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馬在去年9月8日發布了18-35mm T2.0 Super35 電影變焦鏡頭和50-100mm T2.0 Super35 電影變焦鏡頭,強勢進軍電影鏡頭市場。今天,本文將站在消費者選擇的角度,詳述適馬18-35mm/50-100mm電影頭T2.0和攝影頭F1.8的部分異同。
在考慮入手攝影或者電影鏡頭之前,我們要考慮的因素很多。首先要明確,就拍攝質量和價格考慮,電影鏡頭肯定比攝影鏡頭好。但我們都不是土豪,而且大部分的拍攝工作實際上都用不上電影鏡頭。因此,要買好一個鏡頭,個人認為決定因素還是取決於鏡頭的用途——究竟是個人使用還是團隊共用。
攝影鏡頭攝是設計用於一次拍攝單張照片,而不是用於在錄製視頻時進行對焦,縮放和調整光圈。攝影變焦鏡頭設計的初衷就是讓用戶拍攝時只需帶1-2支鏡頭,而不是一包鏡頭。此外,大多數攝影變焦鏡頭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變焦鏡頭,而只是變焦透鏡,即在改變焦距的時候不能保持對焦。
先來看適馬18-35mmT2.0電影頭和18-35mmF1.8攝影頭簡單對比視頻:
(視頻時長2分36秒,建議在Wifi下觀看。)
對於視頻拍攝,理想的解決方案就是當用戶在錄製視頻時,鏡頭既可縮放,又可重新對焦。影響攝影鏡頭拍攝錄製視頻的因素包括:變焦時改變焦點、鏡頭呼吸效應、光圈縮放(儘管許多電影鏡頭也支持光圈縮放,但縮放幅度不大)和變焦追蹤。多數電影變焦鏡頭本意是設計來解決上述4個因素,但由此也造成鏡頭體積大、重量重和價格高。再加之電影變焦鏡頭產量低,因此並不像攝影鏡頭一樣適用於大規模推廣使用。
在我們的測試中,新的適馬鏡頭表現佳、色差少、在變焦時也沒有跑焦。那麼,適馬18-35mm的電影鏡頭和攝影鏡頭到底有何區別?
適馬18-35mm的電影鏡頭和攝影鏡頭之間一個較明顯的差別就是重量和尺寸。雖說這兩個版本的光學設計相同,但電影鏡頭的外殼更為堅固。另外,兩者在鏡筒長度上差別不大,但鏡筒周圍的手柄設計卻明顯不同。電影鏡頭的鏡筒直徑大約有320.5mm,但攝影頭的筒徑只有約250mm。在重量上,電影鏡頭重達1445g,而攝影鏡頭只有811g。另外,適馬還聲稱,其電影鏡頭防塵防濺。
如果你是用於個人拍攝,那麼在購買時,鏡頭的尺寸和重量就尤為重要。這也就是電影鏡頭的不足之處。假如在小型機身上配笨重大尺寸的電影鏡頭,在手持拍攝、用腳架拍攝或者用滑軌拍攝拍攝時,器材的重量分配就會出現問題。同時,大鏡頭還會佔用更多的背包空間。一般情況是,攝影鏡頭更輕、更小、更適合於個人拍攝或者配合輕量級器材拍攝。
該適馬18-35mmT2.0電影鏡頭的一大特點是0.8pitch的對焦環、變焦環和光圈環,方便電影拍攝跟焦和遠程FIZ(對焦變焦及調整光圈),而攝影版的鏡頭就沒有如此方便的FIZ系統。另外,跟電影版鏡頭不同的是,由於攝影版鏡頭沒有物理止點,因此難以使用遠程跟對焦系統。另外,電影版鏡頭還增添了一個95mm的鏡頭外徑,方便直接在鏡頭上加裝一個輕量級的遮光鬥。
由於適馬宣稱18-35mm的電影版和攝影版都用了同樣的光學設計,真的是完全相同還是有細微差別?因此,我把這兩隻適馬18-35mm電影版和攝影版鏡頭分別放到索尼ɑ7S上外接奧德賽7Q+記錄器錄製UHD視頻。適馬電影頭18-35mmT.2和攝影頭18-35mmF1.8 實際拍攝畫面對比視頻:
(視頻時長3分18秒,建議在Wifi下觀看)
在上面的視頻中,可以看到,兩款鏡頭幾乎沒有差別,銳利度和對比度幾乎相同,非專業人士幾乎看不出差別。由於鏡頭上的可變光闌片數一樣,所以兩支鏡頭的虛化幾乎也一樣。唯一細微的差別在於電影版鏡頭的色差少一點,在鏡頭光暈上稍有不同。總體而言,電影版鏡頭的畫面在焦外區域的柔和度稍好,這可能是因為適配器的使用或者兩款鏡頭的使用年限不一,也可能是因為攝影鏡頭的光學薄膜厚度稍有變化。
電影鏡頭是手動光圈,而不是一般攝影鏡頭的自動對焦光圈。對視頻拍攝而言,手動光圈是一大問題。通常來講,沒有比用按鈕來自動控制光圈更為麻煩的事了。比如,要是拍攝從室外走進室內的鏡頭,鏡頭上的自動光圈控制系統可能會影響光圈伸縮速度。同樣受影響的還有拍攝從室外日光下走入室內黑屋的鏡頭。不過這對適馬的電影鏡頭倒不是什麼問題。因此,在實際工作/操作中,若是不考慮尺寸和重量,其實兩個版本的鏡頭都很適合。適馬18-35mm的電影頭和攝影頭的操作性能對比視頻:
(視頻時長3分09秒,建議在Wifi下觀看。)
同手動光圈一樣,電影鏡頭在對焦和變焦行程上都比攝影鏡頭有所延長。也就是說,相比於攝影鏡頭,電影鏡頭要多擰幾下對焦環才能實現攝影鏡頭的同等對焦。如果你是獨立拍攝者,習慣於用自動對焦鏡頭手持拍攝,那攝影鏡頭肯定是更好的選擇。
不少電影鏡頭的對焦行程接近300°。如果你只對焦點做少許調整,那對焦行程延長倒不是什麼問題;但你若是要手持機器從較近物體轉到無限遠實現對焦,那就比較麻煩了。假如你是個人單獨拍攝,那長對焦行程便會嚴重限制某些鏡頭的拍攝。適馬也意識到了該問題,並把18-35mm和50-100mm電影版鏡頭的對焦行程縮到了180°。然而,讀者可從我上面的操作測試中發現,在拍攝某些鏡頭的時候,180°的鏡筒旋轉還是多了些。手持電影鏡頭進行小範圍的拉焦還適合,但要從最近對焦點拉到最遠甚至無限遠就不可能了。
對於個人拍攝者,如果鏡頭變焦要從最近到最遠,那鏡筒必須旋轉160°。如果你需要快速變焦拉近抓拍鏡頭,更要牢記上述點。但如果是用攝影版鏡頭,那變焦和定焦都快得多。
即使鏡筒的旋轉角度只有180°而不是300°,鏡筒上對焦行程變長的確使得對焦更為準確靈活,也能避免變焦過程中失焦。不少自動對焦攝影鏡頭旋轉一點都能快速轉變對焦點。
對個人拍攝者而言,對焦行程的延長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你供職於某拍攝團隊且至少有一名助理,那延長對焦行程就有必要。但另一方面在對焦行程較短的攝影鏡頭上做精準對焦,那就比較困難了。
適馬的電影鏡頭在美國市場的售價約為人民幣28000元,主要針對例如索尼FS7、Blackmagic URSA Mini、佳能EOS C300 Mark Ⅱ或是準備新晉入手電影鏡頭的人群。當然,一些個人攝像人也需另做考慮。總之,如果要在適馬18-35mm和50-100mm的倆鏡頭版本之間做選擇,建議考慮以下三個問題:
1、該鏡頭買來是個人用還是團隊用?
2、您主要從事什麼樣的拍攝工作?
3、電影版的鏡頭能否兼容您的器材,重量和尺寸是否和您的機器搭配?
很多攝像人認為,擁有一個電影鏡頭很酷或能「打動」潛在客戶。但這是不妥的,畢竟拍出的片子到底如何,還得看個人拍攝能力。如果您是在一個大團體內工作,或者您的器材有很好的自動對焦系統,那電影版的鏡頭當然是更好的。但如果您的器材只兼容PL鏡頭,那選擇電影鏡頭足矣。
雖然兩個版本的鏡頭性能幾乎相同,但在操作和使用上還是有區別的。電影鏡頭並不是為大眾而造,就簡單的拍攝而言,攝影鏡頭就足夠了。用戶在選擇的購買的時候,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來考慮。
更多有關適馬電影鏡頭的文章,請點擊:
適馬專題(1)——買個Prada吧,適馬電影鏡頭髮布了
適馬專題(2)——適馬強勢進軍電影鏡頭市場,或將革新數字電影拍攝
新適馬CINE鏡頭搶先體驗
適馬18-35mm f/1.8會跑焦?或許與你的轉接環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