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浪潮正在席捲整個中國網際網路,去年百度提出AI戰略之後,今年阿里成立了達摩院,而騰訊也在前幾天的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說要「AI in All」。All in AI的聲音在BAT之間已經形成共識。移動網際網路一夜之間似乎已成為史前文明,人工智慧這個未來戰場已然開啟。
不過,與AT不同的是,百度在2017年百度世界大會上,開始談平臺、談落地、談商業化,這是它和其他企業最大的不同——當其他企業大多還忙於組建研究院、招聘行業大牛、進行產品實驗性研發的階段,實際上是在補百度在前些年就已經完成的功課。百度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系統的AI發展思路,構建起了AI生態。
要用做平臺的思路做AI
李開復之前表達過對於人工智慧發展的擔憂:創業公司需要大量的數據、技術、人才,但是這些都被大公司牢牢掌控著,而科技巨頭像人工智慧的黑洞一樣,因為任何人工智慧創業者都需要使用數據,需要有好的算法,但是大公司的封閉化,是對人工智慧行業的一大傷害。
李開復擔憂的「封閉化」恰恰是百度這次希望解決的問題。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李開復說算法很重要,正是因為算法很重要,出於大公司的責任,才要開源,一開源,別人就能站在你的肩膀上往前走。
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演講中談到智能便捷的家居場景、豐富個性化的資訊提供、安全無憂的駕駛出行……人工智慧的技術與應用進展就是為了去應對、去解決這樣的問題。AI在學習適應我們,是為了更懂我們,更好地服務我們。
在之後百度總裁陸奇也提到,百度要讓AI更快地場景化,更好地產品化,打造更多,更好的用戶體驗,帶來更高更強的商業價值。
由此可見,百度希望用開放和平臺的思路做AI。細細數來看會發現,百度開放了80餘項AI核心能力,是業內最完整、最開放、最前沿也最具活力的開放AI技術平臺。用開放和平臺的思路做AI,目的很明顯。
1、AI需要數據,沒有數據的AI是無源之水,用開放、生態的思路做AI,可以吸引更多生態合作夥伴參與其中,開放也能夠幫助行業統一接口,提高AI工具開發的效率,反過來對於提升百度的AI綜合能力會起到重要作用,;
2、AI產品的研發、落地都需要生態合作夥伴的參與介入,生態合作夥伴會提升AI產品的實用性和覆蓋面,創業者、創業公司能使用上AI相關底層技術和數據後,也將一起推動這個行業的發展;
3、網際網路時代的邏輯是,早期入口搶佔,然後規模擴張,不斷擴大體量。AI延續了移動網際網路的競爭規律,強者愈強,馬太效應明顯,先發企業往往會有領先優勢,開放生態恰恰是幫助AI產品形成規模效益乃至生態效益的作最佳方式,讓生態中的開發者、合作夥伴能夠共享生態的優勢;
事實上,不僅僅是百度,如今的阿里、騰訊以及其他試圖在AI領域有所突破的企業幾乎都是用平臺和生態的思路做AI。
百度AI技術平臺優勢何在
都在用平臺的思路做AI,那麼區別就在於誰的平臺做的更好。
從這次百度世界大會上的展示來看,百度AI技術平臺的布局是有計劃、有方向性的。
從組織層面來看,今年4月AIG(百度AI技術平臺)深度了整合包括NLP、KG、IDL、Speech、Big Data等在內的百度核心技術, 隨著百度研究院系與搜索體系被整合。這個組織架構層面的調整決定了,百度的AI平臺可以橫跨各個部門,獲得各個核心技術的支撐。
從易用性的層面來看,百度之前已經開放了80多項技術,這次還發布了智慧視頻等技術解決方案,實現了技術的打包和產品化。上文中提到的數據、工具、產品正如工具箱,開發者稍做修改就可以使用,這種「交鑰匙」的方案可以幫普通的開發者、創業者更好的開發自己基於人工智慧的產品,人工智慧工具化變得更簡單更易用,這對於人工智慧開發工具的普及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從行業標準的層面來看,定製化的行業解決方案可以起到「車同軌、書同文」的作用。對很多開發者來說,選擇哪家的AI開發工具是非常重要的,畢竟各家開發工具、接口都不一樣。在這時,選擇的標準就是,誰的生態更龐大,誰的開發者更多。只有生態更大、開發者更多的時候,開發者的開發成本才最低。這也能統一行業標準,讓更多企業參與其中,並且能梳理好解決方案,讓AI可以更快在全國範圍內落地。
從商業化的層面看,百度人工智慧技術的商業化路徑更明晰了。我們可以看到陸奇在2017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國際會議上提到的百度人工智慧背後的商業化邏輯。當時那張百度AI商業邏輯圖中提到,百度雲和百度大腦是百度AI的底層技術,DuerOS、Apollo、新一代移動生態是百度AI的智能終端,這一些都是為開發者、合作夥伴輸出能力,實現整合資料和生態共贏的目的。
綜合這幾個因素來看,不難理解,為什麼百度能夠成為產品化最快、最早、落地最實際的,而且解決方案做的最多、最紮實,在商業化層面上也走的最遠的AI平臺。
別人打地基時百度造好了房子
作為國內最早布局人工智慧技術的企業,百度的AI技術和產品都落到了實處,而且形成了生態平臺。這種用平臺思路也幫助百度形成了如今的競爭優勢。
無論是Apollo計劃還是DuerOS生態,數十家合作夥伴的龐大平臺生態,都在推動百度的人工智慧技術迅速獲得先發優勢。
去看阿里達摩院以及訊飛1024計劃會發現,目前這些項目尚處於起步初期。相比之下,百度已經邁過了這個階段,開啟了下一段徵程。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別人還在打地基的時候,百度已經造好了房子。
某種意義上看,如今網際網路企業都紛紛加速扎入人工智慧,這固然與人工智慧本身就是大趨勢有關,另一個層面,這跟百度越來越激進且富有成效的動作有很大的關係。畢竟資本市場對於百度投入AI的反應是立竿見影的。
像搜狗、訊飛這樣的企業,資本市場對於它們的定價,一半是和自身業績相關,另一半可能還要取決於資本市場對於百度的期待,畢竟百度才是如今中國人工智慧的老大哥。
去年談戰略,今年談落地,百度如今的千億市值恐怕僅僅只是起步而已。接下來,隨著百度人工智慧在商業化層面不斷取得進展,華爾街對於百度的青睞恐怕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