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茶的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和「生不飲酒,自得茗醉」的詩、文、書、畫四絕的文徵明出生後的第51年,即1521年,徐渭(徐文長)出生了。後來,徐渭不僅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書畫家和文學家,而且也和唐伯虎、文徵明一樣,讓一個愛好名聞天下並傳揚後世,那就是愛茶。
唐伯虎和文徵明兩位老人家都已經夠愛茶的了,還都分別把茶創作進了山水畫裡,而相比起來,徐渭把茶愛得比兩位老前輩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之,以至於世人都尊稱他為「茶痴」。
「茶痴」徐渭不僅愛喝茶,也畫茶,寫茶,甚至還在唐伯虎和文徵明弘揚茶文化的基礎上,繼續推陳出新,並以「茶聖」陸羽為榜樣,對茶的理論進行了刻苦的研究,最後提出了茶的新理論——宜茶境界說,認為物境、藝境、人境、心境俱美者乃是宜茶的最高境界。像徐渭這樣,能於茶文化領域做一番理論建樹,而且完全是在本身的藝術專業領域以外,這在中國歷代文人墨客當中還不多見。
研究了幾十年以後,1575年徐渭54歲時,他著名的茶理論一部茶的著作《煎茶七類》終於和世人見面了。徐渭雖然是書畫大家,甚至超過了唐伯虎和文徵明二人(後世公認徐渭的山水畫水平在吳門四子——沈周、文徵明、唐伯虎和仇英之上),但他創作的關於茶的書畫作品並不多,也許是因為他覺得前面兩個老人家茶畫的水平已經很高了,所以他就另闢蹊徑,在茶的理論方面狠狠下了一番功夫,並且取得了一番創新性理論成果。他曾仿效陸羽撰寫了一卷新的《茶經》,可惜後來失傳了,沒能流傳於世,而他的經典茶書《煎茶七類》則幸運的被傳了下來。
今天看來,很多古人都喜歡「不務正業」,徐渭也不例外,明明是一個正兒八經的畫家、書法家和文學家,他卻偏偏要往茶理論的專家方向發展。徐渭今天在世的話,應該至少是一個名牌大學的茶葉教授和博導了。
徐渭的《煎茶七類》共250字左右,內容分為人品、品泉、煎點、嘗茶、茶宜、茶侶、茶勳七則。
書中一論人品:「煎茶雖微清小雅,然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故其法每傳於高流大隱、雲霞泉石之輩,魚蝦麋鹿之儔。」
慢慢品味,不能不說,徐渭的茶理論是非常專業和深刻的,且形象生動、傳神。值得一提的是,徐渭把「人品」置於七類之首,這在古代茶書中是非常少見的。茶著多由論茶開始,唯獨《煎茶七類》開篇論人,觀點非常獨特。所以有人說,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只適合在一起飲酒,而不適合一起飲茶,而想坐在一起飲茶,品味到茶的真諦,需要志同道合、英雄相惜。
再如書中五論茶宜,「涼臺靜室,明窗曲幾,僧寮道院,松風竹月,晏坐行吟,清潭把卷。」這一句話,徐渭就形象的寫出了喝茶對環境的要求其實很高,最好不是在居室和樓宇裡,而是選擇自然、幽靜、清雅的場所,如竹海、梅林、泉邊、湖畔等。為啥?因為在屋裡喝茶沒有感覺。徐渭在《徐文長秘籍》中又對喝茶的地方專門做了詳細解釋,「茶宜精舍、雲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兀坐,松月下、花鳥間、青石旁,綠鮮蒼苔,素手汲泉,紅妝掃雪,船頭吹火,竹林飄煙。」在這樣美好、雅致的環境中品茶,那是一種何等的享受,何等的快樂,何等的意境!
在六論茶侶中,徐渭又說:「翰卿墨客,緇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軒冕之徒,超然世味者。」徐渭指出來客應與主人是一種極其融洽的關係,趣味相和,這樣飲茶才會超脫出一般的境界。
徐渭的《煎茶七類》是我國古代茶書中極其精悍的短篇,現藏於北京榮寶齋。此卷書法用筆精到,汲取了宋代大書法家米芾、黃庭堅及元代畫家、詩人倪雲林的神韻,線條飄逸,實為非凡之作。筆畫挺勁而腴潤,布局瀟灑,法度嚴謹。
除了茶的理論達到了「茶聖」陸羽之後的另外一個高峰以外,徐渭還在詩詞中對茶進行了深情的讚美,如他賦詩《某伯子惠虎丘茗謝之》:
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
青箬舊封題穀雨,紫沙新罐買宜興。
卻從梅月橫三弄,細攪松風灺一燈。
合向吳儂彤管說,好將書上玉壺冰。
形象的描寫了當時大明王朝的第一名茶——虎丘茶,深夜裡清風徐來,靜坐書房飲茶,靜靜的享受著時間的流逝,妙不可言,其樂無窮。
徐渭還在另外一首茶詩《茗山篇》中記述了一種平靜閒適的茶山生活:
知君元嗜茗,欲傍茗山家。
入澗遙嘗水,先春試摘芽。
方屏午夢轉,小閣夜香賒。
獨啜無人伴,寒梅一樹花。
徐渭用國畫、用書法、用詩詞、用理論表達了對茶的熱愛,甚至在沒錢的時候,就是用自己昂貴的畫去換,也要喝到茶,這就是「茶痴」徐渭。
位於句容市下蜀鎮窯業村沙地路的博愛茶播園,在著名的句容武岐山、空青山腳下,盛產六朝雨花茶,常年雲霧繚繞,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如同一處「天然氧吧」。博愛茶播園主(關注私信18105151598,3633136515@qq.com)恭迎四海嘉賓來品六朝雨花茶,賞武岐美景,逛千畝茶園,論千古茶話,度悠閒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