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鏗鏘三國談】司馬懿發動政變時,手握重兵的夏侯霸為何不反抗,而是選擇西降蜀漢?

2021-02-23 熱血三國頁遊

魏明帝曹叡去世後,命太傅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為託孤大臣,兩人共同輔助太子曹芳執掌朝政,但曹爽為保曹氏江山,刻意排擠司馬懿。

司馬懿自知現在的實力還不能與曹爽爭鋒,所以他一直在避其鋒芒,籠絡朝臣人心,等待有朝一日可以反擊曹爽。而曹爽經過幾次三番的試探之後,也被司馬懿所製造的假象所迷惑,覺得司馬懿已經無力反抗了,放心的帶著少量軍隊和皇帝曹芳離開洛陽,去高平陵祭祖。

就等著這個機會的司馬懿果斷髮動政變,帶領三千死士闖進皇宮挾持郭太后,逼迫郭太后下詔書罷黜曹爽兄弟的職務,然後又派兒子司馬昭帶兵佔據洛陽城。司馬懿料定曹爽得知這個消息後,不敢反抗只能束手就擒,結果曹爽果然沒有讓司馬懿失望。

曹爽最終向司馬懿投降,在不費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司馬懿就成功竊取了魏國大權,可恨曹爽身為大將軍,執掌魏國天下兵馬的大權,竟然會懦弱到如斯田地。曹氏宗親遍布全國,曹爽手上又有天子在手,只要他振臂一呼,司馬懿必定窮途末路,憑藉一個小小的洛陽城根本不可能抵抗得住。

其實曹爽本來可以向一個人求援的,那就是鎮守涼州,抵禦蜀國的曹氏宗親夏侯霸,魏國的雍州、涼州皆歸夏侯霸的堂侄夏侯玄所掌管,魏國在這兩個州集結了數十萬的兵馬。只要曹爽向他們求援,讓他們領兵前來勤王,試問司馬懿拿什麼抵擋這數十萬大軍。

可就算曹爽不向夏侯霸求援,按理說夏侯霸看見魏國有難,他身為曹氏宗親,不應該袖手旁觀才對的,可為什麼他最後沒有選擇起兵反抗司馬懿,而是選擇南逃投降蜀國呢?

翻閱史料的話可以看見一點端倪,一是司馬懿太善於收買人心了,可以說當時他發動政變是普天同慶的事情,司馬懿在洛陽城基本沒有遇到任何大臣的抵抗。甚至於有很多大臣反過來幫助司馬懿,幫忙跑去勸說曹爽,勸他做一個富家翁,把朝政大權交還給太傅司馬懿。

加上司馬懿信誓旦旦的對著洛水發誓,絕不秋後算帳,還有一大票魏國的宗親顯貴做司馬懿的擔保人,這才讓曹爽甘心放棄抵抗,自求平安度過一生。此時的魏國朝野上下都覺得司馬懿就是魏國的救世主,他就是魏國的周公、霍光,由他來帶領魏國只會讓魏國更好。

這其中也包括了夏侯霸,畢竟司馬懿偽裝的太好了,讓世人都相信了他的假仁假義,至於後來司馬懿撕下假面具藉口曹爽謀反,而誅殺了曹爽三族的時候,雖說朝臣們雖然都傻眼了,可此時大局已定,再無力反抗司馬懿。

夏侯霸就算在司馬懿剛剛發動政變時有意舉兵反抗,可沒有曹爽的旨意,也是師出無名使自己落得個叛臣賊子的罪名,等到後面司馬懿成功控制大局時,夏侯霸已經無力回天了。司馬懿用雍州刺史郭淮取代了夏侯霸侄子夏侯玄的徵西將軍職位,把夏侯玄調回京城監視起來。

而夏侯霸素來與郭淮不和,夏侯霸感到恐懼害怕司馬懿下一個目標就是自己,但自己又無能為力,無奈之下只好選擇逃到蜀國,遠離是非之地。

可惜了曹操祖孫三代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竟然就這樣拱手相讓給了司馬一氏,不知道曹操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相關焦點

  • 夏侯霸為何投靠蜀漢,是他忘記殺父之仇了嗎?
    但是這樣一位曹魏核心將領,和蜀漢還有殺父之仇,為何會做出背叛魏國,投降蜀漢的事情呢?要弄清楚夏侯霸為啥投蜀,故事要從建安五年開始說起。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攻破下邳俘虜關羽,和袁紹官渡大戰的這一年,其實對於沒多少戲份的張飛來說,倒是完成了人生當中的一件大事:娶妻!
  • 曹操宗親夏侯霸叛魏降蜀的難言之隱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魏國的隴西、南安、金城、西平等地的羌人首領餓何、燒戈、伐同、蛾遮塞等相繼反叛,攻城圍邑,又引來蜀漢姜維的北侵,涼州知名的胡王治無戴也呼應反叛。此時討蜀護軍夏侯霸正好屯軍於為翅,而與夏侯霸不睦的郭淮藉機讓夏侯霸做擋箭牌,去抵擋蜀漢姜維的進攻,姜維也恰如郭淮所願的率軍猛攻為翅的夏侯霸所部。後總算郭淮還有些良心,率部南下接應夏侯霸,趕走了北侵的姜維。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時,曹爽為何束手就擒?
    ,那麼當時權極人臣的曹爽為何沒有起兵反抗而是選擇了投降束手就擒呢?一起來看看不沉的經遠對此進行的分析,你會有不一樣的認識。首先要糾正問題裡一個錯誤,高平陵之變時曹爽身邊沒多少部隊,他選擇投降除了比較懦弱外,最重要的是沒有什麼勝利的希望。曹叡臨死前任命曹爽和司馬懿為顧命大臣,輔佐曹芳。然而司馬懿卻遭到曹爽排擠,最後司馬懿趁曹爽和曹芳出城去高平陵掃墓的機會發動政變,控制京都,以曹爽投降被殺告終。
  • 夏侯霸:三國後期苦命一生的悲情男子
    司馬懿為了剪除諸曹夏侯氏在各地的勢力,決定先奪去時任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的夏侯玄的軍權,夏侯玄是夏侯霸的侄子,可以說是夏侯家後起的英才之一,也是諸曹夏侯氏中握有重兵的關鍵人物。也許是夏侯玄深知自己沒有與老奸巨滑的司馬懿相抗衡的本領,所以,準備決定接受司馬懿的徵召,返回洛陽。
  • 走投無路,曹魏宗親夏侯霸為何拋下殺父之仇投降蜀漢?
    父之讎(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讎,不反兵;交遊之讎,不同國。 從古至今,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為什麼三國時期夏侯家族夏侯霸會不顧這血海深仇投降蜀漢?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沒有錯。後主劉禪又是憑藉什麼使得這位曹魏宗親放下芥蒂,效忠蜀漢呢?劉禪真的是人們口中那個扶不起的阿鬥嗎?
  • 夏侯霸為夏侯惇的兒子,作為曹操大將,為何投奔劉備的蜀漢陣營?
    作為和曹魏宗室關係密切的一位將領,夏侯霸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猛將夏侯淵;他的姨夫則是褒貶夾雜、爭議極大的一代梟雄曹操。夏侯霸的人生歷經坎坷,儘管身為名將、曹操外甥而取得了顯赫的地位,但他也因此受到了逐漸掌權的司馬家的排斥。曹爽被司馬懿殺死後,擔心自身難保的夏侯霸不得不背叛家國,投奔蜀漢。在曹魏,他受封右將軍、討蜀護軍。到了蜀漢,他又被姜維器重,擔任車騎將軍。
  • 三國後期,夏侯霸為何歸降西蜀?原因很簡單
    這還是源於司馬懿的高平陵政變,殺曹爽專國政,此後曹魏政局產生一系列變化,讓當時處境尷尬的夏侯霸感受到危機。
  • 司馬懿謀奪曹魏江山時,夏侯玄明明手握重權,為什麼不奮起反抗?
    司馬家族其實是魏國時代一個龐大的體系,遠遠不止在書中體現的幾個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而已。司馬家族最開始的時候是作為曹操的幕僚行事,幫助曹操打敗兩個國家。不過在曹操死後,司馬家族的勢力急劇膨脹,最後發動高平陵政變。許多人都喜歡看三國時代的歷史,而且很多人都會因為其中的一些人物的行為和感概紛紛。不過,很少人會注意到,三國之後,曹家得勢又失勢的過程,司馬家族奪權的過程。
  • 司馬懿政變殺曹爽奪權,曹氏宗親為什麼不反抗?
    曹操的父親曹嵩本是夏侯氏家的子弟,過繼給中常侍曹騰為子。給太監當兒子可不是什麼好名聲的事兒,司馬懿就因此鄙視曹操的出身。從血緣上來說,曹魏政權中姓夏侯的也都是曹操的親戚,比如夏侯惇、夏侯淵、夏侯霸等等。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控制少帝曹芳時,無論是曹氏還是夏侯氏,似乎都沒有反抗,這是為什麼呢?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 為何夏侯玄有能力卻不反抗, 最後丟掉性命
    或許有人說夏侯玄實在是太可惜了,要是當時的夏侯玄還繼續反抗,估計也是有機會贏的。畢竟他是有能力的,只不過自己的做法也最終讓自己性命難保。緣故原由有三個:一是夏侯玄與司馬懿本身的關係就不是那麼好,就算是當時夏侯玄提出了一些策略,司馬懿也只是在表面上點頭,感覺還不錯,但是他的心裡卻不是這麼想的,畢竟他也是一個善於權計的人,他這樣做也只不過是因為嫉妒,為了阻止這些策略可以順利實施,司馬懿也是動了腦筋的。因此,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夏侯玄或多或少的也恨司馬懿,所以說反抗也是很正常了。
  • 李嚴手握重兵,為何將軍權拱手讓人,最後還被諸葛亮趕回老家
    然而事實證明,李嚴的表現並不給力,他雖然手握重兵,卻從來沒能真正的參與朝廷的政治,軍權也被諸葛亮一點點奪走了,最後還被諸葛亮趕回了老家。那麼手握重兵的李嚴,為何會將軍權拱手讓人,還會被趕回老家呢?李嚴名義上統帥天下兵馬,可是他實際地位不高,又不是元老級將領。像趙雲和魏延這些老將,不可能會聽李嚴的領導。
  • 諸葛亮離世後,司馬懿為何不攻打蜀漢,司馬昭告訴你原因
    但隨著諸葛亮的離世,意味著兩人的比試從此結束,而司馬懿從此也不再過問蜀漢事物,甚至讓人覺得他失去了鬥志。但其實裡面的深層原因,只有司馬昭能懂。 在司馬昭看來,司馬懿不趁著諸葛亮病逝之後攻打蜀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點是司馬懿擔心功高震主會給家族帶來災難。
  • 諸葛亮北伐時,司馬懿為何守而不攻?四川發現一蜀漢遺址揭開秘密
    根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與司馬懿一共有過三次交手,但司馬懿儘管手握重兵,卻總體守而不攻。
  • 此人曹魏死忠,受司馬懿賞識,被曹爽重用,為何司馬師將之誅殺?
    近期熱播的影視劇《虎嘯龍吟》中,司馬懿和曹爽之間的權力鬥爭想必給大伙兒留下了挺深刻的印象吧,除此之外,不知道大伙兒是否對夏侯玄這個人物很好奇呢
  • 【鏗鏘三國談】被曹操一家忌憚的司馬懿,曹睿託孤為何還要找他?
    因為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奸佞權臣的形象被最終定格 可如果回首他之前的生命歷程,高平陵之前的他矜矜業業,文成武功樣樣不落,侍奉曹操、曹丕、曹睿三朝老臣幾乎無可挑剔。
  • 在魏國德高望重的司馬懿,為何要等到曹叡死後,才發動政變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司馬懿發動政變時,已經70多歲了,而且已經輔佐曹氏家族的三代皇帝了,可以說他在魏國可以說是德高望重。但他為什麼不在曹叡當皇帝的時候發動政變了,為何一定要等到曹芳當皇帝而且年齡這麼大的時候才發動呢?
  • 與諸葛亮難分伯仲的司馬懿,歷史形象為何截然不同?
    早在蜀漢建國之初,魏人已不把蜀漢放在眼裡,當關羽被殺之後,曹魏舉行過一次廷議,討論劉備是否會出兵,討伐東吳,「眾議鹹云:『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在曹魏臣僚的心目中,蜀乃是個小國,名將只有關羽一人。關羽一死,蜀漢就沒有力量對外用兵了。電視劇《三國演義》劇照。劉備死後,魏人更不把蜀國放在心上,魏將重兵調至東線淮南、揚州一帶,防範東吳。
  • 三國冷知識,諸葛亮司馬懿是兒女親家,三國就是一群親戚打架
    先從史籍《魏略》中開始說起,在這本著作中,記載了這樣一句話:「建安五年,時霸從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採,為張飛所得。飛知其為良家女,遂以為妻。」建安五年的時候,夏侯霸的堂妹十三四歲,在出去採摘期間被張飛得到,之後張飛就將夏侯霸的女子娶為妻。從這裡開始,三國時期的兒女親家就開始了,還沒完沒了。
  • 他們又為何沒能阻止司馬懿的一家獨大?
    曹操是留下了一筆優秀人才遺產來輔助曹丕的,這些人才並不是像很多人說的用以對付司馬懿。他們真正的作用,就是協助曹丕治國,因為這些人才中就包含著司馬懿。至於在三十年之後,年近70歲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只是曹魏政局變化所導致而已。那讓我們看看,曹操在死後給曹丕留下了哪些優質人才,而這些人才為何又無法在30年後阻止司馬懿的政變行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