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裡的曹爽
在後三國時期最有名的歷史事件當屬發生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了。
曹魏太傅司馬懿乘大將軍曹爽帶著小皇帝曹芳出城掃墓之機,以郭太后名義突然發動政變,最終誅滅了大將軍曹爽滿門;從此,曹魏軍政大權逐漸落在了司馬氏的手裡,為後來司馬氏篡魏自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高平陵之變」中,最令網友們不解的是大將軍曹爽明明掌握著小皇帝曹芳,卻不接受司農桓範勸他帶著小皇帝去洛陽,號召天下勤王的計策,最後居然束手就擒,白白浪費了手中的「王炸」——小皇帝。
高平陵之變中,曹爽的表現表面上看起來確實太蠢太笨,可是歷史學家多次告誡我們,今人讀史,不是要臧否古人,而是要理解古人不得不如此做的理由,那麼曹爽為什麼束手就擒呢?為什麼拱手把小皇帝「還給」司馬懿呢?難道真是因為曹爽太蠢了?
其實不是這樣的,曹爽也許貪生怕死,但是很絕不是一個蠢貨,他之所以苦思一夜最終絕對向司馬懿認輸,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手裡的「王炸」其實不是「王炸」。
是的,曹爽手裡的小皇帝曹芳也許不是「王炸」。
為什麼曹芳不是「王炸」,這就要從曹丕說起了。
因為曹丕少年時曾與弟弟曹植爭奪過魏王世子之位,而且按照《魏略》的說法,大哥曹彰也支持曹植,而且按照《魏氏春秋》記載,曹彰在曹操去世後還公開問過曹操的印璽在哪兒。要知道,按照禮法,曹彰這種行為是非常失禮的,甚至是對魏王世子曹丕的挑釁。
而曹彰當時又是行越騎將軍,幫助父親曹操鎮守長安,又因為曹彰長年從軍,很得軍心,可想而知曹彰當時這些出格行為給曹丕帶來多大的壓力。
所以曹丕稱帝後採取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親外支防近支」。
老版《三國演義》裡的曹丕
有人說曹丕不親近宗室,這是不對的,曹丕稱帝後重用的曹真、曹休也是宗室,只不過他們並不是近支宗室(曹丕的兄弟們),而是遠支宗室。
另外,曹丕有鑑於東漢中後期外戚幹政導致朝局混亂,以至於出現黃巾之亂的下場,所以很早就嚴格禁止後宮幹政。
但是很遺憾,封建皇權永遠是「按下葫蘆浮起了瓢」,曹丕防止近支宗室和嚴禁外戚後帶來了新的問題,這我們留在下一個部分說。
接著就是魏明帝曹叡的問題了,說起來曹叡比他爹曹丕苦命多了。
曹叡的生母是曹丕賜死的廢后甄皇后,一度曹丕都準備廢了他。
《晉書·閻瓚傳》就記載「明帝因母得罪,廢為平原侯。」
可見當時局面之險惡,曹丕最初讓曹叡養在郭皇后名義,大概是見郭皇后一直沒有生育,所以給深愛的郭皇后一個保險,但是按照《魏書》記載,曹丕還是很不喜歡曹叡。
「文帝始以帝不悅,有意欲以他姬子京兆王為嗣,故久不拜太子。」
雖然《魏書》說曹叡因為打獵時「文帝射殺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從,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因涕泣。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樹立之意定。」
但是我覺得這段史料記載太牽強,這明明是曹叡對曹丕賜死自己母親表示不滿,曹丕怎麼可能還覺得曹叡說得對?
事實上曹丕一直到病的快死了才匆忙立曹叡為太子:
「七年夏五月,帝病篤,乃立為皇太子。」
也因為曹叡這種尷尬的身份和處境,使得他繼位後延續了他父親的曹丕的政策,不但如此,因為曹丕生前立儲的猶豫,使得曹氏得天下的基本盤:譙、沛一帶世家豪族子弟不看好曹叡,投向了曹丕其他孩子。
這就造成曹叡繼位後不但延續了父親曹丕嚴防近支宗室的策略,甚至連譙、沛子弟都不怎麼重用,這也是司馬懿等非譙、沛子弟在曹叡在位期間得到了進一步重用。
老版《三國演義》
甚至曹叡對近支宗室的防備到了立儲時不考慮近支宗室的地步,曹叡因為三個兒子早夭,所以懷疑天命自己就沒有兒子(曹叡很迷信)於是就收養了曹彰孫子曹芳為養子。
這實在太違背封建禮法了,因為這存在著將來曹芳繼位後「認祖歸宗」,把曹丕這一支從大宗變成小宗的可能,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並非沒有發生過,比如宋仁宗、明世宗就是例子。
曹叡去世時,本來決心改變嚴防近支宗室的策略,讓叔叔燕王曹宇為大將軍,以領軍將軍夏侯獻(夏侯惇族人)、武衛將軍曹爽(曹真之子)、屯騎校尉曹肇(曹休之子)、驍騎將軍秦朗(曹操養子)為輔來組成顧命大臣集團,可是被和曹肇、夏侯獻有矛盾的大臣孫資、劉放說服,改為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政的局面,這為後來高平陵之變留下了伏筆。
曹芳繼位時才七歲,名義上由郭太后(曹叡皇后)臨朝,實際是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
前面我們說了,曹丕有鑑於東漢的教訓,嚴防外戚幹政,但是,兩漢以來一直講究「以孝治天下」,在郭太后臨朝的名義下,事實上是很難界定有些舉措究竟是遵守文皇帝嚴禁後宮幹政的祖訓呢,還是虐待太后,是不孝的表現。
比如說曹爽把郭太后遷居永寧宮這件事,就很難分清楚究竟是虐待還是遵循文皇帝「禁止後宮幹政」祖訓。
電視劇裡曹爽俯首
而這一切都可以算在小皇帝曹芳頭上,也就是說郭太后完全可以以不孝,不親為理由廢黜小皇帝曹芳。
所謂「不親」就是指責曹芳一心想「認祖歸宗」,追封自己親爺爺、生父為皇帝云云,畢竟曹叡沒有讓近支宗室做養子,確實授人以柄。
而掌握或者說解救了郭太后的司馬懿,完全是可以讓郭太后下詔的。
也就是說對於曹爽來說,他手裡的「王炸」隨時有可能變成單牌,如果真撕破臉,司馬懿和背後的元老未必不敢以郭太后名義廢黜曹芳,畢竟曹芳甚至不是曹丕的親孫子。而公元244年伐蜀漢的失敗,又讓曹爽沒有在軍事上擊敗司馬懿的信心,再加上當時元老重臣蔣濟、高柔、陳泰都站在司馬懿這邊,這越發使得曹爽沒有信心,因為這代表著曹爽不是與司馬懿以及司馬氏鬥,而是和整個曹魏元老鬥。再者說,在誅殺曹爽之前,司馬懿在曹魏的形象一直是曹魏「諸葛亮」,誰會不相信「諸葛丞相」的忠誠和保證呢?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曹爽苦思一夜決定向司馬懿妥協,我們可以說他軟弱,天真,但是不能說他愚蠢,至少他是經過縝密思考後做出的決定,而他認為小皇帝不足恃也是有道理的。
最後再說一句,司馬師廢掉曹芳,改立曹髦為帝,曹髦就是曹丕親曾孫。相比曹芳,曹髦繼承曹叡的皇位確實更符合封建禮法。
參考資料:
《魏晉遞嬗下的儒學承傳——高平陵政變的文化背景之爭辨析》、《淺析高平陵事件對魏晉政局的影響》、《高平陵之變發微——以軍事、地理因素為中心》、《簡論曹魏明帝的宗室政策》、《魏明帝思想研究》、《曹魏封王變革政治過程之考察》、《晉書》、《魏略》、《魏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