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嘯龍吟》高平陵事變,曹爽有天子和兵權怎麼還投降?

2021-02-07 咱們的三國

公元249年正月,司馬懿暴起發難,趁著曹爽等人去高平陵拜祭魏明帝,京城出現權力真空的短暫縫隙之時,以私養的三千死士發動政變,佔武庫,攻皇城,長驅直入司馬門,挾郭太后以號令天下。這是司馬懿奪權的最後一役,史稱"高平陵事變"。

從此後,曹魏天下改姓司馬,權力被司馬懿父子牢牢拽在手裡,三馬食槽的預言終於成真了。

這條路,司馬懿走了41年。然而,與以往司馬懿"快穩狠"的風格有所不同,這一次的司馬懿,其實頗為"弄險",實在是一次孤注一擲的豪賭,他賭的,是大將軍曹爽不敢跟他正面對抗。

在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中,司馬懿問自己的兒子司馬昭:"你覺得曹爽跟諸葛亮比,怎麼樣?"司馬昭回答:"螻蟻爾!"

其實,在歷史上,曹爽可不是什麼螻蟻之輩。魏明帝託孤後,司馬懿和曹爽同為輔政大臣。一開始,曹爽事事詢問司馬懿的意見。不久後,曹爽採用丁謐的計策,讓司馬懿成為太傅,榮其位,虛其權,漸漸將司馬懿權力架空。就這樣,曹爽生生壓制了司馬懿長達9年,而司馬懿唯有裝病,拿出當年拒絕成為曹操幕僚一樣的老套路,才能夠勉強保命。

高平陵事變前夕,曹爽可以說已經完全掌控了中央最高權力。他的手下,也有一大批得力的幹將,比如當年的"四聰八達"。他絕對想不到,已經"瀕死"狀態的司馬懿會絕地反擊,發動這樣一場明目張胆的叛變。

有一次,曹爽派心腹丁謐前去司馬府探病,司馬懿裝出眼快瞎耳快聾的衰弱狀態,騙過了丁謐。這讓曹爽一黨大為放心,他們一心盼著司馬懿適時的壽終正寢。如果真是這樣,四朝老臣就功德圓滿了,司馬懿將作為大魏的名臣良將而青史留名。

然而他們的願望還是落空了,這隻"冢虎"似乎註定要成為大魏王朝的掘墓人。毫無疑問,當司馬懿暴起發難時,曹爽的狀態是徹底懵逼的。

"爽得宣王(司馬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為。"(《三國志》)

曹爽雖"不知所為",但也並非毫無能為。他的部下,當時從洛陽逃出來的大司農桓範,就給他提供了兩條可行性建議:一是帶著天子去許昌,號召天下兵馬勤王,以謀逆罪討伐司馬懿。如果真是這樣,司馬懿很可能身敗名裂,落得一亂臣賊子的下場。

看到曹爽猶豫不決,桓範又去勸曹曦,提出暫用闕南別營和他典農校尉的軍隊來抵抗司馬懿,甚至提出了自己可以親自去為他們籌措糧草,而且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司馬懿公然叛變,你不抵抗,必然不得好死。然而曹爽曹曦兄弟卻仍然聽不進去,他們在猶豫什麼?

大司農沛國桓範聞兵起,不應太后召,矯詔開平昌門,拔取劍戟,略將門候,南奔爽。宣王知,曰:"範畫策,爽必不能用範計。"範說爽使車駕幸許昌,招外兵。爽兄弟 猶豫未決,範重謂羲曰:"當今日,卿門戶求貧賤復可得乎?且匹夫持質一人,尚欲望活,今卿與天子相隨,令於天下,誰敢不應者?"羲猶不能納。(《三國志》)

司馬懿聽說桓範逃出去了,說了一句"曹爽肯定聽不進桓範的話",他怎麼這麼有把握呢?難道真的是神算?比諸葛亮還神了?其實,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是司馬懿安慰自己的話。因為隨後,司馬懿就派出侍中許允、尚書陳泰以及曹爽的親信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一批人,輪番前去說降曹爽,甚至對著洛水賭天發誓,可見司馬懿也是心慌也是急眼了啊。

而在曹爽那一方面,卻在關鍵時刻慫了。這一慫,葬送了曹魏的江山。我們試著解讀曹爽當時的心態,有天子和兵權在手,並非處於劣勢的情況下,為何會毫無抵抗就投降了呢?

一方面,自然是憚於司馬懿的威望,四朝老臣,門生故吏滿天下,而且用兵如神,幾無敗跡。跟司馬懿打,勝算不高。就眼前情況,司馬懿先發制人,恐怕也是早有準備,就算用天子名義號召天下兵馬勤王,也許到時也沒幾個人響應,大家都觀望,這就很尷尬了。

另一方面,曹爽貴為曹氏宗親,天下是曹家天下,司馬懿再大膽,也不敢廢天子吧?只要天子猶在,便基本能保富貴,何必去跟司馬懿去爭個你死我活呢?將來天子親政,權力自然又會迴轉到曹氏家族手中。所以,可以不爭這一時。

而且司馬懿也屢次派朝中大臣來說明,甚至對天發誓,似乎出於至誠,不妨信他一次。由此也可見,曹爽以前也很可能確實只是想專權,非但沒有要殺司馬懿的意思,而且也允許他長保富貴,所以才會將心比心,天真地以為司馬懿也會跟他一樣。殊不知,箭以離弦,刀已懸頸,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叛亂的行徑,哪還有和你共生的餘地。


【我們的三國】是一個專注於分享三國題材歷史文化、影視動漫、小說、遊戲、旅遊、美食等所有內容的綜合門戶網站,致力於打造出一個更專業、更有覆蓋性、更年輕化的三國主題圈。

歷史文化主站:http://www.w3guo.com

遊戲子站:http://g.w3guo.com/

影視子站:http://m.w3guo.com/

小說子站:http://www.w3guo.com/novel/

圖庫子站:http://www.w3guo.com/pic/

百科子站:http://www.w3guo.com/wiki/

旅遊子站:http://www.w3guo.com/travel/


相關焦點

  • 高平陵之變中,曹爽如果沒有選擇投降,而是以皇帝號令天下勤王勝算有多大?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主要靠的是其手上3000親兵。儘管洛陽九門盡在司馬懿父子手中,但曹爽手上有魏帝曹芳這張王牌,打倒司馬懿很容易。高平陵事變,是司馬懿的生死一搏,勝則曹魏政權盡歸司馬家之手,敗則司馬懿父子全家族滅。
  • 司馬懿是怎樣發動高平陵事變,誅殺曹爽,篡奪曹魏軍政大權的?
    「高平陵事變」,是魏少帝曹芳繼位時期,兩大輔政大臣之一魏明帝曹叡景初三年(公元239年)病逝,遺詔由八歲的皇太子曹芳繼位,這就是魏少帝,並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輔政。雖然司馬懿成了輔政大臣,但有曹氏家族大將軍曹爽及其兄親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 為何夏侯玄有能力卻不反抗, 最後丟掉性命
    高平陵事變在中國歷史上市比較有名的事變,在這場事變之後,曹爽、曹羲兄弟被殺,曹魏宗室勢力一下子衰退了,司馬懿徹底掌握曹魏政權,同時這場事變也是夏侯玄改變命運的時刻
  • 高平陵之變中的曹爽如何翻盤?桓範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曹真卻怕了
    諸葛亮智近乎妖,曹操的奸詐與豪情,關羽的義薄雲天和自負都令人神往。然而三國也有令人非常痛恨的家族,那就是司馬懿家族。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篡奪了曹魏政權,這也意味著三國歸晉拉開了序幕。而在高平陵政變中,最關鍵的人物只有兩個,那就是司馬懿和對手曹爽。曹爽不加抵抗,便投降了司馬懿。
  • 高平陵兵變中,曹爽為何會相信司馬懿不會殺他,最終交出了兵權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中的高平陵兵變,這對整個三國歷史來說都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因為它代表著曾經在三國歷史上叱吒一時的曹魏家族的徹底沒落,從此曹魏王朝雖然還存在,但是已經姓司馬了。曹爽本人也被人們認為是豬一樣的人物,因為他居然輕易的相信了老狐狸司馬懿的諾言,最後自己的全家被害不要緊,甚至害得包括何晏,桓範等親信在內的數千人也都被司馬懿殺害。現在的問題就是,曹爽當時為什麼如此輕易的相信司馬懿所謂的諾言。要知道他的智囊桓範曾經警告過他,不可能交出兵權,一旦交出兵權,將會有不可預測的後果。
  • 司馬懿高平陵事變對手如是曹操,鹿死誰手亦未可知,可惜曹爽無能
    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讀《晉書帝紀第一》之十五篇文:小A史蒂芬上一篇中,我們讀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並率兵屯駐在洛水浮橋邊上。之後就給天子曹芳寫了一封上書。這封上書的內容基本上闡明了司馬懿發動政變的前因,所以算是司馬懿的政治基礎。
  • 【史學】高平陵事變
    魏明帝曹叡於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逝世,遺詔由年僅八歲的皇太子曹芳繼位,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輔政。曹爽排斥司馬懿,晉升司馬懿為太傅而奪去了他的實權。之後曹爽又任命弟弟曹羲和曹訓為中領軍及武衛將軍,從此曹爽控制了朝廷的運作,權傾朝野。司馬懿無法參與政令決策,為了等待時機,凝聚反擊力量,於正始八年(公元247年)藉故生病辭職以迴避曹爽。
  • 宋家泰:高平陵事變
    司馬懿說「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我們糧食多,幹嘛那麼急?包圍圈還沒好,把敵人嚇跑了我們還得找他們。大雨停了之後,包圍圈合攏,司馬懿大軍才開始矢石如雨、日夜不停的攻城。於是,託孤大臣的A方案,變成了B方案曹爽和司馬懿輔政。A方案的優點是不管怎麼變化,權力都掌握在宗室手裡,但缺點是不宜調動功臣積極性,魏國畢竟還得三國爭霸。B方案延續了曹丕託孤的思路,繼續在宗室和功臣之間玩平衡。
  • 《上下五千年》7高平陵事變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臨終前將幼帝託給司馬懿和曹爽,同為輔政大臣。    曹芳剛剛即位的時候,曹爽還是會什麼事情都和司馬懿商議,不敢獨斷專行,畢竟大家都是前帝委託的輔政大臣。而司馬懿也以國家大局為重,對曹爽也是以禮待之。
  • 如果你是「高平陵之變」中的曹爽,你會怎麼辦?
    在曹魏正始十年(294年)的時候,太傅司馬懿趁著大將軍曹爽和魏帝曹芳去拜謁魏明帝之墓高平陵的時候發動政變,控制京師,又派遣侍中、高陽人許允和尚書陳泰去勸說曹爽,告訴他應該儘早歸降認罪;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告訴曹爽,只是免去他的官職而已,並指著洛水發了誓。
  • 高平陵事變,為什麼嬴的是司馬懿
    司馬懿取勝之後,並沒有跟他向曹爽承諾的那樣,讓他繼續做官享受富貴,而是出爾反爾,將他和他所屬的利益團體一網打盡,直接消滅掉了曹魏宗室有實際權力的精英。在這之後,司馬懿繼續做自己的「魏臣」,但是此後局勢的發展,當時人已經能夠看清,北方中國將會是司馬家的。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爽為何選擇投降,而不是奮起反抗
    公元239年,年僅35歲的魏明帝病重,臨死之前託孤於曹魏的社稷之臣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這兩個人在當時的地位可以說是落差很大,前者聲望很高,後者卻沒有什麼成就。就是這樣的組合,導致了魏明帝一生中最錯誤的決定,將重任交與這兩人,實際上兩人的能力差距決定了他們的所作所為。在交往過程中難免會有摩擦,這也就造成了後來決定命運的高平陵政變。
  • 司馬懿奪權時,曹爽依然握有兵權,他為何選擇投降?
    司馬懿雖然有野心,但在曹操時代始終夾著尾巴做人。到了曹丕時代,因為從龍有功再加上曹丕需要士族的支持,司馬懿因為能力和出身得以平步青雲,長期任職曹魏尚書令,到了曹叡時代更是成為輔政大臣以及軍團統帥。後曹叡時代司馬懿的影響力、能力已經超過曹氏皇族,發動政變後輕易奪走統治權,曹爽等人連反抗的勇氣都沒有。
  •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屠戮曹氏宗族近5000餘人,此人為何坐視不管?
    在高平陵事變發生前,所有人都不知道司馬懿有此野心。大家都認為司馬懿認老服輸了,就這麼一直在家生病蝸居,了此殘生,畢竟司馬懿年紀也這麼大了,就這樣吧。而當時的魏國朝堂,其實是被曹爽霸佔了的,無論是宮內還是宮外,到處都是曹爽的親信。事實上,只要曹爽一直呆在洛陽,司馬懿就沒有機會。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時,曹爽為何束手就擒?
    按:歷史有時總會跟人開個大大的玩笑,相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徵服四方何等的威風,可是其後代遇到了權臣司馬懿,卻落得個跟漢獻帝一樣的結局,而曹家丟年政權卻跟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有直接關係
  • 曹爽怎麼死的?曹爽真的被誅三族?
    然而曹爽驟登高位,卻將司馬懿排擠在外,任用自己信任的人,逐漸獨攬大權。司馬懿畢竟比曹爽多吃了幾十年的飯,他不動聲色,只讓曹爽以為自己將死,老邁昏聵,誰也沒想到,突然之間就發動一次政變。那麼在這一次的政變之後,曹爽的結局是什麼呢?曹爽是怎麼死的?
  • 司馬懿的三千死士是怎麼來的,有那麼多人,卻不被曹爽發現?
    司馬炎篡位,雖然是在司馬懿死後很多年之後,但是司馬家奪取曹魏的政權,卻是在高平陵之變中。在這一起事件中,司馬懿憑藉著三千死士,趁著曹爽與曹芳一起前往高平陵掃墓之機,控制了京城,最終獲得了大權。那麼這三千死士是如何來的呢,為何那麼多人,卻沒有被曹爽發現?這個問題要從頭說起。
  • 高平陵之變後,曹芳已經17歲了,司馬懿為何不將權力還給他?
    景初三年正月初一日(239年1月22日),魏明帝曹叡病重,於是立曹芳為皇太子,當天,魏明帝病逝,曹芳即位,年僅八歲,尊魏明帝的皇后郭氏(明元皇后)為皇太后,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因此,在魏明帝曹叡去世後,只有八歲的曹芳,確實不適合執掌朝政,所以,曹魏的大權自然被曹爽和司馬懿所掌握了。
  • 曹魏大將軍曹爽實力有多強?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像賭命
    公元249年發生一件大事,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奠定日後司馬炎竄魏的基礎,但這次政變對他來說,是一次十分兇險的冒險,不但自己勢力和曹魏大將軍曹爽的勢力懸殊,就算主動發動攻勢,直到最後一刻才能取勝。怎說司馬懿是險中求勝?如果比對一下雙方的軍事力量,就可以知道他實在贏得僥倖。
  • 高平陵政變
    高平陵政變是曹魏政權走向衰敗的轉折點。自此之後,司馬懿以輔政大臣的名義,全面把控朝政,和曹爽的爺爺曹操一樣,玩起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