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和西瓜視頻的朋友,大家好,最近歷史大劇《大秦賦》正在熱播,在69集中有一幕非常感人,韓非子遭秦王政下詔入獄,作為同為法家出身的秦國高官李斯為他送去毒酒,看著眼前的酒,韓非子沒有絲毫的猶豫,接過李斯手中酒杯後直接一飲而下,一旁的李斯,則以一句「來生再會」為二者的關係畫上句號。韓非最終服毒而死,而李斯也痛苦萬分,兩位昔日的同學,也是為兩位治國天才惺惺相惜的場面,令人惋惜。
當然,在歷史上,關於韓非之死其實有很多爭議,不過今天我們要聊的是,法家思想。在群雄逐鹿的戰國,秦國能完成一統大業,法家思想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作為法家思想家的韓非和李斯也被歷史銘記。今天我們來簡單聊聊法家思想。
說到法家,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法家思想代表人物韓非子,但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法家思想的「法、術、勢」都不是韓非提出的,而韓非將他們整合到一起,集合成為了「法家思想」體系,所以,我們常常稱韓非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不是創始人。
相較於儒家和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可以說是「大器晚成」。法家思想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成熟在戰國時期。春秋、戰國稱之為「刑名之學」,經由管仲、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發展,最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期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
我國古代有三個思想最為有名,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儒家思想推崇人性本善,從而鼓勵和發揚人性善的一面,《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至善是儒家思想的一種至高的精神追求;而道家思想崇尚自然之道,主張人性本無善惡,老子說「上善若水「,真正的善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流露,是一種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但法家思想是以「人性本惡」為基礎的。因為人性是惡的,所以,法家思想的重要作用就是去抑制人性中的「惡」,甚至是利用人性中的「惡」。
關於人性,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們就有很多深刻的洞見,管仲在《管子·形勢解》這一篇中說:「欲生而惡死」、 「利之則來,害之則去」,其實就是說,人都是貪生怕死的,人們見到利益就爭,遇到禍害就躲;
商鞅在《商君書·算地》中也說:「飢而求食,勞而求佚,苦則索樂,辱則求榮」。意思是說,人餓了就要吃,累了就要睡,苦了就要尋求歡樂,屈辱了就要追求榮耀;
而韓非子在《韓非子》書中說:「非名之,則利之」,意思是,人的作為不是為了名就是為了利等等,人的本性是「惡」,都是趨利避害的,都是自私自利的,所以,法家提出了「以法治國」「重罰輕賞」,用強力抑制惡的人性,從而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
韓非子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並且將道家老子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與法家思想融為一體,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法家實踐理論。接下來,我們聊聊法家思想的精髓,三個字:法、術、勢。
首先,「法」指的是以法治國,這是治國的根本方針,指的是一種治國的基本精神。「法」著眼的是制止人們做壞事,與惡的人性是對立的,所以必須依靠賞罰開闢道路。賞罰的基本原則是從重,以刑罰為主,以獎賞為輔。我們都說「賞罰分明」,其實在法家中,更注重的是前者。
其次,「勢」指的是包括賞罰權在內的權位和權勢,也可以簡單理解為權力,它是實行以法治國的政治基礎和保證。韓非子說,弓弩的力量不大,但是能把箭射得很高,是因為藉助了風力的緣故。臣民服從於君主,是因為君主的權威,韓非子說,君主掌握了權力而擁有威勢,所以能夠令行禁止。權位,是決定生殺的職責;威勢,是制服眾人的資本。
在《韓非子》中舉了一個孔子的例子,孔子是天下的聖人,他修養德行,宣揚儒家的道理去周遊列國,然而,天下喜愛他的仁、讚美他的義並為之奔走效勞的門徒,僅僅七十個,真正能夠做到仁義的,也就孔子一個人。
但魯國的國君魯哀公,無論是品德還是才能在君主中都屬於下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坐在朝廷中發號施令,魯國的民眾沒有敢不聽從的。民眾天性就害怕勢,勢也確實容易使人服從,所以孔子反倒做了人臣,而魯哀公卻做了人主。孔子絕非崇拜魯哀公的仁義,而是屈服於他的勢。就仁義而言,孔子絕不會服從魯哀公,但憑藉著勢,魯哀公就可以使孔子俯首稱臣。
最後,「術」是指謀利和計謀,基本功能是把權力用活。韓非子說「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意思是說:術這種東西,就是根據承擔事情的能力授予官職,按照職務名義要求官吏做出相應業績,操縱生殺大權,考核群臣的實際能力。韓非子說,術是藏在君主心裡,用來比較驗證各種事情,而暗中駕馭群臣的。
術與法相比,具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專一性。法的對象是全體國民,百姓、官吏、君主都包括在內,無一例外;而術的對象只是官吏,君主不直接與百姓打交道,術用不到他們身上。二是隱秘性。法是公開的,而術是隱蔽的。法家的「術」的背後,其實也是一種「治橫」,是君王和臣子之間的一種博弈之術。
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法、術、勢」,都是針對的人性中的惡,這種惡不僅僅是自私自利的惡,還有見利忘義的惡,這些都是人性中潛藏的惡的一面。韓非子在《韓非子·八經》中說「凡治天下,必因人性。」凡是治理天下,必定以人性為根據,就是這個道理,抑制人性的惡是法家思想的根本。
古代法家思想是和儒家、道家思想齊名的一個思想流派,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對我國幾千年中華文明發展影響非常深遠的一種思想。秦國能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擊敗當時的其他六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王朝,其中「法家思想」可以說功不可沒,秦朝的商鞅和當時的丞相李斯,就是典型的法家思想的代表。而法家思想實際上為秦國和後來漢武大帝建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也提供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