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是三國時期曹魏陣營裡的全程,為魏國稱霸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司馬懿字仲達,是當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司馬懿自幼聰明好學,因為漢室被曹氏控制,司馬懿曾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後來因為支持曹操稱帝獲得了曹操的信任。
在整個三國時期,除了諸葛亮外,最有存在感的軍師就是司馬懿了。而司馬懿本人也是非常長壽的,活到73歲的時候才去世。但是在去世司馬懿卻給子孫們立下了一個十分奇怪的規定,那就是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能去拜祭他。
原文是「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名器,後終者不得合葬。」
司馬懿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在省錢,司馬懿就在首陽山為自己建造了一座陵寢,既不封墓冢,也不建陵寢,身穿平時穿的衣服下葬,墓中也不留寶物,後來去世的遺孀也不準和自己合葬。
在當時做這種決定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因為古代講究生前風光,死後也要繁榮。古代很多王侯將相都會給自己大修陵墓,墓中常常放有奇珍異寶,國內很多的歷史也都是根據這些出土的文物和書籍發現的。
但司馬懿身為「宣皇」非但不打仗起鼓的修建陵墓,甚至連陪葬品都不要,這在當時簡直是不可相信的一件事情。
那麼司馬懿為什麼不要陪葬也不要大肆修建陵墓呢?難道是因為身性清廉?其實不是的。在《宋書·禮志》中有關於司馬懿陵墓的記載,「晉宣帝遺詔,子弟群官皆不得謁陵。於是景文遵旨」。其中晉宣帝指的就是司馬懿,其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皇帝。
其實司馬懿之所以不為自己大肆修建陵墓是因為司馬懿生前豎立的對頭太多了,而且也做過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情。比如說當年說服曹爽降服,司馬懿勸說曹爽投降,並承諾只要曹爽交出兵權並仍可保曹爽一生榮華富貴。但哪知道曹爽前手剛交了兵權,司馬懿後手就違背了諾言,不僅誅殺了曹爽三族,還同時滅了與曹爽交好的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恆範等人的滿門。光這一次,司馬懿就足足殺了有5000人。
司馬懿的殘暴和陰狠連他的後代都看不下去,當年東晉時期,在想王導對晉明帝說起了當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的故事,聽完後,晉明帝在龍床上悲哭「若如公所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正是因為司馬懿的仇人太多,所以司馬懿才特地交代自己的後代以後決不能去祭奠自己為自己掃墓,這樣就能防止自己的陵寢被仇人掘出來了。而事到如今1769年過去了,司馬懿的陵寢到現在居然還沒有被發現,相關的歷史記載也是少得可憐。後世有人認為司馬懿故意說自己的陵寢在首陽山,實際上根本就不在,所以無論別人怎麼找都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