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高平陵之變,其實分為了三個階段,在前兩個階段,曹芳父親曹楷壓根就沒想過要管司馬懿這檔子事,甚至他還有可能支持司馬懿。在第三個階段,曹楷其實也是大部分時間冷眼旁觀,直到司馬懿決定要夷滅曹爽三族,曹楷才發現了事情的不對勁,只不過這個時候他已經沒有能力管了。
高平陵之變
本文將高平陵之變分為三個階段,發生前、發生時、發生後。
在高平陵事變發生前,所有人都不知道司馬懿有此野心。大家都認為司馬懿認老服輸了,就這麼一直在家生病蝸居,了此殘生,畢竟司馬懿年紀也這麼大了,就這樣吧。而當時的魏國朝堂,其實是被曹爽霸佔了的,無論是宮內還是宮外,到處都是曹爽的親信。事實上,只要曹爽一直呆在洛陽,司馬懿就沒有機會。
當時的曹爽橫行霸道,結黨營私,打擊異己,連太后都被他遷往別處了,說實話,其實此時的曹爽就和之後的司馬懿沒啥區別,除了他姓曹!當時魏帝曹芳的權力完全是被曹爽給架空了,曹爽才是「真正的皇帝」。
高平陵之變發生時,整個洛陽的形勢很微妙,因為大家會發現,朝中大臣基本是一邊倒地支持司馬懿,連太后也贊同司馬懿發動事變,奪取曹爽的權力。當時司馬懿沒啥實權,只有司馬師陰養的三千死士,而這三千死士說白了,戰鬥力也就一般般,跟正規軍隊完全無法抗衡。洛陽作為曹魏都城,軍隊很多,以司馬懿這點實力,沒有得到支持,根本控制不了。
《資治通鑑》:春,正月,甲午,帝謁高平陵,大將軍爽與弟中領軍羲、武衛將軍訓、散騎常侍彥皆從。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閉諸城門,勒兵據武庫,授兵出屯洛水浮橋;召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據爽營。
看到了吧,司馬懿之所以能夠控制整個洛陽,關閉城門,佔據武庫,都是因為借用的皇太后令,說明太后其實是支持司馬懿這麼幹的。當時洛陽基本無人反對司馬懿的這一行為,說明其他大臣也是支持他的,本質上司馬懿的這種行為就是反叛,但是大家都支持他,也有太后的命令,所以都以他為正義之師。
最終,曹爽見整個洛陽之人都反對他,司馬懿又承諾不殺他,他也沒啥鬥爭決心,想做一個富家翁,於是做出了投降的決定。事實上,如果曹爽有鬥爭決心,司馬懿必敗!畢竟皇帝,兵權都在曹爽手中,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感嘆,曹真咋生了這麼一個兒子?
高平陵之變發生後,司馬懿奪得了曹魏大權,不過在處置曹爽的問題上,大家的看法不一樣。太后和大臣們、曹氏宗親們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所以他們其實並不想把這件事鬧大,曹爽鬥爭失敗,軟禁起來就好,他們想的還是之後怎麼瓜分權力,使得曹魏朝堂平衡。不過司馬懿卻想得不一樣,他並不想將大權交出去,他要將曹爽趕盡殺絕。
《三國志》:爽以支屬,世蒙殊寵,親受先帝握手遺詔,託以天下,而包藏禍心,蔑棄顧命,乃與晏、颺及當等謀圖神器,範黨同罪人,皆為大逆不道」。於是收爽、羲、訓、晏、颺、謐、軌、勝、範、當等,皆伏誅,夷三族。
最終,司馬懿羅列罪名,污衊曹爽謀反,夷滅曹爽及其黨羽三族,共牽連五千餘人。實際上,這五千餘人大部分都不是曹氏宗族的人,都是曹爽的心腹黨羽。當時的司馬懿雖然掌握大權,但是還沒有完全控制曹魏,忠於曹家的勢力並不少,他不敢貿然處置曹氏宗族。
看完了高平陵之變的前前後後,我們就能明白魏帝曹芳的父親曹楷的想法了。
在高平陵之變的前中期,其實大家都非常討厭曹爽,因為曹爽獨霸朝堂,把曹魏搞得烏煙瘴氣,曹芳一點權力都沒有。作為曹芳的父親,曹楷其實對此也十分不爽,事實上,在整個事變的前中期,大家都是站在司馬懿這邊的,支持司馬懿打曹爽,因為曹爽把大家都得罪了。所以在高平陵發生時,曹楷是吃瓜群眾的角色,甚至有能力的話,他還會去幫司馬懿踢曹爽兩腳!
而到了高平陵事變之後,大家見司馬懿霸佔了權力,不願交出來共享,與之前的曹爽一模一樣,心裡其實也非常不爽,直到司馬懿宣布夷滅曹爽三族,大家發現事情不對了,曹楷自然也是知道此事不尋常,司馬懿如此幹,擺明了就是斬盡殺絕,不想再把權力交出來。此時他應該是坐立不安的,預料到了曹氏宗族後面的悲慘結局,只不過他也是無可奈何了。
結語
作為一個沒啥實權的王爺,曹楷也沒法對抗司馬懿,幫曹芳拿回權力。其實這也是曹丕的責任,當年他取得權力後,大肆打壓近親宗族,曹植、曹彰一脈基本自此以後就沒啥權力了,曹楷作為曹彰的兒子,自然也沒有實權。所以說,並不是曹楷願意坐視不管,而是因為他確實沒啥權力,說不上話,只能看著曹魏被一步步篡奪。
來都來了,點個讚再走唄!本文由超級七品小芝麻官原創,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