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看臺灣臺灣,你好

2021-02-17 兩岸青年

     2016年2月14日,我搭上飛機來到臺灣。原定是預備2015年就來臺灣的,結果家中突發變故,遂拖了一年才來到臺灣。原本想放棄,結果在母親的堅持下,還是來了。在來灣灣的飛機上,我就在想,原來想要去的地方,真的最終會到達。

     初到灣灣,一切和想像中的都那麼不一樣,卻又那麼一樣。來之前,我就知道,臺灣並不是多麼繁華的大都市,映入眼帘的往往是低矮的小樓和窄窄的街道。相較於國內的高樓大廈和熱鬧喧騰,臺灣最繁華的臺北也顯得沒有那麼繁華。

     我就讀於淡江大學,位於臺灣新北市淡水區,對面是觀音山,附近就是淡水老街和漁人碼頭,整個城市是慵懶的、小小的感覺。

     淡水,正如其名,是個多水的城市,它的天氣就如黛玉妹妹的淚,說來就來。在灣灣,最令我煩惱的就是連綿不斷的雨天。

     原本從大陸來臺是想過來避寒的,結果來了灣灣之後,陰雨加大風形成了「化學攻擊」,能讓人凍到骨子裡,不得不又去買了兩件厚衣服來禦寒。結果還是不幸中彈,常常在半夜咳醒,一個月跑去四次醫務室,最後一次醫生說鑑於我感冒時間過長,推薦我去大醫院看看,遂去醫院拍片,發現肺部沒有問題,醫生推斷我是由於突然發生環境變化而引發的過敏性咳嗽。由於陸生在臺沒有健保,因此所有費用只能自行負擔。

      所以來灣灣的小夥伴們一定要保重身體,一般來臺生病醫療費基本都在一兩千臺幣左右,如果病情嚴重可能會更貴。我朋友半夜生病掛急診,掛號就花到了快一千臺幣。希望在小英時代,能夠結束陸生無健保的歷史。除了對於天氣的不適應,來臺之後最大的不適應可能在於飲食。灣灣偏甜的飲食,對於我這種無辣不歡的人而言,真的有點難受。

      數盡完完灣灣的不好,我要來數數灣灣的好。灣灣的景美,遇到的大多數的人也美。來灣灣之後,已經去過了高雄、墾丁、基隆、花蓮和臺中。看過了象山夜景,俯瞰一個城市的燈火;看過了燈節,見過了眾人吐槽的「醜猴子」;去過了高雄,觀過了西子灣的夕陽夕照;去過了墾丁,看到了夢中的那片藍色大海;去過了那些年的平溪,看過了數百盞天燈同時點亮夜空;去了臺北動物園,在水晶貓空纜車上看臺北夜景;去彩虹眷村,感受斑斕世界的美妙色彩;去花蓮,泛舟賞鯨爬山賞石;去野柳,看到最美的夕陽。

     美景處處都有,而人則不然。從來之前,就一直聽到一句話,臺灣最美的不是風景,而是人。我對臺灣人,最強烈的印象是秩序井然和素質很高。在上手扶電梯的時候,一般會空出左邊位置,讓著急的人可以通過左邊快速通過;在尋求服務的時候,一般服務人員的態度都非常棒;在學校附近用餐的時候,有老闆聽出來你不是本地口音,還給你贈送小食物;在學校,灣灣同學對我非常友好,有一個妹子知道我特別喜歡吃,每周都帶我到學校附近的不同餐廳吃飯;在臺灣,垃圾一定是會自主分類的,除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之外,還有例如廚餘、寶特瓶、塑膠袋等各種分類,而在大陸這一意識相當淡漠。

     沒去灣灣之前,總覺得它是一個富饒而美好的地方,去了之後才發現,她也只是一塊土地,也存在著許多亟待改善的方面,但是,我仍舊覺得她是美好的。在臺灣的一百多天,也會是我生命中最寶貴的一段時光。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簡介: 關於臺灣。

註:以上圖文為作者授權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投稿郵箱:

andylaw2443@foxmail.com

投稿內容:

關於你和臺灣、大陸的所有,字數不限



相關焦點

  • 臺灣陸生沒有小確幸
    1月28日,一位就讀臺灣中山大學的陸生針對教育部門的《指引》,在社交網站發布《向臺灣三個政府機構提出的抗議信》。他要求臺灣政府公開道歉,並賠償陸生的「精神損失」。這封抗議信措辭激烈,與陸生連署信的商榷態度迥然不同。但部分臺灣媒體見獵心喜,把焦點集中在抗議信上,並且拿這位陸生的「背景」大做文章。
  • 二手 陸生蔡博藝:在臺灣參加競選的日子
    更多的時候,他們討論、參與社會議題,在幾次校園民主運動中,他們發現學生會忽視學生權利,於是決心「要重塑學生自治」。5月底,推舉會長候選人時,社長鍾孟軒很快提名蔡博藝,「因為她有熱情有頭腦,也有知名度。」鍾孟軒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早在大一時,蔡博藝已經出版一本書《我在臺灣,我正青春》,在兩岸分別出版。她的臺灣同學主動找到她說:「你好厲害。」
  • 失去陸生後,臺灣教育界發生了巨大震動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4月9日,教育部發布《暫停2020年陸生赴臺就讀試點工作》引發兩岸熱議,十幾天過去了,新聞熱度在大陸早已褪去。然而,對於臺灣尤其是臺灣教育界來說,震動才剛剛開始。招生難、少子化、人才流失、經營困難……巨大壓力擺在臺灣教育界面前。「陸生還會回來嗎?成為當下他們迫切想要得到的答案。
  • 一個陸生疫情期間的臺灣生活
    今年的疫情期間,大概有800名左右的陸生仍舊留在臺灣,經歷著臺灣抗疫的種種。
  • 臺灣,你好
    2016年2月14日,我搭上飛機來到臺灣。原定是預備2015年就來臺灣的,結果家中突發變故,遂拖了一年才來到臺灣。
  • 港媒:疫情受控,臺灣應正視陸生返校權益
    由在臺求學陸生組成的「陸生返臺推動組」 基於「科學防疫」和「學生權益」,日前第二度致函「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提出三點呼籲:第一,信息公開,請「指揮中心」明確並公布中國大陸的疫情感染風險等級,讓陸生清楚了解入境的前置條件及評判標準,不必陷入遙遙無期的等待;第二,應屆畢業生入境的前置條件和短期商務人員一致:既然低和中低感染風險國家/地區的短期商務人士可以入境,那麼低和中低感染風險國家
  • 臺灣放寬入境政策 部分在臺就讀陸生得以返校
    圖源:臺灣《中時電子報》據臺灣媒體消息,臺灣教育部門政務負責人劉孟奇22日下午宣布,即日起將開放所有國家/地區應屆畢業生申請入境,陸生也包括在內,但必須依規定在防疫場所進行14天居家檢疫,應屆畢業陸生約有3千人。
  • 臺灣開放2歲以下「小明」回臺,何時能解禁陸生?
    臺灣教育主管部門15日晚間宣布,7月22日起開放日本、韓國等19個低風險及中低風險國家及地區的境外學位新生來臺。不過開放的國家及地區中,不包括中國大陸。把這兩則消息放在一起看,可以看出民進黨當局對中國大陸的態度:一是歧視,二是雙標。
  • 臺灣世新大學副校長:陸生恐懼被找麻煩,有些猶豫返臺
    蔡當局8月下旬已放行陸生返臺,臺灣世新大學副校長兼兩岸事務長李功勤接受訪問時表示,世新有近200位大陸學位生,已知八成以上都會返臺;不過有些陸生擔憂年底放寒假,蔡當局又會找理由阻止入境,已有陸生考慮留在臺灣過農曆新年,也有一些陸生還在猶豫要不要現在返臺。
  • 臺灣某些教授惡意滿滿,竟問陸生「來自非洲大陸還是南美洲大陸」
    臺灣中時新聞網今天刊登陸生所寫的《求學臺灣,半是蜜糖半是傷》文章,其中提到一位赴臺求學的陸生回憶:曾經,在課堂上,老師問「你從哪來」,我說「我來自大陸」,老師問「哪裡的大陸?非洲大陸還是南美洲大陸?」我當時愣了一下,老師接著對全班同學說,「要叫中國!
  • 臺教授:臺灣的高校關掉一半才正常 多招陸生還有救
    位於臺灣高雄的「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今年8月起全面停招,成為近四年第三所退場的臺灣高校。長期研究高等教育的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教授翁福元接受香港中評社訪問表示,高美醫專退場,根源於錯誤的政策,當年臺當局廣設大學,根本就是為了選票,其實臺灣不應該有這麼多大學,從160所降到80所,「關一半」才是正常高教發展。但如果臺灣有更多陸生,或許這股倒閉潮還有救。
  • 境外生全面解禁入臺:唯獨排除5000多名陸生,叫苦的還有臺灣高校
    臺灣教育部門昨天發函給全臺大專院校,宣布境外舊生全面解禁入臺就學,其中包含5000多名未入境的在學陸生。但隨後改口表示「因兩岸考量」,排除陸生舊生入臺。為何只排除陸生?其中必有政治動機。民進黨當局昨天指稱是陸方在「阻撓」,指近期已發生多起陸方「阻撓」陸生返臺就學的個案,云云。而外界不乏對臺灣當局的抨擊之聲,認為事情再清楚不過,還不是「仇中、歧視」作祟,何必講東講西。今年6月17日,民進黨當局宣布開放境外學生返臺複課,但大陸學生不在首批開放入境的名單中。陸生權益一再受到傷害。其實,受傷害的何止是陸生,叫苦不迭的還有臺灣高校。
  • 臺灣警方以「恐嚇陳時中」為由約談兩名陸生
    臺「刑事局」追查源頭,發現是在臺灣念書的大陸學生所為,昨通知其中兩名陸生到案說明,涉及轉貼恐嚇言論部分將移送檢方偵辦。臺「刑事局」偵九大隊調查稱,在「巴哈姆特論壇」有人轉貼「刀架陳時中脖子上」、「真想把陳時中按到地板上摩擦」、「我希望臺灣疫情大爆發,出於人道主義, 我希望中招的都是『臺獨』」等截圖,來源疑似陸生常用的微信群。
  • 福州臺灣創業創新創客基地招聘會 臺企與陸生面對面對接
    福州臺灣創業創新創客基地招聘會 臺企與陸生面對面對接 2017-03-05 23:58:0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陸生看臺灣|─給你看我眼中的臺灣
    在臺灣的生活的日子裡,我最愛做的是像玩遊戲般找兩岸的不同。                                   來臺灣之前一直以為這邊學的也是拼音,結果後來才發現臺灣學的是注音(看起來有些像日文的片假名),但拼寫規則和我們的差不多,只是寫法不太有一致。
  • 陸生蔡博藝落選臺灣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
    【環球網綜合報導】綜合臺灣媒體報導,爭議許久的臺灣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選舉結果,5日晚間揭曉,因投票率只有2.4%,未達當選門檻15%,會長一職將由原學生議會議長莊棋誠代理到明年5月。參與此次會長選舉的大陸學生蔡博藝表示,非常感謝同學的支持與投票,未來仍會持續關心及參與臺灣的公共議題。臺灣淡大學生會會長、副會長補選於3日到5日投票,僅陸生蔡博藝1組競選。
  • 臺灣經濟低迷 蔡英文瞄中陸生錢包?
    大陸首富王健林的「生財經」,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似乎「聽進去了」。近日,臺媒報導紛紛指出,在臺就讀大陸學生盼望納入臺灣健保(健康保險)的呼聲常年不斷,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24日終於表態,準許陸生納保,但必須全額自付保費。 中國國民黨民代隨即算了筆帳:每年赴臺陸生平均約9000人,以每人每月1249元新臺幣的費用計算,每年臺當局將因此將賺得1.35億新臺幣收入。
  • 陸生交換心得丨裡臺灣:關於我們的四月一周又兩天
    而我們只用去捷運站拿一本小冊子,就可以知道臺灣整個月的文藝活動。  許多陸生都和我一樣,像餓了很久的孩子,抓住機會拼命去吸收這裡的一切。我認識的許多人,都是趕著場子去看展。在無垠的廣袤之地上,盡情索取想要的精華。
  • 你好臺灣 2016「你好臺灣」活動暑期大招募
    『你好臺灣』活動開始於2014年11月,是由一群有夢想愛旅行的大學生發起創立的非盈利公益組織。旨在為大陸學生提供一個看見臺灣、感受臺灣的平臺,目前已成功舉辦過兩屆交流活動,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29所高校共計109名同學參與了活動。項目自第二屆起得到海峽交流基金會的支持和幫助。
  • 你好臺灣 | 2017「你好臺灣」活動暑假大招募
    讓我們相約臺灣,開始青春的旅行。你好臺灣,臺灣你好!     『你好臺灣』活動開始於2014年11月,是由一群有夢想愛旅行的大學生發起創立的非盈利公益組織。旨在為大陸學生提供一個看見臺灣、感受臺灣的平臺,目前已成功舉辦過五屆交流活動,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54所高校共計379名同學參與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