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李思麒、李翔:諾獎又一次提醒中國經濟學家,研究要多務實

2020-12-27 新浪財經

來源:觀察者網

李玲、李思麒、李翔:諾獎又一次提醒中國經濟學家,研究要多務實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李玲、李思麒、李翔】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12日17時正式揭曉。今年的諾貝爾獎頒給了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兩位教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以獎勵他們對拍賣理論做出的貢獻。

諾貝爾頒獎辭中寫道,「他們運用自己的見識,為難以用傳統方式出售的商品和服務設計出新拍賣形式。他們的發現,使世界各地的賣方、買方和納稅人受益。」

10月12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諾獎宣布現場電子屏幕上顯示兩位獲獎的經濟學家。(圖/新華社)

今年諾獎同樣注重現實實踐

今年與201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都強調了新經濟學理論——市場設計理論和應用。

因為傳統經濟學的「菜市場」買賣規則早已無法應對現代經濟社會的複雜性。尤其是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與人之間的經濟活動不再局限於簡單的商品和服務交換,愈發複雜的交易規則、愈加難以量化的差異化商品和服務,以及愈加龐大寶貴的數據信息,使得現實生活中大量的市場存在著失靈現象。

今年與2012年的諾獎獲得者通過巧妙的機制設計,成功地使難以發生交易的市場重新組織了起來,並達到了較好的交易結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通過重新制定市場交易的制度規則,使得勢力不均衡的交易雙方獲得相對平等的地位,在保障權益的同時促進私人信息的流通。

這種在市場層面對機制進行頂層設計、讓市場既有效率又有公平是未來經濟學的重要方向。而經濟學家則需要像「工程師」一樣,面對不同的市場環境,了解每個具體市場的複雜細節,為不同的市場制定不同的規則。

下面,我們通過介紹今年獲獎的拍賣理論及其應用,來看一看作為「工程師」的經濟學家是如何將理論運用到現實,並在不同市場上作出調整的。

研究拍賣具有現實意義

拍賣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債主通過拍賣交易借款人無力償還的債務借條。而如今,拍賣已經從人們熟知的在拍賣市場人們公開競價的傳統英式拍賣,轉變為廣義的形式多樣的拍賣:

政府項目的公開招標,例如國家新推出的藥品集中帶量採購,通過企業競標保證了市場競爭的有效性以及政府和民眾享有福利最大化,同時把握藥品市場固定成本高、邊際成本遞減的特徵提高採購量提升企業福利。

企業的碳排放交易同樣是通過拍賣,將有限的碳排放許可交給能創造最高利潤的企業,同時為節能減排以減緩溫室效應做貢獻。

而在網絡上,對廣告、搜尋引擎排位的廣義二價拍賣提供了高效的資源分配,為企業帶來了更高的利潤,同時民眾也能獲得更優質的信息推送。

由於拍賣對我們現實生活影響廣泛,經濟學界對拍賣理論及其延伸領域——機制設計理論——的發展一直非常重視。

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了William Vickrey等人,以獎勵其對完全私有估值拍賣理論及佔優策略激勵相容(dominate-strategy incentive compatible)機制設計的貢獻。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了Roger Myerson等人,以獎勵其對機制設計理論的奠基和發展。

2012年,因在穩定配對和市場設計實踐的研究貢獻而獲諾獎的Alvin Roth提出,經濟學家應當作為「經濟學工程師」,運用機制設計、激勵理論的基礎為社會設計出有效的市場,解決市場摩擦,提升社會總體福利。

而今年的兩位諾獎得主,則是在前人的私有估值拍賣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共同估值」(common value):當買家對商品的估值與其他買家的估值相關的情況下的最優拍賣設計,即「勝利者的詛咒現象」(Winner’s Curse),以及同時存在私有估值和公共估值的情況下的最優拍賣設計。

拍賣理論的發展

拍賣的核心是通過一定方式的機制設計,將有限的商品分配給潛在買家,影響拍賣結果的要素有:拍賣機制(一價拍賣、二價拍賣、英式拍賣、荷蘭拍賣),買家對商品的估值(相同估值、不同獨立估值、共同估值)以及市場上的信息(人們對其他參與者對商品估值的預期)。而評價不同的拍賣方式往往是困難的,需要定義設計者的目標函數:拍賣者是希望買家賣家總福利最高,還是自身利潤最大化。

對私有估值的研究來自於Vickrey,他證明了在買家獨立估值的情況下,市場上流行的不同拍賣機制——英式拍賣、荷蘭拍賣、一價、二價拍賣——將帶來同樣的結果。在此基礎上,威爾遜首次提出了共同估值的市場結構:人們對商品的估值不僅僅取決於自身的信息,同時取決於其他買家的信息。

比如考慮油田競標信息,每位開採商對油田產油量、開採難度都有有限的私有信息,但每個開採商的信息都會對所有人的估值帶來影響。開採商在競標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考慮自身所掌握的信息,還需要考慮其餘買家通過競標或退出釋放出的信息來調整自己的估值。

在該市場下,威爾遜提出了「勝利者詛咒現象」:競標成功的人是基於自己的信息估值最高的人,但同時也說明真實估值可能低於競標成功者所掌握的信息,導致競標成功者反而大概率在這次交易中受損。這樣的現象顯示出在相應的市場下參與者進行參與競標的意願降低,退出概率增加,市場有效性受損。

「勝利者詛咒」:對市場預期最為樂觀的買家往往有可能高估商品的共同估值,從而贏得拍賣反而預示著其大概率受損。(圖片來源見水印)

而米爾格羅姆在此基礎上將買家獨立估值與共同估值結合,完成了更複雜的情況的討論,並在此基礎上比較了不同拍賣機制的有效性。

米爾格羅姆提出,由於英式拍賣中拍賣從最低價開始上升,買家通過參與競拍者的競價與退出觀察到不同買家的估值,這樣的信息傳遞能增加他們參與競標意願,提升市場有效性;而荷蘭拍賣由於從最高價開始下降,買家無法通過其餘參與者的行為得到任何有效信息,最終成交價格更低。在這樣的拍賣市場中,英式拍賣比荷蘭拍賣有效性更高。而這個結論可以被推廣為:賣家在交易過程中應當儘可能向買家提供足夠多的信息,幫助買家做出正確的決策,降低由於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買家退出意願,提升市場的有效性。

現實應用:無線電頻率拍賣

在對拍賣理論做出貢獻的同時,兩位諾獎得主同樣為現實中的市場設計出了全新的更加適配的分配機制,其中最為出名的即美國無線電頻率拍賣。

20世紀初,無線電的頻率分配主要通過企業遊說官員進行分配,企業將巨額的成本花在遊說上。由於技術的發展和公司的增多,後來遊說制度不再能完成分配,政府嘗試採用搖號的方式分配頻率。但因為美國各州對無線電頻率的分配是獨立完成的,國家公司無法在各州得到統一頻率的使用權,所以跨州公司的發展受到極大的阻礙,也催生了無線電頻率使用權二手交易市場。

為了解決這一無效率分配問題,同時為彌補美國財政赤字問題,美國通訊局於1993年開始啟用拍賣機制。

當時拍賣的難點在於,由於買家不知道自己在其他州會拿到什麼樣的頻率,無法估計當前州的不同頻率對他的價值。例如某公司將在麻薩諸塞州、賓夕法尼亞州和加利福尼亞州提供無線電服務,假設他首先參與賓夕法尼亞州無線電頻率拍賣,由於他不知道他會在麻薩諸塞州和加州得到哪一個無線電頻率,因此他無法在賓夕法尼亞州進行有效的頻率估值,從而導致他的出價競標意願很低,最終成交價格偏低。

而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基於實際問題,提出了「多商品多輪拍賣競標」(Simultaneous Multiple Round Auction),將不同地區不同頻段的拍賣同時進行,通過運用英式拍賣,允許多次競標,降低了由於不確定性和「勝利者詛咒」帶來的福利損失。

新的拍賣形式在1994年第一次投入使用,當時美國通訊局賣出了10個頻率,獲得了6.17億美元的財政收入。在之後的二十餘年,這一新拍賣形式為美國政府帶來了1200億美元的財政收入,同時提升了無線電頻率使用權在公司之間的有效分配。新的拍賣方式也被英國、加拿大、德國等眾多國家所效仿,並被應用到電力系統、天然氣等眾多領域。

對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啟示

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的工作起源於對基礎理論拍賣以及機制設計模型的研究。他們憑藉博弈論的工具構建了參與者在擁有不同私有信息情況下的策略性行為並推導出市場均衡,這樣的分析在理論中是非常漂亮且具有啟發性的。同時拍賣也因為這些理論的探索,在現實中具有了更廣泛的應用。可以說,這些新形式的拍賣機制,為基礎研究如何轉變為對社會有益的產出,做出了非常完美的示範。

很遺憾的是,中國擁有著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制度優勢和海量數據,理應有更強的設計市場的能力。然而,國內只有很少的經濟學家像「工程師」一樣注重將理論應用於具體市場。

事實上,中國目前的市場交易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端,原因之一是我們對「什麼是市場」及「什麼是現代有效市場」缺乏認識,認為政府不幹預市場就能自動有效,於是一放就亂,一管就死。

交易雙方不信任市場,不信任交易規則,不信任政府,不信任對方,這既可能是規則的問題,也可能是參與者的問題,還有可能是商品與服務本身的複雜性造成的問題。我們未來需要更多的經濟學家致力於這些領域,通過市場設計手段提升市場效率。

(本文作者李玲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李思麒、李翔為同研究院研究生。)

相關焦點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兩位美國經濟學家獲獎
    與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文學獎等諾獎「元老」獎項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到1969年才首次頒獎,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從1969年首次頒獎至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頒發了50次,至今有80餘位經濟學家獲獎。
  • 當經濟學家選擇自殺
    而現在,又是宏觀經濟學家法希自殺。 除此之外,在今年的新冠疫情期間,我還聽說哈佛的艾萊斯納(Alberto Alesina)心臟病去世,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 Gintis)新冠肺炎去世。這些都是響噹噹的名字,一大半未來都有可能獲得諾獎,或者已經得到多次諾獎提名了。經濟學界可謂損失巨大。
  • 再訪馬悅然遺孀:中國文學那麼好,不是非要諾獎證明
    在中國,很多人看到「馬悅然」這個名字,首先想到的還是他的諾獎評委身份。瑞典學院的任務除了評選諾貝爾文學獎,學院還承擔大量的評選北歐文學各種獎項的任務,學院的語言學家還要承擔瑞典語言學研究的工作,而這個部分的研究工作,馬悅然院士做了許多年,還做了語言研究委員會的主席。」與很多其他文學獎不同,諾貝爾獎只公布最終拿獎的人,而不對外公開候選名單。按照諾獎的規定,每年的提名者信息和評獎記錄都必須保密,有效期50年。
  • 遇害中國留學生父母出席悼念活動,師生雨中舉蠟燭,諾獎得主用中文...
    據美國《世界日報》14日報導,中國留美博士範軼然日前在芝加哥遭槍擊,不幸身亡。13日其父母抵達芝加哥,並在14日前往兒子生前就讀的芝加哥大學,身穿黑色羽絨服出席學校舉辦的悼念會。數百名師生在雨中舉蠟燭默哀,追悼會上,諾獎得主彼得·漢森用中文向範軼然的父母致意。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儘管今年這類獎項的榜單上並沒有中國人的名字,卻依然受到國內不少科學人士的關注,畢竟,每一年自然科學諾獎的出爐,都不失為是對自然科學領域佼佼者的一次梳理和表彰,也是向公眾展示人類最前沿探索研究的一次絕佳機會。  那麼,今年摘得這些桂冠的獲獎人是誰?他們的研究成果是什麼?這些研究對我們未來的生活又有著什麼樣的影響?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相關專家對此進行解讀。
  • 與諾獎得主面對面
    當天,第62屆林道諾貝爾獎得主論壇在德國南部小城林道開幕,來自全球6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590名青年研究人員將在今後一周裡近距離接觸27名諾獎獲得主。林道是巴伐利亞州博登湖上的度假勝地,它與諾貝爾獎的關係可以追溯到1951年。當年,兩名林道的醫生和一名瑞典王室成員牽頭,召集了7名來自丹麥、瑞典、瑞士、美國和德國的諾獎得主來到這個小島,與青年一代研究人員交流。
  • 扒一扒諾獎史上的「夫妻檔」丨諾獎八卦
    科技日報記者 楊雪要說夫妻二人一起得諾獎很多人會首先想到居裡夫婦1903年,瑪麗·居裡和丈夫皮埃爾·居裡因證實鐳的存在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一百多年來,這段伉儷情緣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開掛的人生不足為奇但夫妻倆同時開掛還是挺稀罕誰知扒一扒諾獎史,除了居裡夫婦居然還有4對CP一起得過諾獎!快來一起看看這4對夫婦都是誰吧~在居裡夫婦得獎32年後,「小居裡」夫婦得繼衣缽。1935年,居裡夫人的長女伊雷娜·約裡奧-居裡和丈夫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居裡一起,因對人工放射性的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
  • 她是袁世凱的孫媳婦,中國的核彈女王,卻被諾獎虧待一生
    這個女人深入地下600米,用一次實驗敲定了這個定律的真實性,也把李楊二人推向了諾獎的領獎臺。「我愛的是我的事業,而不是諾獎,再說,諾貝爾先生又不是我老公,我愛他做什麼?我的老公叫袁家騮。」「如果沒有父親的鼓勵,現在我可能在中國某地的小學教書。父親教我做人要做『大我』,而非『小我』。」
  • 本庶佑:為了求知樂趣而研究的諾獎得主
    同時,他憑著一個科學家多年的研究經驗和敏銳的直覺,隱隱約約地感覺到這裡面隱藏著重要的秘密。他決定繼續研究這個分子的功能,一定要把問題弄清楚。要弄清PD-1是什麼,最直接的方式是敲除PD-1,然後再觀察到底會發生什麼。剛開始的結果令人失望。本庶佑團隊花了一年時間將PD-1敲除,但在拿到敲除小鼠的前三個月幾乎沒有看到任何變化。
  • 哈佛教授梅麗莎·戴爾獲經濟學小諾獎,研究制度對發展影響
    克拉克獎(John Bates Clark Medal)由美國經濟學會頒發,有「經濟學小諾獎」之稱,只頒給40歲以下的美國經濟學家或在美國工作的經濟學家。該獎被譽為諾獎風向標,多名克拉克獎得主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包括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約瑟夫·斯蒂格利茨、保羅·克魯格曼等。
  • ...首席經濟學家|馬丁·魏茨曼|艾倫·貝內特·克魯格|emmanuel|...
    一周前,一位天才經濟學家的辭世,似乎又為這一年,平添了悲哀的色彩。而在過去短短一年多時間內,4位頂尖經濟學家的辭世,更是叫人慨嘆,經濟學領域到底發生了什麼?作為人類最為理性的一個群體,他們為何會選擇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也許有些謎團,我們永遠無法知曉了。而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了?經濟就糟到這份上了嗎?
  • 諾獎得主馬斯金(Eric Maskin)來浙大說了啥?
    埃裡克·馬斯金來到浙江大學,作題為《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為什麼中國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學術講座。與全場900多名聽眾一起,探討中國的貧富差距問題。這是迎接浙江大學120周年校慶重要活動「學術大師大講堂」系列講座的首場講座。
  • 2019年諾貝爾獎全部揭曉,一文看全今年諾獎得主!素材收藏
    今年又有哪些「人生贏家」抱得諾獎歸?發獎機構:諾貝爾基金會有資格的提名人:各評獎機構成員、各領域的專家、大學教授、前諾獎得主等諾貝爾獎的由來:1833年10月21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瑞典出生,他自小就對文學、化學、物理等方面產生濃厚興趣,更走上了成為化學家的道路。
  • 經濟學家、經濟學與中國改革
    經濟學家的工作對於把改革的目標重新確定為市場經濟,從而把為私有部門的發展創造條件納入改革的行動綱領,起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如同大家所知道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一批研究人員的集體研究成果《關於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國商品經濟的再探索》對於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確定「商品經濟」的改革目標起了重要的作用。
  • 中國創造經濟奇蹟,為什麼沒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經濟學獎並非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全稱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從1969年至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頒發了46次,獲獎者人數達75人,其中包括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裡德曼等。再過十幾個小時,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今年諾貝爾頒獎季的壓軸獎項將揭曉。
  • 研究黑洞獲諾獎:他們發現了宇宙最暗處的秘密|新京報專欄
    其中,安德裡亞·格茲因為是第四位女性物理諾獎得主而更受到輿論的關注。數百年前,物理學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學科。諾貝爾在要求設立五大獎項的遺囑中,物理學是最先被提及的領域。諾獎委員會主席David Haviland說,今年的諾獎得主在緻密天體和超大質量黑洞方面獲得了突破,這方面還有很多驅動未來研究的問題——除了內部結構的問題,還有在黑洞附近的引力理論問題。
  • 北體大美女老師李玲顏值要體現在賽場上
    有人說李玲是田賽賽場的「顏值擔當」,有人說李玲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要憑實力,對此,李玲只是笑笑說,「這都是鼓勵,讓我更有信心跳得更高,顏值要體現在賽場上。」   □經歷   第一個7年達奧運A標   從小就比同齡的孩子高,李玲在12歲的那一年被老師推薦給了北體競技體校的教練周鐵民。原本想練跳高的李玲覺得和周教練特別有緣分,於是選擇了撐杆跳。
  • 諾獎生理醫學獎為何頒給他們?張文宏等第一時間解讀→
    今晚諾獎生理醫學獎揭曉,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三位科學家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卓越貢獻而榮膺桂冠。張文宏告訴記者,肝炎的發生可追溯到公元前,但人類對於肝炎的研究、預防和治療卻要等到上世紀才有所進展。C肝病毒被發現之初命名為「非甲非B肝炎」。三位諾獎得主發現病毒可以引發肝炎,並直接分離出病毒基因,「這是非常厲害的!為後續治療奠定了強大基礎」。
  • ​吳忠超 | 從彭羅斯獲諾獎說起
    就我所知,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彭羅斯每年至少一次會回到劍橋。他在霍金小組做學術報告,並順便挑選一名學生去牛津跟他做研究。那時他還在研究扭量理論。即便在引力學界,能讀通他的研究的也只寥寥幾人。因此他乾脆就將手寫的論文,包括有特色的手繪圖,直接複印若干份,郵寄給他認可的幾個研究小組,就算是在世界範圍內發表過了。我記得,那個被選中的學生,還被大家揶揄道:「做扭量理論去了。」
  • 市委書記李玲主持召開市四套班子領導務虛會 - 啟東市人民政府
    12月12日上午,市委書記李玲主持召開市四套班子領導務虛會,集中交流「十三五」工作,研究謀劃「十四五」發展。李玲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委決策部署,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起點定位、高質量謀劃「十四五」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