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去齊國見田恆,能夠說服他暫停攻打魯國,是因為他洞悉田恆的內心,話語切中要害,並順著田恆的心機做出謀劃,田恆自然會聽從。最後,齊魯重歸於好,但子貢確實為田恆引來了吳國的大軍,並在齊吳交戰中,打敗了齊國十萬大軍,致使齊國國力大損。
沒過多久,田恆果然趁機發動政變,殺死了齊簡公和其他頗有勢力的大臣和家族,扶持齊簡公的弟弟上位,成為田恆可以操控的傀儡。從此齊國的大權就掌控在了田恆的手中(成語「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中的竊國者指的就是田恆)。田恆死後,田氏一族依舊牢牢掌控著齊國大權,並在齊平公的孫子齊康公死後,取得了齊國的合法統治地位,最終實現了「田陳代齊」。
子貢去見吳王夫差,說服他去攻打齊國。一來,子貢抓住了夫差此人好大喜功,早有稱霸中原的野心;二來,夫差擔心越國會趁虛而入,子貢幫助他消除了對越國的顧慮。
子貢的來訪,提前激活了吳王夫差隱藏心中的勃勃野心。夫差率吳國大軍打敗了齊國的十萬大軍,不久之後,便舉吳國之兵,欲與當時的霸主晉國決一雌雄(史稱「黃池之會」),實現自己稱霸中原的夢想。
子貢去見越王勾踐,說服他親自派兵追隨吳王去攻打齊國。一方面,吳國比越國強大,當年吳王夫差攻破了越國的都城,勾踐通過一切手段討好奉承,才保住了性命,給吳王夫差當了兩年的馬夫之後,才被放歸越國,目前越國還在休養生息,沒有與吳國抗衡的實力;另一方面,子貢也指出來勾踐的內心所想,「臥薪嘗膽」的勾踐,勢必要抓住機會報仇雪恨的。
後來「越王勾踐破吳歸」的故事大家是比較熟悉的。當初,子貢來訪時,勾踐非常謙卑,不僅以非常高的規格和排場接待了子貢,而且臨別之際,還要贈送大量的金銀寶物。最後,勾踐能夠報仇雪恨,正是如子貢給他描繪的那樣,趁吳王夫差舉兵北山與晉國爭雄,吳國國內空虛的機會,攻破吳國,殺死了當年羞辱自己的吳王夫差。所以,越王勾踐復仇大計的實現,子貢可謂是功不可沒啊!
經子貢提醒需要早做準備的晉定公,最終還是在於吳國的對峙中,落了下風,黃池之會讓吳王擔任了盟主,承認了吳王的霸主地位。所以,思前想後,晉定公也不得不感激子貢給他提醒。
子貢解救了魯國,並非是解決了戰爭的矛盾,而是挑明了齊、吳、越、晉四國的欲望,讓他們蠢蠢欲動,轉移了戰爭的矛盾。最終,魯國雖然安全了,卻引發了齊國和吳國的交戰、吳國和晉國的會戰、越國和吳國的交戰。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雄,戰爭本就是當時的主旋律。諸侯國彼此的戰爭早晚都會發生,這一切並非子貢的過錯,也並不是子貢能夠平息的。
有意思的是,子貢知道田恆的心思,為他謀劃奪取齊國大權。後來,田恆殺了齊簡公,聽到消息的孔子,齋戒、沐浴、更衣等一系列操作之後,跑去求見魯哀公,請求發兵討伐這個弒主篡權的田恆,可惜魯哀公並未理睬。
子貢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但他救魯國用的並不是老師教的那一套「德治」、「禮治」的思想學說。在孔子看來,田恆的做法無德無禮,可謂大逆不道,應該興正義之師去討伐之,卻並沒有獲得魯哀公的認可。
孔子懷著仁政思想,在春秋亂世中周遊列國而無法施展,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