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司馬懿作為魏國後期首屈一指的軍師,向西遏制蜀漢的擴張,向東打壓孫權,輔佐文帝曹丕,明帝曹叡,勞苦功高,說他是魏國的頂級智謀一點也不為過。
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司馬懿早些年聰慧機警,自持有才,忠於漢室,曾經拒絕了曹操的任命(他認為曹操是奸人)。
後來想明白了,覺得漢室衰落不可避免,又碰到曹操盛情難卻,就答應在曹操手下當官,曹操死後又支持曹丕稱帝,並贏得文帝、明帝兩位皇帝的信任,明帝駕崩前成為託孤大臣,與大將軍曹爽一同輔政。
曹爽打壓司馬懿,司馬懿就假裝隱退,暫時的以退為進,就這樣隱退了好幾年後,乘著大將軍曹爽和小皇帝曹芳外出祭祖,在深宮中挾持郭太后,發動「高平陵之變」。
他的對手,大將軍曹爽,內有皇帝,外有精兵,本身司馬懿發動政變這就是一個風險係數很高的一個行動,曹爽身邊也不是沒有智謀之士。
但他們給曹爽提的建議都被曹爽否決了,那個時機,就算是一頭豬也會掙扎一下,但曹爽沒有,他相信了司馬懿說的話「交出兵權,容你性命富貴」,於是司馬懿僥倖控制政權,開始欺負皇帝太后孤兒寡母。
司馬家的奪權,玩脫了,這使得古代禪讓的合法性和神聖性蕩然無存,徹底壞了規定,自晉代以後,權臣想篡位,殺掉皇帝編個瞎話就能上位了。
尤其是宋武帝劉裕,懶得搞禪位,直接把司馬家的皇帝毒死,自己登基為帝。這段歷史以至於晉室衣冠南渡,王導給晉元帝司馬睿講起這段歷史時,元帝羞憤的抬不起頭,並說:
「如公言,晉祚安得長久?」
司馬懿的品性,曹操不可能不清楚,早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司馬懿加入曹操的陣營時,曹操機已經察覺出他的異相了,雖然司馬懿有才,曹操也是一邊用一邊提防。
此後幾年,司馬懿雖然步步高升,對大魏表忠心,但也不能讓曹操完全打消疑慮,有次司馬懿來和曹操報告工作,完事後司馬懿正準備告辭,剛走了幾步後,曹操叫住了他。
司馬懿以為主公有話沒說完,就回了一頭,曹操看過後,深感不安,這是因為古人注重面相,司馬懿回頭時鷹視狼顧。
「狼顧者,謂回頭顧而身不轉,性狠,常懷殺人害物之心。」
曹操當天晚上就做了一個夢,夢到「三馬食槽」,使得他頭疼欲裂,第二天他就告訴曹丕「司馬懿必然不會甘心當一個大臣,他必定會幹預你的家事。」
後來果然靈驗,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匹馬真的把槽(曹)給食了。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違背諾言,當即滅了曹爽和他的親信三族,一般來講,滅族這件事情,嫁出去的女人是不會企及的,司馬懿竟然都給殺了,這讓當時負責說降曹爽的蔣濟和陳泰都很愧疚。
不久後二人就在極度的羞憤中去世了。
司馬懿自今大權在握,發號施令,但是魏國不是只有一個司馬懿,他的反對黨大有人在,持續了七年的淮南三叛,就是對司馬家最好的羞辱,司馬懿也在這次「平叛」中耗盡了最後一滴精力。
不久後重病纏身,臨死前,對兒子司馬師、司馬昭說:「我死後要不墳不樹,不要用什麼金銀財寶陪葬,以免被盜墓賊惦記,以後不要跟我合葬。」
不墳不樹是要避免在地面上留下印記,不像其他皇陵一樣,樹大招風,亡國後都免不了被毀(孫殿英盜清東陵)。
司馬懿的智慧就體現在這,他知道自己自從高平陵之變後獨攬大權,已經得罪了不少人,生前他們奈何不了自己,但自己死後局面怎樣卻是很難保證的。
所以司馬懿才說以上辦法來避免自己被掘墓暴屍,他的兒子們亦遵守他的遺囑,在首陽山封土後不再祭奠。也殺掉相關的墓道建設者,這一保密性,使得司馬懿墓至今也不為人知。
現距離司馬懿下葬已經過了1769年,就連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曹操墓已經被確認,但司馬懿墓仍然還是無跡可尋,這使得世人對司馬懿充滿好奇。
考古隊在尋找司馬懿墓連連碰壁後,不得不發出「司馬懿是個老奸巨猾」的感嘆。
我是史趣兩相和,專注於撰寫優質有趣的歷史文章,關注我不迷路,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