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區公明辦事處下村小學內,有一排佔地約1300平方米的老式建築,被周邊的樓房所遮擋。它就是下村陳氏祠堂。曾經,陳氏祠堂作為宏偉建築,成為下村人的精神家園。抗日時期,它曾是東江縱隊早期創辦的革命學校——東寶中學的所在地,孕育出下村小學、公明中學和松崗中學。如今,經歷300多年風風雨雨變遷,由於年久失修,陳氏祠堂幾近成了危房。據了解,待修繕後,老祠堂將舊貌換新顏,打造成愛國教育基地,供人參觀、學習。
三間相連
祠堂建好後成下村人精神家園
據史料記載,上村和下村「本是同根生」,他們原是同一個村莊,稱為水貝村。水貝村的陳氏始祖在水貝拓荒,至今已有近700年歷史。1953年,水貝村因土地改革的原因,分為上村和下村。
明末清初(約300年前),陳氏家族在水貝村建起三件相連的宏偉祠堂,建築面積約1300平方米。之後,陳氏祠堂在清末民初進行過大修。
1日上午10點,記者來到下村小學,在下村小學德育主任謝志華的陪同下,一起走進了陳氏祠堂。祠堂入口正上方雕刻著的「檏園陳公祠」五個繁體大字依稀可見,但是雕梁畫棟風化侵蝕,青磚牆面斑駁脫落。雖經歲月剝蝕而失去華彩,但其精湛的雕刻技藝仍清晰可見,建築上斑駁的痕跡產生一種賞心悅目的美感。
在祠堂附近,百年大榕樹毅然旺盛。謝志華告訴記者,之前聽下村社區的老人講,陳氏祠堂建好後,一方面,祠堂作為祭祀先人的地方,香火很旺,和它薪火相傳的陳氏族人一樣,生生不息、繁衍昌盛。另一方面,祠堂也成為陳氏族人的精神家園,家族裡面有什麼紛爭都要到祠堂裡面來解決。
「下村社區居委會主任多次到學校參觀,他每次都告訴我說,他小時候很喜歡到陳氏祠堂來。他和他的同齡人小時候就在祠堂裡面讀書,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下村小學校長鄧偉東說。
時代需要
陳氏祠堂變成特殊的革命學校
「1944年冬,東江縱隊政治部為了培養抗日班幹部,決定由東寶行政督導處主辦(主任譚天度、副主任何鼎華、王士釗),創辦東寶中學,校址設在原寶安縣的公明水貝村(現屬光明新區公明辦事處下村小學)陳氏祠堂內。」由寶安區檔案局、寶安區史志辦公室、東寶中學校友會聯合編寫的《東寶中學》一書的序言中寫道。
由此開始,陳氏祠堂變身成為革命學校——東寶中學。
採訪中,記者發現在陳氏祠堂外介紹東寶中學的宣傳欄上寫著:東寶中學是抗戰時期共產黨地方自治根據革命需要建立起來的一所新型的特殊的革命學校。類似於延安的「陝北公學」。學校具有明確的辦學宗旨,明確的辦學方針等顯著特點。
據史料記載,東寶中學是在1945年2月間正式開辦的,名譽校長是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學校開始有兩個班,後增為三個班,學生大約有100多人。
據了解,東寶中學的開辦,使一批懷著一股抗日救國革命熱情的來自寶安和東莞的熱血青年,積極投身到這個革命大熔爐中,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待修繕後
陳氏祠堂將成為愛國教育基地
1945年10月,因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全面內戰,東寶抗日根據地戰雲密布,國民黨軍隊瘋狂向東寶地區進攻,東江縱隊為避免損失,保存有生力量,實行戰略撤退,東寶中學被迫停辦。東寶中學停辦後,陳氏祠堂還曾作為公明中學的校址,後來下村小學也曾使用一段時間。
1956年9月,東寶中學恢復辦學。1960年9月,東寶中學更名為公明中學,現址在公明紅花山。
「以陳氏祠堂為辦學原點,培養出眾多人才。如今,公明中學、松崗中學、下村小學都和陳氏祠堂有一定的淵源,可以說陳氏祠堂孕育出了公明中學、松崗中學和下村小學。」鄧偉東說。
據了解,東寶中學舊址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2004年8月,其被寶安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公布為「寶安區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點」。
經歷了300多年風風雨雨地變遷,記者探訪陳氏祠堂時,發現如今這座曾經培養了大批進步青年的革命舊址已成危房,三間相連的祠堂內堆滿了課桌、凳子、柜子等雜物。
在2005年12月舉行的東寶中學建校60周年紀念會上,許多革命前輩建議將其修繕建成「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據了解,下村社區和新區公共事業局已經就陳氏祠堂的修繕問題達成了相關協議。待陳氏祠堂修繕後,將作為愛國教育基地,可供下村小學免費使用。
寶安日報記者 李軍濤/文 管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