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毓秀:寶安的女兒——《來自中國的少女》《我的革命歲月》中譯本...

2021-01-10 光明網

  鄭毓秀:寶安的女兒

  ——《來自中國的少女》《我的革命歲月》中譯本序言(有刪節)

  作者:寶言

  《來自中國的少女:鄭毓秀自述》【法】B·凡·沃斯特 筆錄 劉中國 等譯 南方出版傳媒廣東經濟出版社出版

  《我的革命歲月:鄭毓秀自傳》 鄭毓秀 著 劉中國 等譯 南方出版傳媒廣東經濟出版社出版

  「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真力彌滿,萬象在旁」——寶安是一塊風水寶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和厚重的人文積澱。與仰韶、馬家窯、屈家嶺、河姆渡歷史同期的鹹頭嶺人類遺址,充分證明早在約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就在這片熱土上開創了可以媲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燦爛文明。東晉鹹和六年(331年)寶安建縣,1680多年來,其建制沿革綿延不斷、文明發展經久不息,是嶺南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

  近現代以來,在山河破碎、民族危難、社會巨變、思潮湧動的歷史格局下,寶安得風氣之先,成為風起雲湧中國「大革命」的重要地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改革開放新時代的宏偉歷史進程中,寶安更是勇立潮頭、敢為人先,引進了全國第一家來料加工廠,發行了新中國第一張股票,開啟了農村股份合作經濟的先河,開創了多個改革開放史上的第一,創造了世界經濟史、城市發展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蹟。革故鼎新、得寶而安。在氣勢如虹、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歷程中,寶安始終佔據重要位置,也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自強不息,走向偉大復興的一個精彩縮影。

鄭毓秀博士(1896—1959)畢業照

  業績由一代代人創造和譜寫,歷史是一代代人鐫刻和標註的。寶安這片熱土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從晉代著名的「南粵孝子黃舒」、清代為民請命的巡撫王來任、近代著名外交家羅昌,到農民革命領袖、寶安第一個黨支部的創始人黃學增等,為了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寶安兒女百折不撓、前赴後繼,不斷譜寫出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這兩部傳記的主人翁鄭毓秀就是寶安兒女中的傑出代表。

  鄭毓秀,1896年出生於廣州府新安縣西鄉屋下村(今屬寶安區西鄉街道樂群社區。她的出生年份有1891年、1894年之說,此處以其自傳《我的革命歲月》為準)。她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女律師、第一位省級女性政務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長與審檢兩廳廳長、《中華民國民法》五人編撰小組唯一的女委員,先後擔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私立上海法政學院校長,堪稱粵港澳大灣區歷史上的一代翹楚。

  從鄭毓秀的自傳可以看出,她從小聰慧,富有反叛精神,追求人格獨立。為了追求平等,敢於衝破封建禮教束縛,矢志抗爭;為了追尋理想,遠渡重洋潛心求學,教書育人,百折不回,成就斐然;為了捍衛國家利益、推動民族進步,熱血慷慨,俠義擔當,盡忠職守,至誠報國。特別是始終思想進步、支持革命,不遺餘力襄助赴法留學學生,躬身甘做鋪路石,與中國共產黨早期的許多革命前輩來往密切。在風起雲湧、血與火交融的中國近現代史進程中,鄭毓秀及其家人與國家的前途命運始終緊密相連,是一個時代的重要角色和見證人,更是一些重大事件的參與者、推動者,這兩部譯著為我們提供了很多不為人知的重要歷史場景。

  1938年5月廬山談話會上部分代表合影。鄧穎超(二排左五)、鄭毓秀(三排左三)、宋美齡(前排左三)、吳貽芳(前排左五)

  ——鄭毓秀五歲堅拒纏腳陋習,十四歲寫信解除與兩廣總督之子訂下的婚約; 1925年獲得索邦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作為首位東方女性以平等身份登上西學東漸舞臺。鄭毓秀回國後,先後擔任國民政府司法部駐京調查委員,以及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私立上海法政學院校長。作為《中華民國民法》編撰五人小組裡唯一的女委員,具體參與了當時民法典的編纂制定,在近代婦女解放、法制建設、教育發展領域建樹頗多。

  ——1909年鄭毓秀赴日本留學,不久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成為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志士。辛亥革命初期,她置生死於不顧,來往於天津和北京,為革命黨人運送炸彈,並參與刺殺當時的清廷大臣良弼和內閣總理袁世凱,在加速清帝退位、促進共和的歷史關頭,顯示了一個俠女的本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召開的巴黎和會期間,鄭毓秀大義凜然,勇敢地參與阻止中國代表團團長陸徵祥在不平等和約上簽字,展現了一代女傑的愛國丹心。

  ——1920年12月,鄭毓秀帶領中共早期黨員劉清揚等二十名女生赴法留學,並與留法勤工儉學學生周恩來、蔡和森、蔡暢、向警予、劉清揚、陳延年、趙世炎、李隆郅(李立三)、鄧希賢(鄧小平)、何長工、李維漢、鄭超麟等早期共產黨人關係密切,對生活困難的勤工儉學學生多有資助。 1921年5月的天津《益世報》(周恩來此時任該報的海外通訊記者)的長篇通訊中對鄭毓秀的資助多處稱讚。向警予在1922年3月12日的信函中也高度讚揚了鄭毓秀的義舉。

  ——在抗戰期間,鄭毓秀迭任國民政府教育部司長、次長,她的侄兒鄭雲(族名寶成)、侄女鄭漢英均為空軍飛行員,他們駕駛戰機,鷹擊長空,英勇迎戰來犯之敵。鄭毓秀在《我的革命歲月》中寫道:抗戰期間,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深信,中國最後將擺脫苦難與血汙,贏來勝利。這絕對是一個國家的復興與國民精神的復甦。所有的人都滿懷最終迎來勝利的信念,並在信念的支撐下浴血抗戰」。鄭毓秀最愛唱的就是抗戰歌曲《義勇軍進行曲》,她寫道:「無論身處何地,無論由誰演唱或演奏這首歌,總是令我感慨萬千,心跳隨之加速,潸然淚下。令人淚如泉湧的是一種來自心底的驕傲,而不是悲傷憂愁。」1941年,鄭毓秀的丈夫魏道明被任命為駐法大使,次年轉任駐美大使(接替胡適)。鄭毓秀隨行赴美開展外交活動,曾任美國援華會名譽主席,呼籲同盟國與華僑支持祖國的抗戰大業。尤其是1943年1月11日,魏道明以駐美大使身份代表中國政府與美國國務卿赫爾籤訂《中美新約》,宣布廢止美國歷史上強迫中國籤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治外法權」及有關特權等,堪稱中國近現代外交史上的開創之舉。此外,鄭毓秀夫婦代表中國政府積極參與聯合國籌建,促進了中國國際地位和形象的提升,並與出席聯合國舊金山制憲會議的中共代表董必武建立了誠摯的友誼。

  ——鄭毓秀年少離鄉,求學京津,負笈重洋,奔走國是,卻始終珍視故鄉家園,在繁忙的工作中,還數度回鄉探視,直到20世紀40年代末黯然去國,仍對鄉梓故裡魂牽夢繞。鄭毓秀在《來自中國的少女》中描繪她赴法留學前夕返鄉的情景,仍然清晰地記得「我們家過往的輝煌壯麗」,並為自己看到的大宅院感到自豪,她深有感觸地寫道:「我想,我家這座大宅院,不妨看作是中國自身狀況的一個象徵符號。那些對中國一無所知的異邦人士認為,我們的國家衰老腐朽、破敗不堪,但他們從來沒有意識到我們的靈魂是完整的。」鄭毓秀的書中隨處可見故土風光,滿滿的都是對故鄉的追憶、眷念與祝福。

魏道明、鄭毓秀夫婦抗戰時期在華盛頓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距那個烽煙歲月百年的時光裡,匆匆的我們也許快要忘了這些歷史的印記。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本教科書。這次鄭毓秀的自述、自傳中譯本的出版,以及這套鄭毓秀研究書系的陸續付梓,恰能讓我們從另一個視角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歲月,再次感受「振興中華」的激壯吶喊和艱辛追求,抹去歷史的塵埃,喚起一些不應該忘卻的記憶。

  鄭毓秀身上所代表的,正是無數仁人志士「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拋頭顱、灑熱血、救亡圖存」的擔當精神;所傳承的,正是一輩輩寶安兒女「與時俱進、敢為天下先」的奮鬥基因。中華文明之所以上下五千年燦爛不熄,就是因為這種情懷精神的代代相傳。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巍然屹立,就是因為這些文化基因所鑄就的民族脊梁頂天立地堅不可摧。

  寶安灣畔,千年潮生;伶仃洋側,風正帆懸。回眸西鄉河,鄭毓秀年少讀書的綺雲書室復現窗明几淨、書聲琅琅;當年的固戍碼頭更加寬闊堅固,成了大美西灣紅樹林公園的靚麗景觀。市民徜徉其中憑欄聽濤,遠眺鷗鷺齊飛、海天—色,感受歲月靜好,鄭毓秀等一代代人奮鬥的理想已經變成現實。佇立珠江口潮頭,世界新一輪產業和技術革命風起雲湧,粵港澳世界級大灣區崛起的大幕已經拉開,面對空間之變、產業之變、創新之變、技術之變、格局之變,寶安又一次站在了時代風口,更需要始終不忘初心,從一代代寶安優秀兒女身上汲取奮鬥的正能量,不斷匯聚起再出發的磅礴力量。

  我與劉中國教授相識頗早,二十多年間,教授一直致力於深港(寶安)歷史文化研究,孜孜矻矻,勤勉耕耘,先後出版了《大鵬所城——深港六百年》《明清兩朝深圳檔案文獻演繹》《民國時期深圳檔案文獻演繹》《容閎傳》《劉鑄伯傳》等一系列卓有影響的著述;始終關注著寶安的人和事,多方考證、悉心整理,讓我們對這片土地的不凡過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近期,劉中國教授更不辭辛勞組織鄭毓秀研究系列圖書的翻譯及寫作、編撰,並囑託我一定要為這套書作序。我深知作為一名基層幹部,只會挽起褲腳幹活,本應婉拒,但作為基層黨委政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寶安開啟「大灣區」新徵程的歷史坐標下,深入發掘介紹寶安重大歷史事件、傳揚優秀歷史人物事跡精神,給後人樹立典範和標杆,進而堅定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進文化繁榮發展,卻是責無旁貸的歷史重任。一代人走了,一代人又來了,大地永存,使命永在。思慮及此,只好承命寫下草草數言,謹為推介。

[ 責編:宮辭 ]

相關焦點

  • 薦書|鄭毓秀:寶安的女兒
    原標題:讀創薦書|鄭毓秀:寶安的女兒   鄭毓秀,1896年出生於廣州府新安縣西鄉屋下村(今屬寶安區西鄉街道樂群社區。她的出生年份有1891年、1894年之說,此處以其自傳《我的革命歲月》為準)。
  • 鄭毓秀:寶安的女兒
    ▲《來自中國的少女:鄭毓秀自述》【法】B·凡·沃斯特 筆錄劉中國 譯廣東經濟出版社從鄭毓秀的自傳可以看出,她從小聰慧,富有反叛精神,追求人格獨立。為了追求平等,敢於衝破封建禮教束縛,矢志抗爭;為了追尋理想,遠渡重洋潛心求學,教書育人,百折不回,成就斐然;為了捍衛國家利益、推動民族進步,熱血慷慨,俠義擔當,盡忠職守,至誠報國。
  • 中國第一位「網紅」女律師 | 鄭毓秀【菁英】
    在當時,女孩普遍都是要裹腳的,鄭毓秀堅持抗爭,幾個回合之後,祖母無奈且厭煩地說:「那好吧,把裹腳布拿掉,她的腳會長得跟大象的一樣大,長大後沒人娶,那就這樣吧,我不再過問這件事了。」鄭毓秀卻暗自竊喜,認為自己贏得了第一場為自由而戰的抗爭。更有甚者,在鄭毓秀十三歲時,祖母和父親為她安排訂了婚,對方是廣東總督的兒子。
  • 民國「奇女子」鄭毓秀:既是中國首位女博士,也是一位女「殺手」
    她們雖是女兒身,卻也能像男子漢一樣心繫天下、胸懷家國,為了民族和國家的利益,拋灑熱血、犧牲一切!這篇文章的主角鄭毓秀,就是這樣的一位民國「奇女子」。富有主見的叛逆少年鄭毓秀出生在清朝末期的一個富裕之家,父親鄭文治是戶部官員。
  • 歷史說事:民國第一美女殺手,揭秘鄭毓秀的傳奇一生
    鄭毓秀當即答應:「如果不會爆炸還叫什麼炸彈,這事交給我好了。」憑藉自己的機智勇敢和社交界的名氣,以及一位西歐外交官和幾位外國朋友的掩護和幫助,她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此後是在1911年末辛亥革命爆發後一兩個月裡,鄭毓秀曾多次為革命黨人秘密運送軍火、傳遞情報,也幹得很成功。
  • 近代奇女子鄭毓秀:我國首位女博士和法院院長,還是殺手
    引言趙翼在《論詩》中曾說「江山代有人才在,各領風騷數百年安」,自古到今,一直都在湧現了很多的人才,他們在每個時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數百年來的積累,中國才得以發展的如此強盛。民國時期,整個中國都被籠罩在戰爭和硝煙中,政治黑暗,風起雲湧。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心懷祖國的軍人、文人志士、商人學者、百姓都投身革命。
  • 鄭毓秀:民國首位女博士,刺殺過袁世凱,孫女如今是香港知名影星
    但在民國時期的中國,也有這麼一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奇女子。她就是我國第一位女博士,後被人稱之為「槍與玫瑰」的鄭毓秀。在這裡,她接觸到了當時最為先進的革命思潮,從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口號和呼喚中,鄭毓秀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光明。於是,鄭毓秀深受鼓舞,選擇了加入同盟會,幾經周折回到了祖國,開始了她的救國活動。回國以後,鄭毓秀立刻就以無限的熱情投入到了革命活動中。令人遺憾的是,當時的民國時期,硝煙四起,戰火紛飛,各路軍閥獨霸一方。與之相比,同盟會的革命力量就如同星星之火,難以同同時代的其他力量相爭。
  • 民國奇女子鄭毓秀,玫瑰枝嚇退陸徵祥,人稱民國第一女殺手
    與陸徵祥談判的一位學生代表急中生智,在花園裡折了一根玫瑰枝,藏在袖子裡,頂住陸徵祥,聲色俱厲地說:「你要是敢籤字,我這支槍可不會放過你。」陸徵祥被嚇得不敢去籤字,就這樣保留了中國收回山東的權利。而這位以玫瑰為槍,嚇退陸徵祥的奇女子就是鄭毓秀。鄭毓秀出身於清末官宦之家,父親在戶部當差。雖然家庭守舊,但是她從小就十分叛逆,更是帶著一股特殊的勇氣。
  • 民國第一女刺客鄭毓秀,組建敢死隊炸死良弼,晚年卻被切除左臂
    鄭毓秀鄭毓秀出身背景1891年,鄭毓秀出生於廣東廣州府新安縣西鄉鄉屋下村一個封建官吏家庭。她的祖父鄭姚是香港的地產大富商,父親鄭文治,是當時的戶部官吏。因此,鄭毓秀可謂是出身名門的大家閨秀。十三歲時,鄭毓秀得知自己已經被家人擅自做主,與兩廣總督的兒子訂了婚約,心生不滿。為了解除這個婚約,鄭毓秀竟親自寫信給男方,拒絕了他。接受西式教育1905年,鄭毓秀進入天津一所教會學校,接受了西式教育。2年後,又跟隨姐姐東渡扶桑。因在日本接受了孫中山反清革命思想的薰陶,鄭毓秀便加入了同盟會。回國之後,她也繼續從事革命活動。
  • 民國奇女子鄭毓秀:從一介殺手,到我國首位法學博士,華麗的轉型
    清末民初,隨著諸多西方思想觀念的注入,男女平等思想在中國逐漸生根發芽,中國傳統婦女的地位也由此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很多覺醒的婦女開始為了自己的權利而與傳統思想抗爭,鄭毓秀就是這一時期眾多婦女中的傑出代表。鄭毓秀1891年生於廣東省的一個官宦人家,父親曾任清朝戶部侍郎。我們都知道官宦人家很重視傳統教育。
  • 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寶安誕生兩部紅色漫畫
    傳承寶安紅色基因和優良革命傳統區委書記姚任在區六屆五次黨代會和寶安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座談會上指出,要深入挖掘、整理寶安黨史,切實傳承好、發展好寶安紅色基因和優良革命傳統。區委組織部高度重視,將深入挖掘寶安革命史,充分利用本土資源,打造「兩館兩翼」紅色教育帶,列入區委組織部2020年工作要點。
  • 中國第一女殺手:一槍不發保住中國一個省,外孫女還是大明星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鄭毓秀,出生在個封建官吏家庭。祖父鄭姚,窮苦出身,後在香港發跡,成為大商人,曾賑濟黃河水災,受到慈禧太后的封賜。後加入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
  • 從第一女殺手到中國第一女博士,她擁有諸多「第一」,卻沒落下個好名聲
    電視劇《我們的法蘭西歲月》劇照她的一生中有太多頭銜,她的經歷太過傳奇,已經到了無法令人相信的程度;然而,今天卻沒有多少人記住她……1959年12月16日,美國洛杉磯一個普通的民宅裡。一個獨臂的中國老婦人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床前只有她的丈夫默默守護,燈光下,兩個寂寥的身影顯得如此落寞。
  • 中國史上第一位女博士,一條街用她的名字命名,後人赫赫有名
    中國婦女解放運動與反封建運動幾乎是在同一個維度進行,在十九世紀末,全國各地就出現了各種反對束縛女性的陋習,而在革命事業的蓬勃發展下,婦女解放運動也終於獲得了很大的進步,為此一些女子終於可以和男子一樣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鄭毓秀就是其中的代表,她不僅是中國婦女運動的領導人,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博士。
  • 昔日革命學校將變身愛國教育基地---寶安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雖經歲月剝蝕而失去華彩,但其精湛的雕刻技藝仍清晰可見,建築上斑駁的痕跡產生一種賞心悅目的美感。 在祠堂附近,百年大榕樹毅然旺盛。謝志華告訴記者,之前聽下村社區的老人講,陳氏祠堂建好後,一方面,祠堂作為祭祀先人的地方,香火很旺,和它薪火相傳的陳氏族人一樣,生生不息、繁衍昌盛。另一方面,祠堂也成為陳氏族人的精神家園,家族裡面有什麼紛爭都要到祠堂裡面來解決。
  • 《共產黨宣言》中譯本的故事
    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隻言片語、零散的、不系統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已經難以滿足中國先進分子的需要。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綱領性文件之一,《共產黨宣言》全文的翻譯成為中國先進分子宣傳和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迫切任務。  筆者簡要介紹一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幾個《共產黨宣言》的中譯本,講述它們背後的故事。
  • 她開創中國諸多個第一卻流落海外,到死都沒能落葉歸根,為什麼?
    16歲跟隨姐姐東渡日本,在日本接受了孫中山反清革命思想薰陶,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不久便回國從事革命活動。當時汪精衛準備到北京刺殺清政府高官,路過天津時,鄭毓秀作為同盟會專員負責接待並協助汪精衛的暗殺行動。見面後,汪精衛說:「聽說最近北京盤查得很嚴,我們這些男人攜帶炸彈容易引起懷疑,想請你幫忙把炸彈帶入北京,不過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炸彈一不小心就可能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