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過年之四:為了年夜飯這道壓軸大菜,記憶裡,家裡過年一定要宰自家養的大豬
家鄉的小集鎮逢農曆三六九成集,家裡餵的豬往往是在臘月二十六這天早上宰殺,以便把豬肉運到市集上買。
那麼,臘月二十四、五這兩天,父親會早早聯繫好屠夫,而在二十四日的凌晨兩三點,屠夫就會踏著月色如約而來。
通常,屠夫還要帶一兩個助手或者徒弟小夥計之類的。
父母早早起來燒好水,帶領著他們去豬欄。
這時,我就被兩個姐姐弄醒,睡眼惺忪的跟著興奮的她們一起去看熱鬧。
母親掌著油燈,父親用手電照著,院子兩角,還高掛兩盞馬燈。
在手電和燈光的照映下,屠夫覷得真切,一個明晃晃的鉤子倏忽鉤入了豬的下腮,豬痛得扯破了嗓門,拼命大叫,刺耳的嚎叫聲刺破夜空,響徹整個村莊。
那些愛看熱鬧的小夥伴顧不得天氣寒冷,紛紛起床披衣,趕來看熱鬧。
被窩裡的成年人也許會想:哪家殺豬了,待會兒準會送豬血上門了……
夥伴們圍著看的時候,豬已被開了膛,四蹄張開,連同豬頭一起,被牢牢釘穩在門板上。門板靠牆倚放。屠夫的助手拎壺開水,不斷倒在豬身上燙;屠夫的刀,則在開水燙過的地方來回刮粗厚豬皮上的鬃毛。
地上滿是豬血,豬糞,豬毛,幾條黃狗竄來竄去……
一頭大豬得有三四百斤,家裡會留下七八十斤自用。
這七八十斤剔除掉骨頭,餘下的主要是製作成扣肉。
扣肉屬於粵菜菜系裡的一道主菜,發源於廣東,在梅州一帶最為盛行,是客家人的最愛。
為什麼叫扣肉呢?
最開始,我以為是由於製作過程中得用一個鐵鉤子不斷鉤起來在油麵中翻滾,這個鉤起來的動作就叫「扣」。
後來發覺我這個理解是錯誤的。
這裡的「扣」,指的享用前,把蒸熟透的肉倒蓋於碗盤中的過程。
扣肉的製作過程有點複雜的,全部由母親來操作。
做法是這樣:把大塊大塊的五花肉洗淨,放到水中燉有七八分熟,撈起,用鐵鉤一塊塊鉤起,放油鍋裡煎炸,看到表面呈金黃色,肉皮起皺,便撈出,冷卻後,收藏起來。
由於在油鍋裡煎炸過,所以,這種扣肉保存很長時間(一兩個月)也不會變質、變味,以後要吃的時候,隨取隨用。
用法也多種多樣。
常見的做法是:把因收藏而結實幹硬的扣肉投入冷水中浸泡,以使肉質回軟,便於切片。切片時,儘可能薄而保持肉不散,然後將之整齊地碼放在大碗底部,把炒好的梅乾菜蓋在上面,稍微壓一下跟碗口平齊,放鍋中,倒上南乳,白糖、生抽、米酒、八角粉等食料,用火蒸,等肉質酥爛,香氣四溢,即可取出,將之倒扣在盤子裡,移去碗,再淋上勾有薄芡並爆過蒜茸的油麵,就可以享用了。
這天下午,母親主要是忙碌於製作扣肉,當然,製作好的扣肉是要收藏起來,等除夕晚上,大年初一、以及迎來送往客人時才端上餐桌的。
不過,光就製作扣肉剔除下來的骨頭、肉邊肉料,也可供我們晚上大打牙祭了。
父親把這些骨頭、雜碎全放一個大鍋時燉,等肉熟鍋揭,香氣四溢,全家團團圍一起,敞開肚皮可勁吃——想想看,在那個一年難得聞肉香味的年代,這種幸福快樂還不快把家裡的屋頂掀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