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aterials 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實現大尺寸組織構建

2020-12-20 上普生物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Matthias P. Lutolf課題組近期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Recapitulating macro-scale tissue self-organization through organoidbioprinting」(該組剛發了一篇腸道類器官構建的Nature)。介紹了一種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方法,該方法結合了類器官製造技術和生物3D列印技術的優勢,並成功構建了高度仿生的釐米尺度的組織,包括管狀結構,分支血管和管狀小腸上皮體內樣隱窩和絨毛域等,為藥物發現和再生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類器官和生物3D列印

類器官構建技術的優勢和局限(organoid):在體內,組織形成嚴重依賴於嚴格調節的形態發生程序,允許細胞群在局部相互作用並自我組織。這些局部之間的迭代交互發育中的組織單位指導細胞分化和模式形成的連續周期,從而建立了大規模生物學上的複雜性。由於其獨特的自組織潛力,幹細胞衍生的類器官是有希望構建出工程方法無法比擬的組織結構和細胞類型組成的局部特徵。但是,由於類器官難以生長到毫米級以上,因此它們缺乏體內器官的大尺寸結構特徵,難以實現更高級別的器官功能響應,限制了類器官技術在體外仿生模型和再生醫學領域的發展。

生物3D列印技術的優勢和局限(bioprinting)

生物3D列印技術可以實現細胞和生物材料的精準空間排列,易於快速構建大尺寸(釐米級)含細胞外基質的仿生組織結構。雖然現在有了越來越多種的細胞列印技術,但其一直存在兩個限制,1)超高濃度細胞三維列印,2)工程排列的細胞缺乏細胞分化和自組織的特徵等。

生物3D列印技術是先進位造技術的一種,並不是和類器官構建相排斥的技術,因此,將類器官製造技術和生物3D列印技術的優勢相結合,有望構建出釐米級在高度仿生的微組織。

BATE列印技術

研究者創新性的提出了BATE列印技術(termed bioprinting-assisted tissue emergence),使用幹細胞和類器官作為自發的自組織構建單元,這些構建單元可以在空間上排列以形成相互連接且不斷進化的細胞結構。

令人嘆服的是研究者逆天的動手能力

將一個微擠出系統和顯微鏡(自帶三維運動臺)相結合,構建了一個自帶顯微圖像實時觀察的列印系統,並腦洞打開的提出了未來可基於自動顯微鏡實現時空結合的生物3D列印,即列印第一種組織,並培養發育出一定的功能和形態後,再基於顯微成像,放回印表機在第一種組織周邊列印第二種組織,在空間和時間上都精準控制組織的發育。

圖1. 顯微鏡生物3D印表機

BATE顯微列印技術

含有超高密度細胞的高活性生物墨水

研究者採用了類器官構建技術常用且生物活性非常好的膠原和Matrigel作為墨水材料,這些材料來源於天然組織,生物活性好,強度低,不會阻礙幹細胞後續的自組織發育。通過優化墨水參數和列印參數,BATE技術可實現超高細胞密度墨水的列印(每毫升10^8 個細胞),並保持良好的細胞活性。

BATE方法在人類組織原代細胞大規模類器官或自組織構建方面具有廣泛適用性,研究人員列印了三種具有已知自組織(或自組裝)潛能的細胞類型(hISC,hMSC和HUVEC),並通過培養控制細胞自組織的特定局部相互作用可以形成特定結構的上皮管、結締組織和血管網絡,符合這些細胞原本的組織特徵。

圖2. 不同細胞的列印和自組織發展

類腸道組織的構建

在宏觀尺度上重建複雜的圖案化組織,這需要對幾何學,細胞間相互作用,ECM組成和動力學以及關鍵可溶性因子的存在進行精確控制(圖3a)。小鼠腸道幹細胞(mISC)在Matrigel中培養並添加確定的生長因子混合物(EGF,Noggin和R-spondin(ENR))時,會形成帶有隱窩和類絨毛狀隔室的類器官,類似於該動物的體內小腸上皮。研究者基於此,3D列印了mISC的密集線,並用以模擬宏觀的腸道,通過後續的培養和細胞的自組織發育,該列印的結構展現出高度仿生的腸道組織特徵。這些數據表明,BATE可以在釐米尺度上可靠地複製複雜的組織結構和圖案,並產生高度生理性和工程組織相關性,類似於體內組織的表型和功能。

圖3. 宏觀腸道列印

圖4. 宏觀腸道功能表徵

腸道的分泌響應

多細胞複雜組織列印

BATE同樣可以實現多細胞的列印,研究者嘗試了ISC和IMC的列印和共培養,並展現出具有顯著時空排列的多組織特徵,滿足類器官培養中多種組織或器官整合的需求。

圖5. 共培養列印

總結

與現有的生物列印技術相比,BATE可在不同規模上指導組織形態發生,為複雜的自組織過程提供必要的環境,可以將幹細胞之類的易碎細胞直接列印在Matrigel中,並自組織成複雜的幾何形狀。BATE還可以減少列印時間和幾何複雜性。因此,將類器官製造技術和生物3D列印技術相結合的BATE技術,可以構建高度仿生的釐米尺度的組織,未來可為幹細胞和再生醫學提供新的方法,為工程化自組織(Self-organization)功能化組織甚至多種組織組合提供了強大的工具。

參考文獻

Brassard, J.A., Nikolaev, M., Hübscher, T. et al. Recapitulating macro-scale tissue self-organization through organoid bioprinting. Nat. Mater.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0-00803-5

相關焦點

  • 多篇文章解析類器官研究新成果!
    類器官是由幹細胞在體外培養時形成的微觀自我組裝的三維結構。它們概括了它們的體內對應器官的許多結構和功能方面。這種多用途的技術已導致許多新的人類癌症模型的開發。如今人們有可能利用來自患有多種癌症的個體的腫瘤組織作為起點,構建出無限擴展的類器官。另外,基於CRISPR的基因修飾允許依據癌基因變化的任何組合來設計癌症的類器官模型。
  • 史上最強3D列印技術,幾秒即可完成,《Nature》重磅報導!
    劇中的機器人是異常複雜的「產品」,它們由特殊材料、通過3D列印工藝製成,它們看起來就像是真人。從技術層面來說,劇中所呈現的黑科技叫混合材料列印。目前,3D印表機所使用的列印材料種類還存在單一性,但是高端線的技術已趨向成熟。而複合材料列印是3D列印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隨著3D列印技術的日益精進、列印時間的縮短,未來劇中所性,但是高端線的技術已趨向成熟。
  • 從「人耳鼠」到「3D列印」 活體列印還有多遠?
    二、3D列印人耳臨床試驗成功二十年後,當人耳鼠逐漸淡出群眾視野的時候,2017年5月,國家組織工程中心曹誼林團隊生物列印的耳廓軟骨,郭樹忠團隊在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的臨床試驗成功。這個試驗的成功,標誌著我國生物列印器官技術在耳科領域的突飛猛進,生物列印也標誌組織工程逐漸成熟。
  • 醫療3D列印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在何方
    在深度方面,由3D列印沒有生命的醫療器械向列印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組織、器官的方向發展。本文主要介紹醫用3D列印技術在如下5個領域的最新進展。 1、手術規劃模型,對於風險高難度大的手術,術前規劃十分重要。傳統上,通過CT、核磁共振(MRI)等影像設備獲取患者的數據,是做醫生手術預規劃的基礎,但得到的醫學影像是二維的,之後還需要利用軟體將二維數據轉成逼真的三維數據。
  • 【VOA慢速 12.25】科學家3D列印人類心臟的全尺寸模型
    美國研究人員稱自己用3D列印技術製作了第一個全尺寸的人類心臟模型。 來製作一個全尺寸的真實人類心臟模型。 當這些物質被列印出來並接觸到空氣的時候,就會迅速分解。 So the researchers came up with their own method to 3D print soft materials. 於是,研究人員想到了用3D技術列印較軟材質的方法。
  • 300多億美元的內窺鏡市場,3D列印有哪些應用切入點?
    面對小型化的複雜內窺鏡組件製造需求,3D列印有哪些可能的應用切入點?本期,3D科學谷與谷友一起通過國內外科研機構、內窺鏡製造商、3D列印企業所開展的應用探索,來感受其中蘊含的潛能。成就小而複雜的組件「最小」內窺鏡在不引起組織創傷的情況下,小型內窺鏡探頭是對小腔或脆弱器官進行成像時所必需的設備。
  • MIT海歸開創軟材料新型仿生設計,力學性能堪比人體組織|專訪
    受啟發於人體組織的結構性能關係,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助理教授劉吉開創性地提出軟材料的極限性能設計理念,並首次實現了抗疲勞人工生物材料和界面的構建,解決人體技術領域相關材料的設計與製造問題。眾所周知,常用的醫學電子器件和產品大多由金屬、矽、陶瓷、玻璃和工程塑料組成,它們堅硬易碎且無法與生物組織直接相容。與之相反,人體器官或者說是生物組織 (如大腦、心臟和肌肉等) 大多柔軟且富含水分,並且能夠承受每年幾百萬次兆帕級的應力而不發生破壞。
  • 韓國科學家開發新型的3D列印傳感器,可實現人機互動
    然而,將傳感器物理地組合成一個結構經常影響它們的尺寸,並增加了設計和製造過程的複雜性。團隊的新型多模式傳感器為了克服先前項目的局限性,團隊3D列印了一個多功能傳感器,該傳感器能夠檢測單個變形模式並立即將它們全部解耦。
  • 前沿洞察丨3D列印出奇蹟,太空中也能製造器官
    前沿洞察 縱觀全球科技發展趨勢,一鍵get最前沿技術! 本期前沿洞察為大家帶來這些新鮮技術:可以在太空中製造器官的細胞培養系統;能挖隧道,可軍用的軟體機器人;人造肌肉和象鼻一樣靈活的柔性機器人......
  • 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最新在線發表論文(2017.09.04)
    Advanced carbon materials for flexible and wearable sensors
  • Nature Communications:生物3D列印角膜修復體
    眼角膜的損傷與修複眼角膜作為視覺成像系統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組織,是眼睛最前面的凸形高度透明物質,可以保護眼內的微結構及組織,並為眼睛提供大部分屈光力。角膜損傷、感染及一些先天性因素導致其成為全球第二大致盲疾病。同種異體角膜,人工角膜及人的羊膜移植是三類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角膜疾病治療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都會存在一定的問題或缺陷。
  • 蘭州大學範增傑團隊實現3D軟骨列印
    基於此,範增傑團隊致力於設計出一種能夠高度還原軟骨組織的結構,這種結構能夠誘導幹細胞定向分化為軟骨和骨細胞,從而在缺損的地方形成一個完整的軟骨組織。在剛開始構建軟骨時,範增傑團隊並沒有想到引進3D立體技術,而是採用了傳統的浸泡法。相較於3D列印技術,浸泡法流程更加複雜,「因為軟骨組織本身很複雜」。
  • NASA將會使用大型3D列印技術來製造未來的火箭發動機
    這一技術,稱之為噴送粉末直接能量沉積,可大大減小製造成本和減少製造大型,複雜的發動機部件如噴嘴和燃燒室的製造周期。 這一技術的先進性是非常明顯的,它會允許我們製造採用傳統技術非常難困難和非常昂貴的火箭部件,且可以實現同過去相比,以低成本的方式來實現製造。此外,它還將使得商業公司和航天工業可以製造出一樣的產品和應用這一技術來製造醫療,傳輸工具和基礎設施等。
  • 今日Nature:實現《星際迷航》科幻!3D列印超高分辨物體僅需幾秒
    今日,德國布蘭登堡應用技術大學Martin Regehly和洪堡大學Stefan Hecht報導了VAM的最新研究進展,該技術允許以高達25微米的特徵解析度和55立方毫米/秒的固化速度列印固體物體。CAL可以在短短幾秒鐘內實現100m的特徵尺寸並製造釐米級的零件,但是它需要使用反饋系統進行計算機優化,這增加了設備成本和總列印時間。Regehly及其同事報告了在VAM中引發聚合反應的新化學方法,該化學方法可以更好地控制引發和聚合反應發生的液體體積。他們的技術可以將解析度提高到以前報導的宏觀VAM技術的十倍,而不會犧牲列印速度。
  • 吉林門票列印尺寸_嘉文電子條碼
    吉林門票列印尺寸,嘉文電子條碼,我們廣州嘉文因應市場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道路,特別針對需要個性化、可變、多款、短版的標.....。 有13種不同彩色可供選擇,包括北極圈透明冰色。還可以提供個性化標記列印。電子門票和快速券用列印出來麼?
  • 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已落地廣州
    11月16日,「類器官前沿技術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廣州華醫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廣州生物島實驗室、廣東省人民醫院和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籤訂系列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建設世界一流的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加速推進生物醫藥領域前沿技術在中國的轉化應用。
  • 首次實現人體器官透明化!這詭異的圖譜,其實有一個偉大的使命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使完整的人體器官透明化。他們利用顯微成像技術,揭示了細胞水平上透明器官的複雜底層結構。由此生成的器官圖可用作3D生物列印技術的模板。在此前,研究人員已經獲得了透明小鼠器官在細胞水平上的完整3D視圖,但該方法並不適用於人體器官。由於不溶性分子的積累,以及組織中膠原蛋白的積累,人體器官特別「僵硬」。因此,使小鼠器官透明的傳統洗滌劑對人體器官,尤其是成人器官不起作用。
  • 新技術!幹細胞+3D列印,修復受損「丁丁」|3d列印|修復|陰莖海綿體|...
    「海綿體是『多孔結構』,當它破了或斷了時,手術縫補是無法實現的。」安庚說,臨床上,陰莖海綿體損傷的患者,即便進行各種陰莖重建手術,其勃起功能和生殖功能也很難恢復。換言之,這類患者的陰莖修復後外觀上無異,但硬度卻不行了。陰莖海綿體呈「多孔」結構,損傷後很難修復。
  • 多雷射、超大型金屬3D列印的時代或已到來
    Fraunhofer——5振鏡、可擴展的下一代弗勞恩霍夫基於粉末床的金屬3D列印技術新型加工解決方案是其FutureAM項目的一部分。這也是與其他品牌的產品相比最大的亮點,從此,基於SLM工藝的金屬3D列印技術的成型尺寸可能不再受限制。
  • 自組織3D人軀幹神經肌肉類器官體問世
    自組織3D人軀幹神經肌肉類器官體問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9 14:43:01 德國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Mina Gouti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開發出自組織的三維人體軀幹神經肌肉器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