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北大青年 北大青年
全文共6965字,閱讀大約需要11分鐘。
本報記者
王 匯 護理學院2018級本科生
3月底的一天,你像往常一樣刷著朋友圈,忽然一句「達拉崩吧斑得貝迪卜多比魯翁」映入了你的眼帘。
好奇的你點開B站想一探究竟,發現這首名為《達拉崩吧》的神曲正位居榜首。青年歌手周深在《歌手·當打之年》的舞臺上一人分飾多角,駕馭各種聲線,此後多日霸榜前十。而其原版由B站知名音樂人ilem創作,由虛擬歌手洛天依、言和演唱,發布於2017年3月25日,迄今已有超過900萬的播放量。對於周深又一次「打破次元壁」的舉動,網友們這樣評價:「一開口就是老二次元了。」
五四青年節,你看到名為《後浪》的視頻。在何冰談到「你們正在把傳統的,變成現代的」時,B站2020年跨年晚會中洛天依和琵琶演奏家方錦龍同臺表演《茉莉花》的畫面一閃而過。而在5月17日,浙江衛視《天賜的聲音》巔峰歌會中,洛天依與張韶涵、白舉綱再度「跨界合作」,分別演繹全新的《芒種》《萬古生香》兩首歌曲,登上B站熱搜。洛天依表示,出道差不多八年,「有很多音樂人為我創作了差不多超過一萬首歌曲」,令現場的人們驚嘆不已。
△張韶涵和洛天依共同演唱《芒種》視頻截圖
虛擬歌手在當下已經不算小眾,很多年輕人在聽到「洛天依」或「初音未來」的名字時,多少會有些熟悉感。不過,許多人並不了解「虛擬歌手」們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他們是如何誕生的?他們是怎樣歌唱的,唱過什麼歌曲?來自「二次元」的他們,又是怎樣逐步走入了大眾視野?
誕生
人們熟悉的虛擬歌手,多來自「VOCALOID家族」。VOCALOID是一個人造詞,是由vocal(歌唱的,聲音的)與後綴-oid(似…的,…狀的)組合而來,意指「能唱歌的東西」。這是日本Yamaha公司自主開發的一款電子歌聲合成軟體,輸入音符和歌詞,就可以合成貼近人類聲音的歌聲。
實現VOCALOID的運行,需要編輯器和聲庫兩個部分。編輯器是用於輸入和編輯人聲以進行音樂合成的基本工具,目前已經推出第五代VOCALOID。聲庫(音源)則是通過採集不同人類的聲音標本製作成的歌聲資料庫,不同聲庫的音色各有千秋。
一位虛擬歌手的「誕生」,通常由各代理公司以VOCALOID語音合成引擎為基礎,進行製作和發售:製作方尋找合適的配音演員或歌手,按照特定方式完成各音節的錄製,製作出測試聲庫,經過測試、修復,最終發行正式聲庫。同一歌手可以先後發行不同版本和語言的聲庫,如洛天依同時擁有V3,V4的中文聲庫和V4的日文聲庫。
虛擬歌手的一大特色是鮮明的人物設定,包括角色形象、標準造型(公式服)、代表色(應援色)、年齡、性格等,具有典型的「二次元」屬性。V家女性角色居多,常被稱作「虛擬歌姬」,其中「歌姬」一詞源於日語,是女性歌星的一種統稱。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音樂軟體公司ZERO-G Limited 於2004年發行的英文聲庫Leon、Lola和MIRIAM作為世界上最初的三款VOCALOID產品,均沒有專門的角色人設。這三位虛擬歌手如今並不為多數人所知,但正是他們開啟了VOCALOID音樂的時代。
不過,讓VOCALOID成為一種潮流的國度卻是日本。2004年,日本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擁有人物形象的虛擬歌手MEIKO,藉此將VOCALOID和二次元文化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其中,最著名、影響最廣泛的當屬日本Crypton Future Media公司發售的「初音未來」(Miku),於2007年8月「出道」。
△知名度較高的幾位日文虛擬歌手形象:從左到右依次為MEIKO、巡音流歌、初音未來、鏡音鈴、鏡音連、KAITO
此時VOCALOID文化逐漸開始進入中國。初音的洗腦神曲《甩蔥歌》火遍大江南北,人們感受到了這位蔥綠雙馬尾少女的巨大魅力。「搬運工」們將N站(niconico動畫,日本的彈幕視頻網站)的優秀作品搬運到國內,VOCALOID作為一種亞文化也在中國萌出了新芽。
2011年底,上海禾念公司發起了「VOCALOLD CHINA PROJECT」人設徵集活動,歷經一個半月的徵集後,從上千份投稿中篩選出幾份,由畫師以此為基礎進行重繪。2012年3月,禾念最終公布了五個人物形象的定稿。他們有著不同的應援色,被V家愛好者們稱為「五色戰隊」。
△VOCALOID CHINA(VC)「五色戰隊」公式服形象:從左到右依次為墨清弦、徵羽摩柯、洛天依、樂正綾、樂正龍牙
2012年7月12日,世界上第一個VOCALOID中文聲庫和虛擬形象「洛天依」正式發行,填補了國內這一領域的空白。洛天依由配音演員山新提供音源,灰發綠瞳,頭頂飛仙髻(一種始於漢代的古代女子髮型),髮飾碧玉,腰墜中國結,是一位天然呆而溫柔細緻的十五歲少女。其重要屬性是「吃貨」,被稱為「世界第一吃貨殿下」。
歷經六年時間,五位歌手聲庫的錄製和發行才全部完成。在此期間出現的歌手還有2014年禾念發行的言和, 「五維介質」之一的星塵,來自中國臺灣的心華、上海望乘代理的章楚楚和悅成。他們共同組成了中文V家的「大家庭」。
迄今為止,VOCALOID家族已擁有90餘位虛擬歌手,語言覆蓋日文、英文、中文、韓文和西班牙文。
當然,人聲模擬演唱的技術在當今時代並不稀奇,只是V家的知名度較高。較出名的還有2008年發布的歌聲合成工具UTAU(U家)。它是一個開源軟體,可以使用自己或他人的聲音自行製作聲庫,並共享給他人使用,V家聲庫則不能由個人進行製作。
UTAU開發的最初目的是支援「鬼畜」作品中「人力VOCALOID」的製作。人力VOCALOID指鬼畜作品中通過調音,讓現實人物或「非專業歌手」的角色歌唱,實際上與V家並無關聯,只是製作方式與VOCALOID類似而得名。不少公眾人物也因此在B站鬼畜區佔有了一席之地。當然,基於現實人物的聲音開發製作的音源,不能說是完全意義上的「虛擬歌手」;UTAU是實現人力VOCALOID的一種工具,但並非唯一方式。
此外,正式發行於2018年底的Synthesizer V引擎(簡稱SV),由國人在日本研發,在音色方面很有優勢,壯大了虛擬歌手的隊伍。中文方面現已有艾可和五維介質旗下的蒼穹、赤羽、海伊、詩岸等歌手。此外,還有MUTA、嫋嫋虛擬歌手等國內自行研發的引擎。
歌唱
B站的音樂區有專門的VOCALOID・UTAU版塊,這裡是虛擬歌手愛好者們的重要的活動陣地,其中不乏優秀的原創音樂人。該版塊中,使用VOCALOID等製作歌曲並上傳視頻的人,稱為「P主」,有時會在暱稱後加上字母「P」表明身份,即「producer」。他們使用某一聲庫在編輯器中輸入音符和歌詞,並調節相關參數,以此實現演唱的過程被稱為「調校」,也作調教或調音。
完成最基本的調校、讓虛擬歌手唱出歌曲,難度並不算大。用戶先確定一首歌的節奏和調式,然後畫出音符條,手動輸入或整體導入歌詞拼音。如果沒有曲譜,需要進行逐字句「扒譜」(耳扒),這個過程考驗著用戶的樂感和耐心。
△VOCALOID 4編輯器界面示例
但是,僅僅通過輸入音符和歌詞得到的歌唱,只是機械的、不帶感情色彩的電子音。而調節參數的過程,才真正地為虛擬歌手「注入靈魂」。
對於單個音符的表達,可以進行音高、強度和顫音的控制。整個音軌可調節的參數總共十餘種,如VEL(速度)、DYN(動態)、GEN(性別值)、OPE(開口度)、PIT(滑音)等,另外還能在適當的位置添加呼吸音。這一過程十分考驗調校水平,因此不少優秀作品也被稱為「良調校」甚至「神調校」。此外,使用特殊的調校方法還可以實現「語調校」,即讓原本只能唱出音符的虛擬歌手實現「說話」的功能。
一首優秀的調校作品,精髓不僅僅在於「無限接近人聲」的真實感,更在於能唱出獨一無二的風格。同樣一位歌手,由於詞和曲風的差異,通過調校,可以唱得大氣磅礴,也可以柔軟纏綿;可以帥氣也可以可愛;可以充滿古典韻味,也可以飽含未來幻想感。例如,2019年鬧鬧投稿的《老街北》中洛天依唱出了現代都市生活的氣息,而2015年COP投稿的《回音》中洛天依則唱出了孤獨失落、略帶哽咽的效果。
△《老街北》PV截圖
虛擬歌手的魅力在於其極強的可塑性和可創造性。不論是聲音還是角色形象,都可以在基本人設的基礎上進行自由發揮。正如禾念董事長曹璞接受採訪時表示:「你想讓天依唱什麼歌,天依就可以為你唱什麼歌;你想讓你的天依變成什麼樣,天依就可以為你變成什麼樣。」
多元創作
對於一部人聲合成軟體,「調校」是其核心功能。但縱觀一首原創曲的創作過程,「調校」只是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完整的歌曲製作包含作詞、作曲、編曲(不少P主現使用電子編曲軟體完成創作,如FL studio)、調校、歌曲後期,而高質量的PV(promotion video,指包含樂曲的宣傳影像作品)也能為作品增色添彩。完成這一系列工作的任務量通常較大,國內許多音樂團隊也應運而生,影響力較大的有詠吟軒、踏雲社、幻茶會等。團隊內部往往有明確的分工合作,在數年間接連創作了許多高質量的原創作品。
中文V家誕生初期,許多較有名的歌曲來自翻唱或者二次填詞,如《小雞嗶嗶》(初音《甩蔥歌》填詞)、《天朝理科生戰歌》(初音《千本櫻》填詞)。與此同時,原創音樂的浪潮也開始湧現,並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在視頻網站上獲得播放量(也稱「再生數」)超過十萬的人聲合成作品稱為「殿堂曲」,超過百萬稱為「傳說曲」,超過千萬則稱為「神話曲」。早期V家中文曲能獲得幾千的播放量就相當了不起,而隨著受眾規模的持續擴大,達成這些目標不再是稀罕事。
據二次元領域百科網站「萌娘百科」最新統計,上傳至B站的中文V家曲中,已有1381首殿堂曲(包含傳說曲)和77首傳說曲,且原創曲居多。點開這些歌曲的PV,可以看到滿屏 「殿堂賀電」「傳說賀電」的彈幕。對於接近殿堂或傳說要求的作品,觀眾們則紛紛進行「助攻」。
△2016年P主純白投稿《白石溪》的開頭彈幕,迄今播放量已達89.3萬
目前,達成「傳說曲」成就速度最快的,是由洛天依演唱、litterzy投稿的2020年B站拜年祭單曲《萬古生香》,發布後僅16小時14分鐘,播放量就達到了100萬。攻氣十足的聲線、歌曲包含的豐富歷史典故和華麗大氣的PV,都是該作品的優勢所在。
△《萬古生香》PV截圖,描繪了中國歷史上的十二位傳奇女性
迄今為止的唯一「神話曲」是ilem創作的《普通disco》,歷經將近5年時間,於2020年2月19日達成。此外《達拉崩吧》和2016年拜年祭單曲《九九八十一》的B站播放量也已經破900萬。有趣的是,與圈內普遍講究唯美的二次元畫風不同,ilem的作品因PV簡單、內容有趣、曲風魔性而特立獨行,也因此迅速火遍整個B站,被稱為「教主」。ilem目前已經擁有20餘首傳說曲,其作品長期霸佔VOCALOID排行榜前列。
從創作風格來看,虛擬歌手領域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特徵。
濃鬱的中國風是虛擬歌手作品的一類重要風格。洛天依姓名含義為「華風夏韻,洛水天依」,樂正兄妹的姓氏為古時一複姓;公式服造型也包含了大量中國風元素,賦予了他們鮮明的中國特色。這為古風及國風音樂領域注入了新鮮血液,也註定中文V家自開始就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在此類作品中,歌手們通常身著中國風格的服飾,講述著古代歷史、神話傳說、良辰美景,以及江湖、愛情等主題的古風逸事。最出名的是自2015年開始每年拜年祭的V家單曲,從三國到西遊,從神話人物到治水史,從金庸筆下的武俠群像到傑出女性群像……中國風作品的熱度大漲,與當前「傳統文化復興」的社會潮流相符合。
△《千年食譜頌》PV截圖;該曲發布於洛天依「出道」後的第二天,唱出了其「吃貨」屬性和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文化,是中文V家早期代表作之一
而在現代風格的中文原創曲中,一方面是典型的二次元幻想風格,常在作品中講述一個虛構故事,也就是「敘事曲」;另一方面則是創作者將個人思想融入作品中,藉助虛擬歌手來抒發情緒,表達態度。同時,也有許多藉助虛擬歌手來演唱的流行風格歌曲,弘揚社會正能量的歌曲,以及包括ilem作品在內的搞笑神曲、吐槽曲、「梗曲」等等。
當然,P主們的許多作品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例如,同是詠吟軒的成員,JUSF周存在一段時間內主打暗黑風格的作品,並加入了「悲劇美學」元素;Sya則把對社會現象的看法和日常生活含蓄地寫進了作品中,甚至有一次在B站評論區打趣稱「拔顆牙便寫了首歌。」
除了各自獨立的單曲外,系列曲的創作也受到了普遍歡迎。一類系列曲整體上是一個故事,構建了某種世界觀,每首歌彼此聯繫並隱含大量細節。日文V家圈較出名的如《陽炎project》系列曲,後來被改編成動畫《目隱都市的演繹者》。而在中文V家圈,知名度較高的如DELA、雨狸等創作的妄想症系列,集懸疑、解密與精神病症多種元素為一體,每首歌講述一種類型的妄想症;純白的中華少女系列,每首歌為「五行少女」中一位人物的角色歌;COP的世末歌者系列(包括上文提到的《回音》)則呈現出不同的世界線等等。
另一類系列曲在內容上彼此獨立,但擁有共同的主題。如忘川風華錄國風音樂企劃中,每首寫了一或兩位著名歷史人物的故事,獲得了很高的關注度;以及桑葚上的猴子創作的節氣物語系列等。
△左:中華少女系列專輯封面;右:忘川風華錄最新單曲《木蘭行》封面,由SV歌手蒼穹演唱,聽眾驚嘆「以為是真人唱的」
從受眾特徵來看,不論是創作者還是一般聽眾,都呈現出年輕化的特徵。目前圈內創作主體多為90後(也不乏95後),愛好者則以90後、00後為主要隊伍。有些P主自洛天依「誕生」開始就嘗試創作,其中不少是「年少成名」。例如,2012年,COP開始活躍於V家圈,那時她剛剛初三畢業;同年,17歲的純白投稿了《唱給雅音宮羽》,成為中文V家早期代表作之一;2015年,還在讀高二的桑葚上的猴子創作了他的第一首作品。
在圈子不斷擴大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愛好者也開始學習調校、創作,成為該領域的新生力量。某一近2000人的VOCALOID創作交流群的成員分布顯示,00後佔比達到了52%。可以說,虛擬歌手歌曲創作是網絡時代真正「屬於年輕人」的亞文化。
「出圈」
近年來,虛擬歌手的產生與發展中,也經歷了與主流文化碰撞、融合的過程,並逐漸走入了大眾視野。
在國內,2016年是「打破次元壁」的關鍵一年。湖南衛視的跨年晚會上,李宇春表演了《普通disco》,實現了中文V家的第一次「出圈」;同年小年夜春晚上,楊鈺瑩與洛天依同臺演唱同為ilem創作的《花兒納吉》。但在當時,「二次元」和「三次元」兩個圈子的人們難以相互理解,並由此產生了爭論。部分V家粉絲認為現實改編和真人演唱沒有原曲好聽、不希望其走向大眾化;部分明星粉絲難以接受虛擬歌手的電子音,不太認可二次元的事物,甚至流傳著洛天依「假唱、吸毒」的梗。但更多觀眾持有的是支持、接納的態度,迎接「破壁時代」的到來。
ilem在此之前曾說:「願我有生之年得見VC穿越次元障壁,響徹每一個三次元的角落。」
幸運的是,在這短短幾年時間內,虛擬歌手已一步步「出圈」了。如洛天依和許嵩共同演唱《深夜書店》,在央視《經典詠流傳》中和京劇名家王珮瑜演唱《但願人長久》等。由於洛天依誕生較早、人氣較高,每年都會有數次「跨界」合作的機會。
△Vsinger Live 2017 洛天依全息演唱會現場,許嵩和洛天依共同演唱《深夜書店》
目前,虛擬歌手的登臺演唱大多採用AR(增強現實)技術,現場的表演者及觀眾並不能直接看到他們,只有通過兩旁的屏幕及視頻才能看到。這也是在大型舞臺(如央視春晚)中常採用的「黑科技」。而另一種技術是全息投影,在現場就可以看到真實與虛擬交互的過程,但由於實際應用過程較複雜,通常在虛擬歌手的專門表演和演唱會中才使用。而角色的形象、動作方面,則是由技術人員事先進行專業建模。
官方媒體也注意到了虛擬歌手的魅力,如共青團中央聯合多位創作者策劃了講述大國崛起的2017中國製造日主題曲《天行健》和講述中國建築發明的祖國70周年獻禮曲《地勢坤》等作品。此外,虛擬歌手還陸續「代言」了多種產品,除了本身具有的文化屬性外,還帶來了較大的商業價值。
以上種種因素都推動了虛擬歌手「出圈」的過程,讓他們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
熱愛
虛擬歌手和虛擬偶像並不完全等同。虛擬偶像更偏向於是一個獨立的虛擬個體,由其運營團隊推出演出、專輯、寫真等豐富的偶像活動。而對於虛擬歌手而言,運營方本身推出角色歌曲、舉辦大型演唱會時,虛擬歌手和愛好者的關係類似偶像與粉絲;但他們更主要的作用仍然是擁有無限種可能的同人創作,正如開頭提到的數以萬計的歌曲,以及大量繪畫作品、同人小說等——畢竟,虛擬歌手的實質,其實是有著外在人物形象的音樂製作軟體。
對於創作者而言,虛擬歌手一項重要的存在意義便是有力地支持自己的音樂創作。與使用軟體進行編曲類似,他們不必親自或找人演唱,而是通過技術手段就能夠實現不同音色、效果的演唱,並且音域較廣、節奏較自由,超越了人聲的限制。虛擬歌手的出現,為更多懷揣音樂夢想的人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正如星塵聲庫的簡介中寫道: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一顆渴望創作的心,每個人都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創作者。她承載著創作者們的夢想而誕生,給予了渴望創作的你去踏出第一步的勇氣。
而對於一般觀眾而言,他們「粉」的不僅是虛擬歌手的歌聲和形象本身,而且在於對創作者本身的認可和支持,並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互動關係。P主在創造內容的時候,將自己的想法和態度投射在作品中,被聽眾接受並產生共鳴,這又鼓勵他們進一步進行創作。在這一過程中,許多觀眾也紛紛加入到創作的隊伍中,帶來了更多的優質作品。
可以說,虛擬歌手在當今時代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基於這種特定的符號,愛好者們形成了一個無形的「圈子」,將無意識的情感取向和價值取向融入其中,在虛擬的網絡世界形成了較為廣泛的群體認同。
不論歌聲從哪個次元傳來,不變的都是對音樂、對創作的熱愛。
參考資料
[1] 宋志悅.專題|創造洛天依.清華大學清新時報,2018.12.01.
[2] 李墨馨,霍一荻.人聲音樂技術的發展與虛擬歌手的傳播社會影響[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04):246-247.
[3] 繆瀅嵐,翟華鎔.自我投射的歌者——「洛天依」詞曲內容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03):63-64.
[4] 《萌娘百科》(https://zh.moegirl.org/)VOCALOID,LEON,洛天依,星塵,歌聲合成工具UTAU,VOCALOID中文殿堂曲,VOCALOID中文傳說曲詞條。
封面圖為Haku白設計,TID繪製的作品
圖片來自網絡,圖2為同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