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龍崗對口幫扶海豐促進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2020-12-22 金臺資訊

紅色廣場、紅色文化長街、大塘休閒景區……近日,記者來到汕尾市海豐縣附城鎮新山村採訪時看到,民房外立面統一刷新,村裡小巷乾淨整潔,周邊水清岸綠、鮮花爭豔,美麗的村容村貌吸引著遊客前來「打卡」。

變化的不僅僅是新山村。2016年以來,深圳市龍崗區61個幫扶單位先後派出134名扶貧幹部組成對口幫扶海豐工作組,累計投入幫扶資金6.69億元,有效提升了海豐縣的經濟發展動力,多個產業項目落地生根,33個龍崗對口幫扶村貧困發生率、農民收入、人居環境等10項指標達到省退出標準,貧困村100%出列。

「4年來,龍崗區持續更新對口幫扶理念,創新產業幫扶模式,幫助海豐實現『產業造血』,促進了龍崗與被幫扶地區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為全省對口幫扶提供了示範借鑑。」龍崗區對口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龍崗對口海豐脫貧攻堅各項工作任務如期全面高質量完成,已成為全省扶貧工作典範。

一個紅色旅遊村帶富一方貧困戶

作為歷史文化名村和「紅色村」,新山村內既有鹿境山寨、宋帝聖井、關帝廟等古蹟,又擁有大量紅色遺址。然而,由於長期以來找不到致富門路,新山村成了省定貧困村。

2016年以來,在龍崗區的支持和幫扶下,新山村充分挖掘鄉村生態旅遊、紅色旅遊潛在價值,著力打造集民宿、農家樂、紅色教育於一體的特色旅遊村莊。

「目前村裡日均到訪遊客超過5000人次,新山村已成為海陸豐革命老區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基地。」新山村黨支部書記呂湖泳介紹,隨著村裡的產業越來越興旺,很多村民回村實現再就業,貧困戶平均收入從4年前的不足3500元提高到超過1.3萬元,基本實現全村貧困戶脫貧。」

新山村的變化僅僅只是龍崗區開展產業幫扶的一個縮影。自對口幫扶海豐縣以來,龍崗區不斷拓寬幫扶領域,實施一村一品、一地一策,因地制宜,協調發展「幫扶模式」,還通過投資項目、產業協作等合作方式增強受援地區的「造血功能」。

龍崗參與建設的、當地知名的產業園區——海豐生態科技城,既引進了來自龍崗的大項目,也吸引了在外創業的海豐人回鄉發展。目前,園區已入駐企業135家、落戶項目41個,去年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31.25億元,產業共建工作成效顯著。

海豐生態科技城裡的威翔航空項目是龍崗與海豐發揮各自優勢合作發展的範例。項目採取「前店後廠」模式,在龍崗建設全球總部和研發中心,在海豐打造航空產業城,首架海豐產FX-2型飛機已於2019年7月底下線。

「我家就在附近,騎電動車10分鐘就能到,不用離開家鄉就能幹自己喜歡的工作,我很高興!」貧困戶林澤暉在威翔航空打工,一年能掙4萬多元,日子比以前寬裕多了。

海龍投資大廈是海豐生態科技城裡最醒目的建築。這座10層樓高的園區綜合服務大樓,融合了創新創業服務、企業服務、孵化器、配套商業等多種功能。「這棟大廈由海豐33個貧困村每村投入200萬元扶貧資金建成,預計可實現每村年均保底分紅10萬元。」海龍投資大廈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毅介紹,通過這種園區共建方式,讓該項目成了一座扶貧「蓄水池」,為33個村莊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

村容村貌從「髒兮兮」變成「美美噠」

「雨天一團泥,晴天塵滿天」,這是過去對海豐縣石南村群眾出行難的真實寫照。在龍崗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該村全面鋪起了硬底化道路,一條寬闊整潔的水泥公路直接連接到許多群眾的家門口。走在村道上,石南村黨支部書記葉宜鐵高興地說,以前村裡髒兮兮,如今卻是「美美噠」,村民生活質量也大大提高了。

煥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貧困村的巨變。「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龍崗對石南村累計投入幫扶資金860多萬元,從投資興業、修路搭橋、改善村貌、引進飲用水等方面予以支持,逐步有序引導村民脫貧致富。」龍崗區駐石南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杜安智表示,目前該村貧困人口年人均收入已達到省定脫貧標準,實現貧困村「摘帽」。

包括石南村在內,龍崗區在海豐縣對口幫扶33個貧困村,共計有2260戶貧困戶、7742名貧困人口。為了做好基本保障工作,龍崗區全面對標「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任務,幫助貧困戶進行危房改造,同時瞄準民生領域,建學校、擴醫院、修水利、造水廠等……持續提升民生福祉,推動各項扶貧工作落地見效。

教育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龍崗區除了加大對貧困村基礎設施的投入,還推動教育幫扶向縱深推進,全力構建起到村、到戶、到人的精準扶貧助學體系,健全和完善扶貧助學工作機制,支持農村建檔立卡貧困農戶家庭學生就學,提升貧困學生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促進貧困家庭從根本上脫貧。

在海豐縣蓮花教育園區內,由龍崗區投入2000萬元建設的海豐縣教師發展中心預計今年11月份交付使用;龍崗還協助市指揮部投入1500萬元建設海豐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宿舍;安排33名龍崗教師到海豐支教,邀請100名海豐教師到龍崗進修培訓,協調245名貧困戶子弟到深圳市第二高級技工學校就讀,就業率可達100%。

「事實證明,教育扶貧可以改變個人及家庭命運。」龍崗區駐海豐縣永紅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曾浩雄舉例說,村裡的年輕學生黃禮格在工作隊的幫助下,有了安心讀書的機會,通過自身努力考上了中山大學,畢業後就職於華為公司,現在成了家人的驕傲。「這個教育脫貧的故事激勵著村裡年輕一代,也令長期堅守在此的龍崗扶貧幹部們感到欣慰和驕傲。」曾浩雄說。

除了教育,醫療衛生同樣是龍崗重點幫扶的工作內容。「龍崗不僅協調市指揮部投入1800萬元建設海豐縣城東鎮衛生院綜合樓和海豐縣黃羌鎮衛生院改擴建項目,還捐贈了價值2400多萬元醫療設備,完成海豐縣疾控中心項目設計和設備採購安裝。」龍崗區對口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龍崗區按深圳社康中心標準建設村衛生站,已完成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全覆蓋。

134名幹部與貧困戶結成了「親戚」

33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勞力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5萬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容村貌大為改觀……這是龍崗區在對口幫扶海豐過程中書寫出的優秀答卷。答卷的背後更是凝聚了全區61個幫扶單位134名扶貧幹部的辛勤付出和責任擔當。4年來,他們義無反顧背上行囊,住進了貧困村,與貧困戶結對幫扶,打通了扶貧「最後一公裡」。

鍾國鋒帶著使命而來。這位來自橫崗街道的扶貧幹部,從駐臺東村第一天起,便主動承攬了工作隊的大量苦活累活,日夜加班為貧困戶的社會保障、危房改造、增收就業項目以及那些隨時可能出現的困難而四處奔走。

2016年底,鍾國鋒的母親病重,醫院發出病危通知書。然而,父親向他隱瞞了病情,只說讓他放心做好扶貧工作,不用擔心。雖然母親最終度過了危險,但回憶起往事,鍾國鋒仍情不自禁地哽咽起來。

吳珠寶帶著情懷而來。這位來自坂田街道的扶貧女幹部,老家就在海豐縣。駐點崗頭村後,她讓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900畝袁隆平水稻種子免費引進給幫扶對象,畝產比往年提高300斤;村裡的大棚蔬菜種植項目成功培育了絲瓜、青瓜等無公害蔬菜,為幫扶對象帶來近8000元的分紅……「這些年,她就跟我們自己的親生閨女一樣!」當地村民譚阿姨說。

林志榮帶著信心而來。這位來自園山街道的扶貧幹部,為方便和大嶂村村民溝通交流,隨手攜帶一本「海豐話方言詞詞典」,誓要帶領當地村民脫貧致富。如今,該村建設了環村路、公共廁所、垃圾屋、路燈亮化、公共服務中心等項目,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特色農業等產業扶貧效果顯著,貧困戶已全部實現脫貧。

龍崗這樣的幫扶幹部還有很多,在海豐的村莊,隨處可見他們忙碌的身影。就是這樣一班人,站在脫貧攻堅最前線,展現榜樣的力量。

「在區委區政府的統籌謀劃下,全區人民和社會各界人士對脫貧攻堅工作的高度認同和支持下,我們才能奮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龍崗對口幫扶汕尾海豐指揮部總指揮、駐海豐縣精準扶貧工作組組長王少平介紹,4年來,龍崗區委區政府堅持把海豐脫貧當作自己的事,用真情、出真招、真幫扶,從多方面給予鼎力支持,有力助推了海豐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當地幹部群眾懷著敬佩與感激之情評價龍崗近幾年的對口幫扶成果:「真幫實扶敢擔當,脫貧致富有龍崗。」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如今龍崗對口幫扶的各項措施已在海豐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一片片整齊的村落,一幢幢新建的民居,一條條平坦的道路,一個個興旺的產業,承載著群眾的奔向小康的美好希望。(記者 羅實宜)

相關焦點

  • 深圳龍崗區對口幫扶海豐縣:確保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
    利用「圳扶貧」「一畝田」等電商平臺協助銷售農特產品440萬元,致力於促進消費扶貧。產業幫扶增強「造血」機能產業幫扶以產業發展為槓桿,根植髮展基因,激活發展動力,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戶收入的有效途徑。龍崗區積極實施產業幫扶,助力鄉村振興。
  • 振興鄉村產業 龍崗書寫高質量脫貧攻堅答卷
    大手筆打造對口幫扶「龍崗樣板」 龍崗區充分發揮產業園的聚合作用,投入3億元共建海豐生態科技城,目前已經引入項目51個,帶動總投資220億元。位於海豐縣海豐生態科技城的海龍投資大廈儼然成為一座扶貧「蓄水池」,為海豐33個貧困村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是當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引擎」。
  • 南方眼|從東部中心到都市圈中心,重新理解龍崗的城區價值
    一方面,一些莞惠的企業在龍崗中心城購置物業,設立辦事機構;另一方面,龍崗的企業因為受到產業發展空間的限制,將生產基地遷至惠州,如橫崗的知名企業伯恩光學,在惠州市鄰近深圳坑梓的區域購置土地,建設新廠區。幾年前,深圳龍崗區、汕尾海豐縣、威翔航空籤署三方協議,威翔航空採取「前店後廠」模式,在龍崗建設全球總部和研發中心,在海豐投資100億元打造海豐航空產業城,業內人士對此項目給予了高度評價。 威翔航空項目僅是龍崗區積極搶抓區域融合發展機遇,實現產業協調互補發展的一個縮影。
  • 走心幫扶,扶貧一線彰顯龍崗國企擔當
    近年來,龍崗區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區投控集團)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企業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的背景下,堅持把扶貧重任扛在肩頭,通過整合各種資源力量,拓展扶貧路徑,積極做好廣西百色、江西尋烏載下村、海豐縣水美村的結對幫扶,聚焦資金幫扶、消費幫扶、就業幫扶、產業扶持,積極助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
  • 兩江新區、萬州區建立四個對口協同發展機制,專家:為「一區兩群...
    又如何攜手共同發展,加快區域協作?1月11日,兩江新區與萬州區舉行對口協同發展聯席會議。雙方將建立「1+3」協同發展工作機制體系,編制5年實施方案,重點圍繞產業發展、城鄉互動、科技協作、公共服務等方面展開協作。兩江新區是重慶經濟發展主戰場和重要增長極,正著力打造內陸開放門戶、重慶智慧之城,在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中體現新擔當、展現新作為。
  • 王偉中到河源市、汕尾市考察對口幫扶工作
    王偉中到河源市、汕尾市考察對口幫扶工作 2020-11-19 1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東北三省與東部三省、東北四市與東部四市將開展對口合作
    這是實施新一輪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是推進東北振興與「三大戰略」對接融合的有效途徑,也是發揮我國制度優勢促進跨區域合作的創新舉措。&nbsp&nbsp&nbsp&nbsp「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對口合作是一種新的跨區域合作方式,不同於對口支援、對口幫扶和對口扶貧,這種合作是要在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引導雙方自願開展務實合作並實現互利共贏。」
  • 答好區域幫扶考卷 詮釋雁塔扶貧擔當
    2020年,西安市雁塔區和航天基地幫扶團因區域對口幫扶安康市漢濱區成效顯著,被授予「陝西省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而在2019年度脫貧攻堅陝西省區域對口幫扶評估督導中,雁塔和航天幫扶團更是勇奪全省第一名。在這些榮譽的背後,有著雁塔區派駐安康市漢濱區幫扶工作隊隊長崔偉鋒靚麗的「成績單」。
  • 淮海經濟區協同辦主任顧雲程:創新思路,做好區域協同發展大文章
    「當前,淮海經濟區正處於全面深化協同發展的關鍵期,整體進入加快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機遇期,區域協同發展的空間十分廣闊。」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辦公室主任顧雲程近日在接受江蘇經濟報專訪時表示。第三階段是區域協同發展全面推進時期。2018年10月,國務院批覆《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將淮海經濟區列為重點規劃的三大板塊之一,首次在國家層面正式明確淮海經濟區的區劃範圍,在原來8市的基礎上,菏澤、臨沂進入區劃範圍。《規劃》提出,著力提升徐州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推動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打造省際交界地區合作示範樣板。由此,淮海經濟區區域協同發展全面駛入了快車道。
  • 經濟地理丨區域發展戰略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夯實基礎
    展望「十四五」,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將繼續向縱深推進,釋放出持續強勁的發展動能,為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堅實的基礎。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發展機遇和成果的共享。一幅波瀾壯闊的區域協調發展畫卷正在徐徐鋪展。■段樹軍2020年,註定成為世界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個裡程碑年份,於我國也是如此。
  • 重慶社會科學院詹懿副研究員訪談:推進產業協同發展促進成渝地區...
    編者按:產業協同發展是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和紐帶。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對促進成渝地區一體化發展和實現「兩中心兩地」的戰略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高新智庫丨賦能協同——以國家高新區引領區域協同發展的構想
    在經濟增長放緩,產業機會有限的情況下,地方的競爭已經不是共同把握外部機會,而更多變成一種內捲化的競爭;其次,我國推進產業與經濟發展的模式政策已經基本成熟,政策創新空間已經相對有限,大家都在大概一致的政策框架下,運用同質化的政策工具去促進發展,所謂激發地方政府的創造性,更容易演變成逐底競爭,只是製造了招商引資(包括招才引智)的「賣方市場」,也催生了巨大的政策套利空間;最後,在區域發展水平已經高度分化的格局下
  • 三省一市加速推進跨區域產融協同
    當前,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推動下,三省一市構建跨區域產融協同與一體化發展的步伐正不斷加速。12月18日下午,在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政府舉辦的「資本聯動長三角,產融協同謀發展-閔行區2021閔行政府投資基金年會」上,長三角基金小鎮聯盟正式宣布成立,同時長三角金融業發展聯盟服務基地(虹橋基金小鎮)正式揭牌。
  • 龍崗君勝熙瓏山好不好《售樓處》-河源新聞
    龍崗君勝熙瓏山好不好《售樓處》-河源新聞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在見證下,特別區長官林鄭月娥、澳門特別區長官崔世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廣東省共同籤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2017年10月11日,特區長官林鄭月娥在特區立發表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指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為經濟發展帶來重大機遇,須用好特區的獨特優勢和中央對的支持,加強與內地合作,繼續尊重經濟規律、奉行市場運作和推動自由貿易。
  • 扶貧合作 | 扶貧不圖名 幫扶不添亂 實幹見真情 ——深圳援派幹部...
    多年來,深圳秉持「感恩改革開放、回報全國人民」的理念,堅決落實「兩個大局」政治責任,從1990年開始,先後與全國16個省(區、市)的105個縣(區)開展幫扶合作,目前對口幫扶9個省(區、市)的54個縣(區)。30年來,深圳累計派出各類援派幹部人才8048人,其中黨政幹部2159人、專業技術人才5889人,助力受援地區194萬人脫貧致富。
  • 川渝黔陝甘康養企業齊聚廣元 推進跨區域文旅協同發展
    知名康養企業、旅遊產業經濟專家齊聚在此,共同探討康養旅遊產業發展模式。 陳平攝 「本次會議旨在積極響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重大戰略,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發展新機遇,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攜手助推川渝黔陝甘區域協同發展。」
  • 龍崗街道「夜間經濟」活力迸發
    如今,摩爾城購物中心、天璣城、龍崗老街、雙龍天虹、沃爾瑪、人人購物廣場等大型商業綜合體紛紛崛起,不論吃喝玩樂,還是遛娃逛街,均能一站式完成。而不少商業綜合體配套的大廣場,人氣不斷集聚、吸金能力不斷蓄勢,更讓龍崗街道具備了發展夜間經濟的良好基礎,在雙龍天虹和南聯地鐵站之間,初步形成了多點帶動、連片發展的良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