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投訴而導致本文被刪——曹爽、司馬懿系列第三篇

2021-02-07 這才是戰爭

曹爽,三國最大的草包。這個結論是現代人下的,因為他在與司馬懿的鬥爭中佔盡優勢被反殺,所以很多現代人嘲諷他是三國最大的草包。

最近在講曹爽和司馬懿整整十年的龍爭虎鬥。第一個回合,曹爽使用釜底抽薪之計,升領軍將軍蔣濟為太尉,讓自己弟弟曹羲接任中領軍,同時任命曹訓為武衛將軍,掌握了魏國中軍的兵權。第二個回合,曹爽利用興勢之戰,再用釜底抽薪之計摧毀了司馬懿在關隴戰區的勢力。從此對司馬懿佔據上風。

兩篇文章發了後,很多人留言說曹爽的失敗,是因為不夠心狠手辣,沒有在自己優勢時殺掉司馬懿。

錯了。

這篇文章說說曹爽和司馬懿鬥爭的第三個回合,正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本文可定名為:《曹爽有話說:我不是三國最大的草包》

一、曹爽是什麼人?

問:曹爽是什麼人?

答:是魏明帝的髮小,在出任輔政大臣之前當過散騎侍郎,累遷城門校尉,加散騎常侍,轉武衛將軍這些官。一看就知道,全部都是皇帝身邊的近侍。魏明帝臨死前擬定的第一批輔政大臣名單裡就有曹爽,時任武衛將軍。這也是曹爽之前當過的最大的一個官。

這個武衛將軍呢,就有講究了。所謂武衛將軍就是魏國中軍之武衛營的主將。武衛營是個什麼東西?前身即曹操的宿衛軍是也,曹操手中最精銳的戰士。曹丕登上皇位後,將這些虎士全部編在武衛營。一般都認為,虎豹騎即在其中。所謂武衛將軍,用最通俗的話來講,就是第一御前侍衛。而曹爽的前任就是大名鼎鼎的許褚。說到這裡就說個題外話了,由此可知,曹爽必然有武勇,不然魏明帝嫡系那麼多,是輪不到曹爽來出任武衛將軍的。

但是武衛將軍雖然親貴重要,卻是內臣,是整天待在皇帝身邊的保鏢。按照規矩,是絕對不能和外臣來往的。許褚有個著名的故事就是:有一次曹仁去見曹操,許褚出來說主公馬上出來。曹仁想藉機和許褚套套近乎,就招呼許褚坐下來聊天。結果許褚理都不理,轉身入內,讓曹仁恨死了。

這就是內臣的規矩,你不能和外臣來往,否則內外勾結,那還了得。

這其實說明什麼呢?說明曹爽出任大將軍之前,跟朝中諸多重臣沒有來往,沒有自己的關係網絡。其實就是一句話,曹爽沒啥勢力。

可是這個沒有什麼勢力的曹爽偏偏身負重任。他不僅僅是要護得曹叡的兒子曹芳周全,還要繼承曹叡的遺願,將兵權重新歸於曹氏、夏侯氏之手。可見曹叡對他的信任之深。

二、曹叡的遺願是什麼?

這個事呢,就要從曹丕說起。眾所周知,曹丕能夠篡了漢朝的天下,乃是和世家大族進行了利益交換。他改變了曹操強勢的做法,以一定程度的妥協來換取世家大族的支持。眾所周知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其中代表。

一方面曹丕保證世家大族的世襲權力,一方面世家大族承認曹氏對兵權的絕對掌控。因此形成軍政由曹氏、夏侯氏掌握,民政以曹丕親信的士族陳群、司馬懿等處理。

所以終曹丕一世,司馬懿雖然有撫軍大將軍的頭銜,最多統領過的兵馬只不過5000人。

曹叡繼任後,宗室和士族、功臣集團繼續搞平衡的制度保持延續。但因為曹氏、夏侯氏的人才斷檔,相對最不重要的荊州方向軍事交給了有突出軍事能力的司馬懿。希望大家養成點點點的習慣。

可是隨著諸葛亮的北伐和曹魏最後一個幹才曹真的病死,司馬懿一躍成為魏國軍中第一人。這種情況已經嚴重威脅到了魏國的根本,在曹叡在世時他能掌控住,依然對司馬懿寵信有加。當他感覺自己身體已經不行後,這種情況就必須改變。因此曹叡派司馬懿攻打公孫淵,徹底解決遼東問題,而且還不派副將,讓司馬懿有專制之權,這在曹魏的歷史上是破天荒頭一回。

可是在司馬懿尚在遼東班師途中,曹叡擬定了第一份輔政大臣的名單:燕王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名單裡沒有司馬懿。

這份名單其實就是曹叡一直想幹的事。曹叡即位後,隨著功臣宿將紛紛離世,他對魏國的掌控程度要比曹丕時強得多;更隨著諸葛亮去世;又派司馬懿解決了公孫淵,能夠威脅魏國存亡的外患和後顧之憂都解除了。曹叡已經有能力騰出手來鞏固皇室權威,具體的做法就是恢復曹操時的舊制。可是曹叡身子骨被掏空了,36歲就翹了辮子。他的這份心願只能讓輔政大臣來完成,所以第一份輔政大臣名單裡,絕對不會有司馬懿。

這倒未必是曹叡提防猜忌司馬懿,而只不過是為了魏國的穩定。

但是這份輔政大臣名單全部是曹家和夏侯家的人(註:秦朗是曹操養子,也是曹家的人),這就違背了曹丕和士族達成的默契,讓士族大為不安。於是,趁曹叡病得糊塗了,劉放和孫資慫恿曹叡,將輔政大臣名單改為曹爽和司馬懿。註:最後時刻,曹叡想改回來,已經來不及了。

可是,第二份名單為什麼會有第一份名單裡的曹爽呢?

這幫士族看中的就是曹爽沒當過外臣,在朝中沒有勢力。你曹爽不過就是曹叡的保鏢頭子,還能翻天不成?

三、曹爽有話說:我不是三國最大的草包

但是曹爽做到了。興勢之戰後,司馬懿的勢力遭到極大打擊。曹爽對司馬懿終於不再那麼客氣。興勢之戰後一年,曹爽再次使出釜底抽薪之計,直接撤銷中壘、中堅營的編制,將人馬全部並進武衛營,架空了中護軍司馬師。司馬懿強烈反對,但曹爽就當司馬懿是個屁。

再後一年,曹爽和司馬懿在針對吳國的軍事問題上起了爭執,以往這種問題都是司馬懿說了算,這次曹爽直接否決了司馬懿的建議。司馬懿失去了對軍國大事的決策權。

而曹爽能這麼強勢的背景就在於興勢之戰後,司馬懿在關隴戰區的勢力已基本摧毀。

司馬懿會坐以待斃嗎?當然不會。但司馬懿想出的辦法卻極為愚蠢,這導致了他的失敗。

這件事在史籍中沒有明確記載,但史官讓人佩服的地方就是,雖然他們會用春秋筆法,但他們會忠實記錄歷史。把他們記錄的蛛絲馬跡整合在一起,事情真相自然浮出水面。

那就是上文說過的,皇帝最忌諱的內外勾結。司馬懿走投無路,出了這樣的昏招,自取滅亡。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其實也很簡單,司馬懿和郭太后勾結在了一起。歷史上這種內外勾結屢見史籍,離我們最近的就是慈禧和恭親王的叔嫂合謀,內外勾結,一舉打掉了肅順為首的八大臣。

這種內外勾結,成功的概率很大,但風險也極高,一旦失敗那就是萬劫不復。

有些史籍也沒看過幾篇,肚子裡半瓶子水的人又要開始噴了:你在編故事。

呵呵,《三國志》當然不會直截了當寫出來,陳壽還要不要腦袋了?但裴松之給三國志做過注啊,他會管你司馬氏,晉朝早滅亡了。別說裴松之,房玄齡也不會給你司馬懿面子。

1、陳壽是要腦袋,所以他這麼寫:「值三主幼弱,宰輔統政,與奪大事,皆先諮啟於太后而後施行。」這裡的「太后」就是郭太后,「三主幼弱」當然包括曹芳。這條史料呢,是陳壽撒了個謊,但可以理解。給陳壽天大的膽子也不敢直接寫郭太后是司馬氏的傀儡。這麼寫的原因大家也容易理解,為了告訴所有人:司馬氏的所作所為都是上奏過郭太后的,是郭太后拿的主意。

但陳壽在別的地方也告訴了大家,我撒謊了。

第一處所有人都知道,三少帝中的曹芳是有兩個輔政大臣曹爽和司馬懿的,輪不到你郭太后做主。

第二處寫在《文帝紀》中,魏文帝曹丕定過規矩:「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以此詔傳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

這是以詔書形式公告天下的。魏文帝發過的詔書多了,《三國志》僅記載了少量幾條,而有「惜墨如金」之稱的陳壽,偏偏記載了這一條。陳壽這個人啊,人品雖然不端,史家的骨頭還是有的。

2、房玄齡等人會給你司馬懿面子?當然不會。所以《晉書》如實記載:「帝於是奏永寧太后,廢爽兄弟。」

「帝」,司馬懿;「永寧太后」,郭太后。這一條講的就是高平陵之變當日,司馬懿一發動兵變,立馬上書郭太后要罷了曹爽兄弟的官,郭太后立馬同意。

3、陳壽雖然不敢在《三國志》中把房玄齡這句話寫進去,但他會換個花樣寫:「大司農沛國桓範聞兵起,不應太后召,矯詔開平昌門。」

郭太后參與同謀躍然紙上。

有人要說了,這是司馬懿挾持郭太后,一個婦道人家在兵變面前有什麼辦法。那我勸你還是別看書了,玩遊戲比較適合你。

4、還是《晉書》:「八年夏四月,曹爽用何晏、鄧揚、丁謐之謀,遷太后於永寧宮。」

「五月,帝(司馬懿)稱疾不與政事。」

看明白了嗎?郭太后剛被貶到永寧宮,司馬懿立馬稱病,再也不參與政事。

沒看明白的話,我問一句:曹爽的黨羽中,司馬懿最恨誰啊?

答案:丁謐。

5、再看一條來自裴松之的輔助史料:「奏使郭太后出居別宮……皆(丁)謐之計。司馬宣王由是特深恨之。」

現在看明白了吧,把郭太后貶到永寧宮,讓司馬懿恨得牙痒痒的。兩個人沒勾結,你司馬懿憑啥恨得牙痒痒的?

可是,司馬懿再怎麼恨,他的反應卻是稱病不再過問政事。翻譯成普通人能看懂的大白話就是,司馬懿交出大權,承認失敗,投降了。

4、5兩條史料合在一起,就是司馬懿勾結郭太后的直接記載。郭太后,也是個可憐之人,不但成為壓垮司馬懿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是司馬懿祖孫三代把持魏國朝政的傀儡。

這就是司馬懿和曹爽鬥爭的第三個回合。司馬懿發昏了,為了挽回頹勢,居然去勾結郭太后,這可是大忌。一下子被曹爽捏住了把柄,司馬懿只能認輸,退出朝堂。

武衛將軍曹爽,保鏢頭子曹爽,被世家大族小看了的曹爽,用了八年時間,打敗了如日中天的司馬懿,完成了曹叡的遺願。可以說曹叡沒看錯人。

四、呸、如此權謀家

可是最後的結局大家都很清楚,一年七個月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一舉誅殺曹爽,翻盤成功。於是司馬懿被譽為老奸巨猾、忍辱負重、隱忍不發,實乃三國第一權謀家。

我呸。權謀家,那是在廟堂之上就能掌控局勢的人。發動軍事政變居然算權謀家,我呸。其實呢,司馬懿臉皮並不算非常厚,你讓他自己說,司馬懿肯定會說:我真不是三國第一權謀家。

有些讀者留言說,曹爽不夠心狠手辣,在司馬懿失勢後殺了他,什麼事都沒了。

大錯特錯。

知不知道為什麼古代把曹操、司馬懿一直看做亂臣賊子?特別是司馬懿。

廟堂上的鬥爭要按廟堂上的規矩來,哪有這樣的?輸了就搞軍事政變,政變成功就斬草除根?向來的規矩是:贏了的那一方不能把輸掉的一方趕盡殺絕。輸了就搞軍事政變,然後斬草除根,那不亂套了。這個先例一開,以後都這麼搞,天下大亂。

司馬家臉皮厚,不遵守規則,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後代,司馬炎死了沒多久,八王之亂就開始殺殺殺。今天我得勢了,我就殺光你。明天你得勢了,你就殺光他。結果是什麼?

五胡亂華。

打個其他角度的比方吧。講道理講不過,仗著自己拳頭大,就可以直接動手了是吧。所以全中國的女人都應該鄙視司馬懿,否則男人都學司馬懿,你女人力氣小,男人就天生該揍你。

所以司馬懿一直是歷朝歷代的反面典型,你在廟堂上輸掉了,可你不遵守遊戲規則,搞軍事政變,以後就有樣學樣。這堅決不行。

軍事政變倒也罷了,如果司馬懿善待曹爽,那還好點。政變成功還趕盡殺絕,雖然對司馬懿來說是消除了隱患,卻開了一個壞先例。以後都這麼來,整個國家就陷入大亂。

所以,吹捧司馬懿的人,全是雜碎,眼睛裡只有一己私利。在這些人眼裡,為了一己私利,什麼都可以幹。

如果曹爽遵守規則,不夠心狠手辣,因此被現代人稱之為三國最大草包的話。

那麼,曹爽還是當這樣的草包比較好。

不過我知道的,噴子是不會罷休的,他們會說,司馬懿得勢後,魏國也沒天下大亂啊。那麼淮南三叛算什麼呢?毛主席早就講過了,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不過這是第五篇的內容了。

關於第四篇高平陵之變我一直沒寫,原因很簡單,因為這篇除了曹爽為什麼不抵抗我有新觀點外,其他全是前人講過。前人講過,我就不怎麼願意寫了。以前這篇文章被人投訴了而被刪了,導致這個系列少了一篇,今天補發一下,這樣就可以添加進專輯了。

前情回顧:史書的記載未必都是真的,但真相都在書裡,就看你能不能看出來

三國歷史上非常詭異的一場戰役,交戰雙方分出了勝負,卻沒有輸家

相關焦點

  • 司馬懿是怎麼輸給曹爽的?
    最近在講曹爽和司馬懿整整十年的龍爭虎鬥。第一個回合,曹爽使用釜底抽薪之計,升領軍將軍蔣濟為太尉,讓自己弟弟曹羲接任中領軍,同時任命曹訓為武衛將軍,掌握了魏國中軍的兵權。第二個回合,曹爽利用興勢之戰,再用釜底抽薪之計摧毀了司馬懿在關隴戰區的勢力。從此對司馬懿佔據上風。兩篇文章發了後,很多人留言說曹爽的失敗,是因為不夠心狠手辣,沒有在自己優勢時殺掉司馬懿。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時,曹爽為何束手就擒?
    首先要糾正問題裡一個錯誤,高平陵之變時曹爽身邊沒多少部隊,他選擇投降除了比較懦弱外,最重要的是沒有什麼勝利的希望。曹叡臨死前任命曹爽和司馬懿為顧命大臣,輔佐曹芳。然而司馬懿卻遭到曹爽排擠,最後司馬懿趁曹爽和曹芳出城去高平陵掃墓的機會發動政變,控制京都,以曹爽投降被殺告終。
  • 曹爽與司馬懿的十年明爭暗鬥,高平陵只是最後決戰
    曹爽和司馬懿、劉放、孫資合作,排斥燕王曹宇和夏侯獻,讓曹魏中樞本來就所剩不多的曹魏宗室元氣大傷。而且禁軍控制被大大動搖,然後就是唯一的曹氏軍團長,荊州軍區換人,這已經是讓曹氏丟了大半力量了。    夏侯玄遷任、曹爽率軍西徵之時,司馬懿把持朝政,又乘機讓司馬師接替了中護軍職位。司馬懿擅長統兵,在軍隊中威信極高,他一旦有控制中軍的勢頭,對曹爽集團無疑是個嚴重威脅。
  • 曹爽到底有多厲害,為何能夠壓制司馬懿10年之久?
    然而在魏明帝去世後,其實有一人壓制了司馬懿長達10年,使得司馬懿最終都是稱病不敢相見。這個人到底是誰呢?有多厲害?曹爽壓制司馬懿10年之久的人其實就是曹爽了,很多人都知道在高平陵之變中曹爽被司馬懿擊敗了,認為曹爽是一個草包。然而實際上曹爽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差勁,要不然也不可能壓制司馬懿這麼久!
  • 魏明帝死前為曹爽留下一位人才,本可對抗司馬懿,可惜曹爽不用
    雖然一開始的時候,曹爽和司馬懿這兩位託孤大臣之間互相配合,相處融洽。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曹爽和司馬懿之間走向對立,最終於公元249年爆發了高平陵之變。而在高平陵之變中,曹爽本人可謂不知所措,其手下也多是沽名釣譽之輩,沒有匹敵司馬懿一方的能力。最終,曹爽被殺,司馬懿家族篡奪了曹魏的大權。值得注意的是,魏明帝曹叡臨終前,實際上為曹爽留下了一位人才。
  • 被剝奪實權的司馬懿,憑什麼成功政變搞死了曹爽
    有人要說了,司馬懿本人沒想過當皇帝,只是想給子孫後代奪個江山來坐坐,所以他一直在隱忍,是想找個合適的機會。就算是這樣,那麼機會也是曹家自己給他的,或者說,最終導致司馬懿發動政變,是曹家人自找的!因為有曹丕極度信任,所以到了曹叡執政時期,司馬懿的職權,可以說是達到了頂點,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要職務,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爽為何選擇投降,而不是奮起反抗
    公元239年,年僅35歲的魏明帝病重,臨死之前託孤於曹魏的社稷之臣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這兩個人在當時的地位可以說是落差很大,前者聲望很高,後者卻沒有什麼成就。就是這樣的組合,導致了魏明帝一生中最錯誤的決定,將重任交與這兩人,實際上兩人的能力差距決定了他們的所作所為。在交往過程中難免會有摩擦,這也就造成了後來決定命運的高平陵政變。
  • 司馬懿奪權時,曹爽依然握有兵權,他為何選擇投降?
    曹爽軍事能力太弱曹爽接到消息後非常氣憤,冷靜下來後非常驚恐,因為曹爽很明白自己實力比不過司馬懿。曹爽雖然貴為大將軍,但實際上是因為他的父親曹真。曹真是曹操的養子對曹氏忠貞不貳,很大一段時間掌控曹魏軍事大權。曹真死後曹爽繼位,但曹爽更多像一個普通的武將,一直作者中護軍一類保護皇宮的職務。
  • 沈伯俊:老謀深算,陰狠毒辣——《司馬懿詐病賺曹爽》賞析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第106—107回)就是這方面最具典型意義的一個篇章。《晉書•宣帝紀》 歷史上的司馬懿,本來就是一個陰險狡詐、冷酷無情的人物。 面對曹爽集團咄咄逼人的氣勢,司馬懿先退一步,「推病不出」,其子司馬師、司馬昭「亦皆退職閒居」,暫時避開曹爽的鋒芒。但是,司馬懿並非甘心退讓,並不打算安心養老。作為一個浮沉宦海數十年,歷仕曹魏三朝的世家大族頭面人物,他的政治野心是逐步滋生膨脹的。
  • 司馬懿高平陵事變對手如是曹操,鹿死誰手亦未可知,可惜曹爽無能
    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讀《晉書帝紀第一》之十五篇文:小A史蒂芬上一篇中,我們讀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並率兵屯駐在洛水浮橋邊上。之後就給天子曹芳寫了一封上書。這封上書的內容基本上闡明了司馬懿發動政變的前因,所以算是司馬懿的政治基礎。
  • 桓範力勸曹爽不聽,曹芳回京司馬清算——司馬懿(十七)
    其實桓範在司馬懿發起政變之初,本來是想正要順應司馬懿的,但他的兒子對他說畢竟皇帝在曹爽那邊,司馬懿如果失敗那就是叛逆之罪,應該選擇皇帝所在,因此力勸桓範前去投奔曹爽,桓範認為兒子所說的有道理,此乃是忠君之事。最終決定改變主意要到高平陵。只可惜他雖然被稱作「智囊」,卻沒有看出司馬懿敢走這一步,其實是成竹在胸,有著必勝的把握的。
  • 連曹爽都殺了,司馬懿為什麼還是堅辭九錫?
    也是因此,在齊王芳繼位後,此前曹爽並無威望,也無功勳,只是通過很簡單的辦法,就能迫使司馬懿託病不朝,隱居不出,以求避禍。這就說明,直到高平陵之變之前,司馬懿雖然看上去威望隆重,一門父子兄弟十一個人封侯,但他不要說完全掌握曹魏政權的文武大權,就是連在與曹爽的鬥爭中都是處於下風的。所以,在曹爽黨政時期,雖然他多次對曹爽的一些做法提出異議,但是曹爽不聽,他也沒有辦法。
  • 臨病逝曹叡詔司馬,攬大權曹爽聽丁謐——司馬懿(十三)
    這讓曹叡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的身體問題才導致自己的孩子都總是夭折,因此,為了國家的根基,才從宗室中收養了兩個男孩,即曹詢和曹芳。後來將年長的曹詢封為秦王,年幼的曹芳封為齊王。然而秦王曹詢也在13歲的時候夭折了,只剩下了這個齊王曹芳。當天,也就是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曹叡便去世,去世時年僅36歲。和他父親曹丕一樣,都是縱慾過度,把身體搞垮而亡。
  • 怎麼看待曹爽和司馬懿之成敗?|《軍師聯盟2》特別解讀系列-9
    (真實的曹爽很肥)就從曹睿死,曹爽和司馬懿做輔政大臣開始說起吧!
  • 韜晦顧問第22篇:司馬懿篡魏與西晉統一
    公元239年正月,魏明帝曹叡下《急召》令司馬懿返回京師洛陽。司馬懿抵京後,接受明帝託付八歲太子曹芳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佐的臨終遺言。可令曹叡料想不到的是,此舉卻給司馬懿篡權以可乘之機。歷史證明,曹氏魏國最終就葬送在了司馬氏的手上。 幼主曹芳繼位登基後,因作為「曹氏宗親」的曹爽主政,擔心「三朝重臣」的司馬懿傭兵過多、軍權膨脹。
  • 司馬懿是怎樣發動高平陵事變,誅殺曹爽,篡奪曹魏軍政大權的?
    曹爽這個人沒有才能,卻依仗自己是皇帝宗親,總想排擠司馬懿,獨攬大權。曹爽因司馬懿是四朝元老,德高望重,又才智出眾,文武雙全,起初還不敢獨斷專行,有事總是主動聽取司馬懿的意見。不久,曹爽任用心腹何晏等人掌管樞要,竭力排斥司馬懿在朝中的勢力;並用明升暗降的方式奏請魏少帝提升司馬懿為太傅,司馬懿表面上升了官,實際上卻被削了權。
  • 高平陵兵變中,曹爽為何會相信司馬懿不會殺他,最終交出了兵權
    曹魏丟掉天下,這一切都源於在高平陵兵變中,曹爽居然輕易的相信了司馬懿所謂的諾言,最終交出兵權,導致曹魏家族失去了兵權,沒有了倚仗,最後被司馬家族給欺負。而司馬懿不同,司馬懿之前對曹魏的皇帝那絕對是忠心耿耿,根本就沒有任何不敬的表現。正是因為他表現的這麼忠誠,所以魏明帝曹睿在臨終之前選擇了司馬懿作為輔政大臣,和曹爽一起輔佐幼主。而當時這兩個人的表現來講,曹爽反而是更像謀反的傢伙。因為曹爽在很多事情上做的都非常的出格,排擠大臣,甚至對太后不敬。本來司馬懿應該是和曹爽平起平坐的輔政大臣,可是卻被曹爽明升暗降,只好在自己家裡待著。
  • 司馬懿政變殺曹爽奪權,曹氏宗親為什麼不反抗?
    給太監當兒子可不是什麼好名聲的事兒,司馬懿就因此鄙視曹操的出身。從血緣上來說,曹魏政權中姓夏侯的也都是曹操的親戚,比如夏侯惇、夏侯淵、夏侯霸等等。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控制少帝曹芳時,無論是曹氏還是夏侯氏,似乎都沒有反抗,這是為什麼呢?
  • 曹爽身邊最強謀士,被司馬懿稱為「智囊」,最終是什麼結局?
    輔政的大將軍曹爽因為桓範是同鄉,所以對他特別禮待,但兩人的關係並不親密。曹爽、曹羲兄弟屢次一起出遊,桓範對他說:「你們兄弟總攬大權,掌管禁兵,不宜一起出城。萬一有人關閉城門,你們誰又能進城呢?」曹爽說:「誰敢做這種事!」終究是始終不聽勸告。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曹爽可以聽從桓範的勸諫,那麼,司馬懿顯然不會獲得發動高平陵之變的機會。
  • 司馬懿誅殺曹爽三族,僅漏掉一人,結果司馬家族被他趕盡殺絕
    在古代的時候,我們都經常聽說誅滅九族或者抄家滅族之類慘絕人寰的事情,而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能夠起到震懾效果,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報復,比如諸葛亮就曾經誅殺了曹爽三族,但是由於漏掉了一個人,所以最終導致司馬家族被趕盡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