歷史上,關於韓非之死其實有很多爭議,不過今天我們要聊的是,法家思想。在群雄逐鹿的戰國,秦國能完成一統大業,法家思想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作為法家思想家的韓非和李斯也被歷史銘記。今天我們來簡單聊聊法家思想。

說到法家,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法家思想代表人物韓非子,但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法家思想的「法、術、勢」都不是韓非提出的,而韓非將他們整合到一起,集合成為了「法家思想」體系,所以,我們常常稱韓非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不是創始人。

相較於儒家和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可以說是「大器晚成」。法家思想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成熟在戰國時期。春秋、戰國稱之為「刑名之學」,經由管仲、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發展,最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期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

我國古代有三個思想最為有名,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儒家思想推崇人性本善,從而鼓勵和發揚人性善的一面,《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至善是儒家思想的一種至高的精神追求;而道家思想崇尚自然之道,主張人性本無善惡,老子說「上善若水「,真正的善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流露,是一種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但法家思想是以「人性本惡」為基礎的。因為人性是惡的,所以,法家思想的重要作用就是去抑制人性中的「惡」,甚至是利用人性中的「惡」。

關於人性,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們就有很多深刻的洞見,管仲在《管子·形勢解》這一篇中說:「欲生而惡死」、 「利之則來,害之則去」,其實就是說,人都是貪生怕死的,人們見到利益就爭,遇到禍害就躲;

商鞅在《商君書·算地》中也說:「飢而求食,勞而求佚,苦則索樂,辱則求榮」。意思是說,人餓了就要吃,累了就要睡,苦了就要尋求歡樂,屈辱了就要追求榮耀;

而韓非子在《韓非子》書中說:「非名之,則利之」,意思是,人的作為不是為了名就是為了利等等,人的本性是「惡」,都是趨利避害的,都是自私自利的,所以,法家提出了「以法治國」「重罰輕賞」,用強力抑制惡的人性,從而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

韓非子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並且將道家老子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與法家思想融為一體,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法家實踐理論。接下來,我們聊聊法家思想的精髓,三個字:法、術、勢。

首先,「法」指的是以法治國,這是治國的根本方針,指的是一種治國的基本精神。「法」著眼的是制止人們做壞事,與惡的人性是對立的,所以必須依靠賞罰開闢道路。賞罰的基本原則是從重,以刑罰為主,以獎賞為輔。我們都說「賞罰分明」,其實在法家中,更注重的是前者。

其次,「勢」指的是包括賞罰權在內的權位和權勢,也可以簡單理解為權力,它是實行以法治國的政治基礎和保證。韓非子說,弓弩的力量不大,但是能把箭射得很高,是因為藉助了風力的緣故。臣民服從於君主,是因為君主的權威,韓非子說,君主掌握了權力而擁有威勢,所以能夠令行禁止。權位,是決定生殺的職責;威勢,是制服眾人的資本。

在《韓非子》中舉了一個孔子的例子,孔子是天下的聖人,他修養德行,宣揚儒家的道理去周遊列國,然而,天下喜愛他的仁、讚美他的義並為之奔走效勞的門徒,僅僅七十個,真正能夠做到仁義的,也就孔子一個人。

但魯國的國君魯哀公,無論是品德還是才能在君主中都屬於下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坐在朝廷中發號施令,魯國的民眾沒有敢不聽從的。民眾天性就害怕勢,勢也確實容易使人服從,所以孔子反倒做了人臣,而魯哀公卻做了人主。孔子絕非崇拜魯哀公的仁義,而是屈服於他的勢。就仁義而言,孔子絕不會服從魯哀公,但憑藉著勢,魯哀公就可以使孔子俯首稱臣。

最後,「術」是指謀利和計謀,基本功能是把權力用活。韓非子說「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意思是說:術這種東西,就是根據承擔事情的能力授予官職,按照職務名義要求官吏做出相應業績,操縱生殺大權,考核群臣的實際能力。韓非子說,術是藏在君主心裡,用來比較驗證各種事情,而暗中駕馭群臣的。

術與法相比,具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專一性。法的對象是全體國民,百姓、官吏、君主都包括在內,無一例外;而術的對象只是官吏,君主不直接與百姓打交道,術用不到他們身上。二是隱秘性。法是公開的,而術是隱蔽的。法家的「術」的背後,其實也是一種「治橫」,是君王和臣子之間的一種博弈之術。

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法、術、勢」,都是針對的人性中的惡,這種惡不僅僅是自私自利的惡,還有見利忘義的惡,這些都是人性中潛藏的惡的一面。韓非子在《韓非子·八經》中說「凡治天下,必因人性。」凡是治理天下,必定以人性為根據,就是這個道理,抑制人性的惡是法家思想的根本。

古代法家思想是和儒家、道家思想齊名的一個思想流派,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對我國幾千年中華文明發展影響非常深遠的一種思想。秦國能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擊敗當時的其他六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王朝,其中「法家思想」可以說功不可沒,秦朝的商鞅和當時的丞相李斯,就是典型的法家思想的代表。而法家思想實際上為秦國和後來漢武大帝建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也提供了理論基礎。

相關焦點

  • 李斯為什麼敢於出賣韓非,背叛大秦?
    李斯入秦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權力,為了飛黃騰達,而勸導秦王嬴政扳倒呂不韋、統一天下,都不過是李斯獲得權力的手段。《史記·李斯傳》中記載,李斯在楚國做小吏的時候,見到廁所中的老鼠見人就跑、擔驚受怕,而米倉中的老鼠又肥又大、沒有威脅,於是李斯決定辭掉官職,去秦國討生活。楚國由於貴族把控政治,平民沒有晉升機會,山東六國都差不多。只有秦國因為「求賢令」的存在,客卿有才者往往也能獲得高位!
  • 《大秦賦》李斯歷史原型:輔助嬴政統一六國的「大功臣」,最終卻被...
    《大秦賦》李斯歷史原型:輔助嬴政統一六國的「大功臣」,最終卻被太監所害 文/無計讀史 《大秦賦》的熱播,讓我們又回顧了一些關於戰國末期的歷史。
  • 《大秦賦》中,韓非死在李斯懷中,歷史上真實的韓非是怎麼死的?
    在《大秦賦》中,韓非已經下線,他的下線牽扯三個人:秦王政、李斯、姚賈。
  • 韓非子提出統一六國的政治基礎,和李斯師出同門,為何會被處死?
    秦朝能夠一統六國,靠的是韓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政治基礎,比如,辛亥革命以「三民主義」為基礎,新中國的建立以「馬克思無產階級理論」為基礎,當然兵強馬壯、先進的裝備也是冷兵器時代成功的要素之一,為何如此重要的角色在《大秦賦》中「一筆帶過」呢?
  • 李斯究竟為何毒殺韓非?
    《大秦賦》中,身為韓國公子的韓非子,雖然身在秦國,但仍不斷地設法阻止秦國統一全國的進程,給在外遊說各國的上卿姚賈添了很大的麻煩,甚至令得姚賈被召回秦都鹹陽接受秦王政的質問。所以秦國除了廷尉李斯之外的一眾大臣,都要求秦王政將其按秦法處理,最後,秦王政雖然很愛惜韓非子之才,但也不得不下令將韓非下獄,準備接受秦法的處置。
  • 大秦賦中一生精明的李斯,為何被太監趙高連騙三次,最後任其擺布
    大秦賦中一生精明的李斯,為何被太監趙高連騙三次,騙到任其擺布「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曹雪芹這句話是寫給王熙鳳的,賈府的大管家、一生精明的「風辣子」,為賈府撐起一片天空,奈何最後落了個病重而亡的悽慘結局。
  • 《大秦賦》統一大業將成 李乃文另類解讀「小人」李斯
    「大秦系列」四部曲的終結篇《大秦賦》正在熱播,目前已更新69集。隨著劇情不斷推進,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進程也一一還原給觀眾。作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歷史人物,李乃文扮演的李斯機智沉穩、狡黠隱忍,與昔日同門韓非子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而被迫對立,李斯為保好友全屍帶著毒酒,送了好友最後一程。
  • 大秦賦:李斯毒死韓非不是完全出於好心,細節說明他對韓非有殺心
    電視劇《大秦賦》中韓非服毒而死,劇中能夠對抗秦國之人又少了一個,而說到韓非之死,就必須要說一下,劇中李乃文飾演的李斯,可以說劇中的李斯人設是好的
  • 《大秦賦》韓非連使兩計反助秦國
    《大秦賦》播至後期越來越有看頭了。秦王欲推行書同文,聽從李斯謀劃,先在秦齊兩國商貿交往中使用秦國篆書,齊國若從,六國合縱便會不攻自破。不料此計被韓非識破,韓非趕往臨淄說服齊王不要上秦國的圈套。於是,出現了秦使李斯遭齊王驅逐,迫使李斯代秦王做出秦齊斷交之決定,並命秦商燒毀已經運往齊國的糧食和商品。韓非得知李斯與秦商為了秦齊同文,竟然燒毀自家在齊國的糧食商品的消息後說了一句「我們敗了。」可見韓非的預見性是很強的。
  • 點評《大秦賦》:「李斯」不忠不義,「呂不韋」有情有義!
    《大秦賦》這部劇不斷有人吐槽,到底誰對誰錯,誰是小人,誰是君子?其實在歷史的長河中,沒有小人和君子之分,因為都是為了利益!大秦賦李斯不可否認有才幹,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大秦賦李斯才是真小人,為了上位也是不擇手段的,呂不韋雖然貪權但是忠於大秦,李斯雖然功績也很高,但是對秦的傷害也很大!
  • 大秦賦:韓非客死秦國,並非李斯毒殺,而是韓非主動求死
    電視劇《大秦賦》已播放至第67集。在最新劇集中,講到了秦王讓王翦退兵趙國,卻拐彎進攻韓國。為什麼?秦王是想以此逼迫韓王,把韓非交給秦國。而在最新劇情預告中,韓非在獲取姚賈又在周遊列國遊說,達到分裂六國合縱目的。為此,韓非直接跑到秦王跟前,諫言秦王,詆毀姚賈,意圖借秦王的刀,誅殺姚賈,從而讓六國合縱抗秦。之前,在劇情預告中,秦王獲得最新情報:其它五國的使臣皆已按照秦國的要求,趕往了赴秦的路上,唯獨韓國未動。
  • 微史記丨李斯與韓非:兩位法家的殊途同歸
    作為法家,李斯從思想到行動都與始皇帝嬴政一拍即合,固然,這其中也有他個人邀寵的成分在內。他的腦筋極好使,想皇帝所想,急皇帝所急,甚至還做在頭裡。譬如,這「焚書」 的餿主意,就是李斯為了鞏固皇權而首倡的。
  • 韓非之死:被同門李斯陷害?別拿言情劇來理解歷史人物
    《大秦賦》本該是一部激動人心波瀾壯闊史詩般的電視劇,但是演到現在,慢慢的開始向古代宮廷鬥爭劇靠攏,各種狗血情節開始出現。本該是秦王掃六合的戰爭場面,但呈現給我們的卻是各種宮鬥之下的陰謀詭計,從趙姬到娼後,後宮亂政更是經常被拿來說事兒。
  • 大秦賦:姚賈拋出誘餌,韓非被判車裂,李斯好心辦壞事氣到吐血
    文:青檸圖:網絡電視劇《大秦賦》追到第68集,終於等到秦王政將第一個要滅的國家定為韓國,說起來真是不容易。自《大秦賦》開播以來,可以說褒貶不一。喜歡它的朋友,可以耐著性子追劇,不喜歡它的朋友,將它貶得面目全非。比如劇中趙姬的扮演者朱珠的演技,還有男主張魯一的年齡,以及劇中太多的宮鬥戲份。
  • 《大秦賦》講述不一樣的李斯 李乃文傾情演繹人物形象另一面
    《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大秦賦》的開播讓不少觀眾們都非常的開心,這部電視劇將主要講述大秦帝國的輝煌成就,以還原歷史為主,以講述人物情節為輔的線索更加的讓觀眾們了解歷史,知道過去。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歷史是我們文化的來源,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會對自己的文化有更多的認同感,這一次《大秦賦》將帶給我們怎樣的震撼呢?秦始皇統一六國需要的是智慧和謀略,為什麼偏偏是秦國這個後發展起來的小國統一了六國呢?這也是《大秦賦》給我們所要解答的,一方面是因為始皇善於運用人才,另一方面各項的改革力求突破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理,並且法律的出現與完善也讓這個國家的秩序有更井然有序。
  • 李斯和韓非都是荀子門生,作為同門師兄弟,李斯為什麼容不下韓非
    李斯與韓非的「宮鬥戲」韓非是韓國國君的兒子,韓國在戰國七國之中是最弱小的一個國家。韓非從荀子那裡學成歸國,一心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韓國強大起來。但是韓國國君根本不重視韓非的才能,韓非悲憤抑鬱之下連續創作了好幾本法家書籍,通過創作表達了自己的法家思想。
  • 大秦帝國播了快一半,秦王還未親政,豆瓣評分跌至7.8分
    秦統一六國地圖關於這部劇,個人最期待的有三個人,一個是千古一帝秦始皇,這個毫無疑問是大家所期待的,另一個是千古一相李斯,至於他爭議比較大;還有就是王翦、王驍父子二人,他們是真正統一六國的實踐者。這裡談一下李斯。
  • 《大秦賦》最催淚的情節:韓非設計逼死呂不韋,嬴政一怒滅趙國
    文:青檸圖:網絡01又是被《大秦賦》感動的一天。夜已深,窗外更深露重。笑完呂不韋又問了自己一句:「呂不韋,你若知道今日的下場,還願意入秦嗎?還願意做秦國的相邦嗎?」答案是:「願意。」這是電視劇《大秦賦》中呂不韋自盡前的片段。
  • 精明一世的李斯,為何會選擇扶胡亥上位?最後被腰斬為何無人求情
    按理說以李斯的智慧,絕對可以看出來這胡亥就是個紈絝子弟,不堪重用,一生為大秦事業奔波的他為何還是選擇了擁立胡亥? 一、與扶蘇的思想相左 李斯是一直都提倡法家思想,不光是李斯,秦朝的崛起也是靠著法家思想。
  • 《大秦賦》完結有感:白蓮帝國如何降服困獸猶鬥的東方六國?
    不知不覺中長達78集的《大秦賦》居然播完了,在宮鬥、修渠、伐謀和不太壯觀的戰爭中秦始皇帶著秦人輕鬆蕩平六國,至此劇終,各位是否覺得感覺少了一些「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氣吞山河之感呢?看著都挺好,唯獨不能解釋的,便是為何這樣一個正能量滿滿的帝國,為何立國十五年、秦始皇僅僅去世四年後就走向了無可救藥的崩潰呢?因為電視劇說謊了,筆者帶大家重新認識一下史冊上的袞袞諸公吧!呂不韋憑藉「奇貨可居」的神奇操作從「賤商」一躍成為大秦帝國的二號人物,這是一樁涉及華陽和子楚的三方交易,呂不韋順利拿到了中間商的回扣--大秦相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