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紀中談《水滸傳》往事:《好漢歌》原本不是請劉歡唱

2021-01-18 北晚新視覺網

2018年4月2日訊,1998年1月2日,電視連續劇《水滸傳》在中央電視臺首播,到今年已是整整20年。

新華社供圖

「大河向東流啊,天上的星星參北鬥啊……」已經問世20年的《好漢歌》似乎有一種魔力,只要聽上一兩遍,幾乎所有人就能跟著哼唱。而造就了這首歌曲的98版《水滸傳》似乎也是這樣,不管是否讀過原著,只要看上一兩眼,就會被整部劇的氣質與氛圍所吸引,即便時光流逝20年,印記在腦海中仍舊揮之不去……

《水滸傳》開播20年後的今天,本報記者和該劇的總製片主任張紀中暢談往事,揭秘了當年選角、選歌、定演員等拍攝中的林林總總。在他的敘述中,這部描寫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的戲,背後映襯出的是一幅電視劇行業理想主義者的群像。這部電視劇的拍攝過程,是每個參與者用汗水與智慧留下的生命烙印。與此同時,這些人臺前幕後的兢兢業業,成就了原著中風雷九州義薄雲天的精髓,為觀眾奉獻了一場視覺與精神的盛宴。

《水滸傳》為參與者們留下的生命印記

作為98版《水滸傳》總製片,直到今天,張紀中仍對當年拍攝的經歷記憶猶新。在80、90年代,對於很多電視人來說,最大的挑戰與機遇,就是拍攝中國的古典名著。《水滸傳》是央視投拍的四大名著中的最後一部,當時剛剛參與拍攝《三國演義》的張紀中主動找到領導請纓,最終在1994年4月獲得了拍攝《水滸傳》的機會。

接受拍攝任務的第二天,張紀中便開始尋找編劇,確定美術、燈光,邀請了李希凡,馮其庸,孟繁樹這樣的學者,以及評書大師田連元來擔任顧問。懷著對名著的敬畏之心,張紀中與編劇們到山東進行實地考察:「比如宋江所在的山東鄆城、智取生辰綱的黃泥崗、打虎的景陽岡、東平府、水泊梁山、石竭村……至今還叫《水滸傳》中這些名字的地方,我們毫無遺漏地走了一遍。」

歲月變遷,很多地方已經不是小說裡所描述的情形,但大家都仿佛從中獲得了一些靈氣。「像景陽岡,在小說中森林茂密,在宋代或許有老虎出沒,但是在現在看來就是一個小土包,雖然時過境遷,但是我們在那裡能夠追憶歷史或者感受歷史過程。」,張紀中說。

此後,為了能讓楊爭光和冉平這兩名生活在北京的編劇全心投入創作,張紀中在1994年11月把兩人送到了北戴河,用張紀中的話說就是「把他們關在那裡,讓兩人心無旁騖地創作」。1995年,《水滸傳》劇本正式問世。

但此後的拍攝仍舊一波三折。1995年的3月8日,張紀中在武漢到蒲圻的路上遇到了車禍:「胯骨,髖臼,整個碎了三塊,股骨頭也碎了一塊,。所以在拉回武漢的時候簡直是痛苦萬分。拉回武漢的時候簡直是痛苦萬分,回北京的飛機上拆了三排座,回到北京做了七個小時的手術。至今我身體裡還存在著一塊鋼板,現在我的整個這條腿外側是麻木的……」如今對於張紀中來說,這塊鋼板也是《水滸傳》為自己留下的看得見的印記,而他的人生考驗是,車禍之後,他要躺在床上統領劇組大大小小的日常事務。

受傷三個多月後,剛剛可以下地走路的張紀中,馬上就去落實自己的一個重要想法——邀請香港徐克導演的御用武術指導袁和平,為《水滸傳》做武術指導。

「三顧茅廬」請到電影功夫大師

當年內地的電視劇武打戲比較弱,張紀中就想到了邀請袁和平,他拄著雙拐到袁和平在杭州的工作片場去了兩次,第一次沒見到人,第二次被拒絕了。「袁和平先生過去是沒有拍過電視劇的,他一直都是拍電影的。開始他不想去拍電視劇,因為電視劇時間非常長,不像電影那樣快。」

張紀中並未放棄,第三次邀請袁和平,他聽說拍夜戲後的袁和平正在休息,會有人給他送飯,於是張紀中就搬了一把椅子坐在袁和平臥室門口。組員送飯的時候敲門,門一打開,袁和平看到張紀中拄著雙拐站在門口,張紀中當時很開心的說了一句:「袁先生,古有劉玄德三顧茅廬,今有張紀中三下江南,這事你就答應了吧!」袁和平也大笑著說:「張先生我真的是被你這精神所感動,好,我答應了。」兩人當即擊掌,張紀中如願以償請到袁和平擔任動作導演的工作。

「所以後來你能看到《水滸傳》中林衝的槍、魯智深的禪杖、武松的棍、李逵的板斧、包括燕青的拳,都很實、很接地氣,袁先生用不同的動作來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這一點讓我大開眼界。」張紀中說,袁家班一諾千金,參與了《水滸傳》從頭到尾15個月的拍攝,事實上這為後來的內地培養了一大批演藝圈的武師,參加過《水滸傳》的所有武師、動作指導,直到今天都是活躍在動作武打戲裡的中堅力量,「。《水滸傳》這部劇為內地電視劇的動作片發展,起到了黃埔軍校的作用。」。

《好漢歌》歌詞妙手偶得

說起主題曲《好漢歌》,影響力與認知度要比當年的《水滸傳》更廣。這首歌的創作,張紀中當時請到了為《便衣警察》寫詞的易茗。「『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這樣的歌曲第一句就讓人為之一振。」張紀中說,最早《好漢歌》的歌詞是「哥哥說聲走,山上有朋友……」但張紀中感覺不夠氣勢磅礴,沒有天人合一的大氣與震撼,於是就在討論中說,還是希望有一種大江東去的氣勢。

「或許是靈感突然撞擊,易茗老師就當時拿了手邊的一張衛生紙,寫下了『大河向東流,天上的星星參北鬥』 這兩句真是盪氣迴腸的兩句,一下子就把我們所有人都振奮了,繼而有了包括『你有我有全都有哇』『風風火火闖九州』這樣精彩的歌詞。」

而《好漢歌》的出爐也是一個巧合。剛開始張紀中與負責音樂的趙季平找另外一個當紅歌手來演唱。但是唱完後,兩人相視而笑:「感覺不太對」:唱得太過痞氣,聲音太刻意。

當時張紀中就想到讓劉歡試一下,劉歡看完之後開始試錄,「一張嘴唱,那種勁頭和精神就出來了,真是震驚我們這些人,我和趙季平老師都非常讚賞說,哎呀,還是劉歡吧!劉歡這歌唱出這種奔放、大氣、豪邁這種精神。所以從這個歌曲後來的效果來說,你也可以看得到,劉歡是怎麼演繹了這首歌。」

民間大師手繪180多張造型圖分文不取

《水滸傳》當年橫空出世,並被大家喜聞樂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演員們與劇中人物的神形均高度貼合,而這必須歸功於民間畫師戴敦邦。

在定角色的時候,張紀中正好看到戴敦邦先生畫的《水滸傳》插畫,「雖然只有幾張,但是他的這種神氣和氣質把我一下子震驚了,這個正好是我們要拍的《水滸傳》。這就像在尋找方向的時候看到了一盞燈,於是說我就萌發了要去找他來給我完成這個任務的想法。」

通過通過劇作家白樺先生引薦,張紀中到上海見到了當年60多歲的戴敦邦先生。「他自稱為民間藝人,非常謙虛, 我就跟他去講,『您給我們畫這個畫,我們報酬不是很多。』但是,我沒有想到,他說:『我根本不要錢,這個事情真的白樺先生引薦,張紀中到上海見到了當年60多歲的戴敦邦先生。「他自稱為民間藝人,非常謙虛, 我就跟他去講,『您給我們畫這個畫,我們報酬不是很多。』但是,我沒有想到,他說:『我根本不要錢,這個事情真的是必須由我來做。』」

「戴先生表示,他一直想要通過這樣一個事情完成自己的平生夙願,我覺得這是跟有著共同理想的人為理想而戰,是一個非常美妙的事情……」張紀中說,隨之而來的,180幅人物畫稿一批一批送到北京,劇組把每一批來的畫貼在牆上,盯著這些畫「按圖索驥」去尋找這些畫上氣質的演員:「比如宋江,那時候第一個想到的是李雪健,第二個是他,第三個還是他,沒有任何其他人選,比如丁海峰,雖然年輕沒什麼名氣,但我們就是覺得氣質合適……」此外,所有的服裝、化妝、道具,都是按照戴先生的圖,還原北宋年間最市井最平民的角色造型。

時代變了理想主義不能丟

這部40集的《水滸傳》拍攝時間15個月,這在今天難以想像。如今20年過去了,張紀中最懷念的是那個時候大家的創作精神。在張紀中看來,《水滸傳》創下了一個紀錄:所有參與的人都帶有某種理想主義的色彩。

張紀中的記憶中,這樣的例子在劇組中不勝枚舉:比如飾演解差董超、薛霸的兩個演員,只有幾場戲份,放在今天的某些劇組可能一天就能拍攝完成,但這兩個演員卻跟了劇組將近8個月的時間;比如為了外形更具有說服力,飾演梁山水軍的演員們提前兩個月進入劇組,跑步、鍛鍊,劇組為他們購買了一套健身設備,請來健美教練,並且為每人每天提供6個雞蛋,拍攝時,脫下上衣,每個演員往那裡一站就是威風凜凜的梁山好漢;再比如,為了保證劇組交叉拍攝後的夥食供應,食堂大師傅每天幾乎連軸轉準備九頓飯……

說到演員,當年劇組中也是秉承著這樣「以戲為命」的精神,比如飾演宋江的李雪健,從來沒在現場拿著劇本背臺詞,或者被人提醒臺詞,「他從來都是不管你拍哪一段,不管你拍哪一個鏡頭,都能夠一字無誤把臺詞說得有聲有色。」張紀中評價李雪健飾演的宋江是難以超越的,「他已經完全融入到宋江這個人物當中去,他對於宋江有獨到的理解:不是去演一個表面張揚的英雄人物,而是從一個很普通的帶有胸懷的小官吏角度,帶著強烈的正義感,喜歡結交朋友,救人於危難。潯陽樓題反詩那場戲,是李雪健老師親筆的書法,那天他喝了一些酒,感覺什麼都對,那場戲一條就拍過了,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

當年劇組的這種風氣、激情與態度,潛移默化地感染了所有的人,如今再回頭看,張紀中覺得所有參與者的智慧與汗水,鑄就了這部作品,而沉澱至今,他認為自己的結論是「不忘初心」:「時代變了,但每拍一部戲,大家都應該有理想主義精神。不論過多少年,我們只要從事這個行業,都應該永遠保持這種一絲不苟、兢兢業業的態度。」

 

 

來源:北京晚報 邱偉

相關焦點

  • 水滸傳《好漢歌》不是給劉歡唱的?張紀中揭秘
    劉歡演唱《好漢歌》名導張紀中和音樂大師趙季平在成都青城山下合影。2018年,距離張紀中版電視連續劇《水滸傳》在中央電視臺首播已經整整20年了。「大河向東流啊,天上的星星參北鬥啊……」這首由劉歡演唱的《好漢歌》,也已經問世20年了。
  • 《好漢歌》原本並不是請劉歡唱
    江南都市報訊 全媒體記者段萍報導:1998年1月,由李雪健、周野芒、臧金生、丁海峰、趙小銳等領銜主演的《水滸傳》在央視播出,不僅讓一首《好漢歌》傳唱至今,更為螢屏塑造了一個永遠的經典作品。今年是該劇播出20周年,近日央視版《水滸傳》總製片主任張紀中接受本報記者微信採訪,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訪談中揭秘當年經典誕生背後鮮為人知的「水滸」故事:傳唱20年的《好漢歌》是如何誕生的,歌手的第一人選竟不是劉歡;三顧茅廬請袁和平擔任武術導演,成就了內地電視劇動作戲的新篇章;40集《水滸傳》拍攝時長達15個月,這放在今天簡直不可思議,採訪中張紀中感慨,「20年了,最懷念那個時候的創作精神」。
  • 《好漢歌》最初不是劉歡唱,臨時試了一下,就成功唱出了感覺
    《好漢歌》最初並不是被當作主題曲來用的,它是如何從插曲「轉正」的呢?背後又有哪些故事呢? 最初是易銘的兩首詞先出來,一首是《天時地利人和》,這也是最初定的《水滸傳》的片尾曲。而另外一首《好漢歌》,原本是作為插曲來使用的,要用到梁山泊108位英雄排座次這裡。
  • 水滸傳的片尾曲《好漢歌》,原來是這麼誤打誤撞出來的
    大家應該都看過98版的《水滸傳》,其實這版本的水滸傳是當年拍攝的四大名著中最後拍攝的一部經典,當年隨著《水滸傳》的熱播,片尾曲《好漢歌》一下子傳唱了大江南北,而歌詞中的一句「該出手時就出手」也成了當時的流行語,但是你們知道嗎,其實這首歌的誕生也經歷了諸多波折,最後是誤打誤撞產生出來
  • 「作曲大師」趙季平來蓉 講《笑傲江湖》《水滸傳》《1942》裡的...
    談劉歡唱《好漢歌》:好的配樂來自民間「市面上太多程式化、晚會化、雷同化的音樂作品,它們譁眾取寵,不是來自創作者內心。」一開場,趙季平針便分享了他最近的憂慮,他認為好的歌曲創作,應該有獨特個性,有感人的魅力,同時要有創意。1997年,張紀中擔任《水滸傳》製作人,他帶著厚厚的48集劇本找到趙季平寫主題歌。
  • 同是水滸傳主題曲,好漢歌和兄弟無數哪首更好聽
    文/主任對於很多人來說,一首歌有一首歌的含義,特別是一些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一旦在耳邊響起,就讓人馬上可以進入到一種境地,就像聽到新白娘子傳奇,絕大多數人就會想到馬上要過年了,聽到還珠格格,馬上就是夏天要到了。而對於小編來說,只要聽到水滸傳的主題曲好漢歌,就意味著暑假真的來了。
  • 「路見不平一聲吼」…98版《水滸傳》重聚 ,20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1998年,劉歡演唱的《好漢歌》因電視劇《水滸傳》的熱播而傳遍大街小巷↓
  • 《水滸傳》演員重聚齊唱《好漢歌》,20年後的好漢你還能認出幾個
    今年的央視中秋晚會可謂明星陣容強大,而且今年是《水滸傳》開播20周年,1998版《水滸傳》一百單八將演員中有22位將重聚一堂,而宋江的扮演者李雪健將攜手大家同臺演唱《好漢歌》。可以說,以前的時代,是誕生經典的時代,《水滸傳》也是大部分男生童年的最愛,看的時候也是熱血沸騰,到後來兄弟們紛紛戰死離去的時候,相信也有不少人跟著難過、流淚吧。98版《水滸傳》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其中幾大重要人物形神貼切至極、氣質獨特。如李明啟之王婆,李雪健之宋江、臧金生之魯智深、趙小銳之李逵,幾乎能從每位演員身上找到最貼合飾演人物神韻的那點兒東西。
  • 劉歡唱《好漢歌》重回《歌手》第一,卻首次被網民質疑了?
    作為劉歡老師的死忠粉,我也不得不說一句:終於唱了《好漢歌》的劉歡老師交出了一份《歌手》舞臺合格的高分答卷。是的,一份合格的,「高分答卷」。這份高分答卷大約就是做了一場取捨,取的是更大眾化的音樂需求,問題是,舍的又是什麼呢?第一的劉歡和第三的齊豫:成功的排名,平淡的演唱?看了劉歡老師的《滄海一聲笑+好漢歌》 。
  • 98版水滸傳主題曲好漢歌,唱紅了劉歡,至今無人敢翻唱
    文/主任水滸傳不僅僅是原著出名,翻拍成電視劇電影之後,又火了一眾明星,什麼王思懿、丁海峰等等,除了原著出名、演員紅火之外,在98版水滸中,主題曲好漢歌也是紅得發紫,不是那種紅一時,或者在一個時間段裡很多人傳唱,而是從電視劇播出,一直到現在,仍舊有很多人傳唱,堪稱經典之作。
  • 「電視劇《水滸傳》主題曲」《好漢歌》——手風琴版
    看到標題就知道我要為大家帶來什麼歌了吧!哈哈~沒錯!那就是98版《水滸傳》的主題曲——《好漢歌》,廢話不多說~聽曲兒吧!~《好漢歌》——手風琴版【視頻】【歌曲介紹】《好漢歌》是電視劇《水滸傳》的主題曲,這首歌曲是由我國著名歌手劉歡演唱的。《好漢歌》具有的旋律大氣磅礴,歌詞十分樸實。劉歡的演唱盪氣迴腸、情真意切。同時,這首主題歌也是整部劇情主題的濃縮,它對於刻畫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和感情、深化主題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這首歌曲旋律大氣磅礴、歌詞樸實無華。劉歡的演唱也是盪氣迴腸、情真意切。
  • 《水滸傳》重聚央視晚會,20年後齊唱《好漢歌》,滿屏的經典啊
    《水滸傳》重聚央視晚會,20年後齊唱《好漢歌》,滿屏的經典啊中秋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它簡直就可以比得上春節,這個節日是合家歡樂的日子。不僅如此,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自然要有它的傳統習俗。而這一次讓觀眾比較印象深刻的應該就是《好漢歌》。《水滸傳》距開播到現在已經有20年了。《水滸傳》是中國的一部經典之作,之後也被翻拍過幾次,但是人們最難忘懷的還是最老版的《水滸傳》裡面的108將108個人都秉承這一個心裡就是保家衛國。而在今年的春晚上,由於種種原因,只有22位《水滸傳》裡的大將到了現場。這一次由22位一起在舞臺上來為大家回顧經典演唱了經典的歌曲《好漢歌》。
  • 《好漢歌》幕後故事:用了《便衣警察》刪掉的歌詞,劉歡臨時來唱
    《好漢歌》最初並不是被當作主題曲來用的,它是如何從插曲「轉正而另外一首《好漢歌》,原本是作為插曲來使用的,要用到梁山泊108位英雄排座次這裡。當趙季平看到《天時地利人和》時,覺得這首歌曲大氣磅礴,但是如果用到片尾應該還要具有陽剛式的詞,於是就看到了另外一首《好漢歌》,想要把這首歌曲作為主題曲來使用。
  • 劉歡《歌手》終於唱了《好漢歌》,雖然拿了第一但真的欣賞不來
    所以這一期,劉歡卯足了勁兒放大招,極具顛覆性的改編了兩首經典之作《好漢歌+滄海一聲笑》,這兩首充滿江湖風的歌曲融合簡直就是豪情壯志遇上快意江湖。不僅如此,這首歌在改編上還加入了電音元素,非常接地氣,似乎是感覺這「一鍋燉」不夠豐富,劉歡更是請來了追夢rapper那吾克熱幫幫唱,可以說是非常用心,極具創意!
  • 98《水滸傳》她的存在,讓其他演員很不爽,張紀中大怒要開除她
    98版《水滸傳》從籌備到拍攝歷時44個月,成片卻只有43集。張紹林說,整個劇組一直堅守要拍精品的初心。》中108位英雄好漢,只有三位女性,對這三位巾幗英雄,節目組也是煞費苦心。為什麼我們請假請一天都不可以,鄭爽就可以一直不來?雖然之前鄭爽說過她的情況,和其他劇組有合約,張紀中當初說的是,你要以我為主,我需要你的時候,你必須出現在劇組。鄭爽一直不來,張紀中大怒,要開除她,重新找一個演員來演扈三娘。
  • 真實的《水滸傳》:英雄好漢還是烏合之眾?
    獲取更多好看文章,請關注最愛歷史。「五四」運動以後,有一部中國古典小說地位驟升。胡適稱其為中國文學「正宗」之作,認為其「很當得起一個閻若璩來替他做一番考證的工夫,很當得起王念孫來替他做一番訓詁的工夫」。閻若璩、王念孫,都是清代考據學的代表人物。胡適情有獨鐘的這部奇書,正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 劉歡的《好漢歌》以及歌曲背後的創作故事
    昨天無意中聽到了女兒給我兩歲的兒子放的《好漢歌》,熟悉的樂曲,盪氣迴腸的歌詞,把我一下子拉回了北宋末年的水泊梁山上。仿佛魯智深、李逵、武松、林衝這些熟悉的人物在聚義廳上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情景在眼前浮現。
  • 手工時代向工業時代過渡,《水滸傳》橫空出世
    好在《水滸傳》的精彩部分,都是好漢們單獨行走江湖時發生的,馬戰的短板盡可以遮掩過去。《水滸傳》是四大名著中最殺人如草的一本,《水滸傳》也是最不尊重女性的一本。電視劇把這些殘忍、過時、偏執的東西全給修正了。還有就是,晁蓋和宋江的路線之爭,梁山內部各山頭的派別之爭,劇中都作了簡約準確的表現,流露出一種現實主義的氣質。
  • 「獨角龍」看《水滸傳》:歪瓜裂棗很努力,化腐神奇成好漢
    《水滸傳,出場詩》談殘疾人的逆襲,《水滸傳》中說「獨角龍」獨角龍是一個很特別的人物,因為他是一個歪瓜裂棗,但是他把歪瓜裂棗練成了一門絕技。獨角龍有人說他是老實人家出身,我卻覺得不是,而是一個強盜世家,是叔侄傳承的世家。其實他也是很厲害的,在沒有什麼傳承的情況下,可以練成了鐵頭功。這個鐵頭功是很不容易的,雖然早有這種功夫的傳說,但更多是靠自己摸索。
  • 名著品鑑:《水滸傳》中所謂的好漢,其實都是不入流的惡棍
    《水滸傳》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千百年來為世人所熟讀。其中的梁上108條好漢「替天行道」的英雄形象被大家所喜歡,但就是這麼一本書,創作出來後卻一度被官方列為禁書。許多人都覺得其中的原因是《水滸傳》這本書中「替天行道」的理念為朝廷所不容,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基礎、愚昧民眾思想才禁止這種書籍的流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