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若用桓範計策,司馬懿勝算幾何?高平陵之後的曹馬力量對比

2021-02-23 一醉清風攬月

曹魏正始十年(249年),裝病在家的司馬懿終於等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執掌朝政的大將軍曹爽和魏帝曹芳一起出城拜謁高平陵,同行的還有曹羲、曹訓和曹彥等人。此時的洛陽,是前所未有的空虛。司馬懿和其弟司馬孚,其子司馬師、司馬昭,曹魏元老蔣濟、高柔和王觀,一起發動政變,佔據武庫,控制了洛陽城,並關閉城門,屯兵洛水浮橋。

司馬懿真是個演技派

雖然政變最後的結果以司馬懿完勝告終,然而歷史的既成卻不一定是歷史的必然。宋人葉適認為司馬懿發動此次政變實在是「披猖妄作之舉」,其實是很有見地的看法。筆者對此也深以為然,發動政變之初司馬懿就並沒有必勝的把握。實際上,司馬懿的力量在當時非常有限,他甚至沒有足夠的兵力,來佔領各處關鍵和控制洛陽城中的曹爽黨羽。比如曹爽的親信桓範就成功逃出洛陽,到達了曹爽的營地。

司馬懿主要依靠的就是三千死士

《三國志·曹爽傳》:

「範說爽使車駕幸許昌,招外兵。爽兄弟猶豫未決,範重謂羲曰:『當今日,卿門戶求貧賤復可得乎?且匹夫持質一人,尚欲望活,今卿與天子相隨,令於天下,誰敢不應者?』羲猶不能納。」

桓範見到曹爽之後,馬上建議曹爽應該立刻帶著魏帝曹芳前往許昌,號召各地兵馬勤王討伐司馬懿。桓範還生動的比喻說,「匹夫劫質」都還有存活的希望,況且現在你們兄弟手裡還有天子,以天子的名義下達命令,沒有人敢不響應。應該說,桓範的這個建議是曹爽兄弟當時能夠活命,甚至反攻司馬懿的唯一希望。然而曹爽「駑馬戀棧豆」,沒有聽取桓範正確的建議,相信了司馬懿的誆騙,最終和整個曹魏政權一起走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曹爽如果聽取了桓範的意見,歷史的走向可能會不一樣

那麼,如果當時曹爽聽取了桓範的建議,能否反戈一擊?司馬懿在這種情況下,又有多大勝算呢?高平陵之變後,雙方的力量對比究竟如何呢?今天筆者就來和大家一起聊聊整個有意思的話題。

一、司馬懿在政變前後的合法性問題

(一)司馬懿和曹爽的輔政地位比較

司馬懿發動政變奪權的合法性,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輔政大臣的地位,二是郭太后的詔命。應該說,在這兩個問題上,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衡量,司馬懿都是完敗的。

西晉八王之亂前夕,太子司馬遹的東宮將領劉卞曾經秘密聯絡張華,勸說他效仿司馬懿發動政變推翻賈南風,以保全太子之位。在張華的拒絕劉卞的理由之中,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張華認為自己,「吾又不受阿衡之命」並沒有顧命大臣的身份,因此不具有發動政變來廢黜賈南風的合法性。其實若論客觀條件,張華還遠在司馬懿之上,然而就是因為沒有託孤之重,張華因此躊躇不前。

郭太后的合法性非常一般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有無先帝顧命,是是否具備舉兵「行非常之事」之合法性的關鍵性依據之一

然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馬懿和曹爽在輔政地位上的排序,是在曹爽之後的。景初二年(238年),曹睿臨終之際,在託孤人選上,本來安排的是一個以燕王曹宇為首的宗室班子。在曹睿最初的計劃中,完全沒有司馬懿的輔政位置。曹睿之所以會且能有這樣的安排,一是因為隨著諸葛亮的病逝,曹魏的軍事壓力大大減小,司馬懿專制一方條件已經不再具備。其次,這其實也顯示出曹睿對於司馬懿的憂慮和防範。

這兩人本來也屬於輔政班底

然而,在曹睿安排的託孤人選之中,燕王曹宇、屯騎校尉曹肇、領軍將軍夏侯獻、驍騎將軍秦朗幾乎都和當時的中書令孫資,中書監劉放有矛盾。是時中書監有親近皇帝的便利「號為專任,制斷機密」,而孫資劉放利用了這一有利條件,對彌留之際的曹睿大進讒言,以曹爽代替了曹宇等人,又加入了司馬懿,最終破壞了曹睿最初的安排

曹叡「使親人廣據職勢」,意圖加強宗室的力量

《三國志·曹爽傳》:

「帝寢疾,乃引爽入臥內,拜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與太尉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少主。明帝崩,齊王即位,加爽侍中。」

曹睿最初的計劃雖然遭到孫資和劉放的破壞,沒有達成「使親人廣據職勢」的初衷,但是從曹爽之任我們還是不難看出他的首輔地位。

孫資劉放破壞了這個安排,引入了司馬懿

另外,從司馬懿後來「遷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來看,曹爽的輔政地位在司馬懿之上,也是可以得到證實的。

曹爽的首輔地位應該沒有什麼疑問

(二)曹魏外戚不得幹政的制度

曹操本人親身經歷了漢末外戚和宦官的火併,切身地感受到了這兩股勢力給國家政治帶來的混亂。鑑於東漢以來外戚幹政所帶來的惡果,曹魏政權從曹操起,就比較注意防範外戚勢力對於朝政的幹預。

《三國志·文帝紀》:

「夫婦人與政,亂之本也。自今以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以此詔傳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

曹丕在黃初三年(222年)以詔書的形式,將後族不得幹政定為國家制度。司馬懿以郭太后的名義下詔,本身就是一種「非法」的存在,況且魏帝曹芳又沒有人間蒸發,還好端端在那裡。所以郭太后在高平陵之變中的合法性,可能連橡皮圖章都說不上。另外,高平陵之變前後這段時間,史書中關於郭太后的記載顯得非常混亂和相互頡頏,耐人尋味,其真實性值得懷疑

曹魏禁止外戚幹政是一項制度

《晉書·宣帝紀》:

「(正始)八年夏四月……曹爽用何晏、鄧揚、丁謐之謀,遷太后於永寧宮,專擅朝政,兄弟並典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帝不能禁,於是與爽有隙。」

《宣帝紀》將郭太后被曹爽遷於永寧宮的事,繫於正始八年,並把這件事和曹爽專權,與司馬懿發生矛盾聯繫在一起。似乎在暗示曹爽大逆不道和司馬懿發動政變的合法性。然而同是《晉書·五行志》又將此事記載在正始六年,《三國志·明元郭后傳》則說齊王芳即位當年,郭太后就住在永寧宮了。

真相只有一個,據胡三省考證,其實郭太后一直就住在永寧宮,並非《晉書》所說的「徙」於永寧宮,《晉書》的說法完全是一種污衊,目的只是為了抹黑曹爽和增強司馬懿發動政變的合法性而已

由此可見,郭太后在高平陵之變前後,頗有些「強行出鏡」的感覺。目的也明顯是為了增強司馬懿的合法性而已。晉代史臣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敘事, 其實反而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司馬懿的合法性極弱的事實。

郭太后的這部分記載,真實性問題很大

另外還可以補充一下的是,司馬懿在給郭太后的奏疏中,給曹爽的罪名是謀反,然而所列的不過只是些私生活上的事,比如私擇先帝才人,衣服逾制等等。然後大破天了就是正始改制,然而這些和造反根本不能劃上等號。倒是如果曹爽南下許昌,以魏帝的名義揭露司馬懿陰養死士,私藏甲兵之後,到底是誰在蓄謀造反,恐怕才是一目了然。

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獲勝的籌碼,就完全壓在「閃擊」曹爽上了,然而,司馬懿在軍事上真的具備一舉擊潰曹爽的能力嗎?

二、曹馬軍事對比,司馬懿勝算幾何?

(一)軍事對抗,一個偽命題

張偉國在《司馬氏篡魏軍政憑藉考》裡曾經指出過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想要控制曹魏政權,還必須完成四項任務一是控制曹魏的中軍,通過掌控中領軍和中護軍來完成宮城內外的控制;二是控制曹魏政權的行政決策機構,包括處理機密的尚書臺和中書省;三是需要掌控許昌和鄴城等至關重要的城池,這是拱衛洛陽和保障軍需的先決條件;最後一點,司馬懿還必須要獲得地方軍鎮勢力的支持。

就這四點而言,至少有三點都是和軍事相關的。那麼,在這些軍事相關的地方,曹爽和司馬懿的力量對比又是怎麼樣的呢?

司馬師的職位給了他「陰養死士」的便利

曹魏的禁軍有中軍和外軍之分,張金龍老師在《魏晉南北朝禁衛武官制度研究》裡推測,外軍由中護軍統領,而中軍作為重中之重,則由中領軍和武衛將軍控制。在高平陵之前的正始五年(244年),中護軍一職被司馬師獲得。雖然中護軍之職不如中領軍關鍵,但是卻是司馬氏在禁軍系統打入的一枚楔子。要知道在曹睿託孤之前,司馬懿雖然軍功卓著,但是卻始終無法染指曹魏的禁軍系統。

可以推斷,在高平陵之變前,司馬師利用中護軍一職,「陰養死士三千」且「散在人間」,其具體形式很可能就是司馬師從外軍中秘密選拔的。

發動高平陵之變時,司馬懿讓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控制了曹爽軍營;又讓太僕王觀行中領軍事,控制了曹羲軍營;至此,司馬懿算是控制了曹魏的整個禁軍。

然而司馬懿對禁軍的控制依然存在有兩個問題

首先是蔣濟雖然是高平陵之變的支持者,但是卻並不支持司馬氏代魏,並且蔣濟歷任中護軍、護軍將軍和領軍將軍,在禁軍中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司馬懿在發動政變的時候,也曾經讓蔣濟「參乘」,也是想借用蔣濟的「威重」。如果曹爽一旦前往許昌,利用魏帝和司馬懿對抗,留在洛陽的禁軍,會不會一直支持司馬懿,這個就非常難說了。畢竟到了司馬昭時代,司馬氏在禁軍系統已經經營多年之後,曹髦出現在禁軍面前之時,禁軍面對魏帝依然潰散,要不是「背鍋俠」成濟「挺身而出」,結果仍未可知也。

司馬懿只能速戰速決,不能讓曹爽南下

這裡還可以做一個進一步說明的是,司馬懿當時分別以高柔和王觀去控制了禁軍,然而這種控制其實也是暫時的,司馬懿曾經對高柔說,「君為周勃矣」其實也就是把此次行動視為當年剷除諸呂,安定劉氏天下性質的事情。換句話說,禁軍當時之所以會臨時性地聽從司馬懿等人的指揮,也是因為形勢不明,大家都在觀望而已。再換言之,司馬懿之所以要不斷地利用蔣濟,尹大目等人去誆騙曹爽投降,其實也是因為他自己根本沒有把握可以利用手中的軍事力量去擒殺曹爽之故

第二,中領軍的部隊,除了在洛陽城中護衛宮禁以外,還有一支在城外的別營。

《資治通鑑》:

「範又謂羲曰:『卿別營近在闕南,洛陽典農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詣許昌,不過中宿,許昌別庫,足相被假;所憂當在穀食,而大司農印章在我身。』」

桓範以上的這些話,其實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了司馬懿不敢「硬來」的原因。

實際上,就洛陽和許昌的情況而言,司馬懿完全是在行險。他所控制的洛陽禁軍,大部分是曹爽舊部,只是暫時的「不明真相」;而司馬懿身邊支持他的曹魏元老,除了個別死黨以外,都不可能反對魏帝,即便從最市井化的角度來理解,這些人跟隨司馬懿「造反」,並不會獲得比現在更高的身份地位,但同時還要背負巨大的政治道德壓力和風險。

司馬懿發的誓有點多

所以,一旦曹爽帶著魏帝前往許昌,可能根本就不會出現軍事對抗的局面。從這個角度來講,對比曹馬的軍事實力,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二)地方軍鎮情況分析

有人說,如果曹爽南下許昌,司馬懿完全可以說曹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把他置於漢末董卓或者曹操的位置,自己一樣可以組織軍隊來「清君側」。其實,曹魏晚期的情況和漢末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曹魏並未失德,除了尚未統一全國外,其國勢正盛,和漢末「尺土一民,皆非漢有」的情況有著天壤之別。漢末漢室尊嚴蕩然無存,漢廷的北軍也形同虛設,漢室無任何實力可言。另外,曹爽本身就是曹魏宗室,是曹睿的託孤大臣,具有極高的合法性,在這一點上,也和董卓之流有著天壤之別。

所以,司馬懿想要在地方軍鎮中擁有號召力,除非另立魏帝。然而,這樣就是把曹魏置於了事實上的分裂,這是大部分曹魏元老所不能接受的。

退一萬步講,即便出現了這種局面。我們也可以就地方軍鎮的情況做一個分析,看看司馬懿究竟勝算幾何。

首先是淮南,總體而言司馬懿在淮南沒有什麼影響力

王凌根本不可能支持司馬懿

淮南的王凌和司馬懿一樣是曹魏元老,而且根據陳寅恪先生的看法,王凌本身就是司馬懿的政敵,司馬懿死前還夢到王凌作祟,倆人的矛盾其實由來已久。不管王凌對曹魏皇室的態度如何,他支持司馬懿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況且他支持司馬懿顯然是一個風險極高,回報卻更少的「投資」,不管從哪個角度講,王凌都絕不會冒著「篡逆」的風險去支持司馬懿對抗魏帝的。而兗州刺史令狐愚則是王凌的「鐵桿」,兗州是曹操的起家之地,就緊挨著洛陽,兗州的態度,對於司馬懿的成敗,也有著巨大的影響。

而相比起王凌,毌丘儉更是曹魏真正忠臣,這一點就不用做過多分析的了。淮南的另外兩位實力派人物文欽和諸葛誕的情況又是如何呢?文欽本來就是曹爽安排在淮南牽制王凌的人,諸葛誕則和夏侯玄的關係非常好,而夏侯玄又是曹爽親信。總的來說,淮南的情況雖然複雜,但是這些實力派都會支持曹爽幾乎沒有任何問題。

因為司馬懿長期專制雍涼,關中的情況表面上看起來會更微妙一些,但是實際上也毫無懸念

關中還有夏侯霸和夏侯玄等人,郭淮也不敢輕舉妄動

郭淮早在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就是鎮西長史了,黃初二年(221年)又升為雍州刺史。到司馬懿發動政變的時候,他在雍州任事已經長達三十年,毫無疑問是雍州的地方實力派。從郭淮之前的經歷來看, 他長期為曹魏服務,幾乎沒有可能直接支持司馬氏。而且,郭淮之妻正是王凌之妹,這一層關係也不容忽視。從表面上看,雍州和揚州相去甚遠,似乎不會有什麼聯繫。然而在事實上,不管是和郭淮有著姻親關係的王凌,還是毌丘儉等人,和郭淮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兩百多年以後,郭淮之弟郭亮的七世孫郭祚在和北魏孝文帝說起郭淮的時候曾說:「昔臣先人以通儒英博,唯事魏文。」在郭淮後人的眼裡,郭淮的政治態度是沒有任何疑問的,郭淮是親曹的。

文欽《降吳表》:

「司馬師滔天作逆,廢害二主,辛、癸、高、莽,惡不足喻。欽累世受魏恩,烏鳥之情,竊懷憤踴,在三之義,期於弊僕。前與毌丘儉、郭淮等俱舉義兵,當共討師,掃除兇孽,誠臣慺慺愚管所執。」

這是後來文欽舉兵時給東吳的降表,內容非常直白,說自己準備和郭淮一起起兵討伐司馬師,這其實也就說明,文欽平時就和郭淮保持了密切的溝通。

至於關中的夏侯玄和夏侯霸等人,這些都是曹爽的死黨,就不用做過多分析了。

北方的并州刺史孫禮,看起來是高平陵之變的同情者,然而他的立場其實和蔣濟是類似的,他根本不可能反對魏帝。鎮北將軍劉靖和徵北將軍程喜在這種情況下,堅定擁護司馬懿的可能性也幾乎為零。

孫禮後來並不支持魏晉嬗代

胡三省在給《資治通鑑》做注的時候對曹魏軍鎮的情況,曾經有過總結性的分析,「魏置徵東將軍屯淮南,徵南將軍屯襄、沔以備吳,徵西將軍屯關、隴以備蜀;徵北將軍屯幽、並以備鮮卑;皆授以重兵。」

在分析完東、西和北面的情況後,現在看起來可能堅決支持司馬懿的,就只剩下徵南將軍王昶了。王昶雖然是司馬懿親信,然而王昶的態度卻受王凌影響,即便王昶鐵了心和司馬懿一起造反,他身邊還有荊州刺史李勝,王昶能起多大作用,實在值得打一個問號。

由此可見,一旦曹爽聽取了桓範的建議,在軍事上也會呈現出一邊倒的局面。從軍事的角度觀察,司馬懿依然沒有什麼勝算。

結論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完全是賭博式的行險。他的基本盤面其實非常地小,取勝的關鍵也是靠著欺騙——既欺騙自己的對手曹爽等人,又欺騙自己的盟友蔣濟等人。而他之所以要這樣做,其實也是因為實力使然,司馬懿不管從合法性還是軍事實力上,都處於明顯的下風。歷史的既成並不等於歷史的必然,我們在通過對曹馬雙方的力量進行對比之後,可以看到在高平陵之變後,曹爽如果能聽取桓範的正確意見,迅速南下許昌,利用魏帝的權威和自己合法輔政的身份,號召天下兵馬勤王,不管從哪個角度來進行考量,司馬懿其實都是沒有什麼勝算的

相關焦點

  • 虛有其表、心胸狹隘的智囊:桓範真的能幫曹爽逆轉翻盤嗎?
    以上兩例,足可以看出桓範心胸是何等的狹隘!高平陵之變,桓範賺開城門到了曹爽身邊,一般會認為這是桓範主動站在曹爽一邊,實則不然,而是他一種投機性的選擇。還是在沛郡的時候,桓範的官位在曹真之後,等到曹爽輔政,因為父親的這個關係,曹爽對桓範特別的敬重,但並不是很親密,有點兒敬而遠之。
  • 高平陵之變中的曹爽如何翻盤?桓範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曹真卻怕了
    然而三國也有令人非常痛恨的家族,那就是司馬懿家族。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篡奪了曹魏政權,這也意味著三國歸晉拉開了序幕。而在高平陵政變中,最關鍵的人物只有兩個,那就是司馬懿和對手曹爽。曹爽不加抵抗,便投降了司馬懿。曹爽高平陵之變中的曹爽,表現如草包一樣魏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馬懿乘曹爽兄弟隨魏帝祭掃高平陵之機,發動政變。
  • 曹爽身邊最強謀士,被司馬懿稱為「智囊」,最終是什麼結局?
    正始年間,桓範被任命為大司農,以清廉節儉見稱。輔政的大將軍曹爽因為桓範是同鄉,所以對他特別禮待,但兩人的關係並不親密。曹爽、曹羲兄弟屢次一起出遊,桓範對他說:「你們兄弟總攬大權,掌管禁兵,不宜一起出城。萬一有人關閉城門,你們誰又能進城呢?」曹爽說:「誰敢做這種事!」終究是始終不聽勸告。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曹爽可以聽從桓範的勸諫,那麼,司馬懿顯然不會獲得發動高平陵之變的機會。
  • 《虎嘯龍吟》高平陵事變,曹爽有天子和兵權怎麼還投降?
    這是司馬懿奪權的最後一役,史稱"高平陵事變"。從此後,曹魏天下改姓司馬,權力被司馬懿父子牢牢拽在手裡,三馬食槽的預言終於成真了。這條路,司馬懿走了41年。然而,與以往司馬懿"快穩狠"的風格有所不同,這一次的司馬懿,其實頗為"弄險",實在是一次孤注一擲的豪賭,他賭的,是大將軍曹爽不敢跟他正面對抗。
  • 高平陵兵變中,曹爽為何會相信司馬懿不會殺他,最終交出了兵權
    曹爽本人也被人們認為是豬一樣的人物,因為他居然輕易的相信了老狐狸司馬懿的諾言,最後自己的全家被害不要緊,甚至害得包括何晏,桓範等親信在內的數千人也都被司馬懿殺害。現在的問題就是,曹爽當時為什麼如此輕易的相信司馬懿所謂的諾言。要知道他的智囊桓範曾經警告過他,不可能交出兵權,一旦交出兵權,將會有不可預測的後果。
  • 高平陵之變中,曹爽如果沒有選擇投降,而是以皇帝號令天下勤王勝算有多大?
    勝算極大,完全可以剿滅謀逆作亂的司馬懿父子。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主要靠的是其手上3000親兵。
  • 司馬懿政變殺曹爽奪權,曹氏宗親為什麼不反抗?
    給太監當兒子可不是什麼好名聲的事兒,司馬懿就因此鄙視曹操的出身。從血緣上來說,曹魏政權中姓夏侯的也都是曹操的親戚,比如夏侯惇、夏侯淵、夏侯霸等等。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控制少帝曹芳時,無論是曹氏還是夏侯氏,似乎都沒有反抗,這是為什麼呢?
  • 高平陵之變,為什麼郭太后不支持曹爽,反而支持外人司馬懿呢?
    正是這位郭太后,在後面司馬懿篡權的高平陵之變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關於高平陵之變,《資治通鑑》中這樣記載:太傅懿陰與其子中護軍師、散騎常侍昭謀誅曹爽。正月,帝謁高平陵,大將軍爽與弟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散騎常侍彥皆從。
  • 高平陵政變,曹爽參軍六神無主!姐姐讓他逃,司馬懿:既往不咎!
    編者按三國-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傻白甜」大將軍曹爽心存做「富家翁」的幻想,沒能採納「智囊」桓範計策,最終導致喪權身滅。曹爽苦心打造的派系灰飛煙滅,曹羲、曹訓、何晏、鄧颺、李勝、畢軌、丁謐等骨幹被夷滅三族。「首犯必誅」自不必多講,但是曹爽掌握權柄十年之久,所謂的「脅從」又該何去何從?
  • 高平陵的黃昏
    清代的何卓讀史至此,感嘆道:在這場政變中,司馬懿扮演了清君側的元老角色,騙過了深有人望的陳泰、許允,同時受欺騙的還有德高望重的蔣濟。在曹爽歸罪之後還不到四天,曾經指著洛水起誓的司馬懿,便羅織了種種罪名,大興屠戮,當時受到滅族之災的,共有八姓,這被屠戮的人之中,又多為名士高官,故當時有「名士減半」之說。蔣濟發覺受了司馬懿的矇騙,憤不可當,但又無可奈何,不久便鬱郁而死。
  • 司馬懿高平陵事變對手如是曹操,鹿死誰手亦未可知,可惜曹爽無能
    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讀《晉書帝紀第一》之十五篇文:小A史蒂芬上一篇中,我們讀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並率兵屯駐在洛水浮橋邊上。之後就給天子曹芳寫了一封上書。這封上書的內容基本上闡明了司馬懿發動政變的前因,所以算是司馬懿的政治基礎。
  • 桓範力勸曹爽不聽,曹芳回京司馬清算——司馬懿(十七)
    大將軍曹爽收到這張彈劾表後,是大吃一驚,於是扣住奏章不敢上奏,並且把皇帝曹芳留在伊水之南,命令麾下士卒砍伐樹木修建成簡單的鹿角和營寨,徵發屯兵數千人用來防守。正在這時,大司農桓範與曹爽的司馬魯芝逃出洛陽,跑到高平陵與曹爽會合。
  • 智者桓範
    當時,天下最能裝的人——司馬懿,還在曹魏集團蟄伏,且任職太傅。有一次,曹魏集團最有實力的曹爽兄弟,想陪皇帝曹芳,一起去高平陵祭祀。但固執的曹爽兄弟,沒有聽這個建議,而是帶著許多朝中要員,一起浩浩蕩蕩出城祭祀。見機會來了,看似病得要死的司馬懿,馬上就從病床跳起來了,一連串指令過後,他馬上就控制了整個京城洛陽,史稱「高平陵兵變」。
  • 高平陵政變
    高平陵政變是曹魏政權走向衰敗的轉折點。自此之後,司馬懿以輔政大臣的名義,全面把控朝政,和曹爽的爺爺曹操一樣,玩起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
  • 是誰害死了大將軍曹爽,篡奪了曹氏政權?這事兒可不能全怨司馬懿
    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曹爽又誤信司馬懿的甜言誘騙,主動放棄反戈一擊的機會,交出兵權自投羅網,終於以身死家破而收場,而魏國政權也隨之落入司馬家族之手!那麼,是誰害死了大將軍曹爽?這事兒可不能全怨司馬懿。01、曹爽年少知謹重,大權在手變張狂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青年時代的曹爽既不囂張也不跋扈:「爽字昭伯,少以宗室謹重,明帝在東宮,甚親愛之。
  • 曹爽被誅
    大司農桓範與大將軍司馬魯芝此時逃出洛陽,至高平陵與曹爽會合。桓範力勸曹爽帶曹芳至許昌,以皇帝之名號召全國兵馬反擊司馬懿。桓範表示可以用大司農的印章為他們調運糧草,力勸曹羲利用闕南別營和典農校尉的軍隊暫作抵抗,然後佔據許昌。但曹爽兄弟始終猶豫未決。
  • 怎麼看待曹爽和司馬懿之成敗?|《軍師聯盟2》特別解讀系列-9
    (真實的曹爽很肥)就從曹睿死,曹爽和司馬懿做輔政大臣開始說起吧!
  • 曹爽與司馬懿的十年明爭暗鬥,高平陵只是最後決戰
    曹爽和司馬懿、劉放、孫資合作,排斥燕王曹宇和夏侯獻,讓曹魏中樞本來就所剩不多的曹魏宗室元氣大傷。而且禁軍控制被大大動搖,然後就是唯一的曹氏軍團長,荊州軍區換人,這已經是讓曹氏丟了大半力量了。    夏侯玄遷任、曹爽率軍西徵之時,司馬懿把持朝政,又乘機讓司馬師接替了中護軍職位。司馬懿擅長統兵,在軍隊中威信極高,他一旦有控制中軍的勢頭,對曹爽集團無疑是個嚴重威脅。
  • 司馬懿是怎樣發動高平陵事變,誅殺曹爽,篡奪曹魏軍政大權的?
    「高平陵事變」,是魏少帝曹芳繼位時期,兩大輔政大臣之一曹爽曹爽排擠,「升」任徒有虛名的太傅後,不甘心被邊緣化,於正始十年(公元249年),趁曹爽陪同曹芳至洛陽南拜謁魏明帝高平陵之際,在洛陽發動政變,控制京城,誅殺曹爽,篡奪曹魏軍政大權
  • 「高平陵之變」曹爽手裡有皇帝為何向司馬懿投降?並不是因為愚蠢
    電視劇裡的曹爽在後三國時期最有名的歷史事件當屬發生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了。曹魏太傅司馬懿乘大將軍曹爽帶著小皇帝曹芳出城掃墓之機,以郭太后名義突然發動政變,最終誅滅了大將軍曹爽滿門;從此,曹魏軍政大權逐漸落在了司馬氏的手裡,為後來司馬氏篡魏自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