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為什麼郭太后不支持曹爽,反而支持外人司馬懿呢?

2020-12-25 紅衣記史官

曹魏歷史上,出現過兩個郭太后,一個是曹丕的妻子,曹睿的養母"郭女王"。

而另一個就是曹睿的老婆,郭太后。關於這位郭太后,《資治通鑑》中記載:

明元郭皇后,西平人也,世河右大族。黃初中,本郡反叛,遂沒入宮。

這位郭太后出身於涼州雄豪大族,年間,西平郡反叛朝廷,郭氏遂被沒收入宮。

正是這位郭太后,在後面司馬懿篡權的高平陵之變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關於高平陵之變,《資治通鑑》中這樣記載:

太傅懿陰與其子中護軍師、散騎常侍昭謀誅曹爽。正月,帝謁高平陵,大將軍爽與弟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散騎常侍彥皆從。太傅司馬懿以皇太后名義下令,閉諸城門,勒兵據武庫,召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據爽營,太僕王觀行中領軍事,據羲營。因奏爽罪惡於帝。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為。

嘉平元年(249年),曹魏皇帝曹芳離開都城洛陽,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睿。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等人隨行。

藉此機會,司馬懿一家起兵造反,借郭太后之名發動高平陵之變,佔據洛陽,奪取兵權。

佔據洛陽後,司馬懿用計誘殺曹爽等曹氏權貴黨羽,一時間血流成河,被誅殺者多達萬餘人。

曹爽的謀士桓範痛心疾首地說道:

曹子丹,何等英雄,生你這幾個兄弟,真是豬狗不如啊!

自此曹魏天下落入了司馬家的手中,而在高平陵之變中,郭太后在立場上支持司馬懿的。

這一點就讓人很費解了,郭太后為什麼不支持自家的皇帝和輔政大臣,而是偏向了司馬懿這個外人呢?

其實這一點,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69卷到75卷中可以找到答案。

在這6卷中,詳細記載了司馬懿謀反的前因後果。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後,曹芳繼位,尊皇后郭氏為皇太后,所居宮殿稱為永寧宮。

12年後,大將軍曹爽採納下屬計策,將郭太后軟禁於永寧宮中。

對於曹爽來說,此時他算是大權在握了。所以他又打壓司馬懿,將其降職。如此一來,曹爽在朝廷中徹底沒了對手。

按照常理,曹爽和郭太后都是曹氏宗親,應該是相互協作,共享榮華富貴才是。

但是曹爽太過膨脹,軟禁了郭太后。這個行為不僅沒有拉攏郭太后,利用她的正統性為自己行方便,還將她推向了自己的對手司馬懿那邊。

失去了權力的郭太后,自然要跟司馬懿結成同盟,一起對抗曹爽。

而且,曹爽在軟禁郭太,打壓司馬懿之後,便一手把控住了朝政。

不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連起居飲食,馬車服飾都與皇帝相似。

這種行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表明了他的僭越之心。

如果曹爽篡位了,那麼郭太后的地位就保不住了。更為嚴重的是,曹太后背後的涼州豪族們,失去了在朝廷的一個重要棋子。

這一點,激發了郭太后的求生欲。她與司馬懿結盟也就在情理之中。

通過閱讀《資治通鑑》,我們發現,司馬懿篡位並非是一場豪賭,也不是拼命,而是一場勝券在握的反叛。

司馬懿不僅有3000死士為之效命,還有郭太后的詔書,朝中蔣濟等老臣的坐鎮,可以說是一帆風順。

其實這不僅僅是司馬懿和曹爽之間的鬥爭,更是以曹爽為首的曹魏老貴族,和以司馬懿為首的士大夫階層的鬥爭。

司馬懿不過是門閥士族們推選出來的代理人罷了,就算他不成功,會出現公孫懿、令狐懿、上官懿。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歷史並非我們看到的那麼簡單,表面上的爭鬥其實背後暗藏多股勢力的角逐。

如果不是《資治通鑑》中記載了這些朝堂爭鬥的內幕,普通人只看歷史書籍的話,根本難以看懂其中奧秘。

為了能讓大家更好地讀懂歷史,讀懂歷史深處的秘密,我要推薦大家讀讀《資治通鑑》。

這本書,能讓我們對紛雜中國歷史有一個清晰的縱向了解,因此,我們若想按時間軸來了解歷史,應該精讀、細讀、多讀《資治通鑑》。

都說"以史為鑑,可明得失",古人的經歷雖然不能發生在我們身上,但是卻能啟發我們的思考,讓我們學習古人的智慧和經驗,不斷充實自己。

作為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俯瞰歷史,為我們展現了歷史恢弘壯闊的變遷歷程。

司馬光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全面總結了歷朝歷代的政治智慧,記錄了上起春秋戰國,下至宋朝建立之前,總共1362年歷史發展的軌跡。

並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

很多朋友認為文言文很難懂,所以我們要讀就讀精裝白話版《資治通鑑》

為了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原著,書中增設了導語、注釋、譯文等輔助性欄目,為讀者掃除閱讀障礙,深入體味作品的內涵,方便快捷地掌握原著精華。

600餘幅精美圖片,與文字相輔相成,給讀者帶來身臨其境般的感受,仿佛置身於一座立體真實的歷史博物館,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獲得更多的視覺感受和想像空間

科學簡明的體例、豐富精美的圖片、精美珍貴的圖片、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設計理念,全面提升本書的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

現在這白話版《資治通鑑》共四冊原價298元,現在只要99元,也就是一頓飯錢,就能從古人那裡學到數不清的智慧。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得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獲得了哪些人的支持和幫助?
    司馬懿違背諾言,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範等,並滅三族。因此,司馬懿贏得了高平陵之變的勝利,從而掌握了曹魏大權。對於司馬懿來說,之所以能在高平陵之變中擊敗曹爽,離不開背後眾人的支持。比如在司馬懿家族內部,司馬孚、司馬師、司馬昭等人,就參與了這場兵變。當然,這場兵變中,司馬懿所獲得的支持,遠遠不止司馬孚、司馬師、司馬昭等自家的人,還有以下幾位也幫助和支持了司馬懿。
  • 「高平陵之變」曹爽手裡有皇帝為何向司馬懿投降?並不是因為愚蠢
    電視劇裡的曹爽在後三國時期最有名的歷史事件當屬發生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了。曹魏太傅司馬懿乘大將軍曹爽帶著小皇帝曹芳出城掃墓之機,以郭太后名義突然發動政變,最終誅滅了大將軍曹爽滿門;從此,曹魏軍政大權逐漸落在了司馬氏的手裡,為後來司馬氏篡魏自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曹爽若用桓範計策,司馬懿勝算幾何?高平陵之後的曹馬力量對比
    高平陵之變後,雙方的力量對比究竟如何呢?今天筆者就來和大家一起聊聊整個有意思的話題。一、司馬懿在政變前後的合法性問題(一)司馬懿和曹爽的輔政地位比較司馬懿發動政變奪權的合法性,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輔政大臣的地位,二是郭太后的詔命。
  • 司馬懿政變殺曹爽奪權,曹氏宗親為什麼不反抗?
    給太監當兒子可不是什麼好名聲的事兒,司馬懿就因此鄙視曹操的出身。從血緣上來說,曹魏政權中姓夏侯的也都是曹操的親戚,比如夏侯惇、夏侯淵、夏侯霸等等。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控制少帝曹芳時,無論是曹氏還是夏侯氏,似乎都沒有反抗,這是為什麼呢?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時,曹爽為何束手就擒?
    一起來看看不沉的經遠對此進行的分析,你會有不一樣的認識。首先要糾正問題裡一個錯誤,高平陵之變時曹爽身邊沒多少部隊,他選擇投降除了比較懦弱外,最重要的是沒有什麼勝利的希望。曹叡臨死前任命曹爽和司馬懿為顧命大臣,輔佐曹芳。然而司馬懿卻遭到曹爽排擠,最後司馬懿趁曹爽和曹芳出城去高平陵掃墓的機會發動政變,控制京都,以曹爽投降被殺告終。
  •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屠戮曹氏宗族近5000餘人,此人為何坐視不管?
    整個高平陵之變,其實分為了三個階段,在前兩個階段,曹芳父親曹楷壓根就沒想過要管司馬懿這檔子事,甚至他還有可能支持司馬懿。在第三個階段,曹楷其實也是大部分時間冷眼旁觀,直到司馬懿決定要夷滅曹爽三族,曹楷才發現了事情的不對勁,只不過這個時候他已經沒有能力管了。高平陵之變本文將高平陵之變分為三個階段,發生前、發生時、發生後。
  • 曹爽與司馬懿的十年明爭暗鬥,高平陵只是最後決戰
    資嘆曰『吾累世蒙寵,加以豫聞屬託,今縱不能匡弼時事,可以坐受素餐之祿邪?'遂固稱疾。」 】作為外姓臣子領導者的司馬懿全面退出政務,身為協助者的劉放、孫資也只好全面撤退,以他們的影響力,已無法在中央獨力阻擋曹爽的鋒芒。另一方面,孫劉二人如果繼續共掌機密,只會讓曹爽繼續保持高度的警戒和對抗心,反而不利於司馬懿行事。 換言之,司馬家的後退,是故意的欲取先予。
  • 司馬懿是怎麼輸給曹爽的?
    這裡的「太后」就是郭太后,「三主幼弱」當然包括曹芳。這條史料呢,是陳壽撒了個謊,但可以理解。給陳壽天大的膽子也不敢直接寫郭太后是司馬氏的傀儡。這麼寫的原因大家也容易理解,為了告訴所有人:司馬氏的所作所為都是上奏過郭太后的,是郭太后拿的主意。但陳壽在別的地方也告訴了大家,我撒謊了。第一處所有人都知道,三少帝中的曹芳是有兩個輔政大臣曹爽和司馬懿的,輪不到你郭太后做主。
  • 高平陵之變
    但凡他父子倆有一個能活的久一點,熬死司馬懿!曹家的大魏江山也不會這麼快就沒了!曹丕臨死前,指派了託孤大臣,分別是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這個託孤陣營是一個標準化的架構。曹真和曹休是曹氏宗親,代表了宗室集團,司馬懿和陳群是魏國功臣,代表了士族群體。宗親掌握軍事,保護自家梁山穩固,士族治理江山,把控行政權力!
  • 被投訴而導致本文被刪——曹爽、司馬懿系列第三篇
    這裡的「太后」就是郭太后,「三主幼弱」當然包括曹芳。這條史料呢,是陳壽撒了個謊,但可以理解。給陳壽天大的膽子也不敢直接寫郭太后是司馬氏的傀儡。這麼寫的原因大家也容易理解,為了告訴所有人:司馬氏的所作所為都是上奏過郭太后的,是郭太后拿的主意。但陳壽在別的地方也告訴了大家,我撒謊了。第一處所有人都知道,三少帝中的曹芳是有兩個輔政大臣曹爽和司馬懿的,輪不到你郭太后做主。
  • 高平陵之變後,曹芳已經17歲了,司馬懿為何不將權力還給他?
    對於司馬懿來說,終於等到了起兵造反的機會了。於是,在曹爽等人出城之後,司馬懿乘機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當時,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屯司馬門,控制曹魏都城洛陽。司馬懿自率太尉蔣濟等勒兵出迎天子,駐紮在洛水浮橋。派人上奏章給皇帝陳述曹爽之罪。對於曹爽來說,最終放棄了抵抗。於是,曹爽請免職,隨曹芳回京。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馬懿派兵包圍。
  •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的三千死士立下大功,他們最終的結局如何?
    那麼為何最終會出現三家歸晉的畫面呢?這就得從高平陵之變說起了。在這場變動中,司馬懿以3000死士作為基礎,成功奪下了曹爽的大權,掌控了曹魏!3000死士魏國皇帝曹睿去世時,其實是讓曹爽和司馬懿一同做託孤大臣的,而剛開始曹爽也是對司馬懿非常尊敬,書中用「侍之如父」來表現曹爽對司馬懿的尊敬。
  • 高平陵之變曹爽被夷三族,唯一寡婦存活,司馬懿:讓她為曹家留後
    令女曰:「吾聞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曹氏前盛之時,尚欲保終,況今衰亡,何忍棄之!此禽獸之行,吾豈為乎!」司馬懿聞而賢之,聽使子字養為曹氏後。宋神宗認為《資治通鑑》的核心目的在於「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就是通過剖析歷史的成敗得失,用來加強統治。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爽為何選擇投降,而不是奮起反抗
    公元239年,年僅35歲的魏明帝病重,臨死之前託孤於曹魏的社稷之臣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這兩個人在當時的地位可以說是落差很大,前者聲望很高,後者卻沒有什麼成就。就是這樣的組合,導致了魏明帝一生中最錯誤的決定,將重任交與這兩人,實際上兩人的能力差距決定了他們的所作所為。在交往過程中難免會有摩擦,這也就造成了後來決定命運的高平陵政變。
  • 如果你是「高平陵之變」中的曹爽,你會怎麼辦?
    在曹魏正始十年(294年)的時候,太傅司馬懿趁著大將軍曹爽和魏帝曹芳去拜謁魏明帝之墓高平陵的時候發動政變,控制京師,又派遣侍中、高陽人許允和尚書陳泰去勸說曹爽,告訴他應該儘早歸降認罪;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告訴曹爽,只是免去他的官職而已,並指著洛水發了誓。
  • 司馬懿僅用6000人發動高平陵之變,看似豪賭,實際早已推演上萬次
    司馬懿先秘密調3000死士進城,趁機佔領武庫,然後以郭太后的名義,下令關閉洛陽城門,暗中佔據落水浮橋,切斷曹爽的歸路。又派高柔和王觀假借大將軍令,控制曹爽和曹羲的軍營。然後寫信給曹爽,讓他儘快前來認罪。
  • 曹爽到底有多厲害,為何能夠壓制司馬懿10年之久?
    然而在魏明帝去世後,其實有一人壓制了司馬懿長達10年,使得司馬懿最終都是稱病不敢相見。這個人到底是誰呢?有多厲害?曹爽壓制司馬懿10年之久的人其實就是曹爽了,很多人都知道在高平陵之變中曹爽被司馬懿擊敗了,認為曹爽是一個草包。然而實際上曹爽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差勁,要不然也不可能壓制司馬懿這麼久!
  • 連曹爽都殺了,司馬懿為什麼還是堅辭九錫?
    也是因此,在齊王芳繼位後,此前曹爽並無威望,也無功勳,只是通過很簡單的辦法,就能迫使司馬懿託病不朝,隱居不出,以求避禍。這就說明,直到高平陵之變之前,司馬懿雖然看上去威望隆重,一門父子兄弟十一個人封侯,但他不要說完全掌握曹魏政權的文武大權,就是連在與曹爽的鬥爭中都是處於下風的。所以,在曹爽黨政時期,雖然他多次對曹爽的一些做法提出異議,但是曹爽不聽,他也沒有辦法。
  • 高平陵之變中的曹爽如何翻盤?桓範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曹真卻怕了
    然而三國也有令人非常痛恨的家族,那就是司馬懿家族。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篡奪了曹魏政權,這也意味著三國歸晉拉開了序幕。而在高平陵政變中,最關鍵的人物只有兩個,那就是司馬懿和對手曹爽。曹爽不加抵抗,便投降了司馬懿。曹爽高平陵之變中的曹爽,表現如草包一樣魏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馬懿乘曹爽兄弟隨魏帝祭掃高平陵之機,發動政變。
  • 曹魏大將軍曹爽實力有多強?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像賭命
    公元249年發生一件大事,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奠定日後司馬炎竄魏的基礎,但這次政變對他來說,是一次十分兇險的冒險,不但自己勢力和曹魏大將軍曹爽的勢力懸殊,就算主動發動攻勢,直到最後一刻才能取勝。怎說司馬懿是險中求勝?如果比對一下雙方的軍事力量,就可以知道他實在贏得僥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