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洞察丨3D列印出奇蹟,太空中也能製造器官

2020-12-26 騰訊網

前沿洞察

縱觀全球科技發展趨勢,一鍵get最前沿技術!

本期前沿洞察為大家帶來這些新鮮技術:可以在太空中製造器官的細胞培養系統;能挖隧道,可軍用的軟體機器人;人造肌肉和象鼻一樣靈活的柔性機器人......

一起來看看吧:

能在太空中製造器官的系統

3D 列印人體器官的最佳地點其實是在太空。2019 年,科學家為國際空間站開發了一臺「3D 生物製造設備」(3D BioFabrication Facility,簡稱 BFF)。這是世界上第一臺能夠在太空中製造人體組織的 3D 印表機,於 2019 年 7 月搭載 SpaceX 公司的貨運飛船到達國際空間站。在無重力條件下列印人體組織聽起來很酷,但科學家們為什麼會做這樣的嘗試呢?

在微重力條件下培養的細胞不會形成二維層,並且能在沒有支架的情況下保持理想的形狀。它們被帶回地球後會如何。事實上,重力的增加確實會對這些生物列印的組織結構施加很大的物理壓力。

Techshot 是一家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合作設計 BFF 的公司,開發了一種細胞培養系統,可以使組織變硬,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抵抗重力的影響。活組織的生物列印可以在一天內完成,然後放置在這個該系統中,進行 12 到 45 天的強化。經過這一成熟過程,新的生物列印組織會變得更健康,功能更強,更有活力,能夠承受返回地球的旅程。

能挖隧道,可軍用的軟體機器人

近日,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GE)更是受到蚯蚓和樹根的啟發,為現實版「神盾局」——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研發了一款用於軍事行動的快速隧道挖掘機器人。

該項目的目標是,在存在爭議的環境中開發並展示快速建立的地下基礎設施的戰術用途。快速鑽出戰術隧道,有利於緊急軍事行動,比如可以實現快速彈藥補給、救援任務或其他緊急需求。

這種機器人能夠靈活地做出急轉彎、在狹窄的空間中穿梭、靈活地拾取或移動大小、形狀迥異的物體。他們設計了一個幾英尺長的機器人原型,其液壓人工肌肉可以模仿蚯蚓在土壤中移動的敏捷性,同時也擁有著樹根穿透軟巖石的力量。

在實驗室裡,GE Research 演示了機器人原型穿越土壤的過程。目前看來,機器人能以 10 釐米/秒的速度移動,一次能挖掘一條長 500 米、直徑至少 10 釐米的隧道。

這一項目將會持續 15 個月,目前這種軟體機器人也還是處於實驗室階段,究竟三個執行團隊最終會向 DARPA 拿出怎樣的方案,目前還是未知數。

哈工大造出柔性機器人,人造肌肉能和象鼻一樣靈活

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團隊與美國馬裡蘭大學 Norman M. Wereley 教授團隊受象鼻的啟發,基於氣動人工肌肉(Pneumatic artificial muscles,PAMs),研製出了一種新型柔性機器人。

該團隊在可伸展/收縮的氣動人工肌肉的基礎上設計了新型的彎曲螺旋可伸展/收縮氣動人工肌肉(HE-PAMs/HC-PAMs)。

根據論文,HE-PAMs/HC-PAMs 主要是由端部配件、彈性管、編織管和嵌入式柔性框架組成。

當 HE-PAMs/HC-PAMs 膨脹時,將產生繞軸的彎曲、旋轉運動,使致動器產生螺旋變形,類似我們曾在動物園見過的象鼻彎曲旋轉的運動過程。

而區分伸展還是收縮,主要取決於「編織角度」——編織角度 > 54.74 度時為 HE-PAMs(下圖 i);編織角度

在此基礎之上,研究團隊通過一個仿象鼻的高自由度柔性臂來探索 HE-PAMs/HC-PAMs 在柔性機器人領域的潛在應用。研究人員表示,HC-PAMs 輸出、負載能力很強,而 HE-PAMs 可產生更多的變形。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研究提出了統一的理論方法,將會為其他研究人員提供可靠的參考——該團隊通過實驗、分析,建立了氣動人工肌肉的廣義彎曲行為模型,並在相同的理論框架下研究了軸向、彎曲和螺旋氣動人工肌肉的特性。

據了解,軸向、彎曲和螺旋氣動人工肌肉可以廣泛地應用於各個方向,比如軟體分類機器人、搜索機器人、生物機器人、運動輔助外骨骼、力反饋可穿戴設備等等。

— END —

MORE丨黑科技推薦

相關焦點

  • 模具製造工業革命大勢,3d列印的歷史與原理
    增材製造其實就是我們俗稱的3d列印技術,是利用數位化控制機械設備,最終產生3d列印材料,通過耗材作用後,生成3d列印所需要的樣貌產品。可以說是以其簡單粗暴的列印方式,迅速地在模具製造業掀起一場大浪,甚至創造出了模具界的第一個奇蹟——首創100%原型3d印表機。
  • 前沿洞察丨一鍵開啟你的專屬移動車庫
    前沿洞察 縱觀全球科技發展趨勢,一鍵get最前沿技術! 本期前沿洞察為大家帶來:可以把車套住的太陽能供電車庫;靈感來自變色龍舌頭的軟機器人;研發金屬和塑料製成的微型血管機器人......
  • 增材製造其實就是我們俗稱的3d列印技術
    增材製造其實就是我們俗稱的3d列印技術,是以數字信息技術和機械製造技術為基礎,以產品的實體3d建模和列印技術為手段,以加工的自動化和裝配的一體化為特徵的,新型製造技術。主要有:雷射雕刻,可精確列印目標物體;熱塑性材料可進行可重複造型的製造,可燒結和擠出;3d列印製造技術可實現功能複雜的產品設計。用手工雕刻技術完成高精度建模3d列印製造技術,複雜產品的設計。
  • 增材製造其實就是我們俗稱的3d列印技術,是一種新興的製造技術
    增材製造其實就是我們俗稱的3d列印技術,是一種新興的製造技術,是一種建造可伸縮部件的單元製造技術。用增材製造技術處理大量零件,每塊零件的尺寸都可以按計劃生產或經濟能力或是在製造和運送過程中每種情況對組件的尺寸進行變化,使得可以不用製造模具或其他成型工具來製造設計完全相同的零件。適用於標準化材料、3d列印多功能複雜產品、高性能的物料構件、多功能關鍵部件、三維可視化零件、快速拼裝等。
  • 了解什麼是3D列印
    經常會看到報導,3D列印汽車,列印巧克力,列印房子,甚至於列印器官,那什麼是3D列印?1D是線,2D是面,3D是體,3D列印就是想辦法列印出立體的結構。還有一個以面為成型的工藝是疊成製造或者叫LOM工藝,也非常容易理解,就是用裁切機,將薄膜材料比如說紙切割成土豆片的形狀,然後再通過膠水等,將一片片的個性化的土豆片再粘合起來,同樣也可以構成這個實體。那用土豆絲那能不能組裝三維實體呢?
  • 3d列印的主要缺點,是需要重新批量生產3d列印材料
    3d列印是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有許多優點:減少加工產品尺寸和數量;大大降低成本;大幅縮短生產周期。這些優點不但得到了大量支持,而且也使它成為許多用途的基礎。但是,在施工過程中快速成型技術常常使人覺得困難。另一方面,也會出現以下現象:準備不足將導致實際列印的較大尺寸會小於設計要求。
  • 3D列印技術,改變太空製造業的同時,也改變著人類的未來
    在當今現實世界中,太空任務所需的一切——從工具到食物和藥品——都必須在地球上製造完成後,然後運輸到軌道上。這些高昂的花費也限制了我們對太陽系的探索。然而這一切都將改變。一些公司早已在太空中用3D列印技術代替了工具。接下來我們能看到繞軌道運行的工廠製造產品在地球上銷售,又或是建造足球場大小的衛星自動化機器人。
  • 3D列印會有多少可能
    2018年,3D列印正式被納入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作為新興前沿技術,3D列印承載著未來製造的無限可能,也顛覆著傳統製造業的思維形態。近年來,中國的3D列印技術快速發展,應用場景也越來越多,成為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
  • 阿迪達斯生產3D列印口罩怎麼回事 3D列印口罩可以預防病毒嗎
    近日多個品牌公司相繼生產3D列印口罩,此番阿迪達斯為了共同抗疫也在生產3D列印口罩。3D列印口罩可以預防疫情嗎?下面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一起來看看吧!阿迪達斯生產3D列印口罩怎麼回事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大爆發,美國各州的醫療資源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短缺。
  • 研究揭示:3D列印顆粒汙染對人體具有潛在毒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編審丨王新凱3D 列印是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又被稱為增材製造,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自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出現以來,3D 列印一直是工程領域的熱門研究方向。因為相較於傳統加工,3D 列印可以製作複雜的形狀,並且使單獨製造零件的成本更低,這兩個優點使 3D 列印在某些情況下是不可替代的。
  •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真太空生物3D列印來了!
    這是人類太空中首次進行生物3D列印(實驗做於2018年)。摘要:三維(3D)組織構造的磁懸浮生物組裝代表了一種快速興起的無支架和無標籤的方法以及組織工程學中的替代性概念進展。磁性生物組裝器已針對生命空間研究進行設計,開發和認證。這是3D組織構造首次在微重力下由人類軟骨細胞組成的組織球體在太空中進行生物製造。
  • 醫療3D列印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在何方
    在深度方面,由3D列印沒有生命的醫療器械向列印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組織、器官的方向發展。本文主要介紹醫用3D列印技術在如下5個領域的最新進展。 1、手術規劃模型,對於風險高難度大的手術,術前規劃十分重要。傳統上,通過CT、核磁共振(MRI)等影像設備獲取患者的數據,是做醫生手術預規劃的基礎,但得到的醫學影像是二維的,之後還需要利用軟體將二維數據轉成逼真的三維數據。
  • 科技新視野:全球首個3D列印製造電動汽車[組圖]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發布的印度「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傳回的火星圖片。美國宇航局發布的圖片展示了好奇號火星車拍攝的火星Pahrump Hills地區呈現出幾何形狀的表面。美國芝加哥,世界上首個3D列印製造的電動汽車Strati。該車上近50個不能移動、不用清潔和不導電的零部件全部使用3D列印技術製造。此外,其使用的整車一體列印,也是首次被用於汽車製造業。
  • 現在的3D列印人像,逼真到什麼程度了?
    △3D人像同班同學全家福半年前的3D列印人像,看起來不夠像。而現在逼真程度有了提高,南極熊小編感受到了一種獨特的美。季小毅 告訴小編,採用了新的技術之後,瞬間掃描數據更能抓住自然細微表情,整體人像動態就會更自然生動,3D列印採取全進口材料,每次列印前更換最新開箱的材料會讓列印色彩還原到最佳狀態。
  • 3D列印幹細胞,有潛能,又不會發生免疫反應
    據有關科學家稱,目前可以用3D列印技術批量製造幹細胞,這一技術將能加速實現列印人造器官的進程。在不久的未來,3D列印技術可以製造類活組織物質,用作藥物測試的樣品。該技術可以製造出一層層的人體胚胎幹細胞,依靠的是可調節的「微型閥」。
  • 3D列印技術正在大規模部署,在非洲建造住房和學校
    打開APP 3D列印技術正在大規模部署,在非洲建造住房和學校 南極熊3d列印 發表於 2020-12-22 11:47:59
  • NASA將會使用大型3D列印技術來製造未來的火箭發動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NASA將會使用大型3D列印技術來製造未來的火箭發動機,目前已經經過測試的兩種部件:銅合金燃燒室和使用高強耐氫的鋼製造的噴嘴在2020年的火星探索實驗中進行了使用。
  • 3D列印技術發展到哪裡了?網友:造車建房不費吹灰之力
    3d列印是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有通過3d列印建造房屋,現在又有了catia和3d製造工具兩種3d列印軟體,設計建造的精度高達千分之一,可列印各種形狀的東西,降低了成本,使建造變得更容易。特別是在很多尖端領域的企業使用。
  • Nature Materials 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實現大尺寸組織構建
    介紹了一種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方法,該方法結合了類器官製造技術和生物3D列印技術的優勢,並成功構建了高度仿生的釐米尺度的組織,包括管狀結構,分支血管和管狀小腸上皮體內樣隱窩和絨毛域等,為藥物發現和再生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3D列印房屋也能成為屌絲逆襲成功之道?
    13D列印房屋也能成為屌絲逆襲之道?    【中關村在線辦公列印頻道原創】舊社會,由於兵荒馬亂、社會動蕩不安,很多普通民眾在居住方面的情況並不樂觀,不少還寄居在岌岌可危的茅屋之下,居住其中的人更是感到寒氣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