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屠戮曹氏宗族近5000餘人,此人為何坐視不管?

2020-11-29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

整個高平陵之變,其實分為了三個階段,在前兩個階段,曹芳父親曹楷壓根就沒想過要管司馬懿這檔子事,甚至他還有可能支持司馬懿。在第三個階段,曹楷其實也是大部分時間冷眼旁觀,直到司馬懿決定要夷滅曹爽三族,曹楷才發現了事情的不對勁,只不過這個時候他已經沒有能力管了。

高平陵之變

本文將高平陵之變分為三個階段,發生前、發生時、發生後。

在高平陵事變發生前,所有人都不知道司馬懿有此野心。大家都認為司馬懿認老服輸了,就這麼一直在家生病蝸居,了此殘生,畢竟司馬懿年紀也這麼大了,就這樣吧。而當時的魏國朝堂,其實是被曹爽霸佔了的,無論是宮內還是宮外,到處都是曹爽的親信。事實上,只要曹爽一直呆在洛陽,司馬懿就沒有機會。

當時的曹爽橫行霸道,結黨營私,打擊異己,連太后都被他遷往別處了,說實話,其實此時的曹爽就和之後的司馬懿沒啥區別,除了他姓曹!當時魏帝曹芳的權力完全是被曹爽給架空了,曹爽才是「真正的皇帝」。

高平陵之變發生時,整個洛陽的形勢很微妙,因為大家會發現,朝中大臣基本是一邊倒地支持司馬懿,連太后也贊同司馬懿發動事變,奪取曹爽的權力。當時司馬懿沒啥實權,只有司馬師陰養的三千死士,而這三千死士說白了,戰鬥力也就一般般,跟正規軍隊完全無法抗衡。洛陽作為曹魏都城,軍隊很多,以司馬懿這點實力,沒有得到支持,根本控制不了。

《資治通鑑》:春,正月,甲午,帝謁高平陵,大將軍爽與弟中領軍羲、武衛將軍訓、散騎常侍彥皆從。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閉諸城門,勒兵據武庫,授兵出屯洛水浮橋;召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據爽營。

看到了吧,司馬懿之所以能夠控制整個洛陽,關閉城門,佔據武庫,都是因為借用的皇太后令,說明太后其實是支持司馬懿這麼幹的。當時洛陽基本無人反對司馬懿的這一行為,說明其他大臣也是支持他的,本質上司馬懿的這種行為就是反叛,但是大家都支持他,也有太后的命令,所以都以他為正義之師。

最終,曹爽見整個洛陽之人都反對他,司馬懿又承諾不殺他,他也沒啥鬥爭決心,想做一個富家翁,於是做出了投降的決定。事實上,如果曹爽有鬥爭決心,司馬懿必敗!畢竟皇帝,兵權都在曹爽手中,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感嘆,曹真咋生了這麼一個兒子?

高平陵之變發生後,司馬懿奪得了曹魏大權,不過在處置曹爽的問題上,大家的看法不一樣。太后和大臣們、曹氏宗親們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所以他們其實並不想把這件事鬧大,曹爽鬥爭失敗,軟禁起來就好,他們想的還是之後怎麼瓜分權力,使得曹魏朝堂平衡。不過司馬懿卻想得不一樣,他並不想將大權交出去,他要將曹爽趕盡殺絕。

《三國志》:爽以支屬,世蒙殊寵,親受先帝握手遺詔,託以天下,而包藏禍心,蔑棄顧命,乃與晏、颺及當等謀圖神器,範黨同罪人,皆為大逆不道」。於是收爽、羲、訓、晏、颺、謐、軌、勝、範、當等,皆伏誅,夷三族。

最終,司馬懿羅列罪名,污衊曹爽謀反,夷滅曹爽及其黨羽三族,共牽連五千餘人。實際上,這五千餘人大部分都不是曹氏宗族的人,都是曹爽的心腹黨羽。當時的司馬懿雖然掌握大權,但是還沒有完全控制曹魏,忠於曹家的勢力並不少,他不敢貿然處置曹氏宗族。

看完了高平陵之變的前前後後,我們就能明白魏帝曹芳的父親曹楷的想法了。

在高平陵之變的前中期,其實大家都非常討厭曹爽,因為曹爽獨霸朝堂,把曹魏搞得烏煙瘴氣,曹芳一點權力都沒有。作為曹芳的父親,曹楷其實對此也十分不爽,事實上,在整個事變的前中期,大家都是站在司馬懿這邊的,支持司馬懿打曹爽,因為曹爽把大家都得罪了。所以在高平陵發生時,曹楷是吃瓜群眾的角色,甚至有能力的話,他還會去幫司馬懿踢曹爽兩腳!

而到了高平陵事變之後,大家見司馬懿霸佔了權力,不願交出來共享,與之前的曹爽一模一樣,心裡其實也非常不爽,直到司馬懿宣布夷滅曹爽三族,大家發現事情不對了,曹楷自然也是知道此事不尋常,司馬懿如此幹,擺明了就是斬盡殺絕,不想再把權力交出來。此時他應該是坐立不安的,預料到了曹氏宗族後面的悲慘結局,只不過他也是無可奈何了。

結語

作為一個沒啥實權的王爺,曹楷也沒法對抗司馬懿,幫曹芳拿回權力。其實這也是曹丕的責任,當年他取得權力後,大肆打壓近親宗族,曹植、曹彰一脈基本自此以後就沒啥權力了,曹楷作為曹彰的兒子,自然也沒有實權。所以說,並不是曹楷願意坐視不管,而是因為他確實沒啥權力,說不上話,只能看著曹魏被一步步篡奪。

來都來了,點個讚再走唄!本文由超級七品小芝麻官原創,歡迎交流!

相關焦點

  • 黑化後司馬懿大爆發:高平陵事件背後,仍是不可動搖的皇權
    因為《三國演義》的描寫,大家多會以為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懿一個人掀翻了魏國朝廷,其實不然,司馬懿掀翻的只是專擅朝政、把持尚書臺的曹爽一黨而已,而滿朝文武幾乎都站在司馬懿一邊。只不過政變的成果最後被司馬懿竊取,讓人誤以為是司馬懿靠一己之力翻的身。
  • 司馬懿政變殺曹爽奪權,曹氏宗親為什麼不反抗?
    給太監當兒子可不是什麼好名聲的事兒,司馬懿就因此鄙視曹操的出身。從血緣上來說,曹魏政權中姓夏侯的也都是曹操的親戚,比如夏侯惇、夏侯淵、夏侯霸等等。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控制少帝曹芳時,無論是曹氏還是夏侯氏,似乎都沒有反抗,這是為什麼呢?
  • 司馬懿叛變曹氏家族後,為何曹操當年老部下都坐視不管呢?
    司馬懿之後宣布曹爽謀反,並夷其三族,共計七千餘人,至此司馬懿掌控曹魏政權。司馬懿誅殺曹爽,發動政變,曹操的部下為何沒有反抗,讓司馬懿兵不血刃掌握大權,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曹操和司馬懿是兩代人,曹孟德比司馬仲達整整大了24歲。司馬懿這廝還賊能活,他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候,自己都已經70歲了,跟他鬥的曹爽是晚輩。司馬懿不僅成功的熬死了曹操這輩人,連跟他平輩的曹丕、曹真、曹休這輩人也被他熬死了。
  • 司馬懿僅用6000人發動高平陵之變,看似豪賭,實際早已推演上萬次
    只是,曹爽不知道,不久之後,司馬懿失信,滅了曹爽三族。司馬懿猛虎覺醒,誅殺曹爽,重歸朝堂,曹氏40餘年江山,從此盡歸司馬家族之手。司馬懿以古稀之年發動高平陵之變,之所以能夠成功,有三方面原因:其一,司馬懿籌謀多年,而曹爽放鬆了警惕。
  • 高平陵之變後,曹芳已經17歲了,司馬懿為何不將權力還給他?
    司馬懿違背諾言,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範等,並滅三族。因此,司馬懿贏得了高平陵之變的勝利,從而掌握了曹魏大權。對於司馬懿來說,之所以發動高平陵之變,明面上的理由就是大將軍曹爽罪無可赦,自己需要誅滅曹爽及其黨羽。不過,在除掉曹爽及其黨羽之後,司馬懿依然將曹魏大權牢牢抓在手中,也即沒有交給已經17歲的曹芳了。
  • 「高平陵之變」曹爽手裡有皇帝為何向司馬懿投降?並不是因為愚蠢
    電視劇裡的曹爽在後三國時期最有名的歷史事件當屬發生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了。曹魏太傅司馬懿乘大將軍曹爽帶著小皇帝曹芳出城掃墓之機,以郭太后名義突然發動政變,最終誅滅了大將軍曹爽滿門;從此,曹魏軍政大權逐漸落在了司馬氏的手裡,為後來司馬氏篡魏自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的三千死士立下大功,他們最終的結局如何?
    那麼為何最終會出現三家歸晉的畫面呢?這就得從高平陵之變說起了。在這場變動中,司馬懿以3000死士作為基礎,成功奪下了曹爽的大權,掌控了曹魏!3000死士魏國皇帝曹睿去世時,其實是讓曹爽和司馬懿一同做託孤大臣的,而剛開始曹爽也是對司馬懿非常尊敬,書中用「侍之如父」來表現曹爽對司馬懿的尊敬。
  • 為何曹操憤怒地殺了楊修,卻放過了發動高平陵之變的司馬懿?
    曹操心愛的兒子曹衝去世後,曹操下令殺死周不疑,周不疑生前與曹衝關係密切,曹操擔心之後的周不疑會沒人能控制。 那為什麼老謀深算的曹操要殺楊修而不是司馬懿呢? 我們逐一來進行分析。雖然楊修很有天賦,但他太自大了,認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就是自己。我們先來看看楊修做了什麼讓曹操厭惡。曹操在一個新建的院子的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當其他人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時,楊修猜到了這是「闊」的含義,讓人們建造一堵牆來遮擋它。
  • 高平陵之變,為什麼郭太后不支持曹爽,反而支持外人司馬懿呢?
    正是這位郭太后,在後面司馬懿篡權的高平陵之變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關於高平陵之變,《資治通鑑》中這樣記載:太傅懿陰與其子中護軍師、散騎常侍昭謀誅曹爽。正月,帝謁高平陵,大將軍爽與弟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散騎常侍彥皆從。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獲得了哪些人的支持和幫助?
    司馬懿違背諾言,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範等,並滅三族。因此,司馬懿贏得了高平陵之變的勝利,從而掌握了曹魏大權。對於司馬懿來說,之所以能在高平陵之變中擊敗曹爽,離不開背後眾人的支持。比如在司馬懿家族內部,司馬孚、司馬師、司馬昭等人,就參與了這場兵變。當然,這場兵變中,司馬懿所獲得的支持,遠遠不止司馬孚、司馬師、司馬昭等自家的人,還有以下幾位也幫助和支持了司馬懿。
  • 曹爽與司馬懿的十年明爭暗鬥,高平陵只是最後決戰
    曹爽和司馬懿、劉放、孫資合作,排斥燕王曹宇和夏侯獻,讓曹魏中樞本來就所剩不多的曹魏宗室元氣大傷。而且禁軍控制被大大動搖,然後就是唯一的曹氏軍團長,荊州軍區換人,這已經是讓曹氏丟了大半力量了。    夏侯玄遷任、曹爽率軍西徵之時,司馬懿把持朝政,又乘機讓司馬師接替了中護軍職位。司馬懿擅長統兵,在軍隊中威信極高,他一旦有控制中軍的勢頭,對曹爽集團無疑是個嚴重威脅。
  • 高平陵之變
    但凡他父子倆有一個能活的久一點,熬死司馬懿!曹家的大魏江山也不會這麼快就沒了!曹丕臨死前,指派了託孤大臣,分別是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這個託孤陣營是一個標準化的架構。曹真和曹休是曹氏宗親,代表了宗室集團,司馬懿和陳群是魏國功臣,代表了士族群體。宗親掌握軍事,保護自家梁山穩固,士族治理江山,把控行政權力!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像賭命
    公元249年發生一件大事,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奠定日後司馬炎竄魏的基礎,但這次政變對他來說,是一次十分兇險的冒險,不但自己勢力和曹魏大將軍曹爽的勢力懸殊,就算主動發動攻勢,直到最後一刻才能取勝。怎說司馬懿是險中求勝?如果比對一下雙方的軍事力量,就可以知道他實在贏得僥倖。
  • 高平陵之變曹爽被夷三族,唯一寡婦存活,司馬懿:讓她為曹家留後
    曹氏前盛之時,尚欲保終,況今衰亡,何忍棄之!此禽獸之行,吾豈為乎!」司馬懿聞而賢之,聽使子字養為曹氏後。宋神宗認為《資治通鑑》的核心目的在於「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就是通過剖析歷史的成敗得失,用來加強統治。
  • 高平陵之變中,曹爽如果沒有選擇投降,而是以皇帝號令天下勤王勝算有多大?
    勝算極大,完全可以剿滅謀逆作亂的司馬懿父子。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主要靠的是其手上3000親兵。
  • 司馬懿為何能奪取曹魏政權?都是曹丕和曹叡惹的禍
    儘管後來出了個唐玄宗李隆基比前兩代好點,但是繼位皇帝的能力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是沒有改變的,以至於出現了後來的「安史之亂」。其實曹魏也是一樣,曹操、曹丕、曹叡,再到第四代曹芳,明顯屬於能力下滑狀態。問題是皇位已經傳到第四代,可是朝中重臣是第幾代?發動高平陵政變的四位重要人物分別是司馬懿、蔣濟、高柔、王觀,他們曾是曹操的部下,屬於第一代還在世的功臣。
  • 高平陵之變,司馬師的三千死士居功至偉,這些死士到底是什麼人?
    司馬懿在病休的時候,就為將來預做了準備。他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安插在軍隊的要害職位上。其中司馬師任中護軍,司馬昭任散騎常侍。我們知道,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只和司馬師進行謀劃,司馬昭是在事變發動前才知道。所以,這三千死士就只和司馬師有關。那麼,司馬師要維持、使用這三千死士,就需要資金、場所、軍事編制等。司馬師能夠做到這一切嗎?
  • 高平陵事變,為什麼嬴的是司馬懿
    在近日熱播的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中,司馬懿身穿紅衣(近似於他的對手諸葛亮送給他的那一款),開始進行自己蓄謀已久的政變,政變主要的攻擊對象就是自己在朝廷內的唯一政敵曹爽。吳秀波的老年司馬懿造型在真實的歷史中,這場奠定今後中國154年歷史局勢的巨變,以司馬懿的完勝而告終。
  • 曹氏和夏侯氏到底什麼關係?為什麼夏侯氏可以決定曹魏政權興衰
    曹氏、夏侯氏家族的浮沉反映了曹魏政權的興衰。一、曹操時期:宗族至上曹操在起兵後,其麾下官員逐步劃分為兩大集團的,一是潁汝文官集團,如荀彧、荀攸、郭嘉、陳群、鍾繇等出身潁川、汝南等地的世族,互為姻親,掌管政治;二是譙沛武將集團,以曹氏、夏侯氏、許褚等為核心,皆為曹操鄉黨親戚,掌管軍事,控制著曹操最核心的軍事力量。
  • 此人曹魏死忠,受司馬懿賞識,被曹爽重用,為何司馬師將之誅殺?
    劇中的他和他妹妹夏侯徽一樣夾在司馬氏和曹氏之間,儼然成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身為配角的他,《虎嘯龍吟》難免把他的形象刻畫的不那麼完整。那歷史上的夏侯玄到底如何呢?(點擊查看大圖)圖1 | 夏侯尚家譜首先來介紹一下夏侯玄的身世,他乃是曹魏的徵南大將軍夏侯尚之子,徵西將軍夏侯淵的侄孫,也可以算是夏侯淵家族中的一份子。且看上圖,夏侯玄的母親是德陽鄉主——曹氏,即曹真的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