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後,曹芳已經17歲了,司馬懿為何不將權力還給他?

2021-02-13 情懷歷史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魏皇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陽汝陽縣大安鄉工茹店村),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均從行。對於司馬懿來說,終於等到了起兵造反的機會了。於是,在曹爽等人出城之後,司馬懿乘機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當時,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屯司馬門,控制曹魏都城洛陽。司馬懿自率太尉蔣濟等勒兵出迎天子,駐紮在洛水浮橋。派人上奏章給皇帝陳述曹爽之罪。對於曹爽來說,最終放棄了抵抗。

於是,曹爽請免職,隨曹芳回京。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馬懿派兵包圍。司馬懿違背諾言,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範等,並滅三族。因此,司馬懿贏得了高平陵之變的勝利,從而掌握了曹魏大權。對於司馬懿來說,之所以發動高平陵之變,明面上的理由就是大將軍曹爽罪無可赦,自己需要誅滅曹爽及其黨羽。不過,在除掉曹爽及其黨羽之後,司馬懿依然將曹魏大權牢牢抓在手中,也即沒有交給已經17歲的曹芳了。那麼,問題來了,高平陵之變後,曹芳已經17歲了,司馬懿為何不將權力還給他?

首先,在古代歷史上,皇帝年幼的時候,託孤或者輔政大臣,確實可以代為執掌大權。曹芳(232年-274年),字蘭卿,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魏國第三位皇帝(239年1月22日-254年10月17日),魏武帝曹操曾孫,任城威王曹彰的孫子,任城王曹楷的兒子。景初三年正月初一日(239年1月22日),魏明帝曹叡病重,於是立曹芳為皇太子,當天,魏明帝病逝,曹芳即位,年僅八歲,尊魏明帝的皇后郭氏(明元皇后)為皇太后,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因此,在魏明帝曹叡去世後,只有八歲的曹芳,確實不適合執掌朝政,所以,曹魏的大權自然被曹爽和司馬懿所掌握了。

不過,到了公元249年,也即高平陵之變結束後,曹芳已經17歲了,也即已經可以說是成年了。在此基礎上,司馬懿確實沒有理由繼續代為執掌朝政了。換而言之,司馬懿應該將大權還給曹芳了。當然,實際的情況卻是高平陵之變後,不管是司馬懿,還是司馬師,都牢牢掌握了曹魏大權,甚至司馬師還廢黜了皇帝曹芳。對此,在筆者看來,司馬懿之所以不願意交出權力,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方面,司馬懿不是孤身一人,他需要為自己的家族考慮。司馬懿的十二世祖司馬卬隨項羽滅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內。漢朝時成為河內郡,司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根據《晉書》、《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祖父司馬儁為潁川(今河南禹州)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司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對此,晉武帝司馬炎詔書說:「本諸生家,傳禮來久。因此,對於司馬懿來說,所在的家族是一個世家望族。

在此基礎上,司馬懿的選擇,不僅要考慮自己的利益,也需要從整個司馬氏的利益出發。那麼,非常明顯的是,在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沒有將權力歸還給已經17歲的曹芳,實際上符合司馬氏的利益。換而言之,這意味著司馬懿能夠為司馬氏爭取更大的利益。在筆者看來,司馬懿的這一情況,讓筆者聯繫到了東漢末年的荀彧。很多人都說荀彧忠於漢室,不過,因為荀氏家族處在中原之地,這促使荀彧不可能去投奔漢室後裔的劉備,也即這都是從家族利益出發的選擇。

另一方面,司馬懿害怕交出權力之後,會成為第二個曹爽。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怕曹爽會絕地反擊,於是先後派侍中許允、尚書陳泰以及曹爽所親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誘勸曹爽放棄權力,並以洛水為誓允諾其只交出兵權,便可保留爵位。與此同時,曹魏老臣蔣濟也寫信給曹爽,稱司馬懿只想剝奪他們兄弟的兵權,不會傷害他們,可以保他們富貴。曹爽想了一夜,認定司馬懿不過是欲令他與他的兄弟們放棄兵權,於是決定放棄抵抗,而請皇帝罷免自己,並向司馬懿認罪投降。對於曹爽來說,在交出權力之後,曹爽兄弟與其親信黨羽都被捕,正月戊戌(初十)日(2月9日)一起被滅三族。

所以,在筆者看來,曹爽的前車之鑑可謂歷歷在目。對於司馬懿來說,自然不希望成為第二個曹爽,也即司馬懿一旦將權力還給曹芳這位皇帝的話,那麼,司馬懿及其家族,很可能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在此基礎上,對於忠於曹魏的勢力來說,完全可以藉此機會反擊司馬懿,從而讓司馬懿家族承受覆滅的風險。因此,在筆者看來,司馬懿選擇不交出權力,無疑是令人理解的行為了。

最後,除此之外,司馬懿沒有將權力還給曹芳,也是為司馬氏篡奪曹氏江山奠定基礎。對於司馬懿來說,在發動高平陵之變後,就沒有退路可言了。換而言之,司馬懿必須一條路走下去,也即需要取代曹魏,建立屬於司馬氏的江山。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司馬懿和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不是皇帝,卻掌握著朝廷大權,生殺予奪,幾乎無所不能。曹操生前,先是稱魏公,又稱魏王,下一步就是皇帝,雖然曹操到死都沒有稱帝,但是,他已經無限接近皇帝了。公元220年,在曹操死後,曹丕便更進一步,「以魏代漢」,建立曹魏。

在此背景下,司馬懿是看著曹魏如何建立的,清楚這一切流程。因此,他也是循著這條路進行的。不同的是,取代曹魏的難度是比較大的,畢竟曹魏的江山,不是司馬懿打下來了。基於此,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完成了曹操一個人的道路,為司馬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司馬昭死後,司馬炎很順利「以晉代魏」,建立了西晉王朝,也讓曹魏正式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總的來說,基於以上幾個原因,在高平陵之變後,儘管曹芳已經17歲了,但是,司馬懿依然不會交還權力,也即不會讓曹芳執掌朝廷大權的。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感謝關注

相關焦點

  •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屠戮曹氏宗族近5000餘人,此人為何坐視不管?
    整個高平陵之變,其實分為了三個階段,在前兩個階段,曹芳父親曹楷壓根就沒想過要管司馬懿這檔子事,甚至他還有可能支持司馬懿。在第三個階段,曹楷其實也是大部分時間冷眼旁觀,直到司馬懿決定要夷滅曹爽三族,曹楷才發現了事情的不對勁,只不過這個時候他已經沒有能力管了。高平陵之變本文將高平陵之變分為三個階段,發生前、發生時、發生後。
  • 司馬懿為何70多歲才奪曹家天下,他在怕什麼?曹芳可是第四代人了
    大家都知道三國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戰亂不停的年代,為了爭奪天下,魏蜀吳三家角逐爭鬥,為我們演繹了一段精彩的歷史大戲,而最終曹操建立的魏國戰勝了另外兩家,就在曹魏成為贏家的時候,司馬懿突然發動高平陵之變奪了曹家的天下,成為了那段歷史中最終的贏家。
  • 「高平陵之變」曹爽手裡有皇帝為何向司馬懿投降?並不是因為愚蠢
    電視劇裡的曹爽在後三國時期最有名的歷史事件當屬發生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了。曹魏太傅司馬懿乘大將軍曹爽帶著小皇帝曹芳出城掃墓之機,以郭太后名義突然發動政變,最終誅滅了大將軍曹爽滿門;從此,曹魏軍政大權逐漸落在了司馬氏的手裡,為後來司馬氏篡魏自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獲得了哪些人的支持和幫助?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去世,八歲的皇太子曹芳即位,尊郭氏為皇太后。由司馬懿和曹爽輔政。曹魏正始八年(247年),大將軍曹爽採納何晏、鄧颺、丁謐之計,軟禁郭太后於永寧宮,郭氏和曹芳告別時相對哭泣,曹爽自此篡奪了曹魏大權。當然,曹爽的這一行為,自然徹底得罪了郭太后,這促使郭太后倒向了司馬懿。嘉平元年(249年),太傅司馬懿以郭太后名義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掌控朝政大權。
  • 司馬懿僅用6000人發動高平陵之變,看似豪賭,實際早已推演上萬次
    李勝把司馬懿「命不久矣」的情形告訴了大將軍曹爽,曹爽暗自歡喜,放鬆了對司馬懿的警惕。九年前,曹丕之子魏明帝曹叡駕崩,八歲的皇太子曹芳繼位,曹爽(大將軍)和司馬懿(太尉)輔政。曹爽作為曹氏宗親,拉攏各方勢力,千方百計排擠太尉司馬懿。為了奪取實權,曹爽將司馬懿從太尉升為太傅,僅僅讓司馬懿掛個虛職。
  •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的三千死士立下大功,他們最終的結局如何?
    那麼為何最終會出現三家歸晉的畫面呢?這就得從高平陵之變說起了。在這場變動中,司馬懿以3000死士作為基礎,成功奪下了曹爽的大權,掌控了曹魏!3000死士魏國皇帝曹睿去世時,其實是讓曹爽和司馬懿一同做託孤大臣的,而剛開始曹爽也是對司馬懿非常尊敬,書中用「侍之如父」來表現曹爽對司馬懿的尊敬。
  • 高平陵之變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終年39歲,比他廢掉的漢獻帝死的還早,他的兒子曹叡,還沒有曹丕活得久,死的時候才35歲!
  • 高平陵之變,為什麼郭太后不支持曹爽,反而支持外人司馬懿呢?
    正是這位郭太后,在後面司馬懿篡權的高平陵之變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關於高平陵之變,《資治通鑑》中這樣記載:太傅懿陰與其子中護軍師、散騎常侍昭謀誅曹爽。正月,帝謁高平陵,大將軍爽與弟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散騎常侍彥皆從。
  • 司馬懿權力落空後,是怎麼讓三千死士依然對他死心塌地的?
    將孫謙在後牽止之曰:「天下事未可知!」如此者三,宣王遂得過去。司馬懿要去武庫,就要經過大將軍府的望樓,曹爽雖然人不在,但是曹爽的妻子劉氏在,劉氏就請帳下督幫忙,說曹爽在外,現在有兵事怎麼辦呢?帳下督於是就準備放箭。
  • 高平陵之變曹爽被夷三族,唯一寡婦存活,司馬懿:讓她為曹家留後
    令女曰:「吾聞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曹氏前盛之時,尚欲保終,況今衰亡,何忍棄之!此禽獸之行,吾豈為乎!」司馬懿聞而賢之,聽使子字養為曹氏後。宋神宗認為《資治通鑑》的核心目的在於「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就是通過剖析歷史的成敗得失,用來加強統治。
  • 司馬懿為何能奪取曹魏政權?都是曹丕和曹叡惹的禍
    說的是有人傳曹芳是任城王曹楷的兒子。任城王曹楷是誰?他是曹彰的兒子,曹彰是曹操的兒子,曹丕的弟弟。也就是按輩分來講,曹芳是曹操的重孫,是曹魏的第四代帝王。之前的三位分別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曹芳當時繼位時,周歲七歲。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曹芳周歲只有十七歲。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像賭命
    公元249年發生一件大事,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奠定日後司馬炎竄魏的基礎,但這次政變對他來說,是一次十分兇險的冒險,不但自己勢力和曹魏大將軍曹爽的勢力懸殊,就算主動發動攻勢,直到最後一刻才能取勝。怎說司馬懿是險中求勝?如果比對一下雙方的軍事力量,就可以知道他實在贏得僥倖。
  • 司馬懿臨終前,為何把大權交給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
    司馬懿贏得了高平陵之變的勝利,從而掌握了曹魏大權。不過,在高平陵之變的第二年,也即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就病逝了,享年七十三歲,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因此,對於司馬懿來說,不僅需要解決曹爽及其黨羽,還需要安排好司馬氏權力的傳承工作。彼時,司馬師和司馬昭成為最合適的繼承人選。那麼,問題來了,司馬懿臨終前,為何把大權交給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
  • 高平陵之變番外篇:關於何晏之死
    魏氏春秋中說,高平陵之變後,何晏為了得到赦免積極搜尋曹爽的罪證,雖然還是被司馬懿處死,但這至少說明何晏心裡認為他和司馬懿沒有多大仇恨,是有機會得到寬恕的,否則就沒必要掙扎了。他心中覺得自己和陰謀剝奪司馬懿權力的丁謐、讓司馬懿陷入危機的桓範以及來試探司馬懿的李勝並不一樣。
  • 如果你是「高平陵之變」中的曹爽,你會怎麼辦?
    在曹魏正始十年(294年)的時候,太傅司馬懿趁著大將軍曹爽和魏帝曹芳去拜謁魏明帝之墓高平陵的時候發動政變,控制京師,又派遣侍中、高陽人許允和尚書陳泰去勸說曹爽,告訴他應該儘早歸降認罪;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告訴曹爽,只是免去他的官職而已,並指著洛水發了誓。
  • 黑化後司馬懿大爆發:高平陵事件背後,仍是不可動搖的皇權
    因為《三國演義》的描寫,大家多會以為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懿一個人掀翻了魏國朝廷,其實不然,司馬懿掀翻的只是專擅朝政、把持尚書臺的曹爽一黨而已,而滿朝文武幾乎都站在司馬懿一邊。只不過政變的成果最後被司馬懿竊取,讓人誤以為是司馬懿靠一己之力翻的身。
  • 高平陵之變中,曹爽如果沒有選擇投降,而是以皇帝號令天下勤王勝算有多大?
    勝算極大,完全可以剿滅謀逆作亂的司馬懿父子。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主要靠的是其手上3000親兵。
  • 司馬懿政變殺曹爽奪權,曹氏宗親為什麼不反抗?
    原因很簡單,大家起初沒想到司馬家敢行此悖逆之事,等發現司馬家真這麼狠的時候,已經大勢去矣,自身難保,來不及了。別人不說,就說當時曹家宗室中最有權勢的曹爽,他其實有翻盤的機會。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駕崩,遺命8歲的養子曹芳繼位為帝,司馬懿和曹爽為輔政大臣。
  • 司馬懿為什麼要等到七十歲才發動政變,他之前到底在怕什麼?
    公元249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高平陵政變,徹底改變了曹魏的高層政治格局。已經70歲高齡的司馬懿,趁著大將軍曹爽挾持皇帝曹芳,去給先帝曹叡掃墓的時候,悍然發動政變,徹底控制了曹魏高層大權。
  • 謀朝篡位實屬迫不得已,路人皆知的司馬昭不應該受人唾罵
    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話語,千百年來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野心之大,基本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也因為司馬家篡奪曹魏之後,西晉很快滅亡,並由此引發了華夏史上第一次大混亂,所以整個司馬家的人基本都受到了唾罵,尤其是弒君的司馬昭!可是事實上,司馬昭謀朝篡位是迫不得已的,他本不應該受人唾罵。 為何說司馬昭謀朝篡位是迫不得已的,而且他不應該受到唾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