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 為何夏侯玄有能力卻不反抗, 最後丟掉性命

2021-03-05 歷史小閒談

高平陵事變在中國歷史上市比較有名的事變,在這場事變之後,曹爽、曹羲兄弟被殺,曹魏宗室勢力一下子衰退了,司馬懿徹底掌握曹魏政權,同時這場事變也是夏侯玄改變命運的時刻。或許有人說夏侯玄實在是太可惜了,要是當時的夏侯玄還繼續反抗,估計也是有機會贏的。畢竟他是有能力的,只不過自己的做法也最終讓自己性命難保。

緣故原由有三個:一是夏侯玄與司馬懿本身的關係就不是那麼好,就算是當時夏侯玄提出了一些策略,司馬懿也只是在表面上點頭,感覺還不錯,但是他的心裡卻不是這麼想的,畢竟他也是一個善於權計的人,他這樣做也只不過是因為嫉妒,為了阻止這些策略可以順利實施,司馬懿也是動了腦筋的。因此,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夏侯玄或多或少的也恨司馬懿,所以說反抗也是很正常了。

二是夏侯玄和曹爽的兩人因為血緣的關係而一直很親近。曹爽的祖先就是姓夏侯,所以曹爽也一直很重視夏侯玄,給夏侯玄隨便安排一個職位也是輕輕鬆鬆的事情,甚至將兵權也交給了他,所以說夏侯玄想打贏的話也是很輕鬆的。明明給人看上去夏侯玄不僅有計謀,而且手握兵權,但為何在高平陵事變的時候,卻什麼也沒做。原因是什麼?

第一個是因為曹爽的緣故。曹爽在當時選擇的就不是反抗,而是投降。或許是夏侯玄看到這樣的情況實在是有些生氣,自我感覺就算反抗了估計也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第二個是對當時的國家看的很重要。畢竟司馬懿是派給了他任務的,要是他沒有聽話去做的話,就會讓人覺得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甚至也有些人也會說他叛國。為了大局考慮,他覺得自己不能夠背叛自己的國家,因此就在原地按兵不動。

第三個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夏侯玄一直是光明正大的做事。既然是正大光明,所以他就不會做出起兵造反的事情,這樣他會覺得自己會被人看不起的。但是他的沒有反抗,也造成了高平陵事變最後是司馬懿勝利了。這場事變以後,曹爽大將軍的職務被解除,不久因謀反之罪,在朝議後被族誅。而夏侯玄被派到長安擔任大鴻臚、太常這樣的閒職,這樣的職位還不如不坐,畢竟手上沒有實權。在之後司馬懿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司馬師又把他處死了且誅滅三代。這樣的解決挺悲慘的,害的親人們也跟著遭罪了。

小編覺得,夏侯玄之所以是這樣的結局,主要是因為他的坦蕩的內心造成的。他一直想做一個正人君子,不想做背叛國家的事情,就是他的性格換來了現在的解決,所以說,可悲或許就是他命裡註定的。大家怎麼看?

相關焦點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時,曹爽為何束手就擒?
    按:歷史有時總會跟人開個大大的玩笑,相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徵服四方何等的威風,可是其後代遇到了權臣司馬懿,卻落得個跟漢獻帝一樣的結局,而曹家丟年政權卻跟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有直接關係
  • 【鏗鏘三國談】司馬懿發動政變時,手握重兵的夏侯霸為何不反抗,而是選擇西降蜀漢?
    魏明帝曹叡去世後,命太傅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為託孤大臣,兩人共同輔助太子曹芳執掌朝政,但曹爽為保曹氏江山,刻意排擠司馬懿。司馬懿自知現在的實力還不能與曹爽爭鋒,所以他一直在避其鋒芒,籠絡朝臣人心,等待有朝一日可以反擊曹爽。而曹爽經過幾次三番的試探之後,也被司馬懿所製造的假象所迷惑,覺得司馬懿已經無力反抗了,放心的帶著少量軍隊和皇帝曹芳離開洛陽,去高平陵祭祖。
  • 曹魏大將軍曹爽實力有多強?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像賭命
    公元249年發生一件大事,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奠定日後司馬炎竄魏的基礎,但這次政變對他來說,是一次十分兇險的冒險,不但自己勢力和曹魏大將軍曹爽的勢力懸殊,就算主動發動攻勢,直到最後一刻才能取勝。怎說司馬懿是險中求勝?如果比對一下雙方的軍事力量,就可以知道他實在贏得僥倖。
  • 高平陵事變,為什麼嬴的是司馬懿
    司馬懿取勝之後,並沒有跟他向曹爽承諾的那樣,讓他繼續做官享受富貴,而是出爾反爾,將他和他所屬的利益團體一網打盡,直接消滅掉了曹魏宗室有實際權力的精英。在這之後,司馬懿繼續做自己的「魏臣」,但是此後局勢的發展,當時人已經能夠看清,北方中國將會是司馬家的。
  • 司馬懿是怎樣發動高平陵事變,誅殺曹爽,篡奪曹魏軍政大權的?
    「高平陵事變」,是魏少帝曹芳繼位時期,兩大輔政大臣之一曹爽曹爽排擠,「升」任徒有虛名的太傅後,不甘心被邊緣化,於正始十年(公元249年),趁曹爽陪同曹芳至洛陽南拜謁魏明帝高平陵之際,在洛陽發動政變,控制京城,誅殺曹爽,篡奪曹魏軍政大權
  • 司馬懿政變殺曹爽奪權,曹氏宗親為什麼不反抗?
    給太監當兒子可不是什麼好名聲的事兒,司馬懿就因此鄙視曹操的出身。從血緣上來說,曹魏政權中姓夏侯的也都是曹操的親戚,比如夏侯惇、夏侯淵、夏侯霸等等。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控制少帝曹芳時,無論是曹氏還是夏侯氏,似乎都沒有反抗,這是為什麼呢?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爽為何選擇投降,而不是奮起反抗
    公元239年,年僅35歲的魏明帝病重,臨死之前託孤於曹魏的社稷之臣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這兩個人在當時的地位可以說是落差很大,前者聲望很高,後者卻沒有什麼成就。就是這樣的組合,導致了魏明帝一生中最錯誤的決定,將重任交與這兩人,實際上兩人的能力差距決定了他們的所作所為。在交往過程中難免會有摩擦,這也就造成了後來決定命運的高平陵政變。
  • 司馬懿謀奪曹魏江山時,夏侯玄明明手握重權,為什麼不奮起反抗?
    司馬家族其實是魏國時代一個龐大的體系,遠遠不止在書中體現的幾個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而已。司馬家族最開始的時候是作為曹操的幕僚行事,幫助曹操打敗兩個國家。不過在曹操死後,司馬家族的勢力急劇膨脹,最後發動高平陵政變。在這次政變中,他們一次性肅清曹氏黨羽,開啟了司馬家族的魏晉時代。
  • 司馬懿僅用6000人發動高平陵之變,看似豪賭,實際早已推演上萬次
    司馬懿以古稀之年發動高平陵之變,之所以能夠成功,有三方面原因:其一,司馬懿籌謀多年,而曹爽放鬆了警惕。高平陵之變直接導致曹魏政權衰落,司馬家族崛起。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到底是被逼無奈,還是早有預謀呢?到底是胸有成竹,還是豪賭呢?
  •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為何沒有手足相殘之事?
    因為司馬懿被當權派曹爽打壓,需要低調裝病,只能暗中籌備司馬家的力量。負責這件事情的人選就是老大司馬師,司馬師表面上規規矩矩,但是暗中則避開朝廷耳目,培養了三千司馬家的死士。這麼龐大的隊伍,朝堂之上竟然無人知曉?最後這三千死士在高平陵事變中可以說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可見司馬師做事機密的程度。根據晉書記載:司馬懿在決定發起政變之前,只告訴了長子司馬師。
  • 【史學】高平陵事變
    魏明帝曹叡於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逝世,遺詔由年僅八歲的皇太子曹芳繼位,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輔政。曹爽排斥司馬懿,晉升司馬懿為太傅而奪去了他的實權。之後曹爽又任命弟弟曹羲和曹訓為中領軍及武衛將軍,從此曹爽控制了朝廷的運作,權傾朝野。司馬懿無法參與政令決策,為了等待時機,凝聚反擊力量,於正始八年(公元247年)藉故生病辭職以迴避曹爽。
  • 曹芳見識尚不如優伶,存亡關頭錯失最後反擊機會,曹魏亡得不冤
    高平陵事變後,司馬家族掏空了曹魏政權的內瓤,七歲即位的曹芳,形同傀儡。隨著年齡的增長,不甘受制於人的曹芳,於嘉平六年二月,聯合李豐、夏侯玄、張緝等人,企圖發動政變幹掉司馬師。結果計劃洩露,政變參與人被滅族。李豐政變失敗後,司馬師、司馬昭兄弟開始醞釀廢黜曹芳的計劃。
  •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屠戮曹氏宗族近5000餘人,此人為何坐視不管?
    在第三個階段,曹楷其實也是大部分時間冷眼旁觀,直到司馬懿決定要夷滅曹爽三族,曹楷才發現了事情的不對勁,只不過這個時候他已經沒有能力管了。高平陵之變本文將高平陵之變分為三個階段,發生前、發生時、發生後。在高平陵事變發生前,所有人都不知道司馬懿有此野心。大家都認為司馬懿認老服輸了,就這麼一直在家生病蝸居,了此殘生,畢竟司馬懿年紀也這麼大了,就這樣吧。而當時的魏國朝堂,其實是被曹爽霸佔了的,無論是宮內還是宮外,到處都是曹爽的親信。事實上,只要曹爽一直呆在洛陽,司馬懿就沒有機會。
  • 曹爽與司馬懿的十年明爭暗鬥,高平陵只是最後決戰
    如果在高平陵決戰前,曹爽要取得穩健的優勢作為前提,那很簡單,曹爽必須有自知之明,既認識到曹魏世家作大宗室凋零的意義,又意識到自己的能力限度,在這個前提之下,絕不能有野心窺測皇權和專權,而是老老實實當個周公,不但不能如歷史那樣
  • 曹爽若用桓範計策,司馬懿勝算幾何?高平陵之後的曹馬力量對比
    司馬懿真是個演技派雖然政變最後的結果以司馬懿完勝告終,然而歷史的既成卻不一定是歷史的必然。宋人葉適認為司馬懿發動此次政變實在是「披猖妄作之舉」,其實是很有見地的看法。筆者對此也深以為然,發動政變之初司馬懿就並沒有必勝的把握。
  • 《虎嘯龍吟》高平陵事變,曹爽有天子和兵權怎麼還投降?
    公元249年正月,司馬懿暴起發難,趁著曹爽等人去高平陵拜祭魏明帝,京城出現權力真空的短暫縫隙之時,以私養的三千死士發動政變,佔武庫,攻皇城,長驅直入司馬門
  • 為何曹操憤怒地殺了楊修,卻放過了發動高平陵之變的司馬懿?
    他認為曹操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曹操確實有這樣的想法,但同樣的,曹操並不想讓別人真的看出來,而楊修不知道的是,他這樣的行為讓曹操更厭惡他。 最後是雞肋事件。當時,曹操在戰爭焦灼的階段猶豫是放棄還是繼續的時候,把軍隊晚上通行的暗號叫做「雞肋」。但楊修從雞肋中知道曹操的猶豫,但是他認為曹操最終還是要撤退了,所以就讓軍隊開始收拾了。
  • 高平陵之變中,曹爽如果沒有選擇投降,而是以皇帝號令天下勤王勝算有多大?
    勝算極大,完全可以剿滅謀逆作亂的司馬懿父子。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主要靠的是其手上3000親兵。
  • 司馬家的黑心白蓮花,豈止司馬懿一個?司馬師更是又狠又渣
    司馬懿在高平陵事變以前,一直扮演著忠臣良將的形象。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獲得了哪些人的支持和幫助?
    由司馬懿和曹爽輔政。曹魏正始八年(247年),大將軍曹爽採納何晏、鄧颺、丁謐之計,軟禁郭太后於永寧宮,郭氏和曹芳告別時相對哭泣,曹爽自此篡奪了曹魏大權。當然,曹爽的這一行為,自然徹底得罪了郭太后,這促使郭太后倒向了司馬懿。嘉平元年(249年),太傅司馬懿以郭太后名義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掌控朝政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