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觀音圖》,詩文入畫,心學狂禪!

2021-02-19 青雲閣藝術

「觀音」是徐渭經常創作的人物畫主題之一。《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收錄了徐渭的三幅《觀音圖》,其對觀音的描繪,雖逸筆草草,卻取神忘形,具有強烈的表現性。

蓮舟觀音圖   紙本水墨
116cm×29.2cm中國美術館藏

《蓮舟觀音圖》中,觀音身形嬌弱纖細,坐於蓮花瓣形小舟上,呈顧盼之姿,兩旁濺出的水花以皴擦方式幾筆帶過。

畫中題詩云:「幻有知花,涉無盡波。一剎那間,坐見波羅。天池渭。」

「剎那」一詞源自佛經中的時間概念,《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云:「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剎那經九百生滅。」「波羅」一詞在佛教漢譯中是彼岸之意。

徐渭 渡海觀音圖   紙本水墨
102.6cm×26.4cm寧波天一閣博物館藏

《渡海觀音圖》題跋:「海大魚,觀音居。波濤拍空身容與。童子不來蟹公俱,付人供養福有餘。田水月」。

畫中並無童子,徐渭將詩引入畫面的情境中,從而填補上畫中並未出現的童子形象,也是別有趣味!

徐渭 提魚觀音圖   紙本水墨
116cm×25.8cm上海博物館藏

畫幅最下方,一位提魚籃的婦人形象被寥寥幾筆勾畫而出。婦人面目清秀,衣著不似佛教造像中觀音菩薩裝,又與普通婦人不同,寬袍大袖十分飄逸,透出不落凡俗之氣。

徐渭的題款位於畫卷右上部:「潑剌潑剌,婀娜婀娜。金剛法華,一棍打破。瞞得馬郎,瞞不得我。天池。」

《提魚觀音圖》中挪用魚籃觀音典故 ,「金剛法華,一棍打破」源於南禪頓悟的修行方式。由於南禪法師常使用「揮拳」「棒喝」之法迫使弟子獲得猛然間的覺悟,畫中指出禪宗參悟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明心見性,除蓋障、求真悟、破妄想。

此三幅作品與傳統宗教人物畫不同,徐渭「觀音圖」通過輕快的筆調、詼諧的詩句,詩畫之間相映成趣,形成畫外之意、弦外之音,發人深省。


藝術品收藏 | 文創設計 | 展覽策劃 | 國際藝術研學

相關焦點

  • 徐渭:萬物貴取影!
    徐渭 墨荷圖 立軸徐渭捨棄了表面的浮華的東西,而深入到了事物的本源之中。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反理學,反傳統。這種想法跟當時的政治背景有關,晚明時期,王陽明的「心學」為許多藝術家所崇尚。徐渭幾經功名失利,憤世嫉俗,特立獨行,「心學」為他在文藝創作中找到了突破口,從而成就了他驚世駭俗的創作。 02、「萬物貴取影」所謂「萬物貴取影」,這是徐渭根據不求形似的主張進一步研究的體會。「萬物貴取影」這一提倡讓我想起民間傳統藝術「皮影」,皮影也是在光的照射下的陰影作品,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 徐渭:畫在紙上的戲劇
    他還是一位寫戲者,徐渭自幼好戲謔,16歲時仿揚雄《解嘲》作《釋毀》,自比捷悟之士楊修等,他一生寫出太多的「戲」,不僅有他的戲劇,他的畫和詩,都是他的戲。演戲者、觀戲者和寫戲者三者統一在他的身上。徐渭繪畫中的「墨戲」之作,正反映了他多種身份集合所體現出的奇異色彩。
  • 徐渭之死
    與此同時,王陽明倡導的的「心學」,從根本上動搖了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思想,給徐渭產生了極大的鼓舞。王陽明心學的興起打破了程朱理學的桎梏,重視人的情感和自然追求,主觀情感的表達成了藝術創作的首要因素,自然之性與有法之天下決裂,本心、至情、至性的自我主張,在藝術創作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 徐渭|落魄癲狂中,驚世的奇葩!
    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國「潑墨大寫意畫派」創始人、「青藤畫派」之鼻祖,其畫能吸取前人精華而脫胎換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以花卉最為出色,開創了一代畫風,對後世畫壇(如八大山人、揚州八怪等)影響極大。書善行草,寫過大量詩文,被譽為「有明一代才人」。
  • 徐渭繪畫語彙的形成及其特點(上)
    徐朔方《徐渭年譜》「嘉靖三十年(1551)條」,根據北京圖書館藏《十百齋書畫錄》所記,認為《枯木竹石軸》是徐渭最早的畫作之一。何樂之《徐渭》、徐侖《徐文長》、蘇東天《徐渭書畫藝術》、單國強《徐渭年表》持同樣的觀點,認為嘉靖三十年(1551)徐渭三十一歲時已經習畫,作為徐渭開始習畫依據的是《四書繪序》與《枯木竹石軸》。
  • 紹興徐渭徐文長
    徐文長造像  陳泉永畫他把心中的憂患和懷才不遇之心,寄托在他的詩文之中;他把滿腔的憂憤不平和牢騷情緒由熱血化為墨汁,
  • 晚明書法技法的繼承和開拓:徐渭、張瑞圖
    徐渭傳世作品以行草為主, 小行書師法米芾, 大幅行草立軸可謂是代表了徐渭的書法風格。他的作品不受傳統約束, 幾乎令人無法分析他的師承。但細察他的書法卻又使人感到雖法無定法, 卻又無法有法, 並非無跡可尋。不難發現徐渭是各家均採, 而各有取捨, 但核心的審美追求是瀟散和脫俗。嘗自云:「高書不入俗眼, 入俗眼必非高書。」正反映了他的雅俗觀。
  • 《明朝那些事兒》中的徐渭
    同樣的命運似乎又降臨到了徐渭的身上,他名聞天下,才高八鬥,去參加小小的鄉試,所有的人都認為,中舉對他而言,不過是個名次問題。可是上天偏偏要玩徐渭一把,他第一次參加鄉試,沒有考中。沒關係,擦擦汗,三年後接著考。第二次,徐渭又沒有考中,老天爺玩了他第二把。同樣的遊戲發生在三年後,徐渭第三次落第了。
  • 明代三大才子之死:徐渭悽涼,解縉哀傷,楊慎終老南荒
    論博學多覽,著作之豐,則以楊慎第一,以狀元之才,困頓雲南三十餘年,博覽群書,著述除詩文外一百餘種,《明史》評價「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若論博學多才,藝術貢獻,則以徐渭最為突出,其詩、文、書、畫、戲曲、兵法樣樣精通,更是開創了一代畫風,獨創的潑墨寫意、青藤畫派對後代藝術史的貢獻彪炳史冊。
  • 「茶痴」徐渭
    在愛茶的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和「生不飲酒,自得茗醉」的詩、文、書、畫四絕的文徵明出生後的第51年,即1521年,徐渭
  • 程宗元《三十三觀音圖》賞析
    先入蘇州市戲曲研究所,從事古裝戲曲人物造型服飾研究。後從近代名家沈子丞先生。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會員,高級美術師。曾任蘇州市中國畫研究會秘書長,中國民主促進會蘇州市委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吳門畫院創作室主任,姑蘇書畫院院長,臺灣禪宗佛教會特聘畫家,江蘇省江海書畫院特聘畫家,美中藝術家協會特聘畫家,日本天河美協特聘畫家,中韓藝術家委員會委員,泰國中國畫院顧問,蘇州園林顧問。
  • 明朝才子徐渭:自殺9次不成,臨終前身邊唯有一狗相伴
    他無奈接過筆,細看那畫作,斟酌片刻,提筆寫下:西邊一棵柳,南邊一棵柳,北邊一棵柳。第三行剛寫完,先前握筆那書生「噗嗤」一聲笑出來,側腦與旁邊人議論:「這不都是廢話嗎?」縱有柳絲千萬條,怎能綰得行人住?「山陰徐渭。」他淡淡回答。這位山陰徐渭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與解縉、楊慎齊名。他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方面都獨樹一幟。然而他的人生經歷極為坎坷,曾被生活壓力逼得精神失常,多次自殺未死,一生為後世留下了諸多無價的藝術作品,被現代人稱為「東方梵谷」。
  • 全國徵稿|墨遠文長——紀念徐渭誕辰500周年書畫大展徵稿啟事2021年2月18日
    「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徐渭先生如是說。
  • 寫意花鳥大師徐渭筆下的寫意人物
    他的花鳥畫不再贅述,朋友們可參見《書畫新風景》公眾平臺2014年6月30日的帖子《為什麼徐渭筆下的花鳥畫,會被那麼多大師頂禮膜拜?》,今天我們看看這位寫意花鳥畫大師筆下的寫意人物作品。 徐渭的這幅畫當屬此類繪畫中以筆墨意趣取勝的佳作。他畫人物多用「減筆」法繪出,且構圖簡略,往往只畫前景,遠景常幾筆帶過,有時甚至完全省略。《驢背吟詩圖》上老翁和驢僅用寥寥數筆便形神俱備,尤其是對驢子的描繪,用解剖學的眼光看驢的造型並不準確,而它那踏著輕快步伐的神氣卻躍然紙上。背景樹枝、藤蔓則筆點零亂,使人頓有秋色蕭索之感。
  • 徐渭:苦到極處,休言苦
    後輩雖是如此誇讚,但徐渭早有言:「吾書第一、詩第二、文第三、畫第四。」就是他認為最不成才的「畫畫」這一項,卻讓後世幾百年間的大師們望塵莫及。雜花圖之梅花(請橫屏觀看) 徐渭徐渭以書法體勢入畫,他筆下的一草一木,猶如一幅氣勢磅礴的蒼勁書法。
  • 徐渭對王世貞的終身仇恨
    但這間賭坊,骰子一共有六枚,其中有五枚都是六點朝上,還有一枚正在飛快地旋轉,按常理說賭徒嘴巴裡喊的是六,宋朝汴梁口音裡的六,是撮口音,應該吧嘴巴捲成圓形,而此畫當中的賭徒,個個都是張大了嘴巴,用的是閩音,從這一字之音便可得知此畫是贗品。
  • 徐渭徐文長:奇人!奇才!平生遭際實堪憐!
    考試的時候竟然也是這樣簡短不說,還在卷子上畫了個自己高中黃榜後拜祖的漫畫。主考官看了卷子,批道:「文章太短臉皮厚,名次排在孫山後。」完了,沒戲了。幾年後再去考,又遇到了上回的主考官,這回他文章寫得很長,連桌面、凳子上都寫滿了,交卷時竟連桌椅一起交了上去,從此,被人稱為「徐文長」了。但也有人說是他羨慕蜀將魏文長之勇謀而起這名字的,也有可能。因為徐文長雖然詩、書、畫、文皆精通,但最喜愛的卻是軍事兵法。
  • 八法散聖,字林俠客——徐渭行草書《飄飄欲溯天漢》橫軸鑑賞
    (圖9,下圖) 「點畫狼藉」「亂頭粗服」應該是徐渭這件作品給讀者的第一印象,而這正是最能體現徐渭本真的一件傑作。在鑑賞這件傑作之前,我們有必要對徐渭不凡的人生和思想作一回眸,對其書法藝術歷程作一梳理,如對徐渭的人生和精神世界缺乏一定程度的了解,對其書法創作的階段性特徵缺乏一定的把握,其所謂鑑賞就只能是隔靴搔癢。
  • 《明朝那些事兒》人物點評之徐渭
    從他的自我評價中可見一斑: 吾書第一,詩次之,文次之,畫又次之。 照這個說法,讓後人敬佩不已的高超畫技,竟然是徐渭先生最不用心(相對而言)的專業,實在是聳人聽聞。張愛玲曾經說過,出名要趁早。而徐渭兄絕對符合張小姐的說法,因為他出名的時候,只有十歲。
  • 探尋詩文裡的貴州 問道向黔解鎖陽明文化新IP
    9月10日,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酈波走進「問道向黔——探尋陽明悟道之路」閱讀推廣暨文化傳播活動,帶大家循跡王陽明1508年春至1509年秋,受貶謫戍貴州、龍場悟道的心學路程,開啟了一場知行合一的貴州文化之旅,一次人文精神的探索之旅,一次陽明心學的尋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