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國德高望重的司馬懿,為何要等到曹叡死後,才發動政變

2020-12-20 貓眼影視趣談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司馬懿發動政變時,已經70多歲了,而且已經輔佐曹氏家族的三代皇帝了,可以說他在魏國可以說是德高望重。但他為什麼不在曹叡當皇帝的時候發動政變了,為何一定要等到曹芳當皇帝而且年齡這麼大的時候才發動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曹叡能力很強。在曹操未死之前,覺得司馬懿的能力很強,但城府特別深,如果把控不住有可能就會反叛。但曹操這個人雖然多疑,但也能利用人才。所以他就給司馬懿很多的機會,讓司馬懿參與很多的決策,但是他不允許司馬懿染指兵權,只能當個文臣。司馬懿也知道曹操在懷疑他所以一直在忍。曹操去世後也一直囑咐曹丕要重點防著司馬懿,曹丕是沒有曹操的雄才大略,但還有很多的能臣在輔佐他,所以司馬懿也不敢反叛。

魏文帝曹叡接了皇權後,魏國沒有能夠帶兵打仗的將領,而魏國周邊正處在混亂之中,需要能夠帶兵打仗的將領,沒有辦法之後,魏文帝曹睿就只能重用司馬懿。但在這個過程之中,魏文帝同時也在重用曹休和曹真,讓他們也在掌握了一部分的兵權,這樣就可以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

但是魏文帝曹叡同時也害怕這三個人的控制兵權後逐漸架空了他,所以以當時魏國周邊經常發動戰爭而經常調動了他們這三個的位置,讓他們沒有辦法培養自己的勢力,就算能培養起來也是屈指可數的,對魏文帝沒有絲毫的影響。

後來隨著曹真和曹爽的去世,司馬懿的權利也遭到了魏文帝的消弱,所以當時司馬懿想要反叛是不太可能,因為他沒有這一個環境,也就是這樣魏文帝曹叡才敢把他交給曹芳作為輔佐大臣。這樣還不太放心他,所以還用曹爽作為輔助大臣來制衡他。

曹爽作為輔佐大臣提供了機會。曹爽的父親是曹休,而曹休是曹操的領養的孩子,所以說曹爽跟曹氏家族沒有半點血緣關係。但是他作為輔佐大臣之後,擔心權利被別人奪去了,所以他不但把司馬懿的大部分權利給剝奪了,還控制了作為皇帝的曹芳,並且還把皇太后給軟禁了,然後又把曹氏家族的人,逐漸排出核心權利之外。

不但是這樣,曹爽還在魏國的重要崗位,安排自己的人,其餘的人被排出之外。因為他這樣會讓當時各個集團的利益受到損害,讓和個利益集團的人對他特別不滿,也為司馬懿反叛創造了條件。

司馬懿沒有退路。司馬懿知道,雖然曹爽讓他升職,但其實是明升暗降,沒有了實權。如果往後權利再被曹爽吞併,那自己就離死不遠了。所以再沒有退路的情況之下,司馬懿必須得做好背水一戰,成則生,敗則死。所以利用最後能控制城衛軍的權利,私下裡培養死士。最後在曹爽陪皇帝曹芳去祭拜魏明帝之時,發動政變,控制了曹爽的家眷,控制了皇城,再逼皇太后發布昭告:曹爽控制皇帝,反叛皇室。

從這幾方面來說,司馬懿政變成功雖說是他的能力原因,但也是當時有多先天的條件。

相關焦點

  • 司馬懿為什麼要等到七十歲才發動政變,他之前到底在怕什麼?
    公元249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高平陵政變,徹底改變了曹魏的高層政治格局。已經70歲高齡的司馬懿,趁著大將軍曹爽挾持皇帝曹芳,去給先帝曹叡掃墓的時候,悍然發動政變,徹底控制了曹魏高層大權。
  • 司馬懿為什麼等到曹睿死後才發動兵變?
    這個也是為什麼曹操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覺得不敢廢黜漢獻帝取而代之,必須要等到曹丕完成。這個也是為什麼東漢西漢許多外戚權臣權傾朝野,可以廢立皇帝,但是絕對不敢自己稱帝的原因,比如霍光,比如梁冀。但只要皇帝在外戚、宦官、豪門貴族之間縱橫開合,瞬間就將這些權臣打得萬劫不復。
  • 【鏗鏘三國談】司馬懿發動政變時,手握重兵的夏侯霸為何不反抗,而是選擇西降蜀漢?
    魏明帝曹叡去世後,命太傅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為託孤大臣,兩人共同輔助太子曹芳執掌朝政,但曹爽為保曹氏江山,刻意排擠司馬懿。司馬懿自知現在的實力還不能與曹爽爭鋒,所以他一直在避其鋒芒,籠絡朝臣人心,等待有朝一日可以反擊曹爽。而曹爽經過幾次三番的試探之後,也被司馬懿所製造的假象所迷惑,覺得司馬懿已經無力反抗了,放心的帶著少量軍隊和皇帝曹芳離開洛陽,去高平陵祭祖。
  • 三國殺:曹叡和神司馬懿的技能竟有如此關聯?揭秘那段前塵往事
    殺友們,在三國殺中,曹叡和神司馬懿的技能關聯,在我看來,是遊戲中最巧妙又最隱晦,歷史契合最好的之一 。司馬懿:晉宣帝,享年73歲,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與曹真等輔佐曹叡,又與曹爽輔佐曹芳(魏國第三任皇帝),後詐病賺曹爽,率三千死士發動高平陵政變奪得大魏實權,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
  • 司馬懿熬死曹氏三代人,為啥要等到70歲才造反?他的擔心不無道理
    孔子認為一個人活到了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但卻不越出規矩;然而司馬懿活到了70歲卻發動了高平陵之變,起兵造反謀奪了曹氏的政權。當然,司馬懿不是聖人,他的兒子司馬昭早就有了異心,那司馬懿又為啥要等到熬死曹氏三代人才造反?他在擔心什麼?
  • 司馬懿絕頂聰明,為什麼曹叡死後才謀權篡位?難不成他害怕曹叡?
    這是誰都沒有料到的結果,那麼作為晉朝奠基者司馬懿聰明絕頂,為什麼要在曹叡死後才有小動作?開始謀權篡位的大計呢?難道司馬懿害怕曹叡嗎? 這首先要說到曹操,曹操最心愛的謀士是郭嘉。郭嘉也被人稱為是三國最厲害的謀士,可惜的是郭嘉英年早逝,不然天下早歸曹魏所有。郭嘉死後,司馬懿出山。
  • 曹操死了30年,司馬懿才敢造反,難道真是怕他?原因只有一個
    ,在歷史上,人們也往往喜歡用「鷹眼狼顧」、「老謀深算」來評價他,然而對於司馬懿而言,他最害怕的卻是曹操,220年曹操去世,而一直到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造反奪權。此時距離曹操死去,已經過了30年的時間,司馬懿等到現在,跟曹操之後的曹丕、曹叡都是明君有一定的關係,但是也出於對曹操的忌憚,30年候才敢造反,司馬懿為何那麼懼怕曹操呢?實際上,司馬懿早在年輕的時候,就曾經玩過一套小把戲,結果被曹操拆穿。
  • 假如魏明帝曹叡多活30年,能否統一天下?「司馬篡魏」還會出現嗎
    在三國時代,原本實力最強,最有可能統一的曹魏,結果卻在249年的高平陵政變中,大權被司馬懿篡奪,從而成為三國中實際滅亡最早的一國。又掙扎了10多年,終於是司馬炎篡魏,正式結束三國。而魏國被司馬氏所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諸多原因中,皇帝曹丕和曹叡連續兩代短命,則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如果不是兩代皇帝都短命,那麼即使其他的弊端都存在,至少司馬懿是不會有篡權機會的。歷史上,司馬懿生於179年,曹丕生於187年,曹叡生於204年,司馬懿比曹丕大8歲,比曹叡大20多歲。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時,曹爽為何束手就擒?
    ,那麼當時權極人臣的曹爽為何沒有起兵反抗而是選擇了投降束手就擒呢?首先要糾正問題裡一個錯誤,高平陵之變時曹爽身邊沒多少部隊,他選擇投降除了比較懦弱外,最重要的是沒有什麼勝利的希望。曹叡臨死前任命曹爽和司馬懿為顧命大臣,輔佐曹芳。然而司馬懿卻遭到曹爽排擠,最後司馬懿趁曹爽和曹芳出城去高平陵掃墓的機會發動政變,控制京都,以曹爽投降被殺告終。
  • 《三國演義》中曹操早就懷疑司馬懿,為什麼不提前幹掉他?
    很多人都不禁產生疑惑,老奸巨猾的曹操為何沒能提早察覺到司馬懿的異心呢?這要從改變魏國局勢的「高平陵事件」講起,這件事發生於249年,從此之後司馬懿幾乎掌控魏國的朝局,是三國歷史中最重要轉折點。而曹操死於220年,與高平陵事件相隔近30年。所以即使曹操再深謀遠慮,也很難預料到自己死後30年的事情。曹操雖然生性多疑,但他並沒有除掉司馬懿的理由。
  • 司馬懿為何能篡奪曹魏大權?因為曹丕、曹叡都犯了一個錯誤!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國皇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均從行。司馬懿乘機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當時,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屯司馬門,控制都城洛陽。作為執掌曹魏大權多年的重臣,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完成了對曹爽的致命一擊。
  • 魏明帝曹叡登基時才20來歲,根基不穩,司馬懿為何不敢趁機篡位
    曹丕公元220年登基,六年之後就撒手人寰,時年才39歲,只比曹操晚死了6年。他兒子曹叡226年登基,13年後去世,死時才36歲,比他爸爸還要短命,皇帝又換成了兒子曹芳。換而言之,從220年到239年,不到二十年時間內,曹魏就經歷了4次皇權交接,這種頻繁的核心統治層的巨大變動,給魏國的發展帶來很大隱患。
  • 司馬懿是怎樣發動高平陵事變,誅殺曹爽,篡奪曹魏軍政大權的?
    曹爽曹爽排擠,「升」任徒有虛名的太傅後,不甘心被邊緣化,於正始十年(公元249年),趁曹爽陪同曹芳至洛陽南拜謁魏明帝高平陵之際,在洛陽發動政變,控制京城,誅殺曹爽,篡奪曹魏軍政大權魏明帝曹叡景初三年(公元239年)病逝,遺詔由八歲的皇太子曹芳繼位,這就是魏少帝,並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輔政。雖然司馬懿成了輔政大臣,但有曹氏家族大將軍曹爽及其兄親
  • 司馬懿是怎麼輸給曹爽的?
    可是隨著諸葛亮的北伐和曹魏最後一個幹才曹真的病死,司馬懿一躍成為魏國軍中第一人。這種情況已經嚴重威脅到了魏國的根本,在曹叡在世時他能掌控住,依然對司馬懿寵信有加。當他感覺自己身體已經不行後,這種情況就必須改變。因此曹叡派司馬懿攻打公孫淵,徹底解決遼東問題,而且還不派副將,讓司馬懿有專制之權,這在曹魏的歷史上是破天荒頭一回。
  • 司馬懿為何能奪取曹魏政權?都是曹丕和曹叡惹的禍
    之前的三位分別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曹芳當時繼位時,周歲七歲。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曹芳周歲只有十七歲。在皇位世襲的體制下,會產生這樣一種現象:開國皇帝往往是在殘酷的政治、軍事鬥爭中磨練出來的,再往後傳,其總體能力一般會呈現下降的趨勢。比如唐朝的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能力沒得說。但是到了第三代唐高宗李治,就比前代差遠了。
  • 曹操死後有幾人鎮得住司馬懿?除了曹丕和曹叡,至少還有五個人
    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一舉攫取了曹魏大權,自此曹魏幾代人的努力最終都為司馬懿做了嫁衣,可是曹魏勵精圖治數十年,在曹操死後難道就無人可以制衡司馬懿了嗎
  • 為什麼司馬懿在曹睿死後才發動兵變?得知真相之後令人驚嘆
    司馬懿的篡位簡單來說就是活著、等機會。這也是他的成功之處。在曹睿時期,司馬懿就已經有了十萬兵權,有跟曹家一戰之力,但司馬懿一直等到曹睿死後才發動的兵變,這是為何呢?曹睿在位時,曹休和曹真病危,曹睿依舊抵擋住了蜀國的一波又一波進攻,甚至還平定了公孫淵的叛亂,所以就算司馬懿有再多兵權,也不敢貿然發動兵變,曹睿絕非一般人,司馬懿的兵變只許勝不許敗,所以沒有絕對的把握,司馬懿是不會貿然叛變的。
  • 他們又為何沒能阻止司馬懿的一家獨大?
    曹操是留下了一筆優秀人才遺產來輔助曹丕的,這些人才並不是像很多人說的用以對付司馬懿。他們真正的作用,就是協助曹丕治國,因為這些人才中就包含著司馬懿。至於在三十年之後,年近70歲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只是曹魏政局變化所導致而已。那讓我們看看,曹操在死後給曹丕留下了哪些優質人才,而這些人才為何又無法在30年後阻止司馬懿的政變行動呢?
  • 鷹顧狼視的狠角色司馬懿,為何如此懼怕毛頭小子曹叡?
    既然《晉書》藉此說明司馬懿早有帝王之志,他為何不趁著曹丕新喪,曹叡年幼之時獨攬朝政,而非要等到曹叡去世十年之後才動手?《晉書.宣帝紀》中對司馬懿的塑造非常之正面,用現代話說,司馬懿如同「能力超強的白蓮花」,他年少之時才名遠播,他在任何時候都不會犯錯,他能戰勝任何對手。
  • 司馬懿立遺囑,禁止子孫掃墓,過了1769年才發現真是老奸巨猾
    三國時代,司馬懿作為魏國後期首屈一指的軍師,向西遏制蜀漢的擴張,向東打壓孫權,輔佐文帝曹丕,明帝曹叡,勞苦功高,說他是魏國的頂級智謀一點也不為過。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司馬懿早些年聰慧機警,自持有才,忠於漢室,曾經拒絕了曹操的任命(他認為曹操是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