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僅用6000人發動高平陵之變,看似豪賭,實際早已推演上萬次

2021-02-23 千閱文書城

公元248年,荊州刺史李勝前去赴任,臨行前特意向司馬懿辭行。見司馬懿臥病在床,一副病入膏肓的模樣,感嘆不已。李勝把司馬懿「命不久矣」的情形告訴了大將軍曹爽,曹爽暗自歡喜,放鬆了對司馬懿的警惕。

九年前,曹丕之子魏明帝曹叡駕崩,八歲的皇太子曹芳繼位,曹爽(大將軍)和司馬懿(太尉)輔政。曹爽作為曹氏宗親,拉攏各方勢力,千方百計排擠太尉司馬懿。為了奪取實權,曹爽將司馬懿從太尉升為太傅,僅僅讓司馬懿掛個虛職。此時,曹爽已經掌控了整個禁軍,司馬懿已經是一個空殼子。

司馬懿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人,浸淫官場近40年,府非常人能比,什麼陣仗沒見過。

曹爽作為曹真(曹操養子)之子,靠襲承父親爵位而進入朝堂,和司馬懿相比,曹爽初出茅廬,外厲內荏。

曹爽獨攬大權後,打算除掉司馬懿,司馬懿被逼得無路可退,為了自保,不得不韜光養晦,稱病在家,一副老邁不堪重用的樣子。縱然如此,曹爽依然不放心司馬懿這隻「老狐狸」,公然監視司馬懿的府邸。

到了公元247年,李勝向司馬懿辭行,司馬懿已經隱忍了9年多。司馬懿「病入膏肓」的消息早已傳出,所有人都放鬆了警惕。然而,司馬懿真的病入膏肓、行將就木了嗎?

《三國志》云:

宣王稱疾困篤,示以羸形。勝不能覺,謂之信然。

司馬懿是在裝病,而且裝得很像。由於曹爽對司馬懿的府邸監視甚嚴,甚至連府中也有曹爽的眼線。司馬懿裝病數年,不僅要瞞過府中的眼線,甚至連身邊的親信也以為司馬懿真的行將就木了。知道司馬懿是裝病的,僅有司馬師、司馬昭等少數人。

司馬懿雖然年過七十,但並未服輸。他早已在洛陽郊外的山林裡私自訓練3000死士,只為了等待時機,一舉實現內心的強大報復。他等了近10年,機會終於來了。

公元249年正月,剛過完新年,曹爽帶著少帝曹芳前往高平陵拜謁曹叡之墓。曹爽心情很好,帶上他的黨羽陪著小皇帝出了洛陽城。此時的司馬懿,以犀利的目光,抓住了這次機會,準備一擊必中。

十年來,曹爽一直忌憚司馬懿,為何單單在這個時候把這隻「老狐狸」忘記了呢?實際上,也怪不得曹爽大意:

第一,曹爽離京,帶走了天子和兵馬,有恃無恐。

第二,司馬懿長期裝病,誤導了曹爽,曹爽漸漸大意。

第三,就算司馬懿有不臣之心,他一沒兵馬(司馬師擔任中護軍,僅有3000人),二沒武器(武庫戒備森嚴),也難成大事。

以上三個條件,足以讓曹爽放鬆警惕。然而,他沒想到,他迎來的卻是司馬懿的破釜沉舟。

司馬懿先秘密調3000死士進城,趁機佔領武庫,然後以郭太后的名義,下令關閉洛陽城門,暗中佔據落水浮橋,切斷曹爽的歸路。又派高柔和王觀假借大將軍令,控制曹爽和曹羲的軍營。然後寫信給曹爽,讓他儘快前來認罪。

從搶武庫、到封城、從切斷敵人歸路,到搶佔曹爽軍營,司馬懿以70歲的高齡,把這些事情算無遺策,以3000死士,外加司馬師的3000兵馬,共計6000人馬,牢牢地控制了洛陽城。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曹爽不知所措,他被司馬懿打蒙了。而此時,司馬懿派蔣濟前來勸降曹爽,指著洛水為誓,承諾不會傷害曹爽,甚至還承諾保住曹爽的爵位。曹爽有天子在手,竟然放棄了抵抗,乖乖地回到司馬懿面前,向司馬懿磕頭認罪。只是,曹爽不知道,不久之後,司馬懿失信,滅了曹爽三族。

司馬懿猛虎覺醒,誅殺曹爽,重歸朝堂,曹氏40餘年江山,從此盡歸司馬家族之手。

司馬懿以古稀之年發動高平陵之變,之所以能夠成功,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司馬懿籌謀多年,而曹爽放鬆了警惕。

其二,司馬懿老謀深算,抓住機會,出其不意,算無遺策,抓住曹爽駑馬戀棧的心理,認定曹爽不會反抗。

其三,曹爽平時為人暴虐,早已失去了曹魏舊臣之心,這才給司馬懿可乘之機。不僅如此,曹爽在關鍵時刻,內心軟弱,沒有主見,最終失權被誅。

高平陵之變直接導致曹魏政權衰落,司馬家族崛起。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到底是被逼無奈,還是早有預謀呢?到底是胸有成竹,還是豪賭呢?

首先,從司馬懿的人生軌跡來看,他歷經曹魏四代人,跟隨曹操、曹丕幾十年,他輔政平亂、奇謀百出,關隴抗蜀,平定遼東,不可謂不忠心。但隨著曹叡去世,曹爽為人狹隘,一味獨攬大權,排擠司馬懿,司馬懿若不稱病避禍,恐怕整個司馬家都將喪於曹爽之手。

從這點講,司馬懿是被曹爽逼入絕境,心中壓抑多年,終於找準機會,才絕地反擊的。所以,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說是早有預謀,並沒錯。但歸根結底,還是在曹爽的巨大壓力下,為求自保才被動謀劃的。若曹魏繼續信任司馬懿,司馬懿必定不會發動高平陵之變。

其次,司馬懿並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也就是說,他不可能提前數年就知道曹爽將陪曹芳到高平陵祭祖。可當機會來臨後,司馬懿迅速啟動計劃,以迅雷之勢拿下洛陽城,讓曹爽反應不及。

司馬懿此舉,的確是「豪賭」。但實際上,他經營數年,從豢養死士,到裝病多年,徹底讓曹爽放鬆警惕。然後出兵搶佔武庫、關閉城門、阻斷落水橋,所有的行動,在心中推演萬次。甚至連曹爽最後會低頭認輸,他都算無遺策。可見,司馬懿實際上早已成竹在胸,並不是完全是拿6000人的性命和家族安危在豪賭。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獲得了哪些人的支持和幫助?
    對於司馬懿來說,終於等到了起兵造反的機會了。於是,在曹爽等人出城之後,司馬懿乘機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當時,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屯司馬門,控制曹魏都城洛陽。司馬懿自率太尉蔣濟等勒兵出迎天子,駐紮在洛水浮橋。派人上奏章給皇帝陳述曹爽之罪。對於大將軍曹爽來說,最終放棄了抵抗。於是,曹爽請免職,隨曹芳回京。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馬懿派兵包圍。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像賭命
    公元249年發生一件大事,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奠定日後司馬炎竄魏的基礎,但這次政變對他來說,是一次十分兇險的冒險,不但自己勢力和曹魏大將軍曹爽的勢力懸殊,就算主動發動攻勢,直到最後一刻才能取勝。怎說司馬懿是險中求勝?如果比對一下雙方的軍事力量,就可以知道他實在贏得僥倖。
  • 為何曹操憤怒地殺了楊修,卻放過了發動高平陵之變的司馬懿?
    曹操心愛的兒子曹衝去世後,曹操下令殺死周不疑,周不疑生前與曹衝關係密切,曹操擔心之後的周不疑會沒人能控制。 那為什麼老謀深算的曹操要殺楊修而不是司馬懿呢? 我們逐一來進行分析。雖然楊修很有天賦,但他太自大了,認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就是自己。我們先來看看楊修做了什麼讓曹操厭惡。曹操在一個新建的院子的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當其他人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時,楊修猜到了這是「闊」的含義,讓人們建造一堵牆來遮擋它。
  • 高平陵之變,為什麼郭太后不支持曹爽,反而支持外人司馬懿呢?
    曹魏歷史上,出現過兩個郭太后,一個是曹丕的妻子,曹睿的養母"郭女王"。而另一個就是曹睿的老婆,郭太后。關於這位郭太后,《資治通鑑》中記載:明元郭皇后,西平人也,世河右大族。黃初中,本郡反叛,遂沒入宮。正是這位郭太后,在後面司馬懿篡權的高平陵之變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關於高平陵之變,《資治通鑑》中這樣記載:太傅懿陰與其子中護軍師、散騎常侍昭謀誅曹爽。正月,帝謁高平陵,大將軍爽與弟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散騎常侍彥皆從。
  • 高平陵之變後,曹芳已經17歲了,司馬懿為何不將權力還給他?
    對於司馬懿來說,終於等到了起兵造反的機會了。於是,在曹爽等人出城之後,司馬懿乘機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當時,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屯司馬門,控制曹魏都城洛陽。司馬懿自率太尉蔣濟等勒兵出迎天子,駐紮在洛水浮橋。派人上奏章給皇帝陳述曹爽之罪。對於曹爽來說,最終放棄了抵抗。於是,曹爽請免職,隨曹芳回京。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馬懿派兵包圍。
  •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屠戮曹氏宗族近5000餘人,此人為何坐視不管?
    整個高平陵之變,其實分為了三個階段,在前兩個階段,曹芳父親曹楷壓根就沒想過要管司馬懿這檔子事,甚至他還有可能支持司馬懿。在第三個階段,曹楷其實也是大部分時間冷眼旁觀,直到司馬懿決定要夷滅曹爽三族,曹楷才發現了事情的不對勁,只不過這個時候他已經沒有能力管了。高平陵之變本文將高平陵之變分為三個階段,發生前、發生時、發生後。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爽為何選擇投降,而不是奮起反抗
    公元239年,年僅35歲的魏明帝病重,臨死之前託孤於曹魏的社稷之臣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這兩個人在當時的地位可以說是落差很大,前者聲望很高,後者卻沒有什麼成就。就是這樣的組合,導致了魏明帝一生中最錯誤的決定,將重任交與這兩人,實際上兩人的能力差距決定了他們的所作所為。在交往過程中難免會有摩擦,這也就造成了後來決定命運的高平陵政變。
  • 高平陵政變,曹爽參軍六神無主!姐姐讓他逃,司馬懿:既往不咎!
    編者按三國-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傻白甜」大將軍曹爽心存做「富家翁」的幻想,沒能採納「智囊」桓範計策,最終導致喪權身滅。曹爽苦心打造的派系灰飛煙滅,曹羲、曹訓、何晏、鄧颺、李勝、畢軌、丁謐等骨幹被夷滅三族。「首犯必誅」自不必多講,但是曹爽掌握權柄十年之久,所謂的「脅從」又該何去何從?
  • 高平陵之變,司馬師的三千死士居功至偉,這些死士到底是什麼人?
    司馬懿在病休的時候,就為將來預做了準備。他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安插在軍隊的要害職位上。其中司馬師任中護軍,司馬昭任散騎常侍。我們知道,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只和司馬師進行謀劃,司馬昭是在事變發動前才知道。所以,這三千死士就只和司馬師有關。那麼,司馬師要維持、使用這三千死士,就需要資金、場所、軍事編制等。司馬師能夠做到這一切嗎?
  • 曹爽若用桓範計策,司馬懿勝算幾何?高平陵之後的曹馬力量對比
    司馬懿真是個演技派雖然政變最後的結果以司馬懿完勝告終,然而歷史的既成卻不一定是歷史的必然。宋人葉適認為司馬懿發動此次政變實在是「披猖妄作之舉」,其實是很有見地的看法。筆者對此也深以為然,發動政變之初司馬懿就並沒有必勝的把握。
  • 高平陵之變中,曹爽如果沒有選擇投降,而是以皇帝號令天下勤王勝算有多大?
    勝算極大,完全可以剿滅謀逆作亂的司馬懿父子。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主要靠的是其手上3000親兵。
  • 如果你是「高平陵之變」中的曹爽,你會怎麼辦?
    在曹魏正始十年(294年)的時候,太傅司馬懿趁著大將軍曹爽和魏帝曹芳去拜謁魏明帝之墓高平陵的時候發動政變,控制京師,又派遣侍中、高陽人許允和尚書陳泰去勸說曹爽,告訴他應該儘早歸降認罪;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告訴曹爽,只是免去他的官職而已,並指著洛水發了誓。
  • 「高平陵之變」曹爽手裡有皇帝為何向司馬懿投降?並不是因為愚蠢
    電視劇裡的曹爽在後三國時期最有名的歷史事件當屬發生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了。曹魏太傅司馬懿乘大將軍曹爽帶著小皇帝曹芳出城掃墓之機,以郭太后名義突然發動政變,最終誅滅了大將軍曹爽滿門;從此,曹魏軍政大權逐漸落在了司馬氏的手裡,為後來司馬氏篡魏自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高平陵之變
    但凡他父子倆有一個能活的久一點,熬死司馬懿!曹家的大魏江山也不會這麼快就沒了!曹丕臨死前,指派了託孤大臣,分別是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這個託孤陣營是一個標準化的架構。曹真和曹休是曹氏宗親,代表了宗室集團,司馬懿和陳群是魏國功臣,代表了士族群體。宗親掌握軍事,保護自家梁山穩固,士族治理江山,把控行政權力!
  • 司馬懿是怎樣發動高平陵事變,誅殺曹爽,篡奪曹魏軍政大權的?
    「高平陵事變」,是魏少帝曹芳繼位時期,兩大輔政大臣之一曹爽曹爽排擠,「升」任徒有虛名的太傅後,不甘心被邊緣化,於正始十年(公元249年),趁曹爽陪同曹芳至洛陽南拜謁魏明帝高平陵之際,在洛陽發動政變,控制京城,誅殺曹爽,篡奪曹魏軍政大權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時,曹爽為何束手就擒?
    按:歷史有時總會跟人開個大大的玩笑,相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徵服四方何等的威風,可是其後代遇到了權臣司馬懿,卻落得個跟漢獻帝一樣的結局,而曹家丟年政權卻跟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有直接關係
  • 高平陵之變中的曹爽如何翻盤?桓範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曹真卻怕了
    然而三國也有令人非常痛恨的家族,那就是司馬懿家族。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篡奪了曹魏政權,這也意味著三國歸晉拉開了序幕。而在高平陵政變中,最關鍵的人物只有兩個,那就是司馬懿和對手曹爽。曹爽不加抵抗,便投降了司馬懿。曹爽高平陵之變中的曹爽,表現如草包一樣魏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馬懿乘曹爽兄弟隨魏帝祭掃高平陵之機,發動政變。
  • 地緣三國——詳解「司馬懿卻吳」與「高平陵之變」
    俗話說「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恩威並施的想法人人都懂,想讓吹出去的牛落地,諸葛恪要有自己的方法。他的做法不是硬性去徵剿這些不服王化的山越。山越們熟悉地形,用這方法抓不到多少人,很可能還會把本錢賠進去。諸葛恪到任後,調集軍隊嚴守各險要路口,圍而不攻,同時每到稻熟之際,就命令軍隊搶收田裡的糧食。人是活的,山越見軍隊來了躲起來,但地是死的,卻是帶不走的。
  •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全靠殺手鐧「三千死士」,為何多年沒人發現?
    曹魏正始十年,遭受排擠的司馬懿,利用當權的大將軍曹爽陪同小皇帝曹芳拜謁高平陵之際,在洛陽發動政變奪取兵權,並最終誆騙曹爽回京殺之,從此獨專國政,開啟了司馬家掌權的時代。根據《晉書》記載,在這場關鍵政變中,司馬家的「三千死士」是主力軍,他們似乎從天而降,殺得洛陽守軍措手不及。
  • 高平陵之變曹爽被夷三族,唯一寡婦存活,司馬懿:讓她為曹家留後
    曹氏前盛之時,尚欲保終,況今衰亡,何忍棄之!此禽獸之行,吾豈為乎!」司馬懿聞而賢之,聽使子字養為曹氏後。宋神宗認為《資治通鑑》的核心目的在於「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就是通過剖析歷史的成敗得失,用來加強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