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連結】
所謂直播帶貨,是指通過一些網際網路平臺,使用直播技術進行近距離商品展示、諮詢答覆、導購的新型服務方式。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創業者、商家、品牌方自己開設直播間、推廣自家產品,這是店鋪銷售服務的一種延伸。另一種是職業主播在網際網路平臺開設直播間,通過專業知識或影響力積累粉絲,給粉絲推薦某種商品,並幫助解決售後問題。
「直播帶貨」作為一種線上新型消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背景下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4月15日,湖北省30個縣的縣長在直播間「為湖北拼個單」;山東煙臺海陽市副市長發起「博士市長助力農產品」,視頻播放量突破200萬;同時,一些公眾人物「直播帶貨」的交易額不斷刷新紀錄。5小時吸引近3200萬用戶進直播間觀看、5分鐘超萬支口紅售罄……類似場景不斷出現。但快速發展之下,「直播帶貨」中的產品質量、售後問題、主播虛假宣傳問題、平臺數據造假問題等,不僅影響了公眾的消費體驗,也損害了商戶的利益,一些「直播帶貨」造成的「兩頭坑」事件頻頻引發輿論關注。
【提出觀點】
線上新型消費方式不斷湧現,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線下消費的不足,起到了擴內需、促消費的作用。但網絡直播並非法律盲區,市場監管者需儘早完善制度,暢通維權渠道,呵護直播經濟的良好生態。
【原因分析】
直播帶貨是藉助網際網路平臺特別是社交平臺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商業模式。但也應看到,目前有的主播在推薦某產品或服務時誇大其詞,消費者入手後發現產品宣傳與實際不符;有的所謂網紅爆款單品,其質量與安全並沒有保障,有些甚至是「三無產品」;還有的平臺直播搞數據造假,明明沒有那麼多人在線觀看、評論、開展交易,卻通過技術手段編造漂亮的後臺數據,營造虛假的繁榮與人氣,這不僅侵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更給欣欣向榮的電商經濟生態帶來負面影響。這啟示直播電商,不講誠信可能一時走得快,但絕對走不遠。解決誠信問題、涵養行業生態才是制勝之道。
「直播帶貨」的流行有著深層次原因。一方面,直播經濟蓄力已久,已有成熟的商業模式;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消費者足不出戶推動「宅經濟」發展,線下客源稀少促進企業商家轉向電子商務謀生存。從直播助農到直播售樓,從直播賣車到直播賣飛機,直播銷售的邊界不斷擴大。直播經濟的火熱,可謂順勢而成。
放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來看,推動線上新型消費發展,實現線上線下相融合,對提振經濟動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國外疫情持續擴散蔓延,世界經濟貿易增長受到嚴重衝擊,我們必須立足於擴大內需、促進消費來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穩定經濟增長。這就要求把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在這方面,培育以「直播帶貨」為代表的線上新型消費發揮著重要作用,需要政府部門與電商平臺共同為直播經濟涵養良好生態,以「直播帶貨」為突破口帶動更多消費。
【參考對策】
規範直播帶貨發展,平臺責無旁貸。直播帶貨是平臺經濟的組成部分,具體而言,平臺既要做好自律,也要做好對平臺內商家與主播們的他律。一方面,完善網紅帶貨的誠信評價機制,將粉絲評價、舉報、監管部門的調查處罰信息等記入評價系統,把違法情節嚴重、汙點信息較多的「網紅」拉入黑名單,取消直播帶貨資格,利用失信懲戒手段規範直播帶貨行為;另一方面,敦促一些主播在相關領域形成更強的知識儲備和專業度,引導他們在直播之外花更多的時間用於挑選商品、試用商品等,從而讓粉絲們在直播時有更好的購物體驗。
監管部門應加快「直播帶貨」法治化監管建設力度,提高「直播帶貨」違法成本,增強監管震懾力。相關部門應加快直播帶貨法治化監管建設,建立健全直播帶貨誠信評價機制,提高違法直播帶貨成本,增強監管震懾力。對於出現假冒偽劣、侵犯智慧財產權、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帶貨」行為,應依法從嚴查處。還應建立和完善社會監督體系,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與監督權,保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通過多方協同共治,引導「直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為農產品直播帶貨,可持續的消費扶貧最終取決於產品和服務質量。因此,要善於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增強供給體系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確保特色產品的安全和品質。此外,領導幹部擔任網絡主播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和權威性,要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實事求是推薦產品,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編輯:maxiaoj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