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矽谷的孩子

2021-02-14 三聯生活周刊

《矽谷》(SILICON VALLEY)為2014年HBO原創自製喜劇影集,場景設定在充滿淘金色彩的美國矽谷,在那裡,最有辦法成功的人們往往卻是最沒辦法處理其「功成名就」的人。而這部稱得上「很棒的諷刺喜劇」的導演邁克·喬吉拍這部劇並不是給年輕人勵志用的,而是讓大眾看看矽谷創業者有多搞笑。

《矽谷》第一季海報

我覺得這裡的整個文化都非常搞笑——人們有一些愚蠢的想法,社交障礙,如此多的浮誇,如此多的錢——但除了我,沒有人在笑。

——邁克·喬吉,《矽谷》導演

當《矽谷》裡一個個奇形怪狀的技術宅男陸續走上講臺,solomo,moloso,somolo一番(social,mobile,local,社交化、移動化、本地化,在矽谷創業的三個關鍵詞),最後毫無例外要加上一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時,我突然想起動畫片裡嶗山道士穿牆之前要念的咒語。

羅素說,一個人精神失常的前兆是認為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從這個角度來看,矽谷就是一個瘋子的集散地,包括你的醫生、司機、律師、超市售貨員,每個人都相信自己有一個價值千萬美元的創意。創業是關於自由,關於民主,關於改變世界。矽谷夢是美國夢的2.0版本——我要賺很多很多錢,而且是為了這個世界好。

21世紀剛開始的時候,媒體將華爾街CEO塑造成英雄,滿大街的人都在讀韋爾奇的傳記,十年後華爾街差點搞垮了全球經濟。從60年代反文化運動中孕育出來的矽谷,從一開始就天然帶著一種烏託邦和理想主義的氣質,在這裡到達權力頂峰的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他們手拿數字鐵錘,以起義者的姿態,試圖砸碎一切舊事物和舊秩序,並美其名曰「破壞性創造」——Napster「破壞」了唱片業,亞馬遜「破壞」了圖書業,谷歌「破壞」了廣告業,特斯拉「破壞」了汽車業,Airbnb「破壞」了旅遊業,Mooc「破壞」了大學教育。這一切都是在「一個更美好的世界」的名義下進行的。

是的,每一天,世界都在以各種方式變得更美好。iPhone6塵埃剛定,我們已經在翹首期盼iPhone7了,傳言它會有新的iOS系統、2000萬像素攝像頭、多屏幕和Beats擴音器。Google繼續開發Google Glass智能眼鏡,戴上它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對話就命令它發信息、拍照拍視頻、Google搜索,以及執行任何其他的現代生活所需的基本任務(據說有人正在開發一種智能隱形眼鏡,能讓一切你不願意看到的東西從你的視野中消失)。我們從18分鐘的TED視頻中快速汲取關於這個世界最新最酷的知識。在矽谷的資金支持下,科學家正在尋找一種能夠延緩(或許可以無限期延緩)衰老的再生療法,我們將來也許能活到1000歲。埃隆·馬斯克宣稱將在2020年將人類送上火星,甚至在那裡建造一個百萬人口的火星大都市。所以,我一邊看著《矽谷》,一邊想著嶗山道士的咒語,心裡忍不住自責:「在這麼個憤世嫉俗的時代,還要去嘲笑矽谷的樂觀與理想主義真的好嗎?」

但《矽谷》實在是一部很棒的諷刺喜劇。導演邁克·喬吉年輕時在矽谷做過工程師,對矽谷創業文化中幼稚與社交障礙的一面深有體會。他說自己根本無需刻意搞笑或誇張,矽谷真實的生活本身就笑點密布,你只要拿面鏡子在那兒一照就行,甚至都不需要是哈哈鏡。比如他在劇中捏造了一個愚蠢的應用叫Nipalert,專門監測附近發情的女人。劇本寫完幾個月後,他發現現實生活中還有更荒唐的App,比如一個叫TitStare的App讓人上傳自己盯著女人乳溝看的照片,還有一個叫iPoo的App號稱要將全世界正在蹲馬桶的人們聯合起來,而且已經有20萬人願意付費1美元下載(現在Apple Store上已經找不到這個App了)。所以,他拍這部劇不是給年輕人勵志用的,而是讓大眾看看矽谷創業者有多搞笑。

以前,鑑於專業所限,工程師的生活是很難在電視上表現出來的,因為對普通人而言太過枯燥,但隨著如此多的財富湧入矽谷,同時也帶去了野心、欲望、嫉妒、背叛、虛榮等種種戲劇化元素,足以構成一個好故事。比如,一般來說,在矽谷顯示身份的方式是,穿牛仔褲,開特斯拉,有意無意地提到自己2005年就在Facebook工作,2008年投資了Twitter。在《矽谷》中,以賈伯斯為原型的蓋文·貝森則代表了矽谷式裝逼的最高境界,靈修(他的精神導師顯然是個神棍)、日本式管理哲學(沒活幹是對一個員工最大的羞辱)、與非洲小朋友合影、時刻把「改變世界」放在嘴邊——「變化方能帶來變化」,「如果我們能讓音頻小一點,就能讓癌症小一點,飢餓小一點,愛滋小一點」。

另一位矽谷大亨,風險資本家彼得·格裡高利則代表了一種矽谷式的傲慢,這種傲慢顯然與他的阿斯伯格綜合症有點關係,因而顯得不那麼討厭,反而有種怪異的天真感。很多人猜測格裡高利的原型大概是彼得·泰爾(Paypal的創始人之一),科技界著名的高帥富,除了網際網路之外,還投資納米技術、外太空探索和機器人研製等。此人絕頂聰明,信奉自由意志、鄙視社會規範。他資助一個叫海上家園研究所(The Seasteading Institute)的組織在公海上建立了一個海上烏託邦,這個島上的居民可以不受任何國家法律法規的約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公民」。

「矽谷美元滿天飛,卻沒有一張砸到我們頭上」,主角理察和他的四個朋友就是在這樣一種酸葡萄式的憤憤不平中出場的。作為一群「屌絲」碼農,他們能聞到矽谷上空錢的味道,也知道其中的荒唐,但仍然渴望成為其中一員。他們在一個孵化器裡(又一個矽谷式做作的名字,其實就是一個為創業者提供食宿的旅館而已)開始了一場看似笑料百出,實則步步驚心的創業歷程,其間拒絕了1000萬美金的收購。雖然最終勝出,但創業的每一步都映襯著矽谷叢林法則的殘酷和那些看不見的失敗者的命運:拒絕了千萬風投之後吞槍自盡還沒死成的倒黴蛋,被大公司收購之後終日無所事事的閒人,還有那些眼看著就要成功卻被大公司臨門一腳踩死的小公司。

一群乳臭未乾的傢伙試圖改變世界並且失敗了,這在矽谷只是一個日常性的笑話,但他們的成功卻可能演變成一個黑色笑話。就像後來加入魔笛手公司的商務拓展Jared陰差陽錯被智能車綁架那一段,我到第二天還忍不住想笑,但再多想一會兒,又覺得有點笑不出來——我們現在與未來的生活形態,都已經不可避免地與這些乳臭未乾的傢伙密切相關。

不久前,斯坦福文學教授羅伯特·哈裡森在《紐約書評》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矽谷的孩子》。他說,現代人正在放任自己的文化由一群「矽谷的孩子」(介於男人與男孩之間)來領導,任由他們重寫社會的規則,決定我們的生活方式。他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傾向,因為在矽谷,變革來得太快太猛烈,一個新創公司可以一下子面對一個幾億用戶的龐大市場。面對如此突如其來的財富和影響力,除去極少數的例外,大多數年輕的創業者對自己的發明都缺乏一種反思和懷疑的精神,而我們則終有一天要為這些「無盡的破壞」付出代價——

矽谷時代,一切榮耀歸於「變化」與「破壞」,而非「維持」(maintenance),以至於難以想像在過去的時代,我們是如何對那些聲稱要改變世界的人心懷疑慮和畏懼。如果你熱愛這個世界,如果你將它視為自己此生的故鄉,你會意識到你的祖先如何努力為它奠定地基,建造機構,塑造文化,你不會容忍別人輕易動搖它的根基,疏離你們之間的關係。

幾年前,阿倫·索金的電影《社交網絡》熱映的時候,女作家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寫過一篇非常精彩的評論。她說,在Facebook上,你的感情狀態是什麼?(選擇一個,只有一種狀態,人們必須知道)你有生活嗎?(證明給大家看,上照片)你喜歡什麼東西(列個清單,音樂、電影、書、電視、而不是建築、想法、或者植物),這完全是一個不到20歲的大學新生的思維方式,因為它就是一個叫扎克伯格的哈佛新生設計的。界面是藍色的,因為扎克伯格是紅綠色盲;poking,因為那是男生不敢跟女生搭訕時用的方法;專注於個人瑣事,是因為這些瑣事的交換就是扎克伯格對友誼的定義。Facebook是扎克伯格的發明,也是他的人生格式,如今這種人生格式被設置成網絡式生存的默認格式,而我們任由自己被簡化為Facebook上的一堆數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交網絡》不是一幅關於現實中的扎克伯格的殘酷肖像,而是5億自願困在一個不滿20歲的哈佛輟學生漫不經心的頭腦中的現代人的肖像。

《社交網絡》的本意是黑扎克伯格的,卻造成了一種詭異的反效果——人們看到了他的努力和激情,更看到了矽谷的遍地黃金,就像20多年前奧利佛·斯通在《華爾街》中塑造的那個貪婪卻極具魅力的蓋葛激勵了無數年輕人前往華爾街。蓋葛說:「貪婪是好的,是對的……對於生活、愛情、知識都要貪婪,貪婪激發了人類向上的動力。」扎克伯格則以同樣的霸道與自信說:「分享是好的,我們分享越多,世界就會更美好。」在2008年的一次採訪中,他宣稱社交網絡可以解決恐怖主義的問題,因為恐怖主義不是源自人與人之間的仇恨,而是缺乏連接、缺乏交流、缺乏同情和理解。

2013年5月,《紐約客》發表了喬治·派克的一篇文章《改變世界》,作者深入探討了矽谷技術萬能主義背後的政治幼稚病。他認為,作為全球知識經濟的中心,整個矽谷在智識上卻是狹隘的,這些矽谷大科技公司的文化是以內部為指向的,對其自身之外的世界並不感興趣。

谷歌園區裡到處是Google 自行車和正在充電的電動車隨時待用……在Facebook,員工吃壽司或墨西哥卷餅,練舉重,剪頭髮,乾洗衣服,看牙醫,全都在公司內搞定。蘋果計劃花50億美元在庫布奇諾建造一個巨大的堅不可摧的環形總部。這些內部指向的科技園區使得員工們根本無需與外部世界有任何接觸。這樣的異類空間,再加上青春期的穿衣風格,使他們既不在公共空間之內,也不在公共空間之外。」

矽谷的科技領袖聲稱,只要有足夠多的錢和技術,就能繞開政治行動或社會行動,解決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問題。很難說這是出於傲慢,還是無知,也許無知的成分更大一些。而且,他們的目的並非公眾利益或社會正義,而且自身利益。比如Facebook為非洲提供免費網絡,Twitter 對中東民主的關心,根本動機是拓展自身的用戶群,而非他們所宣稱的理想主義。「和已有的行業一樣,矽谷集中了一群悉心護衛著自身利益的強大企業和有錢人。」

這樣的論斷雖然偏激,卻不無道理。事實上,矽谷以科技改變世界的宣言正越來越遭到外部世界的懷疑。2013年穀歌的公司大巴在奧克蘭兩次遭攔截襲擊,因為這些科技富翁們的大量湧入導致當地房價飛漲,中產階級難以生存。2014年Facebook拿70萬用戶做秘密心理實驗的事情捅出來之後,更是招致了大規模抗議。曾經很高大上的一個詞彙「大數據」逐漸暴露出其背後整個網際網路行業的基本商業規則的真相——這些科技公司收集的用戶個人數據構成了他們最重要的財富,而我們要為他們的財富付出隱私的代價。矽谷年輕的科技大亨們的形象漸漸向華爾街的銀行家靠攏。

2013年,33歲的西恩·帕克, Napster 創始人/Facebook前總裁,一個自稱「幫助人類改變了世界——至少三次」的人,為自己的婚禮耗資千萬美元,把一家酒店裝修成了《權力遊戲》的片場,請來《指環王》的服裝設計師為300多位客人設計中古世紀的華麗禮服,還邀請了搖滾巨星斯汀助興,其驕奢之風蓋過了之前大衛·薩克斯(Yammer創始人)花100多萬美元為自己40歲生日所辦的瑪麗·安東尼主題派對。難怪有人說,馬丁·斯科塞斯完全可以在西海岸拍攝《華爾街之狼》,以「同樣程度的財富,10%的性」。

扎克伯格今年30歲,終於步入而立之年,而Facebook的估值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Facebook曾提出30億美元收購Snapchat,一個號稱「開創了全新的交流方式」的App(用戶分享的照片和視頻可以在幾秒鐘後消失),但23歲的伊萬·斯皮格拒絕了。他同時還拒絕了谷歌40億美元的報價。但是,比一個23歲的年輕人拒絕三四十億美元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這樣一個應用會值這麼多錢,以及為什麼人們會在那裡每天上傳7億張立刻就會消失的照片和視頻?矽谷真的改變了世界嗎?還是它只是在我們內心製造了一種拿現實交換一個袖珍屏幕的渴望?

「致瘋狂者們

那些格格不入者。

那些叛逆者。

那些麻煩製造者。

那些方方的洞裡圓圓的釘子。

那些另眼看世界者。

他們不喜好成規。

他們對現狀沒有尊敬。

你可以表揚他們,否定他們,引用他們,不相信他們,表彰他們和詆毀他們。

而你唯一不能做的是忽略他們。

因為他們改變事物。

他們發明。

他們想像。

他們治癒。

他們探索。

他們創造。

他們激發。

他們推動著人類向前。」

——賈伯斯的蘋果廣告

⊙ 文章選自2015年《新知》一月號,總第七期 《幽默手冊》。

本文版權歸《新知》所有,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新知》微信公眾帳號:WISSEN1BOOK100

▶ 三聯生活周刊

一 本 雜 志 和 他 倡 導 的 生 活
微博 | @三聯生活周刊
微信 | lifeweek
官網 | 三聯生活網

相關焦點

  • 那些矽谷的孩子為何選擇自殺?
    五年前,一群高中的孩子在帕羅奧圖(Palo Alto)集體自殺,這意味著一個開端,也由此引發了關於矽谷自殺潮的討論。從2014年10月到今年春天,又有4名高中生被報導自殺。為什麼矽谷的年輕人頻頻自殺?《大西洋月刊》最新一期的封面報導,向我們展現那個被讚譽有加的山谷城市的另一面。記者Hanna Rosin走訪裡其中一所高中,她看到學生在陽光下,光著腳在玩滑滑梯,看上去並無異樣。這有一條U型曲線,位於曲線兩端的最富有跟最貧窮家庭的青少年問題最多。窮苦家的小孩容易打架鬧事,在富有家庭成長的青少年較愛說謊、欺騙,甚至偷竊。
  • 【舊法新知】縮小自己贏得愛
    二○○一年的「九一一事件」,震驚全世界;那一年,李英秀也遇上家庭風暴,結婚二十年的她,從孩子口中得知「老公有小三」,對她的世界,同樣是晴天霹靂……⊙盯愈緊,孩子逃愈遠出生在臺南大內鄉,家中排行老大的李英秀,從小一副大姊頭的作風,弟弟、妹妹動不動就挨她罵。
  • 【舊法新知】從不幸中找出希望
    ⊙走入城鄉暗角二○○四年,童林金英的兒媳去世,擔任軍職的兒子無法照顧孩子,於是她從苗慄竹南搬到臺中幫忙顧家。關懷訪視的對象,由往昔山林偏鄉轉為都會市區案家,童林金英認為主要差異在於住房問題上,苗慄個案大多有自己的住屋,「家」對他們來說是整個世界,在其中度過出生、成長、生病、死亡。
  • 【舊法新知】學菩薩遊戲人間鄭怡慧
    臺東的個案中,有很多年輕人外出賺錢,把孩子留給爸爸、媽媽或阿公、阿嬤扶養。這些年輕人沒有專長,賺不到那麼多錢;也有人在工地不小心摔傷,生活更困苦。即使是申請低收入戶或殘障手冊,也要跑很遠到鄉公所寫申請表,到醫院體檢又是一筆錢,所以很多人就會拜託村裡幹事幫忙。
  • 【舊法新知】轉念輕安增上緣
    師姊從小家境清寒,小學畢業後做過幫傭、在金紙行做工,也曾做過水泥工;十八歲結婚後育有一女三男,在小兒子十九歲時,忽然感冒發燒不退,經醫療診斷罹患血癌,龐大的醫藥費用遠遠超過能力負擔,師姊還是抱著一絲希望,四處借貸醫治孩子。最後小兒子還是走了,秀桃師姊一家也背負了一身債!
  • 【舊法新知】憨慢的我,用心傾聽
    她還跟阮秀娟說,有人建議他們去申請中低收入戶,領取補助,但她不想讓孩子眼睛一睜開就看到有人拿錢濟助他們。「自己賺才是自己的!我的孩子都很乖,也有拿獎學金。」小女兒在自助餐店幫忙,阿姨一次給她一千元薪水,楊太太笑笑地說:「她賺得比較多!」
  • 【舊法新知】靜思竹軒
    】訪視翻車記【舊法新知】回首建院,醫愛三十【舊法新知】七菩提分【舊法新知】一粒米中藏日月【舊法新知】學佛也要有深度,莫流於膚淺【舊法新知】從善解開始【舊法新知】大海中滴滴水皆不乾涸【舊法新知】媒體應為大眾導正向【舊法新知】尼犍外道
  • 【舊法新知】慈濟人物誌_邵麗卿
    個案狀況不一,遇到貪得無厭的案主,需循循善誘啟發善念,若是懂得知足感恩的案主,則給予實質的幫助和鼓舞;對於獨居長者,如家人般關切,甚至陪著長者走完最後一程,對失親的孩子,則如自己的小孩般呵護。許多案主,在邵麗卿陪伴下,紛紛成為慈濟會員或投身環保。
  • 【舊法新知】靜止的流動 溫柔的澎湃
    德禪法師向當事人解釋:「您是長輩,也要想到孩子可能背負不孝的罪名。您病了,他們盡心照顧不一定有人看到;您走了,沒有替您辦後事,街坊親友會知道。」「師父,您幫我跟他們講,我一定要捐!」「若有因緣一定捐得成。」法師請她再行溝通,家屬毫無異議才得圓滿。「師父,我們要不要替媽媽設靈堂?舅舅交代,家裡在晚上不可以關燈,媽媽回來才看得見。真的不可以關燈嗎?」家屬詢問。
  • 【舊法新知】氣候難民
    資料整理者:楊繡勳 2016.08.20參考數據源:慈濟月刊、證嚴法師衲履足跡、慈濟道侶、慈濟年鑑 本文選自《靜思電子書——舊法新知》 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舊法新知】只因悲願深重,故而背反靜寂個性,走入群眾中【舊法新知】靜思竹軒【舊法新知】
  • 【舊法新知】組合屋 物命延續至今
    當年執筆作畫的孩子如今已成青壯,不再是需要被照顧、被呵護的孩童;但他們在克難環境下畫成的作品,卻記錄了當年的傷痛與療愈,校園的毀滅與重生,以及全臺、全世界的愛心足跡。本文選自 靜思電子書--舊法新知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舊法新知】輕安自在,才是真正的幸福【舊法新知】修持經法,歡喜傳法樂【舊法新知】歷劫歸來 走上這世人的路【舊法新知】照亮自己的慧命種子【舊法新知】修持經法,歡喜傳法樂【舊法新知】
  • 【舊法新知】心誠念正,履災破疾
    本文選自 靜思電子書--舊法新知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舊法新知】青春無染,入晦聚光【舊法新知】法脈宗門,向救苦行【舊法新知】找回我自己【舊法新知】臨沂老人進城記【舊法新知】一指積善,爝火不息【舊法新知】生命殊勝 旦夕珍惜
  • 【舊法新知】方圓之間薰陶美感
    方正儀也正在規畫海洋電影院,預計利用午休時間播放海洋生態的影片,讓有興趣的孩子自由參加,希望他們能體認海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並喚起守護環境的心。⊙建築發揮境教功能根據臺東縣政府資料,馬蘭小學是最迫切需要改建的學校;第一排的老舊教室建於一九六八年,之後陸續加蓋,整體建物耐震係數相當低;外表雖然有重新裝修,內部毀損卻相當嚴重,鋼筋裸露在外,壁面處處斑駁。
  • 【舊法新知】髓時愛圓滿 感恩有您真好
    張秀玲:「我要我的孩子滿十八歲去報父母恩。真實的見證是去年底石牌國中有一個孩子罹患白血病,但仍沒有配對到,我跟住在附近的同學說你們快點去建檔,在一呼百應下,本來目標是120管,結果募了170管,都要關門了大家還在排隊。所以請各位如果你的家人滿十八歲,人生難得可以救人的時候就要去救人,把握好因緣,成就好因緣。」
  • 矽谷!矽谷!
    一行60餘位長江人來到這裡,共同度過了緊張又美好的八天明道全球矽谷創新之旅。矽谷的創新基因,深入探究;矽谷與舊金山的風貌,盡收眼底。同學們在課堂中一起「燒腦」,參訪中東奔西跑;還有很多同學參加舊金山馬拉松,披荊斬棘。
  • 【舊法新知】我的醫師爸爸
    本文選自 靜思電子書--舊法新知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舊法新知】聽經時如果覺得自己被罵就有救了【舊法新知】自度利他福田僧【舊法新知】施善、行善、教善【舊法新知】弟子事師如事佛【舊法新知】三變淨土力挽狂瀾【舊法新知】轉觀念,改脾氣【舊法新知】團體和氣攝受人心【舊法新知】信念深心中有節奏【舊法新知】是正信的法理,要智信而不可迷信【舊法新知】素食是精進料理【舊法新知】心量寬 延伸生命線【舊法新知
  • 【舊法新知】用半條命做環保
    >【舊法新知】四位太太的比喻【舊法新知】堅持初衷,尚青!【舊法新知】君子無「心腹」【舊法新知】無煩惱,力量強【舊法新知】人生何樂【舊法新知】縮小自己,天空才會開闊【舊法新知】被辱不瞋第八難【舊法新知】膨脹自己,無路可走【舊法新知】心中有愛就無礙【舊法新知】教育加上人文,兩者平行
  • 矽谷丨為什麼我說:「矽谷已死.」
    沒有人否認在矽谷的生活成本很高,但是在這裡工作的人本來就收入不菲,所以生活成本其實並沒有不可承擔對吧? 沒錯,世界頂尖的科技巨頭匯聚於此——Facebook、英特爾、谷歌,等等等等。然而我們還必須承認,如今推動世界前行的創意想法已經和矽谷漸行漸遠,其中的道理也很容易參透。
  • 《矽谷》是如何重現 「矽谷」 的?
    譯者按:美國矽谷一直以來都是創業者和科技從業者的聖地。但在這光鮮的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呢?《矽谷》是美國電視臺 HBO 於 2014 年推出的半小時情景喜劇,講述了一群程式設計師在矽谷創業的起起落落。該劇以一種誇張、犀利的幽默諷刺了當今矽谷創業圈中的眾生百態,業內大佬、科技巨頭紛紛躺槍,讓人捧腹。
  • 矽谷某著名老闆的中文私教,告訴你如何教孩子學漢字
    以前,是家長希望孩子不要變成「非我族類」,但不管用,孩子不喜歡,不稀罕,巴不得自己生在北美,被人戲稱「雞蛋」、「香蕉」。海外華人社區呢,也殷切希望二代可以傳承Chinese文化,尤其是很多精髓、國粹,可是懂得文字、掌握語言,是第一步啊。以前空想比較多,即使逼迫孩子學,效果不見得好。現在好一點,從家長和孩子都能達成基本共識,學好中文,可以給自己加分,有利於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