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馬18-35mm/50-100mm電影頭和攝影頭上手對比——您選哪個?

2021-02-18 影像麥客


適馬在去年9月8日發布了18-35mm T2.0 Super35 電影變焦鏡頭和50-100mm T2.0 Super35 電影變焦鏡頭,強勢進軍電影鏡頭市場。今天,本文將站在消費者選擇的角度,詳述適馬18-35mm/50-100mm電影頭T2.0和攝影頭F1.8的部分異同。

在考慮入手攝影或者電影鏡頭之前,我們要考慮的因素很多。首先要明確,就拍攝質量和價格考慮,電影鏡頭肯定比攝影鏡頭好。但我們都不是土豪,而且大部分的拍攝工作實際上都用不上電影鏡頭。因此,要買好一個鏡頭,個人認為決定因素還是取決於鏡頭的用途——究竟是個人使用還是團隊共用。

攝影鏡頭攝是設計用於一次拍攝單張照片,而不是用於在錄製視頻時進行對焦,縮放和調整光圈。攝影變焦鏡頭設計的初衷就是讓用戶拍攝時只需帶1-2支鏡頭,而不是一包鏡頭。此外,大多數攝影變焦鏡頭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變焦鏡頭,而只是變焦透鏡,即在改變焦距的時候不能保持對焦。

 

先來看適馬18-35mmT2.0電影頭和18-35mmF1.8攝影頭簡單對比視頻:

(視頻時長2分36秒,建議在Wifi下觀看。)

對於視頻拍攝,理想的解決方案就是當用戶在錄製視頻時,鏡頭既可縮放,又可重新對焦。影響攝影鏡頭拍攝錄製視頻的因素包括:變焦時改變焦點、鏡頭呼吸效應、光圈縮放(儘管許多電影鏡頭也支持光圈縮放,但縮放幅度不大)和變焦追蹤。多數電影變焦鏡頭本意是設計來解決上述4個因素,但由此也造成鏡頭體積大、重量重和價格高。再加之電影變焦鏡頭產量低,因此並不像攝影鏡頭一樣適用於大規模推廣使用。


在我們的測試中,新的適馬鏡頭表現佳、色差少、在變焦時也沒有跑焦。那麼,適馬18-35mm的電影鏡頭和攝影鏡頭到底有何區別?

適馬18-35mm的電影鏡頭和攝影鏡頭之間一個較明顯的差別就是重量和尺寸。雖說這兩個版本的光學設計相同,但電影鏡頭的外殼更為堅固。另外,兩者在鏡筒長度上差別不大,但鏡筒周圍的手柄設計卻明顯不同。電影鏡頭的鏡筒直徑大約有320.5mm,但攝影頭的筒徑只有約250mm。在重量上,電影鏡頭重達1445g,而攝影鏡頭只有811g。另外,適馬還聲稱,其電影鏡頭防塵防濺。

 

如果你是用於個人拍攝,那麼在購買時,鏡頭的尺寸和重量就尤為重要。這也就是電影鏡頭的不足之處。假如在小型機身上配笨重大尺寸的電影鏡頭,在手持拍攝、用腳架拍攝或者用滑軌拍攝拍攝時,器材的重量分配就會出現問題。同時,大鏡頭還會佔用更多的背包空間。一般情況是,攝影鏡頭更輕、更小、更適合於個人拍攝或者配合輕量級器材拍攝。

該適馬18-35mmT2.0電影鏡頭的一大特點是0.8pitch的對焦環、變焦環和光圈環,方便電影拍攝跟焦和遠程FIZ(對焦變焦及調整光圈),而攝影版的鏡頭就沒有如此方便的FIZ系統。另外,跟電影版鏡頭不同的是,由於攝影版鏡頭沒有物理止點,因此難以使用遠程跟對焦系統。另外,電影版鏡頭還增添了一個95mm的鏡頭外徑,方便直接在鏡頭上加裝一個輕量級的遮光鬥。

 

由於適馬宣稱18-35mm的電影版和攝影版都用了同樣的光學設計,真的是完全相同還是有細微差別?因此,我把這兩隻適馬18-35mm電影版和攝影版鏡頭分別放到索尼ɑ7S上外接奧德賽7Q+記錄器錄製UHD視頻。適馬電影頭18-35mmT.2和攝影頭18-35mmF1.8 實際拍攝畫面對比視頻:

(視頻時長3分18秒,建議在Wifi下觀看)

在上面的視頻中,可以看到,兩款鏡頭幾乎沒有差別,銳利度和對比度幾乎相同,非專業人士幾乎看不出差別。由於鏡頭上的可變光闌片數一樣,所以兩支鏡頭的虛化幾乎也一樣。唯一細微的差別在於電影版鏡頭的色差少一點,在鏡頭光暈上稍有不同。總體而言,電影版鏡頭的畫面在焦外區域的柔和度稍好,這可能是因為適配器的使用或者兩款鏡頭的使用年限不一,也可能是因為攝影鏡頭的光學薄膜厚度稍有變化。

電影鏡頭是手動光圈,而不是一般攝影鏡頭的自動對焦光圈。對視頻拍攝而言,手動光圈是一大問題。通常來講,沒有比用按鈕來自動控制光圈更為麻煩的事了。比如,要是拍攝從室外走進室內的鏡頭,鏡頭上的自動光圈控制系統可能會影響光圈伸縮速度。同樣受影響的還有拍攝從室外日光下走入室內黑屋的鏡頭。不過這對適馬的電影鏡頭倒不是什麼問題。因此,在實際工作/操作中,若是不考慮尺寸和重量,其實兩個版本的鏡頭都很適合。適馬18-35mm的電影頭和攝影頭的操作性能對比視頻:

(視頻時長3分09秒,建議在Wifi下觀看。)

同手動光圈一樣,電影鏡頭在對焦和變焦行程上都比攝影鏡頭有所延長。也就是說,相比於攝影鏡頭,電影鏡頭要多擰幾下對焦環才能實現攝影鏡頭的同等對焦。如果你是獨立拍攝者,習慣於用自動對焦鏡頭手持拍攝,那攝影鏡頭肯定是更好的選擇。

不少電影鏡頭的對焦行程接近300°。如果你只對焦點做少許調整,那對焦行程延長倒不是什麼問題;但你若是要手持機器從較近物體轉到無限遠實現對焦,那就比較麻煩了。假如你是個人單獨拍攝,那長對焦行程便會嚴重限制某些鏡頭的拍攝。適馬也意識到了該問題,並把18-35mm和50-100mm電影版鏡頭的對焦行程縮到了180°。然而,讀者可從我上面的操作測試中發現,在拍攝某些鏡頭的時候,180°的鏡筒旋轉還是多了些。手持電影鏡頭進行小範圍的拉焦還適合,但要從最近對焦點拉到最遠甚至無限遠就不可能了。

 

對於個人拍攝者,如果鏡頭變焦要從最近到最遠,那鏡筒必須旋轉160°。如果你需要快速變焦拉近抓拍鏡頭,更要牢記上述點。但如果是用攝影版鏡頭,那變焦和定焦都快得多。

即使鏡筒的旋轉角度只有180°而不是300°,鏡筒上對焦行程變長的確使得對焦更為準確靈活,也能避免變焦過程中失焦。不少自動對焦攝影鏡頭旋轉一點都能快速轉變對焦點。

 

對個人拍攝者而言,對焦行程的延長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你供職於某拍攝團隊且至少有一名助理,那延長對焦行程就有必要。但另一方面在對焦行程較短的攝影鏡頭上做精準對焦,那就比較困難了。

適馬的電影鏡頭在美國市場的售價約為人民幣28000元,主要針對例如索尼FS7、Blackmagic URSA Mini、佳能EOS C300 Mark Ⅱ或是準備新晉入手電影鏡頭的人群。當然,一些個人攝像人也需另做考慮。總之,如果要在適馬18-35mm和50-100mm的倆鏡頭版本之間做選擇,建議考慮以下三個問題:

1、該鏡頭買來是個人用還是團隊用?

2、您主要從事什麼樣的拍攝工作?

3、電影版的鏡頭能否兼容您的器材,重量和尺寸是否和您的機器搭配?

 

很多攝像人認為,擁有一個電影鏡頭很酷或能「打動」潛在客戶。但這是不妥的,畢竟拍出的片子到底如何,還得看個人拍攝能力。如果您是在一個大團體內工作,或者您的器材有很好的自動對焦系統,那電影版的鏡頭當然是更好的。但如果您的器材只兼容PL鏡頭,那選擇電影鏡頭足矣。

雖然兩個版本的鏡頭性能幾乎相同,但在操作和使用上還是有區別的。電影鏡頭並不是為大眾而造,就簡單的拍攝而言,攝影鏡頭就足夠了。用戶在選擇的購買的時候,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來考慮。

更多有關適馬電影鏡頭的文章,請點擊:

適馬專題(1)——買個Prada吧,適馬電影鏡頭髮布了


適馬專題(2)——適馬強勢進軍電影鏡頭市場,或將革新數字電影拍攝

新適馬CINE鏡頭搶先體驗



適馬18-35mm f/1.8會跑焦?或許與你的轉接環有關!

本文由影像麥客VideoMaker.cn編譯組原創編譯外文來自newsshooter網站,原作者Matthew Allard ACS需要轉載請聯繫VideoMaker@VideoMaker.cn


相關焦點

  • 單評 | 適馬18-35mmT2.0 電影鏡頭測評
    相比18-35mm攝影鏡頭,18-35mm電影鏡頭的整體重量有所增加,然而,這枚鏡頭的卡口部分只採用了四顆螺絲固定,未免略顯單薄,相信適當增加鏡頭卡口強度會更好。說明18-35mmT2.0沒有焦點偏移現象。在暗角測試中可以看出,適馬18-35mmT2.0雖然在最大全開光圈時畫面會出現輕微暗角,但是縮小一檔光圈時畫面照度均勻,幾乎沒有暗角,相信會有很好的拍攝表現。
  • 適馬18-35mm F1.8 DC讓原廠頭只能賣情懷了
    這時候,Sigma抓住了這個空檔,順勢推出了一款相當強悍的鏡頭, 適馬18-35mm F1.8 DC HSM,這款鏡頭的出現,解決APS-C廣角的短板。這裡我拿到的是Canon接口的 適馬18-35mm F1.8 DC HSM。
  • 黑科技再臨 適馬兩代50mm F1.4對比測試
    時隔六年,適馬對這款鏡頭進行了更新,並且將其劃入Art系列鏡頭旗下,成為該系列產品中第二款35mm全畫幅定焦鏡頭。那麼新一代Art 50mm F1.4 DG HSM鏡頭相對於上一代產品有何提升,相信是不少攝影愛好者們都相當關心的話題。今天,我們就對適馬Art 50mm F1.4 DG HSM鏡頭與老款50mm F1.4 DG HSM鏡頭進行對比測試。
  • 再現「黑」力量 適馬50-100mm F1.8測評試用
    左圖:適馬50-100mm F1.8 DC HSM Art套裝主要包含了遮光罩、鏡頭和厚實的收納袋。右圖:適馬50-100mm F1.8 DC HSM Art與適馬35mm F1.4 DG鏡頭的高度對比。
  • 撩妹神器適馬50-100mm F1.8
    35mm焦距等效為80mm-160mm(佳能系統)或者75mm-150mm(尼康系統),是比較適合拍攝人像的焦段,覆蓋了等效85mm、105mm、135mm三個拍攝人像的黃金焦段。這就是我們今天試用的主角:適馬50-100mm F1.8 DC HSM鏡頭(以下簡稱適馬50-100mm F1.8鏡頭)。由於APS-C畫幅鏡頭在虛化能力上相比全畫幅有所不足,故需要更大的光圈值才能實現近似的虛化效果,而這款適馬50-100mm F1.8鏡頭配備了驚人的F1.8恆定大光圈,在APS-C畫幅專用鏡頭中可謂是前所未有。
  • 適馬50-100mm F1.8 眼中的春意盎然
    ----作為全球第一支恆定光圈F1.8的變焦鏡頭,18-35mm F1.8 DC HSM丨Art 顯然已經能滿足大部分的拍攝需求,然而中長焦獨有的透視
  • 常用定焦,尼康35mm/50mm/85mm F1.8如何選
    經常有剛玩攝影的消費者問小編,剛買了一款入門級尼康單反,已經有了一款18-55鏡頭,現在想配一個定焦鏡頭,那麼35mm
  • 說器材黑科技遠無止境 適馬24-35mm F2評測首發
    由於ISO12233解析度測試卡無法真實測試適馬24-35mm F2鏡頭的解析度性能,我們於是在實際場景中拍攝了24mm、28mm和35mm這三個焦距下各擋光圈下的樣張,100%放大進行對比。  在前面的ISO12233解析度測試卡測試中,適馬24-35mm F2鏡頭搭配佳能EOS 5DS R機身下全開光圈即可輕鬆爆板,超過了4000LW/PH的測量上限。
  • 適馬18-35mm f/1.8會跑焦?或許與你的轉接環有關!
    最近,適馬稱他們即將發售的18-35mm和50-100mm電影鏡頭是「近等焦面」的,給其潛在客戶造成了困惑,因為有的用戶說他們的相機鏡頭在變焦時明明沒有跑焦啊。 適馬18-35mm f/1.8鏡頭是視頻拍攝的最佳搭檔電影鏡頭通常使用完全相同的光學器件,另外還含有精密製造的金屬部分,相比相機鏡頭,它的成本會翻倍,也具有更好的性能。
  • 體驗適馬50mm F1.4 Art 索尼口 人像攝影
    Art 初體驗◆◆◆每一張照片,都是一個謊言一位熱衷於謊言事業的攝影師一位拍照挑客戶顏值的攝影師任性,只為保持對攝影的熱情不為五鬥米折腰適馬大光圈定焦人像鏡頭愛用者現任索尼籤約攝影師還記得當時我使用的適馬 35mm F1.4 Art 搭配佳能 5D2 ,第一次讓我感受到肉眼可見,遠超佳能原廠鏡頭(佳能一代 35mm F1.4L)的解析度。再到現在 FE 口適馬 50mm F1.4 Art 的出現,真的可以說是超越原廠的存在。
  • 鏡頭 | 高配低耗 適馬100-400mm F5-6.3 Contemporary
    攝影愛好者該選哪一種長焦鏡頭呢?誠然,所謂328、428確實牛,但是如果要選擇一支能在日常生活、旅行遊玩時能輕鬆攜帶的隨身鏡頭,那我非常建議 70-300mm 和 100-400mm 之類的輕便的變焦鏡頭。這類 「隨身長焦頭」 可以迅速更改視角,調整構圖。其次,它的變焦倍數不大,比 18-200mm 這種鏡頭的畫質要好。
  • 規格又逆天 適馬到貨50-100mm f/1.8鏡頭
    適用於佳能、尼康和適馬APS-C機身用戶的這款50-100mm F1.8 DC HSM Art新鏡頭,相當於75-150mm焦段。
  • 徠卡 | 選35mm還是50mm?
    先給大家推薦一首好音樂-《Precious Burden》,來自瑞典國寶級女歌手
  • 【攝影】「暗夜之眼」在曼谷-適馬SIGMA 35mm F1.2 DG DN ART鏡頭體驗
    李DP叫李博,是個攝影指導。他是我先生,也是我遙遙無期也無酬的紀錄片創作夥伴。由於之前有了30mm f1.4和16mm f1.4的體驗,我對適馬的好感度大增。在90多天的拍攝中,適馬的全畫幅電影鏡頭給了我們非常好的體驗,從導演到製片人都對這套鏡頭有著很高的評價。適馬全畫幅電影鏡頭和RED Mostro VV攝影機
  • 街頭攝影選35mm還是50mm鏡頭?這是個永恆的問題
    在爭論的背後,擁躉者們總能拿出大師們的器材來進行背書,比如布列松老爺子一生就鍾愛50mm鏡頭,而馬克.呂布和羅伯特.卡帕都喜歡35mm的焦距。知乎上也不斷有新入坑的朋友們提問:想玩街頭攝影,到底選35mm鏡頭好還是50mm鏡頭好?35mm焦距的視野角度約等於63度,相較於50mm焦距的視野角度它顯得更寬。
  • 旅行新伴侶 大變焦新鏡適馬18-300mm評測
    ·鏡頭解析度:常規表現   大變焦鏡頭的解析度一向都是大家比較關注的測試項目,多數情況下,較高的變焦倍數可能會犧牲一定的畫質。適馬18-300鏡頭18mm端解析度讀取圖表  在廣角端18mm時,適馬18-300mm鏡頭的解析度讀數在光圈為F8時表現最好,其縱向解析度可以達到2700LW/PH。而
  • 【適馬】Art 50-100mm F1.8全焦段大光圈 太虛幻境帶你入夢
    適馬 Art 50-100mm F1.8 DC HSM 是繼Art 18-35mm 恆定光圈F1.8
  • 35mm、50mm之後的下一隻定焦鏡頭該買誰?
    攝影史上只使用50mm拍攝的大師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布列松,他的「決定性瞬間」理論,是現代攝影的奠基石之一,至今深刻影響著人文紀實攝影的潮流和取向。「決定性瞬間」理論的形成,可以說就是基於50mm視角的觀看哲學,要深入學習和體驗這一理論,對這個焦段的學習必不可少。
  • 適馬 | 24-70mm+35mm F1.2 DG DN下的二次元少女
    就在這個有些悶熱潮溼的夏天,我收到了適馬的兩隻專為無反相機開發的鏡頭:SIGMA 35mm F1.2 DG DN | Art(以下簡稱為35mm F1.2 ART)與SIGMA 24-70 F2.8 DG DN | Art(以下簡稱為24-70mm F2.8 DN)。恰逢朋友從外地趕來上海旅拍,三言兩語之後一拍即合,準備帶她去頗有上海味道的武康路走走,順便拍攝一套JK制服。
  • 【適馬】35mm F1.4 帶我進入黑科技世界的領路人
    如果你是一名資深攝影愛好者的話,無論是否使用過,但你肯定聽說過一款外號「黑科技」、「性價比之王」的鏡頭。它就是SIGMA 35mm F1.4 DG HSM | Art。這支鏡頭可謂是諸多攝影愛好者以及職業攝影師的寵兒,以原廠一半的價格,卻擁有著不輸給原廠鏡頭的解析力和銳度(當然,還有重量)。這款鏡頭常用於人像寫真、人文紀實、掃街等攝影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