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剝奪實權的司馬懿,憑什麼成功政變搞死了曹爽

2021-02-23 讀史

文|沙塵暴(讀史專欄作者)

1

讀三國歷史,有一個大謎團:曹操明知司馬懿有「狼顧之相」,留著是個禍害,他死後他多半會搞事,為什麼不對他採取行動?

有人對此作過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司馬懿太有才了,曹操捨不得殺他。

這結論讓人無語,有狼顧之相的人,難道不是越有才越可怕越不能留嗎?

也有人說,因為司馬懿的城府太深了,一直未表露出他的野心,一直兢兢業業地做事,是個好員工,所以曹操拿他沒辦法。

這話更讓人呵呵了,都讓曹操看出來了,城府深有什麼用?

而且曹操生性多疑,連他兒子曹衝的好朋友、年僅十七歲的奇才周不疑都不放過,又有什麼理由放過司馬懿?

這個謎,也許永遠也揭不開了。

曹操只是臨死之前交代兒子曹丕,司馬懿可以重用,但重用之後必須打壓。

據《晉書》記載,當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不臣之心後,曹操不是沒有想過斬草除根,可是曹丕知道後,極力為司馬懿說好話。

曹操儘管說了一句「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但還是打消了採取措施的念頭。

相信《晉書》的記載是可信的,而曹丕之所以力保司馬懿,是因為在他與曹植爭奪帝位時,司馬懿是站在他這一邊的,是曹丕「四友集團」中的一員,曹丕不想忘恩負義。

所以,如果非要探討出一個結論的話,只能說曹操明知司馬懿不是善類卻未採取行動,是被兒子的話「感動」了,是出於對兒子的愛。

2

還好,司馬懿沒有辜負曹丕對他的信任,始終盡心盡力、忠心耿耿地輔佐曹丕,這使「司馬懿一直有篡位野心」的說法,不攻自破。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司馬懿不但盡心盡力輔佐曹丕,還盡心盡力輔佐了曹丕的兒子曹叡,而且都未有不臣之心。

這說明,司馬懿根本沒有什麼篡位野心,所謂「狼顧之相」,純粹是扯淡。

他若有異心,再能隱忍,也不會忍到地老天荒,要知道,那時候的他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

有人要說了,司馬懿本人沒想過當皇帝,只是想給子孫後代奪個江山來坐坐,所以他一直在隱忍,是想找個合適的機會。

就算是這樣,那麼機會也是曹家自己給他的,或者說,最終導致司馬懿發動政變,是曹家人自找的!

因為有曹丕極度信任,所以到了曹叡執政時期,司馬懿的職權,可以說是達到了頂點,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要職務,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而且曹叡對他也是十分信任,不然臨終時,也不會像他爹曹丕那樣,令司馬懿為兩個輔政大臣之一,和曹爽一起輔佐幼帝曹芳。

事情就壞在曹爽手裡,可以說,司馬懿造反,是曹爽逼的。

曹爽,大司馬曹真長子,而曹真是曹操侄子。

要說有野心,曹爽倒是有那麼一點,幼帝曹芳繼位不久,他就開始排擠司馬懿,調他為沒有實權的太傅。

據《三國志·卷九》記載,曹爽奪了司馬懿的實權後,馬上任命弟弟曹羲和曹訓為中領軍及武衛將軍,自此,宮中禁軍完全被曹氏集團掌握。

緊接著,曹爽又與心腹何晏等人沆瀣一氣,控制了朝廷,司馬懿這個輔政大臣,從此成了空架子,所有決策之事,從此與他拜拜。

更過分的是,曹爽還把郭太后遷到永寧宮,然後又「多樹親黨,屢改制度」。

連朝廷制度都敢想改就改,曹爽接下來想做什麼,估計地球人都猜得到,所以說他才是有野心的人,一點也不冤枉他。

實際上,曹爽也沒有掩飾過他的野心,不然也不會明目張胆地在飲食、車馬和衣服方面,有意與皇帝比肩。

3

曹爽玩這一手,使司馬懿敏感地意識到,把他架空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會要他的命。

當務之急是離開朝廷,離開曹爽,先把命保住再說,所以他趕緊以生病為由辭職。

而裝病,是他的拿手好戲,之前又不是沒裝過。

司馬懿是公元247年以生病為由辭職的,雖然曹爽懷疑他在裝病,但卻沒有證據。

第二年,曹爽任命心腹李勝為荊州刺史,令他去向司馬懿辭行。

曹爽的目的,當然不是讓李勝去辭什麼行,而是令他「就探消息」,看看司馬懿是真病還是假病。

這說明曹爽是真傻,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小把戲,絕頂聰明的司馬懿豈能看不出來?

於是司馬懿裝作病得很深,穿衣服都拿不起來,手一直在抖,抖得衣服都掉了,活脫脫一個帕金森的樣子,只能讓兩個奴婢幫他穿。

口渴要奴婢幫他餵粥,還流到了胸前的衣服上,活脫脫一個影帝啊!

李勝一看,這特麼不是廢了嗎,這樣的人,與一具屍體何異?

司馬懿這場精彩的表演,李勝那樣的笨蛋,自然看不出破綻。

李勝把他看到的回去一匯報,曹爽才放了心,對司馬懿不加防備。

要說曹爽傻,那可是真傻,他以為把司馬懿「搞」掉就萬事大吉了,卻沒想到還有兩個人也應該搞掉。

那就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而他這兩個兒子手裡,都掌握著軍隊。

裝病在家的司馬懿,一直沒有停止過與這兩個兒子的策劃。

而司馬懿的力量,並非只有兩個兒子和他們手裡的軍隊,包括太尉蔣濟等一大批朝臣,都因對曹爽專權的不滿,而願成為司馬懿戰壕裡的戰友。

政變的力量已經足夠,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會。

4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正月初六,幼帝曹芳來到高平陵,為魏明帝曹叡掃墓,陪同掃墓的,包括曹爽兄弟及其親信。

他們一行人一走,司馬懿立馬「活」了過來,假借郭太后名義下令關閉所有城門,帶兵佔了武器庫,令司徒高柔代理大將軍職務,不用吹灰之力就把曹爽的營地佔了,同時又派太僕王觀代理中領軍職務,佔了曹羲的營地。

而司馬懿寫給幼帝曹芳的奏章,早就準備好了。

奏章歷數了曹爽的罪行,指出曹爽有篡位野心,「陛下便為寄坐,豈得久安」,太尉蔣濟等人,也都認為曹爽有篡位之心(太尉臣濟等皆以爽為有無君之心),都認為他們兄弟不宜繼續掌管部隊擔任皇家侍衛。

在奏章裡,司馬懿假借太后的名義做出決定——罷爽、羲、訓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車駕;敢有稽留,便以軍法從事!

曹爽曹羲曹訓等曹氏兄弟的官職和兵權,就這樣被司馬懿罷了。

曹爽當然不甘心,企圖負隅頑抗,還在伊水之南構築了防衛工事,而接到奏章之事,卻隱瞞不報,幼帝曹芳被蒙在鼓裡。

為了避免流血,司馬懿派曹爽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跟曹爽說僅僅是免去他的官職,其他一切待遇不變,他照樣可以吃香的喝辣的,過他的富豪生活,並指著洛水發了誓,曹爽這才把事情報告了曹芳,讓曹芳下詔免了他的官職,「奉帝還宮」。

曹爽兄弟一回到家中,曹府就被司馬懿派兵包圍了,日夜看守,實際上把他家變成了監獄,「監獄」裡的人,自然成了「囚犯」。

據《資治通鑑》和《三國志》記載,曹氏兄弟被「囚禁」不久,有司奏「黃門張當私以所擇才人與爽,疑有奸」。

張當被逮捕受審,交代說曹爽與尚書何晏、鄧颺、丁謐,司隸校尉畢軌,荊州刺史李勝等人陰謀造反,起事的時間是三月中旬。

公元249年正月初十,曹爽兄弟及其黨羽何晏等人,被「劾以大逆不道,與張當俱夷三族」。

「高平陵事變」後,以曹爽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勢力全部完蛋,權力完全落入司馬氏之手。

奪得朝中大權後,司馬氏又開始逐步消滅支持曹氏的勢力,逐步把曹家天下變成了司馬家的天下。

公元266年二月八日,司馬懿之孫、司馬昭嫡長子司馬炎,乾脆一把撕下遮羞布,連傀儡皇帝都不讓曹家人做了,逼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建立了西晉。

對於史上著名的草包曹爽,歷史學家蔡東藩的評價很精準,說他不過是一庸奴耳,不度德,不量力,又「淫奢無度,酒色是酖」,竟把何晏等毫無偉略之人引為謀士,即使沒有司馬懿,日後也會載在其他人手裡。

相關焦點

  • 在魏國德高望重的司馬懿,為何要等到曹叡死後,才發動政變
    在曹操未死之前,覺得司馬懿的能力很強,但城府特別深,如果把控不住有可能就會反叛。但曹操這個人雖然多疑,但也能利用人才。所以他就給司馬懿很多的機會,讓司馬懿參與很多的決策,但是他不允許司馬懿染指兵權,只能當個文臣。司馬懿也知道曹操在懷疑他所以一直在忍。曹操去世後也一直囑咐曹丕要重點防著司馬懿,曹丕是沒有曹操的雄才大略,但還有很多的能臣在輔佐他,所以司馬懿也不敢反叛。
  • 司馬懿政變殺曹爽奪權,曹氏宗親為什麼不反抗?
    給太監當兒子可不是什麼好名聲的事兒,司馬懿就因此鄙視曹操的出身。從血緣上來說,曹魏政權中姓夏侯的也都是曹操的親戚,比如夏侯惇、夏侯淵、夏侯霸等等。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控制少帝曹芳時,無論是曹氏還是夏侯氏,似乎都沒有反抗,這是為什麼呢?
  • 司馬懿是怎麼輸給曹爽的?
    四、呸、如此權謀家可是最後的結局大家都很清楚,一年七個月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一舉誅殺曹爽,翻盤成功。於是司馬懿被譽為老奸巨猾、忍辱負重、隱忍不發,實乃三國第一權謀家。我呸。權謀家,那是在廟堂之上就能掌控局勢的人。發動軍事政變居然算權謀家,我呸。
  • 高平陵政變,曹爽參軍六神無主!姐姐讓他逃,司馬懿:既往不咎!
    編者按三國-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傻白甜」大將軍曹爽心存做「富家翁」的幻想,沒能採納「智囊」桓範計策,最終導致喪權身滅。曹爽苦心打造的派系灰飛煙滅,曹羲、曹訓、何晏、鄧颺、李勝、畢軌、丁謐等骨幹被夷滅三族。「首犯必誅」自不必多講,但是曹爽掌握權柄十年之久,所謂的「脅從」又該何去何從?
  • 被投訴而導致本文被刪——曹爽、司馬懿系列第三篇
    這篇文章說說曹爽和司馬懿鬥爭的第三個回合,正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本文可定名為:《曹爽有話說:我不是三國最大的草包》一、曹爽是什麼人?問:曹爽是什麼人?答:是魏明帝的髮小,在出任輔政大臣之前當過散騎侍郎,累遷城門校尉,加散騎常侍,轉武衛將軍這些官。一看就知道,全部都是皇帝身邊的近侍。魏明帝臨死前擬定的第一批輔政大臣名單裡就有曹爽,時任武衛將軍。
  •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九十九期】司馬懿奪權成功是因為命長?公元249年2月5日司馬懿政變奪取大權(歷史系列第500講)
    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奪取曹魏的實權,主要是兩個原因。司馬懿出兵4萬,在2個多月內打垮了公孫淵,收編10多萬老百姓,徹底徵服遼東。其他軍人半個世紀沒有辦到的事情,司馬懿2個月內就辦到了。司馬懿軍事上如此厲害,曹休、曹真又死得太早,曹叡只能逐步將全國軍權交給他,沒有其他的選擇。
  • 曹爽怎麼死的?曹爽真的被誅三族?
    然而曹爽驟登高位,卻將司馬懿排擠在外,任用自己信任的人,逐漸獨攬大權。司馬懿畢竟比曹爽多吃了幾十年的飯,他不動聲色,只讓曹爽以為自己將死,老邁昏聵,誰也沒想到,突然之間就發動一次政變。那麼在這一次的政變之後,曹爽的結局是什麼呢?曹爽是怎麼死的?
  • 司馬懿是怎樣發動高平陵事變,誅殺曹爽,篡奪曹魏軍政大權的?
    曹爽曹爽排擠,「升」任徒有虛名的太傅後,不甘心被邊緣化,於正始十年(公元249年),趁曹爽陪同曹芳至洛陽南拜謁魏明帝高平陵之際,在洛陽發動政變,控制京城,誅殺曹爽,篡奪曹魏軍政大權曹羲曹羲牽制,實權在曹氏兄弟之手。曹爽這個人沒有才能,卻依仗自己是皇帝宗親,總想排擠司馬懿,獨攬大權。
  • 司馬懿靠三千死士政變成功,為何沒有被發現,他們究竟是什麼人?
    眾所周知,歷史上的司馬懿是一位足智多謀的人,他的一生可謂是波瀾起伏,而其中「高平陵政變」這一戰對於司馬懿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這一戰也是司馬懿從曹爽手中奪回大權的關鍵一戰。曹叡臨死前,原本是讓司馬懿和曹爽共同輔政的,但後來曹爽卻架空了司馬懿,明升暗降就奪了他大將軍的權利,司馬懿心中當然是不服氣的,於是他明面上在曹爽面前裝傻裝病,背地裡卻暗暗謀劃,「陰養」了三千死士,準備等待時機準備給曹爽致命一擊。後來,就是憑藉這三千死士,司馬懿才能成功的控制皇宮。但失去軍權的他是如何私下培養自己勢力的呢?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時,曹爽為何束手就擒?
    首先要糾正問題裡一個錯誤,高平陵之變時曹爽身邊沒多少部隊,他選擇投降除了比較懦弱外,最重要的是沒有什麼勝利的希望。曹叡臨死前任命曹爽和司馬懿為顧命大臣,輔佐曹芳。然而司馬懿卻遭到曹爽排擠,最後司馬懿趁曹爽和曹芳出城去高平陵掃墓的機會發動政變,控制京都,以曹爽投降被殺告終。
  • 司馬懿為什麼要等到七十歲才發動政變,他之前到底在怕什麼?
    公元249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高平陵政變,徹底改變了曹魏的高層政治格局。已經70歲高齡的司馬懿,趁著大將軍曹爽挾持皇帝曹芳,去給先帝曹叡掃墓的時候,悍然發動政變,徹底控制了曹魏高層大權。
  • 司馬懿的成功秘笈——"我活得長!"
    簡單地說,縱觀司馬懿的一生,活生生地熬死了三代主子,熬死了同等級的所有輔政大臣,熬死了一代梟雄劉備,一代雄主孫權,還有一生勁敵諸葛亮,這才走上人生巔峰,他的故事,深刻地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屬於那些活得久的
  • 桓範力勸曹爽不聽,曹芳回京司馬清算——司馬懿(十七)
    話說司馬懿裝病麻痺了曹爽,趁曹爽兄弟三人陪同皇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祀曹叡之機,發起了政變,啟奏郭皇后,並上表皇帝曹芳列舉了曹爽的諸多罪狀
  • 連曹爽都殺了,司馬懿為什麼還是堅辭九錫?
    曹爽黨政初期,司馬懿仍然奉命領兵出徵了幾次,但曹爽想通過徵討蜀漢來提高自己的威望,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司馬懿建議他不要盲目出兵,曹爽不聽,被蜀漢擊敗。但通過這次軍事行動,曹爽仍然完成了對司馬懿曾經長期駐守的關中地區的將領進行了調整,改由曹魏外圍宗親和當時的名士夏侯玄擔任徵西將軍。對此,司馬懿也無力阻止,只能為自己的兒子司馬師換來一個中領軍的職位。
  • 曹爽與司馬懿的十年明爭暗鬥,高平陵只是最後決戰
    曹爽和司馬懿、劉放、孫資合作,排斥燕王曹宇和夏侯獻,讓曹魏中樞本來就所剩不多的曹魏宗室元氣大傷。而且禁軍控制被大大動搖,然後就是唯一的曹氏軍團長,荊州軍區換人,這已經是讓曹氏丟了大半力量了。    夏侯玄遷任、曹爽率軍西徵之時,司馬懿把持朝政,又乘機讓司馬師接替了中護軍職位。司馬懿擅長統兵,在軍隊中威信極高,他一旦有控制中軍的勢頭,對曹爽集團無疑是個嚴重威脅。
  • 是誰害死了大將軍曹爽,篡奪了曹氏政權?這事兒可不能全怨司馬懿
    03、司馬懿突然發難搞政變,曹爽怯懦無能墜入羅網經過曹爽這般折騰,不僅讓曹氏宗親與之離心,也讓朝廷大臣與之離心,更讓地方官員與之離心!曹爽被孤立後,蟄伏已久的司馬懿的機會就到了!於是,「十年正月,車駕朝高平陵,爽兄弟皆從。
  • 從打工仔到CEO——司馬懿的逆襲之旅
    和司和司馬懿一起輔政的曹爽是個志大才疏的公子哥兒上臺沒多久,就雄心勃勃地想搞掉司馬懿先是搞了一個明升暗降的伎倆把司馬懿提拔為太傅,剝奪他的實權然後在各種重要崗位安插自己人面對咄咄逼人的曹爽司馬懿果斷使出了看家本領:裝病裝出一副就剩一口氣要死不死的樣子成功騙過了曹爽派過來刺探病情的荊州刺史演技秒殺小鮮肉
  • 司馬懿權力落空後,是怎麼讓三千死士依然對他死心塌地的?
    這個『錄尚書事』可是非常不得了的,東漢魏晉時期的實權宰相都要帶這個銜,才能名正言順的處理國家大事。開始的時候曹爽對司馬懿也很尊敬,但是後來不久就聽從丁謐的計策,讓司馬懿明升暗降。本來司馬懿是驃騎將軍,從一品,曹爽就想把錄尚書事去掉,然後加封司馬懿為大司馬,不過大司馬這個職位似乎不祥,因為之前的大司馬曹仁、曹休和曹真都是上任不久就去世了,於是經過人提點之後,曹真決定改尊司馬懿為太傅。
  • 司馬懿奪權時,曹爽依然握有兵權,他為何選擇投降?
    後曹叡時代司馬懿的影響力、能力已經超過曹氏皇族,發動政變後輕易奪走統治權,曹爽等人連反抗的勇氣都沒有。司馬懿是門閥士族的代表漢魏晉時期實際上是皇帝和門閥士族共治天下的時代,皇帝雖然名義上是天子,是帝國的最高掌權者,但朝廷官員幾乎都是世家子弟出身,不然就是和門閥士族有利益聯繫。
  • 司馬懿奪權後,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三千死士下場如何?
    在中國歷史上,晉朝的創立其實是基於一場偶然的政變,司馬懿通過發動高平陵政變,最終篡奪了曹魏的最高統治權,並也藉此為自己的後代司馬炎,建立晉王朝開創了基業。而在司馬懿發動政變的時候,曾經有3000多名死士跟著他一起參與這場政變,那麼司馬懿掌握最高權力以後,他的這3000多名死士最終都是什麼結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