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曹爽手裡有皇帝為何向司馬懿投降?並不是因為愚蠢

2021-02-23 划過歷史長河

電視劇裡的曹爽

在後三國時期最有名的歷史事件當屬發生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了。

曹魏太傅司馬懿乘大將軍曹爽帶著小皇帝曹芳出城掃墓之機,以郭太后名義突然發動政變,最終誅滅了大將軍曹爽滿門;從此,曹魏軍政大權逐漸落在了司馬氏的手裡,為後來司馬氏篡魏自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高平陵之變」中,最令網友們不解的是大將軍曹爽明明掌握著小皇帝曹芳,卻不接受司農桓範勸他帶著小皇帝去洛陽,號召天下勤王的計策,最後居然束手就擒,白白浪費了手中的「王炸」——小皇帝。

高平陵之變中,曹爽的表現表面上看起來確實太蠢太笨,可是歷史學家多次告誡我們,今人讀史,不是要臧否古人,而是要理解古人不得不如此做的理由,那麼曹爽為什麼束手就擒呢?為什麼拱手把小皇帝「還給」司馬懿呢?難道真是因為曹爽太蠢了?

其實不是這樣的,曹爽也許貪生怕死,但是很絕不是一個蠢貨,他之所以苦思一夜最終絕對向司馬懿認輸,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手裡的「王炸」其實不是「王炸」。

是的,曹爽手裡的小皇帝曹芳也許不是「王炸」。

為什麼曹芳不是「王炸」,這就要從曹丕說起了。

因為曹丕少年時曾與弟弟曹植爭奪過魏王世子之位,而且按照《魏略》的說法,大哥曹彰也支持曹植,而且按照《魏氏春秋》記載,曹彰在曹操去世後還公開問過曹操的印璽在哪兒。要知道,按照禮法,曹彰這種行為是非常失禮的,甚至是對魏王世子曹丕的挑釁。

而曹彰當時又是行越騎將軍,幫助父親曹操鎮守長安,又因為曹彰長年從軍,很得軍心,可想而知曹彰當時這些出格行為給曹丕帶來多大的壓力。

所以曹丕稱帝後採取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親外支防近支」。

老版《三國演義》裡的曹丕

有人說曹丕不親近宗室,這是不對的,曹丕稱帝後重用的曹真、曹休也是宗室,只不過他們並不是近支宗室(曹丕的兄弟們),而是遠支宗室。

另外,曹丕有鑑於東漢中後期外戚幹政導致朝局混亂,以至於出現黃巾之亂的下場,所以很早就嚴格禁止後宮幹政。

但是很遺憾,封建皇權永遠是「按下葫蘆浮起了瓢」,曹丕防止近支宗室和嚴禁外戚後帶來了新的問題,這我們留在下一個部分說。

接著就是魏明帝曹叡的問題了,說起來曹叡比他爹曹丕苦命多了。

曹叡的生母是曹丕賜死的廢后甄皇后,一度曹丕都準備廢了他。

《晉書·閻瓚傳》就記載「明帝因母得罪,廢為平原侯。」

可見當時局面之險惡,曹丕最初讓曹叡養在郭皇后名義,大概是見郭皇后一直沒有生育,所以給深愛的郭皇后一個保險,但是按照《魏書》記載,曹丕還是很不喜歡曹叡。

「文帝始以帝不悅,有意欲以他姬子京兆王為嗣,故久不拜太子。」

雖然《魏書》說曹叡因為打獵時「文帝射殺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從,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因涕泣。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樹立之意定。」

但是我覺得這段史料記載太牽強,這明明是曹叡對曹丕賜死自己母親表示不滿,曹丕怎麼可能還覺得曹叡說得對?

事實上曹丕一直到病的快死了才匆忙立曹叡為太子:

「七年夏五月,帝病篤,乃立為皇太子。」

也因為曹叡這種尷尬的身份和處境,使得他繼位後延續了他父親的曹丕的政策,不但如此,因為曹丕生前立儲的猶豫,使得曹氏得天下的基本盤:譙、沛一帶世家豪族子弟不看好曹叡,投向了曹丕其他孩子。

這就造成曹叡繼位後不但延續了父親曹丕嚴防近支宗室的策略,甚至連譙、沛子弟都不怎麼重用,這也是司馬懿等非譙、沛子弟在曹叡在位期間得到了進一步重用。

老版《三國演義》

甚至曹叡對近支宗室的防備到了立儲時不考慮近支宗室的地步,曹叡因為三個兒子早夭,所以懷疑天命自己就沒有兒子(曹叡很迷信)於是就收養了曹彰孫子曹芳為養子。

這實在太違背封建禮法了,因為這存在著將來曹芳繼位後「認祖歸宗」,把曹丕這一支從大宗變成小宗的可能,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並非沒有發生過,比如宋仁宗、明世宗就是例子。

曹叡去世時,本來決心改變嚴防近支宗室的策略,讓叔叔燕王曹宇為大將軍,以領軍將軍夏侯獻(夏侯惇族人)、武衛將軍曹爽(曹真之子)、屯騎校尉曹肇(曹休之子)、驍騎將軍秦朗(曹操養子)為輔來組成顧命大臣集團,可是被和曹肇、夏侯獻有矛盾的大臣孫資、劉放說服,改為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政的局面,這為後來高平陵之變留下了伏筆。

曹芳繼位時才七歲,名義上由郭太后(曹叡皇后)臨朝,實際是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

前面我們說了,曹丕有鑑於東漢的教訓,嚴防外戚幹政,但是,兩漢以來一直講究「以孝治天下」,在郭太后臨朝的名義下,事實上是很難界定有些舉措究竟是遵守文皇帝嚴禁後宮幹政的祖訓呢,還是虐待太后,是不孝的表現。

比如說曹爽把郭太后遷居永寧宮這件事,就很難分清楚究竟是虐待還是遵循文皇帝「禁止後宮幹政」祖訓。

電視劇裡曹爽俯首

而這一切都可以算在小皇帝曹芳頭上,也就是說郭太后完全可以以不孝,不親為理由廢黜小皇帝曹芳。

所謂「不親」就是指責曹芳一心想「認祖歸宗」,追封自己親爺爺、生父為皇帝云云,畢竟曹叡沒有讓近支宗室做養子,確實授人以柄。

而掌握或者說解救了郭太后的司馬懿,完全是可以讓郭太后下詔的。

也就是說對於曹爽來說,他手裡的「王炸」隨時有可能變成單牌,如果真撕破臉,司馬懿和背後的元老未必不敢以郭太后名義廢黜曹芳,畢竟曹芳甚至不是曹丕的親孫子。而公元244年伐蜀漢的失敗,又讓曹爽沒有在軍事上擊敗司馬懿的信心,再加上當時元老重臣蔣濟、高柔、陳泰都站在司馬懿這邊,這越發使得曹爽沒有信心,因為這代表著曹爽不是與司馬懿以及司馬氏鬥,而是和整個曹魏元老鬥。再者說,在誅殺曹爽之前,司馬懿在曹魏的形象一直是曹魏「諸葛亮」,誰會不相信「諸葛丞相」的忠誠和保證呢?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曹爽苦思一夜決定向司馬懿妥協,我們可以說他軟弱,天真,但是不能說他愚蠢,至少他是經過縝密思考後做出的決定,而他認為小皇帝不足恃也是有道理的。

最後再說一句,司馬師廢掉曹芳,改立曹髦為帝,曹髦就是曹丕親曾孫。相比曹芳,曹髦繼承曹叡的皇位確實更符合封建禮法。

參考資料:

《魏晉遞嬗下的儒學承傳——高平陵政變的文化背景之爭辨析》、《淺析高平陵事件對魏晉政局的影響》、《高平陵之變發微——以軍事、地理因素為中心》、《簡論曹魏明帝的宗室政策》、《魏明帝思想研究》、《曹魏封王變革政治過程之考察》、《晉書》、《魏略》、《魏氏春秋》

相關焦點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爽為何選擇投降,而不是奮起反抗
    公元239年,年僅35歲的魏明帝病重,臨死之前託孤於曹魏的社稷之臣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這兩個人在當時的地位可以說是落差很大,前者聲望很高,後者卻沒有什麼成就。就是這樣的組合,導致了魏明帝一生中最錯誤的決定,將重任交與這兩人,實際上兩人的能力差距決定了他們的所作所為。在交往過程中難免會有摩擦,這也就造成了後來決定命運的高平陵政變。
  • 高平陵之變中,曹爽如果沒有選擇投降,而是以皇帝號令天下勤王勝算有多大?
    勝算極大,完全可以剿滅謀逆作亂的司馬懿父子。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主要靠的是其手上3000親兵。
  • 高平陵之變後,曹芳已經17歲了,司馬懿為何不將權力還給他?
    司馬懿違背諾言,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範等,並滅三族。因此,司馬懿贏得了高平陵之變的勝利,從而掌握了曹魏大權。對於司馬懿來說,之所以發動高平陵之變,明面上的理由就是大將軍曹爽罪無可赦,自己需要誅滅曹爽及其黨羽。不過,在除掉曹爽及其黨羽之後,司馬懿依然將曹魏大權牢牢抓在手中,也即沒有交給已經17歲的曹芳了。
  • 高平陵兵變中,曹爽為何會相信司馬懿不會殺他,最終交出了兵權
    曹爽本人也被人們認為是豬一樣的人物,因為他居然輕易的相信了老狐狸司馬懿的諾言,最後自己的全家被害不要緊,甚至害得包括何晏,桓範等親信在內的數千人也都被司馬懿殺害。現在的問題就是,曹爽當時為什麼如此輕易的相信司馬懿所謂的諾言。要知道他的智囊桓範曾經警告過他,不可能交出兵權,一旦交出兵權,將會有不可預測的後果。
  • 如果你是「高平陵之變」中的曹爽,你會怎麼辦?
    在曹魏正始十年(294年)的時候,太傅司馬懿趁著大將軍曹爽和魏帝曹芳去拜謁魏明帝之墓高平陵的時候發動政變,控制京師,又派遣侍中、高陽人許允和尚書陳泰去勸說曹爽,告訴他應該儘早歸降認罪;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告訴曹爽,只是免去他的官職而已,並指著洛水發了誓。
  • 高平陵之變中的曹爽如何翻盤?桓範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曹真卻怕了
    然而三國也有令人非常痛恨的家族,那就是司馬懿家族。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篡奪了曹魏政權,這也意味著三國歸晉拉開了序幕。而在高平陵政變中,最關鍵的人物只有兩個,那就是司馬懿和對手曹爽。曹爽不加抵抗,便投降了司馬懿。曹爽高平陵之變中的曹爽,表現如草包一樣魏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馬懿乘曹爽兄弟隨魏帝祭掃高平陵之機,發動政變。
  •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屠戮曹氏宗族近5000餘人,此人為何坐視不管?
    在第三個階段,曹楷其實也是大部分時間冷眼旁觀,直到司馬懿決定要夷滅曹爽三族,曹楷才發現了事情的不對勁,只不過這個時候他已經沒有能力管了。高平陵之變本文將高平陵之變分為三個階段,發生前、發生時、發生後。高平陵之變發生時,整個洛陽的形勢很微妙,因為大家會發現,朝中大臣基本是一邊倒地支持司馬懿,連太后也贊同司馬懿發動事變,奪取曹爽的權力。當時司馬懿沒啥實權,只有司馬師陰養的三千死士,而這三千死士說白了,戰鬥力也就一般般,跟正規軍隊完全無法抗衡。洛陽作為曹魏都城,軍隊很多,以司馬懿這點實力,沒有得到支持,根本控制不了。
  • 高平陵之變,為什麼郭太后不支持曹爽,反而支持外人司馬懿呢?
    正是這位郭太后,在後面司馬懿篡權的高平陵之變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關於高平陵之變,《資治通鑑》中這樣記載:太傅懿陰與其子中護軍師、散騎常侍昭謀誅曹爽。正月,帝謁高平陵,大將軍爽與弟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散騎常侍彥皆從。
  • 司馬懿的三千死士是怎麼來的,有那麼多人,卻不被曹爽發現?
    司馬炎篡位,雖然是在司馬懿死後很多年之後,但是司馬家奪取曹魏的政權,卻是在高平陵之變中。在這一起事件中,司馬懿憑藉著三千死士,趁著曹爽與曹芳一起前往高平陵掃墓之機,控制了京城,最終獲得了大權。那麼這三千死士是如何來的呢,為何那麼多人,卻沒有被曹爽發現?這個問題要從頭說起。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時,曹爽為何束手就擒?
    ,那麼當時權極人臣的曹爽為何沒有起兵反抗而是選擇了投降束手就擒呢?一起來看看不沉的經遠對此進行的分析,你會有不一樣的認識。首先要糾正問題裡一個錯誤,高平陵之變時曹爽身邊沒多少部隊,他選擇投降除了比較懦弱外,最重要的是沒有什麼勝利的希望。曹叡臨死前任命曹爽和司馬懿為顧命大臣,輔佐曹芳。然而司馬懿卻遭到曹爽排擠,最後司馬懿趁曹爽和曹芳出城去高平陵掃墓的機會發動政變,控制京都,以曹爽投降被殺告終。
  • 《虎嘯龍吟》高平陵事變,曹爽有天子和兵權怎麼還投降?
    這是司馬懿奪權的最後一役,史稱"高平陵事變"。從此後,曹魏天下改姓司馬,權力被司馬懿父子牢牢拽在手裡,三馬食槽的預言終於成真了。這條路,司馬懿走了41年。然而,與以往司馬懿"快穩狠"的風格有所不同,這一次的司馬懿,其實頗為"弄險",實在是一次孤注一擲的豪賭,他賭的,是大將軍曹爽不敢跟他正面對抗。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獲得了哪些人的支持和幫助?
    司馬懿違背諾言,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範等,並滅三族。因此,司馬懿贏得了高平陵之變的勝利,從而掌握了曹魏大權。對於司馬懿來說,之所以能在高平陵之變中擊敗曹爽,離不開背後眾人的支持。比如在司馬懿家族內部,司馬孚、司馬師、司馬昭等人,就參與了這場兵變。當然,這場兵變中,司馬懿所獲得的支持,遠遠不止司馬孚、司馬師、司馬昭等自家的人,還有以下幾位也幫助和支持了司馬懿。
  • 高平陵之變
    但凡他父子倆有一個能活的久一點,熬死司馬懿!曹家的大魏江山也不會這麼快就沒了!曹丕臨死前,指派了託孤大臣,分別是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這個託孤陣營是一個標準化的架構。曹真和曹休是曹氏宗親,代表了宗室集團,司馬懿和陳群是魏國功臣,代表了士族群體。宗親掌握軍事,保護自家梁山穩固,士族治理江山,把控行政權力!
  • 司馬懿是怎樣發動高平陵事變,誅殺曹爽,篡奪曹魏軍政大權的?
    「高平陵事變」,是魏少帝曹芳繼位時期,兩大輔政大臣之一曹羲曹羲牽制,實權在曹氏兄弟之手。曹爽這個人沒有才能,卻依仗自己是皇帝宗親,總想排擠司馬懿,獨攬大權。從此曹爽和何晏等心腹控制了朝廷地運作,權傾朝野,而同為輔政大臣的司馬懿則被完全駕空。司馬懿對曹爽專擅朝政,很是不滿,看到自己徒有輔政之名,卻無輔政之權,為了等待時機,凝聚反擊力量,於正始八年(公元247年)稱風痺病復發,回家養病,不參與政事,以迴避曹爽。
  • 連曹爽都殺了,司馬懿為什麼還是堅辭九錫?
    在曹爽的步步緊逼之下,司馬懿為了明哲保身,保全身家,託病不朝,在家裡裝病,甚至裝出又聾又啞、老態龍鐘的樣子,以使曹爽放鬆警惕。也是在司馬懿隱忍待機,一再退讓的策略之下,曹爽陣營被司馬懿麻痺,以為司馬懿真的已經不足為患了,放鬆了對他的監視和控制,從而給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的機會。
  • 曹爽若用桓範計策,司馬懿勝算幾何?高平陵之後的曹馬力量對比
    是時中書監有親近皇帝的便利「號為專任,制斷機密」,而孫資劉放利用了這一有利條件,對彌留之際的曹睿大進讒言,以曹爽代替了曹宇等人,又加入了司馬懿,最終破壞了曹睿最初的安排。所以郭太后在高平陵之變中的合法性,可能連橡皮圖章都說不上。另外,高平陵之變前後這段時間,史書中關於郭太后的記載顯得非常混亂和相互頡頏,耐人尋味,其真實性值得懷疑。
  • 曹爽與司馬懿的十年明爭暗鬥,高平陵只是最後決戰
    曹爽和司馬懿、劉放、孫資合作,排斥燕王曹宇和夏侯獻,讓曹魏中樞本來就所剩不多的曹魏宗室元氣大傷。而且禁軍控制被大大動搖,然後就是唯一的曹氏軍團長,荊州軍區換人,這已經是讓曹氏丟了大半力量了。    夏侯玄遷任、曹爽率軍西徵之時,司馬懿把持朝政,又乘機讓司馬師接替了中護軍職位。司馬懿擅長統兵,在軍隊中威信極高,他一旦有控制中軍的勢頭,對曹爽集團無疑是個嚴重威脅。
  • 曹魏大將軍曹爽實力有多強?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像賭命
    公元249年發生一件大事,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奠定日後司馬炎竄魏的基礎,但這次政變對他來說,是一次十分兇險的冒險,不但自己勢力和曹魏大將軍曹爽的勢力懸殊,就算主動發動攻勢,直到最後一刻才能取勝。怎說司馬懿是險中求勝?如果比對一下雙方的軍事力量,就可以知道他實在贏得僥倖。
  • 曹爽到底有多厲害,為何能夠壓制司馬懿10年之久?
    然而在魏明帝去世後,其實有一人壓制了司馬懿長達10年,使得司馬懿最終都是稱病不敢相見。這個人到底是誰呢?有多厲害?曹爽壓制司馬懿10年之久的人其實就是曹爽了,很多人都知道在高平陵之變中曹爽被司馬懿擊敗了,認為曹爽是一個草包。然而實際上曹爽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差勁,要不然也不可能壓制司馬懿這麼久!
  • 曹爽身邊最強謀士,被司馬懿稱為「智囊」,最終是什麼結局?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後,曹丕即位,桓範擔任羽林左監,因為有才學,與王象等共撰《皇覽》。魏明帝曹叡這位皇帝在位時,桓範任中領軍、尚書。其中,就中領軍這一官職,在三國時期主要負責執掌禁軍。而這,應該也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桓範可以從曹魏都城洛陽成功逃走的重要原因,也即在曹魏禁軍之中,存在桓範的門生故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