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矽谷做美食

2021-02-17 真語真圖

作者:寇會萍

     我於2015年退休,退休後由於照看寶貝孫女,每年都要來舊金山灣區這個高科技公司集聚地,多則半年,少則也有四個多月。

     在這裡我有幸結識了一群國內即有文化素養,又懂生活情趣的候鳥爸媽們,我們在照看好寶寶的同時,一起在小公園跳舞聊天,互相探討烹飪技能。

     以前在家裡,由於工作原因,回家有婆母做的現成飯,逢年過節又有姐姐送來的包子、油餅等美食,我是坐享其成。退休後才和鍋碗瓢盆結下了不解之緣。

     特別是來矽谷後,大家來自全國各地,飲食文化各具千秋。前兩年我們沒事就經常相約幾個人,今天去你家,明天去她家,做麵點、學烹飪,實際操作,互相學習。小公園裡黃姐姐不但舞姿優美,她做的東坡肉色香味俱佳,陽光妹子的蛋黃酥,酥得掉渣,還有陶姐姐的紅燒豬蹄、趙姐的煲雞湯、馬姐包的粽子、李姐的鮁魚餃子、董姐的芝麻球零食等等…,至今想起來,還覺得是那樣的香甜美味。

     今年因疫情情況特殊,不能相約一起做美食,但我們也經常在微信裡探討學習,除向大家請教學習外,我還向孩子們學習燒烤,從網上下載了下廚房、小紅書、暖暖的味道等美食專欄,沒事時就看看,看好了就實踐,感覺自己的廚藝突飛猛進,進步不小。

     同時我也把我們山西麵食方面的一些技巧傳授給她們,饅頭包子、餃子餛飩、羊肉泡饃、餅子麻花、豆角燜面、油炸麻葉等。大家在一起取長補短,互相學習。不但調劑孩子們的生活,也提高了我的烹飪能力,豐富了業餘生活,排遣了在異國他鄉的寂寞,同時也給我帶來了很多樂趣。

     下邊著重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當地的幾種美食的做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快樂。

   

我們永濟的牛肉餃子很馳名。方圓百八十裡經常有人周末帶上家人或者相約朋友開車來永濟,吃上一碗牛肉餃子,才覺得過癮。永濟的牛肉餃子皮薄餡嫩,久煮不爛,味道奇絕,食之香而不膩,既可當主食,又可做下酒菜,因而有「吃餃子喝酒,越喝越有」的說法。永濟牛肉餃子的奇特之處就在於用料和拌餡,其配方目前在國內可以堪稱一絕,無可比擬。

永濟麻肉,選用上好豬五花肉,五香粉、生抽、食鹽醃製,裹上澱粉、雞蛋。先醃後炸,炸制金黃色,再放在盆裡,放上八角、大蔥,到上水,中小火上鍋蒸30分鐘,麻肉湯再配上蘑菇、木耳、油炸豆腐,鉤上芡粉,外酥裡嫩,香美可口。是本地飯館的拿手好菜,也是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熱菜。

永濟扯麵和永濟餃子遍布全國。永濟扯麵特徵薄厚均勻,寬窄相宜,筋道爽口,湯濃味香。主料為精粉或普粉。調料為香菜、蝦皮、紫菜、油炸蔥花(葷油炸幹)、香油、醬油、米醋、食鹽、味精。製作時,麵粉加適量溫水、食鹽,和勻揉光餳(醒)20分鐘後揪成重約80克臍子,搓成長約10釐米條狀,排放整齊。抹油覆蓋溼布;扯麵時將臍子按壓扁,中間用筷子豎向壓一條面槽,然後兩手抓住兩端豎向拉長,橫向扯開,反覆兩次就成為四根麵條,下沸水鍋煮熟撈出放入湯碗。湯碗提前放入調料,澆沸麵湯攪勻。麵條撈出放入湯碗即好。

下面圖片是我平時做的各種面點和烘培食品。

相關焦點

  • 灣區吃貨們的好去處:矽谷國際美食文化節
    矽谷創新頻道,丁丁電視推出原創視頻。矽谷那些人那點事。創新創業,投資財經,文化歷史。
  • 矽谷丨為什麼我說:「矽谷已死.」
    這是我成長的地方。每當我騎車經過任何一處車庫,我都會幻想人們又在車庫裡創造著什麼。在這裡,創新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詞,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你可以去看看紀錄片《風投這東西》(Something Ventured)。在很大程度上,矽谷的產業鏈就是另一種形式的風投,它們往往誕生於街角一家不起眼的咖啡店。
  • 矽谷!矽谷!
    一行60餘位長江人來到這裡,共同度過了緊張又美好的八天明道全球矽谷創新之旅。矽谷的創新基因,深入探究;矽谷與舊金山的風貌,盡收眼底。同學們在課堂中一起「燒腦」,參訪中東奔西跑;還有很多同學參加舊金山馬拉松,披荊斬棘。
  • 《矽谷》是如何重現 「矽谷」 的?
    Swisher 是一名科技記者,也是這個行業裡有名的 「權力掮客」,人稱」 矽谷最令人生畏也最討人喜歡的記者」。席間談話轉向了電視劇《矽谷》。「矽谷那幫人——至少是我認識的那些——常常聊起這部劇。」Costolo 告訴我,「奇怪的是,大多數人都很喜歡。我覺得有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在告訴自己,『他們諷刺的是那些科技圈裡的討厭鬼,不是我。』」
  • 《矽谷》是如何重現「矽谷」的?
    Swisher是一名科技記者,也是這個行業裡有名的「權力掮客」,人稱」矽谷最令人生畏也最討人喜歡的記者」。席間談話轉向了電視劇《矽谷》。「矽谷那幫人——至少是我認識的那些——常常聊起這部劇。」Costolo告訴我,「奇怪的是,大多數人都很喜歡。我覺得有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在告訴自己,『他們諷刺的是那些科技圈裡的討厭鬼,不是我。』」
  • 美味生活:當「矽谷人妻」遇上美食直播,會有怎樣不一般的味道? 創業
    她是居住在矽谷的媽媽和妻子,也是  Facebook 上擁有將近 40 萬粉絲的美食達人。謝凱婷 2011 年開始經營「矽谷美味人妻」的美食博客 ,並先後出版了三本美食類書籍。2015 年 7 月,謝凱婷創辦美味生活 Howliving,以原創視頻的形式,用最簡單的料理方式,讓每個人能回家吃飯,重新建立與家人的關係,重視飲食。
  • 「現實主義」的美劇《矽谷》,是如何被矽谷名人吐槽的?
    「我認為作家那無助的想像力——我也不在乎是哪個作者——能夠從報告和調查中想得到什麼。」他說。但它也可能朝相反的方向發生:《矽谷》的作家就像所有最好的諷刺作家,偶爾試著奔赴真相,但最終卻淪為預測。在試播集中,一個性別歧視的程式設計師開發了應用程式稱為NipAlert。「當我看到這時,我想,這是真實的還是只是一個愚蠢的笑話?」Berg說。
  • 看懂美劇《矽谷》才算了解矽谷生態圈
    (「我時髦的亞洲朋友」,「我美麗的小亞洲朋友」,「他來自中國,一個小城鎮,不習慣我們的大城市酒。」)正像劇中那樣:一個白人反覆指出亞洲人的種族經歷,或者把他當成一個不服從的狗,就像Erlich常常對Jian-Yang做的那樣 - 讓人捧腹,並不覺得有什麼錯誤。
  • 《矽谷 第六季》做個發財夢
    《矽谷》看完了,主角五人的創業故事結束了。我很早就聽聞美劇《矽谷》的大名,以及好奇大洋彼岸那個走在未來的地方是什麼樣子,於是我看了這部劇。故事開始之後,我發現我最感興趣的是他們想賺大錢的想法。我挺羨慕他們有用自己的想法創業的機會,也羨慕他們有發財的機會。作為觀眾我也有一種幻覺,我會隨他們一起發財的幻覺。
  • 矽谷諜戰風雲
    去年11月,我去聖何塞採訪一家快遞狗糧的初創公司時被驚到了,他們的CEO騎著一輛自行車帶我逛了辦公室,和電影《實習生》裡的場景幾乎一模一樣。但很快我就發現自己太幼稚,那種開放、隨意到有點邋遢的矽谷文化是個幌子。真正的矽谷更像無間道,公司PR在記者調查他們之前早就開始先調查記者,觀察記者的敘事風格,根據記者的喜好改變自己講故事的話術。採訪了一圈兒之後,我感覺每個矽谷人都有做調查記者的潛力。
  • 《矽谷 第六季》矽谷是一部網際網路倫理劇
    矽谷是我心中目前排名第二的美劇(第一名火線the wire)矽谷和火線,雖然風格完全不同,但都是對一個群體和一個社會的全景描繪,用眾生相的形式,把每個角色塑造得光彩照人。在網際網路時代,世界從來沒有這樣平過,任何新聞在網際網路上都用不了一天就從南半球傳到北半球,文化越來越趨同——中國網友竟然能全部get矽谷裡的梗因為我們的網際網路行業一樣經歷著居民樓創業,浮誇風投,PPT創業,惡性競爭,併購。。。矽谷裡的網際網路世界,不止在美國,在中國也一樣發生著。所以他們的玩笑,我們感同身受。
  • 新知 矽谷的孩子
    而這部稱得上「很棒的諷刺喜劇」的導演邁克·喬吉拍這部劇並不是給年輕人勵志用的,而是讓大眾看看矽谷創業者有多搞笑。《矽谷》第一季海報我覺得這裡的整個文化都非常搞笑——人們有一些愚蠢的想法,社交障礙,如此多的浮誇,如此多的錢——但除了我,沒有人在笑。
  • 矽谷:一部美劇
    其中一個有意思的是有為青年 Jared,本來在大公司( Hooli )做的挺好,但是就喜歡創業的感覺,非要加入 Pied Piper 團隊。在 Jared 身上,我看到了創業精神,雖然有的時候做事方式挺 MBA 化,是另外幾個程式設計師嘲笑的對象,但他做事情敬業,有職業精神,處處以團隊為重,小處不計較,情商也夠高,好幾次被打擊嘲諷都毫不在意。有這樣的創業夥伴,會讓人放心。
  • 出走矽谷,我去谷歌日本、蘇黎世「換了個活法」
    「我很羨慕別人出走矽谷的勇氣,但我骨子裡並不是那種特別瀟灑的女生。因為是普通人家的小孩,到本科畢業也還沒有出國看看。」 達拉說,如果浪跡天涯,她也有自己的顧慮,她也還想加薪賺錢、職場發展,以及等身份。「矽谷是一個同輩壓力特別大的地方。
  • 《矽谷 第六季》。
    矽谷我是一季一季追過來的,就在剛剛看完了第六季,全劇終。 喜劇元素和nerd一路過關斬將創業致富的情節,一直是這部劇最吸引我的兩個地方。我從未懷疑過,劇的結局必然是主角們創業成功名噪矽谷人人成為億萬富翁。。。
  • 《矽谷 第六季》矽谷的偉大,是有一群偉大的人
    首先作為一個程式設計師,這是一部必須刷的劇,從第五季的區塊鏈技術,到第六集的AI、無人駕駛、AR等等全部都緊跟科技前沿,當然免不了矽谷大佬的技術背書,記得最最清楚的是第五季G神的比特幣PPT就是矽谷大佬做的。本以為Miller去死侍劇組了,就會缺了很多東西,沒想到越來越精彩,當然最新一集最後一集的柯南、蓋茨客串也是超級驚喜了。至少追了這5年,讓自己在寫代碼的路上,有了更深遠的思考。
  • 《矽谷 第六季》矽谷之後無矽谷
    無奈也是時事弄人,隨著erlich被徹底封禁,矽谷水了兩季,創意也急轉直下,上季在萬念俱灰下只有祭出萬能神器虛擬幣苟延殘喘。最終季的開頭也算是驚豔的,更多的分支和戲劇衝突鋪開,原以為可以善始善終,沒想到編劇自己挖了一個自己都沒爬出去的坑,商業道德。最後一集是令人唏噓和失望的,無心戀戰的編劇暴力爛尾,只能打出情懷牌,讓一眾homies坐回最初的地方玩一把always blue。
  • 矽谷傳奇的另一面
    比爾坎貝爾是創造矽谷奇蹟的幕後英雄,曾為谷歌、蘋果和Intuit等偉大公司提供指導,創造了超過萬億美元的市值。在《成就》的寫作過程中,埃裡克走訪了這位「萬億美元教練」的80餘位弟子,如拉裡佩奇、蒂姆庫克、傑夫貝佐斯、謝麗爾桑德伯格等矽谷領導者,他們共同總結出了32條大道至簡的管理之道。
  • 矽谷 第六季
    《矽谷》這是一部講述矽谷創業故事的喜劇,它因為對矽谷創業、工作和生活的環境高度還原而受到極客觀眾的喜愛。曾獲得艾美獎喜劇類最佳劇集、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提名。《矽谷》不是難堪喜劇,卻一樣表現了對劇中大多數角色的反感,使得這部劇從某種程度上感覺很真實,與以往的情景喜劇截然不同。
  • 《矽谷》碼農必看的一部美劇
    這部劇給出了一些只有圈內人才懂的笑話來更多的反映發生在矽谷這座世界科技之都,其真實文化的文化氛圍。同時,劇中還出現了許多類似於現實中的科技巨頭企業,Hooli公司就是依據Google而創造的。網友點評:紐約客上上有篇文章中寫到:《矽谷》是電視上最有趣的劇集之一;它也是第一部立志於揭示加州北部當下社會文化趨勢的頗具雄心的諷刺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