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 陸生蔡博藝:在臺灣參加競選的日子

2021-02-20 北窗

編者按:

2011年,第一屆前去攻讀本科學位的大陸學生到達臺灣,本文作者就是其中一員。在臺灣,她記敘下了另一位陸生蔡博藝參選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時,因緣際會中體會到的兩岸共處的種種不適。

也有許多臺灣媒體開始反思他們對陸生的態度,搭建交流平臺。封面圖為臺灣娛樂節目中,臺灣學生和大陸學生互相介紹對方聽不懂的詞語。「競選」故事還在繼續,折射出成長百態,也輕輕翻動著兩岸鮮活的歷史。

本文為原載微信公眾帳號「百萬莊的小星星」和轉載微信公眾帳號「北鬥」共同授權轉載,版權依法為作者及相關機構所有,轉載敬請聯繫。

文 | 王思婧

採編:曾自航 責編:餘澤霖


回放

「他們可以做臺灣的學生會會長嗎?」「他們是不是大陸的統戰棋子?」

「大陸有沒有超過10層的樓?」「你們的課是不是全在洗腦?」

2014年8月8日,暑假裡的一天,參選臺灣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的大四「陸生」蔡博藝突然在臉書上發現,候選名單上她和另一位副會長候選人的名字下多了一面五星紅旗。

校園社交網絡上刊登的競選公告


這個22歲的浙江女孩,在臺灣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讀大四,她是第一位在臺灣競選學生會會長的大陸學生。從那天起,她不得不面對嗅到政治訊號的媒體拋出的諸如上文的問題,以及一些反對她的同學投過來的異樣眼神。

她站出來:「臺灣媒體愧對他們享受的新聞自由。他們描述的大陸人不是土豪,就是極度貧窮,非常片面。」

10月29日,她站在淡江大學的校園裡,競選宣傳牌舉在胸前,一遍遍說著競選政見。路過的學生,似乎並沒有從她不標準的臺灣腔中聽出什麼不妥,也沒有人為她停留。也許也沒有人留意到,這個大陸姑娘,正輕輕翻動著臺灣校園選舉的歷史。

「陸生」,參選敏感詞?

10月29日,是蔡博藝競選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的政見發布會,但幾乎沒有同學為她駐足。「那是一個不好的時間,一個不好的地點,大家都趕著去吃飯。」 11月5日票選揭曉,最終,僅有691位同學投票,有效票數653票,投票率只有2.4%,學生會代理會長莊棋誠繼續代理學生會會長。

落選,在她意料之中。

此時,一直積極融入臺灣社會的蔡博藝,越發感到陸生身份的尷尬,「如果我是臺灣人,可能就不會有這麼多波瀾。」

對蔡博藝來說,競選學生會會長是一場偶然。當她在社團同學的掌聲中走上選臺時,甚至沒有反應過來這意味著什麼,更沒有想到此舉攪動了臺灣媒體。蔡博藝所在的社團叫「五虎崗社」,這是淡江大學唯一一個異議性社團。更多的時候,他們討論、參與社會議題,在幾次校園民主運動中,他們發現學生會忽視學生權利,於是決心「要重塑學生自治」。

5月底,推舉會長候選人時,社長鍾孟軒很快提名蔡博藝,「因為她有熱情有頭腦,也有知名度。」鍾孟軒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早在大一時,蔡博藝已經出版一本書《我在臺灣,我正青春》,在兩岸分別出版。她的臺灣同學主動找到她說:「你好厲害。」

蔡博藝在臺灣寫作,也經常參加校外活動


隨後,兩位候選副會長相繼產生,一位是臺灣學生張國軒,另一位則是陸生姚遠鳴。當時,沒有人對蔡博藝和姚遠鳴的身份提出任何異議,也沒有人想到蔡博藝是第一位在臺灣競選學生會會長的陸生。

這個競選團隊共有11人,其中有兩個陸生,一個香港學生。兩個月內,他們確定了分工,擬定競選政見和口號。備選時間一晃而過。8月1日,蔡博藝將競選材料提交給由校學生組成的「中央選舉委員會」(下簡稱:選委會),便放心地離開臺灣,回家享受她大學時期最後一個暑假。

平靜的暑假僅僅持續了一周。8月8日,正當她在家中百無聊賴時,突然在臉書上發現,選委會公布的候選名單上,她和姚遠鳴的名字下都多了一面五星紅旗。學生會代理會長莊棋誠表示,「標註國旗,只是充分公開候選人信息,保證同學的知情權。」

而這足以讓一些臺灣媒體嗅到政治訊號,他們開始不斷找蔡博藝,問題的核心很明確:「陸生有沒有資格參選臺灣學生會會長?」而對這個問題,學校早已講明「有學籍便可參選」。「我當時很傻眼。」蔡博藝依然有些憤憤不平。

蔡博藝的臉書被臺灣的網民「洗版」,「你要選怎麼不回大陸選?」面對這樣情緒化的提問,蔡博藝甚至覺得有些好笑。「我在這裡念書,當然在這裡選。」臉書上出現了名為「無限期反對陸生蔡博藝參選」的專頁,專頁的頭像是一個紅色的叉,打在蔡博藝的臉上。還有人給她送來兩副輓聯,上面重重寫著:「痛失英楷」。蔡博藝回憶起來卻很平靜,只是帶著臺灣腔說:「他們好幼稚哦。」

8月9日,「國旗事件」第二天,社長鍾孟軒哽咽著在臉書上寫下很多字,他為蔡博藝辯駁:「她都比我們更愛臺灣,我不懂你們有什麼資格污衊她。」他說,不明白全臺2300萬人,為什麼害怕6254個陸生。但學生會代理會長莊棋誠卻稱,如此軒然大波「完全是因為蔡博藝、鍾孟軒惡意炒作,博取同情。」

其他學校的陸生見蔡博藝此狀,也覺得心寒。餘澤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蔡博藝很勇敢,有些臺灣人對陸生的看法很過分,但我們無能為力。」他是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陸生聯誼會會長,亦是首批赴臺求學的陸生之一。

不過,蔡博藝始終認為自己不會當選。「選委會掌握大量人脈,甚至可以決定這場競爭的細節。」在她看來,這場選舉並不公平。莊棋誠承認選制確有不足,但認為並未刻意針對蔡博藝。不過,國旗事件後,選委會又提出新選案:候選人不但要得到最高票,而且得票數必須超過15%。蔡博藝迅速指出,新規程序不合法。9月15日,選委會召開記者會,以「法規爭議」為由,宣布推遲選舉。蔡博藝和團隊同學試圖拉住迅速離場的選委會成員,拉扯中對方叫來警察,她流下了眼淚。「推遲選舉意味著之前的準備白費了。」她的競選團隊已經為此花費了一萬臺幣(約1973元人民幣)。莊棋誠則表示:「選舉引用的法規確有瑕疵,為保證公信力,才決定暫停選舉,並未針對某人。」

蔡博藝很困惑,她似乎已不是在與其他候選人競爭,而是和選舉主辦方糾纏不清。選委會甚至找到餘澤霖,希望他不要公開支持蔡博藝,餘澤霖反問:「你們已經這樣攻擊她,還想要做什麼?這樣抹黑她有意義嗎?」

據陸生聯招會的資料顯示,淡江大學在校陸生260人,僅次於陸生人數最多的銘傳大學。淡江大學共有27487位在校生,陸生不到百分之一。「他們可以做臺灣的學生會會長嗎?」「他們是不是大陸的統戰棋子?」這樣的疑問在臉書上比比皆是。

10月16日,一直堅持「學生事務,自行解決」的淡江大學,終於介入其中。新選委會成立,選舉重開。但此時,另外兩位候選人卻決定棄選,陶子璿堅稱蔡博藝「不具備參選資格」,謝志健則表示「不願捲入輿論的漩渦。」

本是三人的競選,最後只剩蔡博藝一個。為保中立,選委會不再宣傳投票日,更不像以往一樣送麵包、送飲料,吸引學生投票。蔡博藝決定隻身繼續,她依靠11人的競選團隊,號召全校兩萬多位同學投票,以期獲得15%的投票率。

一向對選舉冷感的同學們,對這場負面消息迭出的選戰更加排斥,他們開始認為蔡博藝「愛上新聞」「破壞校譽」。

「選舉到最後是爛尾的。」蔡博藝有些失望。

「元年」陸生

2011年,被臺灣稱為「陸生元年」。

三年前,蔡博藝拖著兩個行李箱,隻身來到淡江大學,成為第一屆去臺灣讀本科的928名大陸學生之一。

臺灣共有164所大學,隨著人口逐漸老齡化,2008年曾經出現百分之百的升學率。當時有臺灣專家預測10年內,將有三分之一的臺灣大學因生源不足倒閉,私立學校首當其衝。

在這種背景下,招收陸生成為臺灣私立學校的「最後一根稻草」。「開放陸生就學」作為馬英九競選「總統」時提出的施政理念,最終在2011年實施。由於臺灣對陸生的「三限六不」政策(),2014年之前,只有私立大學可以招收大陸本科生。今年5月,臺灣49所公立大學首次面向大陸招生。

有媒體稱,陸生來臺,臺灣教育部門「拼了」 圖片來源:《中國評論》


在一些臺灣媒體的渲染下,有臺灣人覺得陸生是「需要小心的間諜」,是「大陸對臺的統戰」。在這種誤會中作自我介紹,讓她有些不安。讓她感覺「浙江」從一堆臺灣本土地名中跳脫出來,好奇的目光投向她,奇特的問題拋給她。而此前,蔡博藝對臺灣的了解也僅僅停留在鄭成功、《馬關條約》和1949年的國民黨。


大一這年,臺灣的風景和歷史在她眼前不斷展開,她漸漸明白了本地人的心情。現在,她回復臉書遠比微信快,原本稍嫌生硬的普通話,雖然她認為「還是有家鄉口音」,也漸漸有了這座海島柔軟的尾音。只是,當同學再稱她是「中國人」時,她已不再反問:「難道你不是嗎?」

事實上,蔡博藝的存在已在不經意間對她的周圍造成了的改變。她所在社團的社長鍾孟軒,原來見到大陸人就罵「四二六」(諧音「死阿陸」),與蔡博藝相識幾個月後,他突然坦白了之前的偏見,「不應該隨便給別人貼標籤,『中國人』好像不都是原來我想的那樣。」

蔡博藝當場就紅了眼圈,這讓這位臺灣男孩有些不知所措。

「她比大多數臺灣人更關心臺灣」。鍾孟軒這樣評價她。2012年,「反媒體壟斷大遊行」是蔡博藝第一次參加的臺灣社會運動。「很多人徹夜守在『行政院』門口,我第一次見到這樣的情景,很好奇。」之後,反核運動、同志遊行,幾乎臺灣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她都沒有錯過。

而她看來,更多的陸生對臺灣社會運動有些冷感,有的可能更看重成績和前途。更在意自己的「大陸味」,一言一行比較小心,克制自己的觀點,盡力避免和臺灣學生正面交鋒。

相對而言,無論批評臺灣,還是批評大陸,蔡博藝從不諱言,。但這也讓蔡博藝覺得自己「裡外不是人」。她苦笑了一下說:「在天涯社區看大陸人罵臺灣,就像在臉書上看臺灣人罵大陸一樣難過。」

四年思:從五月天到「九合一」

「來這裡讀書,只是因為喜歡五月天。」說到五月天,給人感覺比較嚴肅的蔡博藝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四年前,為了五月天來臺灣讀書的時候,她覺得自己「對民主的認知只是投票」。後來在「小島」的日子給她的體會是:「投票只是民主的形式,公民社會才是民主的延續。」在這裡,她覺得自己學會了「更有同理心,去理解和自己立場不一樣的人」。談起這些,蔡博藝開始滔滔不絕。「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中慘敗,就是因為太多的公共議題當局沒有好好應對,最終民意反映在選票上。」她分析說,「這一兩年來,國光石化案、反核遊行、洪仲丘案、太陽花事件,讓上萬人走上街頭。這些事件累積下的情緒,在九合一選舉中爆發了。」

3月18日晚,當200多名學生衝入「立法院」時,蔡博藝就在門外,她見到上萬臺灣民眾擋住警察。就連那些學生也沒有想到,「他們原本以為自己很快就會被抬出來,根本沒有想到外面的人多到可以擋住警察。」

她很快就回到自己的生活軌道,但事件持續的23天裡,她有空就會去現場看一看。「我是學新聞的,這麼大的事情,怎麼可能不去?」蔡博藝看到有些「逢中必反」的臺灣人舉著歧視性的標語,也看到有些大陸人對臺灣高高在上的心態,這都讓蔡博藝很不舒服。

對太陽花事件,蔡博藝並不願意多談看法,因為事件太過複雜,社運者內部也有很多分歧,而她「還沒有沉澱過」。

但她坦承,備受詬病的社運問題,在太陽花事件中一覽無餘。「臺灣已有很多社運觀光客,也有不少社運最後變成了嘉年華。太陽花事件中,不少人去現場只是為了拍張照片、上傳臉書顯得自己很潮,或者是(隨眾)大家都去我不好意思不去。他們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也被大陸網友諷刺為「臺式民主」。

在蔡博藝看來,臺灣民主的最大不足在於:框限在統獨、藍綠中。「每次大選辯論時,最終都圍繞在兩岸議題,沒有辦法討論實質政策。如果臺灣還困在藍和綠裡,就很難有出路。」

但蔡博藝對民主依然深信不疑,「這次校園選舉引發軒然大波,是因為學校的選制不完善(造成的),所以完善制度最重要。西方完善的民主用了兩三百年摸索,而臺灣30年的民主還需要時間和積累。」

臺灣年輕紀錄片導演傅榆拍攝紀錄片《藍綠對話實驗室》,引起反響

在民進黨執政時期,臺灣的社運團體出現「倒閉潮」,他們認為把體制外的政黨送進體制內已經成功,即使發現問題,他們也希望「給民進黨時間」。最終,民進黨卻因貪腐下臺。「後來公民社會開始討論,究竟是監督政府還是政黨?現在他們已經知道,不能只監督單一政黨,無論哪個黨執政,最重要是公民社會對政府的監督。」蔡博藝向《中國新聞周刊》解釋說。

這個22歲女孩不知道自己在臺灣的言行,會不會阻礙她在大陸的前途。父母多次規勸她「謹言慎行」。她反問記者:「我做錯什麼嗎?如果有阻礙,那是誰的錯呢?」

在蔡博藝眼中,「以往臺灣選舉總是年輕人投票率最低,但這一年集中爆發社會運動,讓他們開始意識到,要用選票改變身邊的問題。」而大陸青年可能更多在埋頭生計、規劃前途,「同學都在談結婚、工作、買房子,我們好像活在兩個世界」。22歲的蔡博藝已有兩個初中同學為人妻母,大陸社會的隱形壓力,讓年輕人不敢走慢一步。但她感覺在臺灣,允許年輕人彷徨,允許他們花很多時間尋找未來的路。「有人工作到30多歲,又重回學校讀本科。也有人讀兩年書,便休學去工作。」這樣的隨性生活,讓她覺得「臺灣人生活很幸福」。

蔡博藝雖然不喜歡被「陸生」標籤化,但也正因這個身份,她看待臺灣,比大陸遊客更包容,比臺灣人更超然。這座海島改變她最多的是,「更有同理心,去理解和自己立場不一樣的人,和他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裡。」她對記者多次這麼說到。

陸生在臺灣帶來了許多「首次」,例如,大陸女生入選臺灣校園掛曆



餘聲


11月29日,臺灣九合一選舉開票,22個縣市長中,國民黨僅獲6席。九合一選舉焦點落在臺北市市長,無黨派人士柯文哲最終超出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20萬票當選。「他太特別了。」蔡博藝說,「柯文哲是知識分子,是醫學博士,很多想法跟傳統政客不一樣。因為他沒有黨派,這次選舉後,有調查顯示61%選民願意此後考慮無黨籍的候選人。」

同樣,蔡博藝自覺「不藍也不綠不紅」。她說,「把顏色抹在別人身上是一件簡單粗暴的事。」

而就在同年的12月,另一位陸生、臺灣大學博士生董夢杭宣布參選臺大學生代表,參選消息一經公布,這位本碩都畢業於重慶大學的在讀博士,再次在學校引發波瀾。

北窗」專欄設置——這些都可以投稿

Ta們 | 人物記錄

打敗時間 | 書、影、劇評 遊記城記

公共收聽 | 文史、公共記敘思考,公益推介

五四街29號 | 陽光下眯眼動筆,笑侃世界

二手也是一種態度 | 不分享會手癢的好文

另有編讀互動、線下活動,敬請期待。


訂閱後回復「目錄」可查看各欄目往期精彩文章。


北窗將在周一、周五推送原創作品,周三不定期推送編讀互動,僅二手專欄推送二手作品。登載圖文版權均屬北窗,如需轉載,敬請聯繫。

相關焦點

  • 陸生蔡博藝落選臺灣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
    【環球網綜合報導】綜合臺灣媒體報導,爭議許久的臺灣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選舉結果,5日晚間揭曉,因投票率只有2.4%,未達當選門檻15%,會長一職將由原學生議會議長莊棋誠代理到明年5月。參與此次會長選舉的大陸學生蔡博藝表示,非常感謝同學的支持與投票,未來仍會持續關心及參與臺灣的公共議題。臺灣淡大學生會會長、副會長補選於3日到5日投票,僅陸生蔡博藝1組競選。
  • 天涯文本:《蔡博藝:一個90後大陸生眼中的臺灣,複雜多了》
  • 陳為廷為何力挺陸生競選學生會長?淡江大學蔡博藝《我在臺灣》節選
    陳為廷表示,他認識蔡博藝是因為,蔡博藝來臺灣念大學第一年就出版了《我在臺灣,我正青春》;書中除了她在臺灣的「小確幸」旅遊見聞,還有許多大陸與臺灣關係的思辨,及反服貿現場紀實,令他印象深刻。陳為廷稱,「她(蔡博藝)在臺灣、在淡江的公共參與,比很多臺灣人、淡江學生,都要來得多」。
  • 我在臺灣我正青春(大陸版)
    因為一篇在網 上發表日誌《我在臺灣,我正青春》而被出版社發現,並開始有計劃地寫書。出版社並沒有給我明確的題目要去完成,我亦不願意寫命題作文,所以本書所有文章都是我平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其間,大量的收集資料、採訪和走訪,讓我更深入地了解臺灣,了解臺灣人。在寫作中,我更偏向記錄自己的視角,更偏重自己和被採訪者之間互動的感受,想通過自己的眼睛讓讀者看到和我眼裡一樣的風景。
  • 港媒:疫情受控,臺灣應正視陸生返校權益
    蔡「政府」6月17日宣布境外生分批返臺,優先開放11個低風險國家/地區的應屆畢業生分批返臺就學,但不包括學生數量眾多(七千多人)的中國大陸。由在臺求學陸生組成的「陸生返臺推動組」 基於「科學防疫」和「學生權益」,日前第二度致函「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提出三點呼籲:第一,信息公開,請「指揮中心」明確並公布中國大陸的疫情感染風險等級,讓陸生清楚了解入境的前置條件及評判標準,不必陷入遙遙無期的等待;第二,應屆畢業生入境的前置條件和短期商務人員一致:既然低和中低感染風險國家/地區的短期商務人士可以入境,那麼低和中低感染風險國家
  • 臺灣陸生沒有小確幸
    接下來兩三天裡,我參加了一次家庭聚餐,又趕緊去武漢市臺辦和出入境辦事處辦完了續籤的手續。疫情逐漸嚴峻起來。在鍾南山院士宣布發現人傳人的證據之後,父親一大早就打電話給同事,幫忙買到幾個口罩。我見到他時,他臉上口罩的金屬條貼在下巴上。
  • 讓小明和陸生返臺返校 國民黨持續努力
    國民黨再次呼籲蔡當局,儘速消弭對於陸配子女和陸生種種不合理的歧視性作法,讓小明們家庭團聚,讓已經在臺註冊的陸生們早日返校復學。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左正東教授則批評,過去蘇貞昌提出「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看到陸生和小明的處境,真是「窮教育」「苦孩子」。陸生不能返校,對在少子化浪潮下已經處境困難的私立大學,更是雪上加霜。
  • 一個陸生疫情期間的臺灣生活
    今年的疫情期間,大概有800名左右的陸生仍舊留在臺灣,經歷著臺灣抗疫的種種。
  • 吹著口哨過墳場,買M1A2和F16來壯膽,蔡省長想靠二手裝備圓夢
    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競選中,蔡省長擊敗了眾多對手取得了連任。在取得連任之後,蔡省長似乎全身充滿了力量,在她看來,島內兵精糧足政局穩定,島外有美國日本兩大強援。到了蔡省長辦大事的時候了!也就是從此刻開始,蔡省長有了武力拒統的意思,為了讓自己底氣更足,蔡省長只能繼續向美爹購買軍火。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美帝從來沒有停止過向臺灣兜售軍火,而兜售軍火的意圖也非常清晰,那就是武裝臺灣和大陸對抗,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維護美國自己的霸權。在美國的設定中,臺灣的主要作用是牽制,因此它們給臺灣的武器一般都不會很先進,甚至都是落後的產品。
  • 失去陸生後,臺灣教育界發生了巨大震動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4月9日,教育部發布《暫停2020年陸生赴臺就讀試點工作》引發兩岸熱議,十幾天過去了,新聞熱度在大陸早已褪去。然而,對於臺灣尤其是臺灣教育界來說,震動才剛剛開始。招生難、少子化、人才流失、經營困難……巨大壓力擺在臺灣教育界面前。「陸生還會回來嗎?成為當下他們迫切想要得到的答案。
  • 陸生看臺灣臺灣,你好
    2016年2月14日,我搭上飛機來到臺灣。原定是預備2015年就來臺灣的,結果家中突發變故,遂拖了一年才來到臺灣。
  • 福州臺灣創業創新創客基地招聘會 臺企與陸生面對面對接
    :吉翔   中新網3月5日電 據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報導,3月4日上午,一場臺企和陸生「面對面」對接的招聘會在福州臺灣創業創新創客基地舉行,現場吸引了47家臺企和大陸高校的500餘名學生參加,68位應聘者成功獲得工作崗位
  • 江啟臣疑講「兩國論」 終於有人承認臺灣不可能參加WHA了
    ,國民黨關注臺灣是否能在一個多星期後參與WHA,大(中)陸(共)方(當)面(局)*(括號內為原話,國民黨一般很少使用這四個字,民進黨尤其是蔡英文使用較多)一再以政治因素杯葛臺灣參與WHO,不但引發「國」人(國民黨同樣很少用這兩個字代替臺灣人,現階段蘇貞昌使用較多,有「兩國論」的意思)反感,更對世界公共衛生的工作造成妨害。
  • 臺灣放寬入境政策 部分在臺就讀陸生得以返校
    圖源:臺灣《中時電子報》據臺灣媒體消息,臺灣教育部門政務負責人劉孟奇22日下午宣布,即日起將開放所有國家/地區應屆畢業生申請入境,陸生也包括在內,但必須依規定在防疫場所進行14天居家檢疫,應屆畢業陸生約有3千人。
  • 臺灣世新大學副校長:陸生恐懼被找麻煩,有些猶豫返臺
    蔡當局8月下旬已放行陸生返臺,臺灣世新大學副校長兼兩岸事務長李功勤接受訪問時表示,世新有近200位大陸學位生,已知八成以上都會返臺;不過有些陸生擔憂年底放寒假,蔡當局又會找理由阻止入境,已有陸生考慮留在臺灣過農曆新年,也有一些陸生還在猶豫要不要現在返臺。
  • 【WORKSHOP】和蔡媽媽學做最正宗的臺灣滷肉飯
    我們這次又請到臺灣的蔡媽媽教大家兩道典型的臺灣料理:臺灣滷肉飯和塔香茄子。它既可以是平凡日子中的一餐溫飽,也可以是不遠千裡而來,就只為吃到那一口的執念。--- What We Learn ---蔡媽媽蔡媽媽是一個對食物味道和食材講究有著獨到堅持的臺灣人。早年與先生旅居海外多年,接觸到很多西方美食,之後又在義大利學習烘培。
  • 臺灣某些教授惡意滿滿,竟問陸生「來自非洲大陸還是南美洲大陸」
    臺灣中時新聞網今天刊登陸生所寫的《求學臺灣,半是蜜糖半是傷》文章,其中提到一位赴臺求學的陸生回憶:曾經,在課堂上,老師問「你從哪來」,我說「我來自大陸」,老師問「哪裡的大陸?非洲大陸還是南美洲大陸?」我當時愣了一下,老師接著對全班同學說,「要叫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