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廣場、紅色文化長街、大塘休閒景區……近日,記者來到汕尾市海豐縣附城鎮新山村採訪時看到,民房外立面統一刷新,村裡小巷乾淨整潔,周邊水清岸綠、鮮花爭豔,美麗的村容村貌吸引著遊客前來「打卡」。
變化的不僅僅是新山村。2016年以來,深圳市龍崗區61個幫扶單位先後派出134名扶貧幹部組成對口幫扶海豐工作組,累計投入幫扶資金6.69億元,有效提升了海豐縣的經濟發展動力,多個產業項目落地生根,33個龍崗對口幫扶村貧困發生率、農民收入、人居環境等10項指標達到省退出標準,貧困村100%出列。
「4年來,龍崗區持續更新對口幫扶理念,創新產業幫扶模式,幫助海豐實現『產業造血』,促進了龍崗與被幫扶地區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為全省對口幫扶提供了示範借鑑。」龍崗區對口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龍崗對口海豐脫貧攻堅各項工作任務如期全面高質量完成,已成為全省扶貧工作典範。
一個紅色旅遊村帶富一方貧困戶
作為歷史文化名村和「紅色村」,新山村內既有鹿境山寨、宋帝聖井、關帝廟等古蹟,又擁有大量紅色遺址。然而,由於長期以來找不到致富門路,新山村成了省定貧困村。
2016年以來,在龍崗區的支持和幫扶下,新山村充分挖掘鄉村生態旅遊、紅色旅遊潛在價值,著力打造集民宿、農家樂、紅色教育於一體的特色旅遊村莊。
「目前村裡日均到訪遊客超過5000人次,新山村已成為海陸豐革命老區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基地。」新山村黨支部書記呂湖泳介紹,隨著村裡的產業越來越興旺,很多村民回村實現再就業,貧困戶平均收入從4年前的不足3500元提高到超過1.3萬元,基本實現全村貧困戶脫貧。」
新山村的變化僅僅只是龍崗區開展產業幫扶的一個縮影。自對口幫扶海豐縣以來,龍崗區不斷拓寬幫扶領域,實施一村一品、一地一策,因地制宜,協調發展「幫扶模式」,還通過投資項目、產業協作等合作方式增強受援地區的「造血功能」。
龍崗參與建設的、當地知名的產業園區——海豐生態科技城,既引進了來自龍崗的大項目,也吸引了在外創業的海豐人回鄉發展。目前,園區已入駐企業135家、落戶項目41個,去年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31.25億元,產業共建工作成效顯著。
海豐生態科技城裡的威翔航空項目是龍崗與海豐發揮各自優勢合作發展的範例。項目採取「前店後廠」模式,在龍崗建設全球總部和研發中心,在海豐打造航空產業城,首架海豐產FX-2型飛機已於2019年7月底下線。
「我家就在附近,騎電動車10分鐘就能到,不用離開家鄉就能幹自己喜歡的工作,我很高興!」貧困戶林澤暉在威翔航空打工,一年能掙4萬多元,日子比以前寬裕多了。
海龍投資大廈是海豐生態科技城裡最醒目的建築。這座10層樓高的園區綜合服務大樓,融合了創新創業服務、企業服務、孵化器、配套商業等多種功能。「這棟大廈由海豐33個貧困村每村投入200萬元扶貧資金建成,預計可實現每村年均保底分紅10萬元。」海龍投資大廈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毅介紹,通過這種園區共建方式,讓該項目成了一座扶貧「蓄水池」,為33個村莊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
村容村貌從「髒兮兮」變成「美美噠」
「雨天一團泥,晴天塵滿天」,這是過去對海豐縣石南村群眾出行難的真實寫照。在龍崗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該村全面鋪起了硬底化道路,一條寬闊整潔的水泥公路直接連接到許多群眾的家門口。走在村道上,石南村黨支部書記葉宜鐵高興地說,以前村裡髒兮兮,如今卻是「美美噠」,村民生活質量也大大提高了。
煥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貧困村的巨變。「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龍崗對石南村累計投入幫扶資金860多萬元,從投資興業、修路搭橋、改善村貌、引進飲用水等方面予以支持,逐步有序引導村民脫貧致富。」龍崗區駐石南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杜安智表示,目前該村貧困人口年人均收入已達到省定脫貧標準,實現貧困村「摘帽」。
包括石南村在內,龍崗區在海豐縣對口幫扶33個貧困村,共計有2260戶貧困戶、7742名貧困人口。為了做好基本保障工作,龍崗區全面對標「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任務,幫助貧困戶進行危房改造,同時瞄準民生領域,建學校、擴醫院、修水利、造水廠等……持續提升民生福祉,推動各項扶貧工作落地見效。
教育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龍崗區除了加大對貧困村基礎設施的投入,還推動教育幫扶向縱深推進,全力構建起到村、到戶、到人的精準扶貧助學體系,健全和完善扶貧助學工作機制,支持農村建檔立卡貧困農戶家庭學生就學,提升貧困學生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促進貧困家庭從根本上脫貧。
在海豐縣蓮花教育園區內,由龍崗區投入2000萬元建設的海豐縣教師發展中心預計今年11月份交付使用;龍崗還協助市指揮部投入1500萬元建設海豐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宿舍;安排33名龍崗教師到海豐支教,邀請100名海豐教師到龍崗進修培訓,協調245名貧困戶子弟到深圳市第二高級技工學校就讀,就業率可達100%。
「事實證明,教育扶貧可以改變個人及家庭命運。」龍崗區駐海豐縣永紅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曾浩雄舉例說,村裡的年輕學生黃禮格在工作隊的幫助下,有了安心讀書的機會,通過自身努力考上了中山大學,畢業後就職於華為公司,現在成了家人的驕傲。「這個教育脫貧的故事激勵著村裡年輕一代,也令長期堅守在此的龍崗扶貧幹部們感到欣慰和驕傲。」曾浩雄說。
除了教育,醫療衛生同樣是龍崗重點幫扶的工作內容。「龍崗不僅協調市指揮部投入1800萬元建設海豐縣城東鎮衛生院綜合樓和海豐縣黃羌鎮衛生院改擴建項目,還捐贈了價值2400多萬元醫療設備,完成海豐縣疾控中心項目設計和設備採購安裝。」龍崗區對口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龍崗區按深圳社康中心標準建設村衛生站,已完成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全覆蓋。
134名幹部與貧困戶結成了「親戚」
33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勞力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5萬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容村貌大為改觀……這是龍崗區在對口幫扶海豐過程中書寫出的優秀答卷。答卷的背後更是凝聚了全區61個幫扶單位134名扶貧幹部的辛勤付出和責任擔當。4年來,他們義無反顧背上行囊,住進了貧困村,與貧困戶結對幫扶,打通了扶貧「最後一公裡」。
鍾國鋒帶著使命而來。這位來自橫崗街道的扶貧幹部,從駐臺東村第一天起,便主動承攬了工作隊的大量苦活累活,日夜加班為貧困戶的社會保障、危房改造、增收就業項目以及那些隨時可能出現的困難而四處奔走。
2016年底,鍾國鋒的母親病重,醫院發出病危通知書。然而,父親向他隱瞞了病情,只說讓他放心做好扶貧工作,不用擔心。雖然母親最終度過了危險,但回憶起往事,鍾國鋒仍情不自禁地哽咽起來。
吳珠寶帶著情懷而來。這位來自坂田街道的扶貧女幹部,老家就在海豐縣。駐點崗頭村後,她讓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900畝袁隆平水稻種子免費引進給幫扶對象,畝產比往年提高300斤;村裡的大棚蔬菜種植項目成功培育了絲瓜、青瓜等無公害蔬菜,為幫扶對象帶來近8000元的分紅……「這些年,她就跟我們自己的親生閨女一樣!」當地村民譚阿姨說。
林志榮帶著信心而來。這位來自園山街道的扶貧幹部,為方便和大嶂村村民溝通交流,隨手攜帶一本「海豐話方言詞詞典」,誓要帶領當地村民脫貧致富。如今,該村建設了環村路、公共廁所、垃圾屋、路燈亮化、公共服務中心等項目,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特色農業等產業扶貧效果顯著,貧困戶已全部實現脫貧。
龍崗這樣的幫扶幹部還有很多,在海豐的村莊,隨處可見他們忙碌的身影。就是這樣一班人,站在脫貧攻堅最前線,展現榜樣的力量。
「在區委區政府的統籌謀劃下,全區人民和社會各界人士對脫貧攻堅工作的高度認同和支持下,我們才能奮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龍崗對口幫扶汕尾海豐指揮部總指揮、駐海豐縣精準扶貧工作組組長王少平介紹,4年來,龍崗區委區政府堅持把海豐脫貧當作自己的事,用真情、出真招、真幫扶,從多方面給予鼎力支持,有力助推了海豐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當地幹部群眾懷著敬佩與感激之情評價龍崗近幾年的對口幫扶成果:「真幫實扶敢擔當,脫貧致富有龍崗。」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如今龍崗對口幫扶的各項措施已在海豐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一片片整齊的村落,一幢幢新建的民居,一條條平坦的道路,一個個興旺的產業,承載著群眾的奔向小康的美好希望。(記者 羅實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