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三國中後期的故事,有一位苦命的娃不得不提一下,那就是曾經出仕於魏蜀兩國的悲情男子夏侯霸。夏侯霸是三國後期一位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及顯赫名聲與家世的人物,其父夏侯淵乃是魏國宿將——夏侯淵,夏侯霸是其次子(演義中記為長子)。其本人親身經歷或見證了三國中後期的許多具有決定影響力的重大歷史事件。但又由於夏侯霸的家世地位和經歷背景有著相當的特殊性與複雜性,這麼一位有著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就在陳壽的《三國志》裡卻被模糊化、忽略化、簡單化,「為尊者晦」隱去了夏侯霸其親身經歷過的一些重大事件,也使得後人失去探究那個時期某些歷史事件有關真相的第一手資料。(難道他苦命的身世使陳壽也怕沾染到夏侯霸的黴運而吝惜筆墨不成),而明人羅貫中在著《三國演義》時又因尊劉抑曹的需要,對夏侯霸多加濃彩,子虛烏有般的諸多情節極力渲染塑造了一個光輝燦爛的夏侯霸,掩蓋了其身世的不幸,也抹去了夏侯霸的一臉晦氣。不過幸有南朝裴松之翔實的注釋以及其他人物中所提到有關夏侯霸的零星碎語使得後人得以撥開迷霧與重彩,一窺三國後期的悲情男子——夏侯仲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夏侯氏乃魏武曹氏的宗親,夏侯霸的命可真苦啊,還沒到自己獨當一面老爹橫死在國外。夏侯霸其父夏侯淵為魏武南徵北戰立下過汗馬功勞,可算是曹魏的一代驍將,後戰歿於魏武與西蜀劉備集團漢中爭奪戰中,因此夏侯霸對蜀漢政權可謂深惡痛絕,對其父死於蜀漢常引之為恨。不過老爹沒了,夏侯仲權還是憑藉著老爹留下的人脈走上飛黃騰達之路。魏黃初四年(公元223年)作為諸曹夏侯氏晚輩中的英俊,受到魏文帝曹丕重視和照顧,特封其為關內侯、偏將軍。不僅得到了優厚的爵祿,也開始在軍中歷練,從而不愧於先父之名聲,也為日後趕赴魏蜀前線而做準備。魏青龍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蜀漢諸葛孔明率十萬大軍再次北伐魏國。也就是在諸葛孔明最後一次的北伐中,夏侯霸發達的機會來了被委以重任,徵召為先鋒並率軍前往興勢圍。當夏侯霸安營紮寨於曲谷中,蜀漢在得知魏國先鋒是夏侯霸這一無名之輩後非常小覷於他,派兵對其包圍進攻,夏侯霸也真夠倒黴的,第一次作戰就被人包圍了揍,幸好夏侯霸還有幾分鎮定,親赴鹿角前指揮,積極防禦從而等到了援軍,並為其解圍。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託孤於大將軍曹爽和老狐狸司馬懿,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曹爽在驅逐司馬懿後成功的掌握了魏國的大權,因為夏侯氏與曹氏的宗親關係,夏侯霸得到了曹爽的器重,屯軍於隴西,演武練兵,並改善了魏國與當地少數民族的關係,得到了少數民族的擁戴。在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被魏帝曹芳封為右將軍,進封博昌亭侯,代替夏侯儒徵蜀護軍、統屬徵西,前往魏蜀前線。正始八年(公元247年),魏國的隴西、南安、金城、西平等地的羌人首領餓何、燒戈、伐同、蛾遮塞等相繼反叛,攻城圍邑,又引來蜀漢姜維的北侵,涼州知名的胡王治無戴也呼應反叛。此時討蜀護軍夏侯霸正好屯軍於為翅,而與夏侯霸不睦的郭淮藉機讓夏侯霸做擋箭牌,去抵擋蜀漢姜維的進攻,姜維也恰如郭淮所願的率軍猛攻為翅的夏侯霸所部。後總算郭淮還有些良心,率部南下接應夏侯霸,趕走了北侵的姜維。正始九年(公元248年),蜀漢姜維為了接應胡王治無戴再次出軍北侵,郭淮為了不使蜀軍和胡兵合攏一處,又一次差譴夏侯霸率軍追擊姜維於沓中,讓夏侯霸去啃這塊硬骨頭,夏侯霸還算有點本事成功的阻礙了蜀胡合兵。到了此時,魏蜀前線的夏侯霸終於能象其父那樣精忠報國、死而後已了(應該說他的黴運也快到頂了)。
可世事的無常,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身負著家仇國恨的夏侯霸萬萬也沒想到自己的後半生將離開自己的故國,而轉投與其有殺父之仇的蜀漢政權。瞬息萬變的時局讓人瞠目結舌(悲情的人,上天總不會讓他有好日子過的)。正始十年(公元249年),蟄伏已久的老狐狸司馬懿看到時機成熟,終於動手了。他趁皇帝曹芳和曹爽一起去祭拜明帝陵墓的時候,突然發動政變,控制了洛陽城,這也就是史稱的高平陵政變,政變的結果就是曹氏宗親,掌握著大權的曹爽被誅,司馬氏開始秉政。司馬懿為了剪除諸曹夏侯氏在各地的勢力,決定先奪去時任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的夏侯玄的軍權,夏侯玄是夏侯霸的侄子,可以說是夏侯家後起的英才之一,也是諸曹夏侯氏中握有重兵的關鍵人物。也許是夏侯玄深知自己沒有與老奸巨滑的司馬懿相抗衡的本領,所以,準備決定接受司馬懿的徵召,返回洛陽。而屢受曹爽恩惠及提拔的夏侯霸也覺察到司馬懿的意圖,和周遭形勢的不利,深知侄子夏侯玄這次返回洛陽恐怕是兇多吉少,而自己即使繼續待在魏蜀前線也難免會遭毒手。於是,夏侯霸特地與侄子夏侯玄商議是否逃離魏國,共赴蜀漢以避此難,想不到夏侯霸的好意,卻碰了一鼻子灰,夏侯玄毅然的跟其叔夏侯霸說「吾豈苟存自客於寇虜乎?」揮了揮衣袖就返回了京師洛陽。夏侯玄離開後素來與夏侯霸不睦的雍州刺史郭淮接任了夏侯玄的職務,夏侯霸更加驚恐與害怕,認為司馬氏要整他的日子恐怕也不遠了。於是想來想去還是決定奔赴蜀漢。當時形勢的急促根本就不可能象演義中為突出夏侯霸所寫的那樣帶兵反出魏國,夏侯霸最多帶一些親信急急忙忙的逃離了魏國,一路上這個狼狽不堪令人都為其感到可憐(沒辦法誰叫他是悲情男子呢),夏侯霸放者大道不敢走,偏選了陰平小道那種鬼都不會去的道路,在曲折坎坷的山麓裡還迷失了道路,更加十分「幸運」的走進了一個沒有出路的谷裡,糧食吃完後,連馬都只好殺了充飢,徒步後腳都跛了,一瘸一拐的躺在光石頭上休息,央求路人告訴他赴蜀漢的去路,都沒人告訴他。這個衰啊!如果不是蜀後主劉禪得知他逃離魏國,奔赴蜀漢的消息後,特地派人到接他的話,這麼一位大將軍的人生路,恐怕就要在荒山野嶺中結束了。
也許有人會問夏侯霸為何會投奔與其有殺父之仇的蜀漢而不是東吳,其實各中奧妙也不難解釋,一則,夏侯霸身在魏蜀前線,不可能孤身穿越大半個魏國而去投奔東吳,二則,說白了夏侯霸與蜀漢劉氏還有親屬關係,不投蜀漢投誰去。因為夏侯霸有一族妹,在建安五年的時候出外撿柴的時候被張飛所擄掠,後成為其妻子,所生兩女後都成為蜀後主劉禪的皇后,而夏侯霸其父夏侯淵陣亡於漢中的時候就是這位族妹替其收得屍,有個好妹妹就是好,在落魄的時候也有個歸宿。望著一副狼狽相的夏侯霸,蜀後主也算是善解人意了,握著夏侯霸的手耐心的跟他講,你的父親是死於戰爭中,並非是我先人手刃,還指著自己的兒子說,快來叫叔公,並對夏侯霸厚封爵位,總算安撫了落魄的夏侯霸。夏侯霸自己算是逃出來了,可他侄子夏侯玄也最終沒能逃出司馬氏的毒手,自己的兒子也被流放到了邊遠的樂浪郡,夏侯父子從此天各一方,老死也不得相見。而在魏國的親屬或失勢流離或家破人亡,只剩一戶姻親在魏國得以續存,那還是同樣跟司馬家有親屬關係的羊祜家,這個慘啊。
不過來到蜀漢的夏侯霸在其人生晚年也算是找到了新的歸宿。做為一個從敵國內部投奔過來的高級將領,蜀漢政權從夏侯霸這兒也得知了一些重要的情報。一次姜維詢問夏侯霸,司馬懿秉政後,是不是會出兵來攻打蜀漢,夏侯霸告訴姜維司馬氏剛剛掌握政權,暫時還不會對外出兵,但是魏國朝中有一個年輕的將領名叫鍾會,日後恐怕是吳蜀兩國的大患。即使這樣,蜀國的將領也未必十分信任這個降將夏侯霸。一次,時任蜀國車騎將軍的夏侯霸想與慷慨壯烈、美名在外的蜀蕩寇將軍張嶷交個朋友,於是對張嶷說:「雖與足下疏闊,然託心如舊,宜明此意。」可張嶷卻說:「僕未知子,子未知我,大道在彼,何雲託心乎!原三年之後徐陳斯言。」又一次碰了一鼻子灰,此時連交個朋友都不得,真是沒面子啊!不過夏侯霸的地位在蜀漢還是得到不斷提升,也勉強算是他糟糕的人生際遇所做出的一點小小補償吧。蜀漢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魏國秉政的司馬師病亡,蜀漢姜維藉機,與督車騎將軍夏侯霸、徵西大將軍張翼等數萬人分兵三路北伐魏國,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魏國死者數萬人。這也是史載夏侯霸的最後一次登場。其後,夏侯霸恐怕是老死在蜀漢,並成為蜀漢為數不多的得到諡的臣子。老死在異國也算是夏侯霸人生最好的詮釋。
講述了悲情之人——夏侯仲權的一生,有個小問題是所要探究的,也就是夏侯霸的年齡問題,有一個比較參數就是其族妹十三四歲時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被張飛擄掠,那麼同一輩又是兄長的夏侯霸豈不是要在公元186年以前出生,即使古人以虛歲記之,夏侯霸也不會晚於公元190年後出生。那麼在其父死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時候,夏侯霸已經是三十出頭,而他第一次上戰場的魏青龍二年(公元234年)已經是四十多歲,也真算的上是大氣晚成。而他投奔蜀漢的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難怪其後沒多少年就在蜀漢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後銷聲匿跡。壽終正寢也是人之常情嗎?而演義中那個年青的夏侯霸恐怕是不符史實。當然,這也是偶隨便猜猜,不做數的。
本文選自網絡,侵刪
梁山好漢中死得最慘的一個英雄,生前難逢敵手,最後卻被活刮斬首
曹操因聽信一小人錯殺一武將,勇武比關羽,張遼猛多了!
為何孫權寧願自毀基業,也非要「幹掉」陸遜?只怪陸遜自己作死
元朝第一將:敗朱元璋等48將,常遇春也不敵,卻被他一劍削三首
宋江的陣亡名單,揭開林衝之死,病死是假金蟬脫殼是真?
李逵老娘不幸被老虎啃噬,為何李逵悲痛,梁山好漢卻紛紛大笑?
他水滸戰力最強,可秒殺林衝,宋江若重用他,可改寫梁山覆滅悲劇
《三國演義》中除了關羽,當時在場的人還有誰可斬華雄?
他被曹操視為草包,但關羽未能守住的荊州,他一個人守了19年
霍去病經常毆打士兵,絲毫不體恤將士的辛苦,為啥士兵不譁變?
北魏滅亡時有多慘? 太后和七位皇帝被殺, 兩千王侯公卿被集體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