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死前為曹爽留下一位人才,本可對抗司馬懿,可惜曹爽不用

2021-02-13 情懷歷史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魏明帝曹叡臨終前,以曹爽和司馬懿為託孤大臣,從而共同輔佐太子,也即之後的皇帝曹芳。雖然一開始的時候,曹爽和司馬懿這兩位託孤大臣之間互相配合,相處融洽。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曹爽和司馬懿之間走向對立,最終於公元249年爆發了高平陵之變。而在高平陵之變中,曹爽本人可謂不知所措,其手下也多是沽名釣譽之輩,沒有匹敵司馬懿一方的能力。

最終,曹爽被殺,司馬懿家族篡奪了曹魏的大權。值得注意的是,魏明帝曹叡臨終前,實際上為曹爽留下了一位人才。一定程度上,此人文武兼備,將來完全可以對抗司馬懿。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曹爽對這位人才棄之不用,甚至還刻意打壓,從而讓自己在關鍵時刻無人可用。

《三國志》中記載:(曹叡)帝獵於大石山,虎趨乘輿,禮便投鞭下馬,欲奮劍斫虎,詔令禮上馬。明帝臨崩之時,以曹爽為大將軍,宜得良佐,於床下受遺詔,拜禮大將軍長史,加散騎常侍。

魏明帝臨死之時,任命曹爽為大將軍,認為還應該有良將來輔佐,又讓曹爽在病床邊接受遺詔,任命孫禮為大將軍長史,加授散騎常侍。那麼,問題來了,孫禮到底有什麼能力,促使曹叡死前將其特別留給曹爽呢?

孫禮(?-250年),字德達。涿郡容城(今河北容城)人。孫禮早年被曹操徵為司空軍謀掾,不久孫禮升任河間郡丞,再遷任滎陽都尉。因為在治理上地方上頗有成績,孫禮獲得曹操、曹丕等君主的重用,歷任山陽、平原、平昌、琅琊各地太守之職。除了治理一方,孫禮還可以隨軍出徵。

太和二年(228年),曹魏大司馬發動了石亭之戰。此戰,曹休率領曹魏大軍來到夾石一帶,孫禮向曹休進諫表示不可深入重地,可是曹休不聽諫言堅持進軍,果然遭到了東吳的埋伏。因為石亭之戰的失敗,曹休在不久之後病逝。石亭之戰後,孫禮回到曹魏朝廷,擔任尚書一職,並受到了魏明帝曹叡的器重。有一次,魏明帝曹叡在狩獵的時候,有一隻虎跑到他的馬車旁,孫禮便扔掉鞭子下馬,想揮劍斬殺老虎,魏明帝擔心孫禮會有閃失,便立即下令孫禮重新上馬。

而這,無疑凸顯出孫禮勇猛的一面,也即孫禮文武兼備,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到了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臨終之際,讓曹爽在病床邊接受遺詔,任命孫禮為大將軍長史,加授散騎常侍。彼時,曹爽的官職為大將軍,而孫禮擔任的大將軍長史,相當於大將軍的參謀和副手,比如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就以楊儀為丞相長史。

在筆者看來,魏明帝曹叡死前的這一安排,很可能就是考慮到曹爽能力有限,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所以選擇一位良才擔任他的副手,以此抗衡司馬懿,避免曹魏朝廷出現失衡的結果。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曹叡的用心良苦,曹爽卻沒有心領神會。在魏明帝曹叡去世後,大將軍曹爽認為孫禮為人誠信磊落,剛直不阿,他來輔佐自己多有不利,就讓孫禮改任揚州刺史,加授伏波將軍,賜給關內侯的爵位。

換而言之,曹爽也知道孫禮是一位人才,但是,他擔心孫禮會限制自己,乾脆把他外放到揚州擔任刺史一職。擔任揚州刺史後,孫禮率軍於芍陂抵禦東吳將領全琮,力戰破敵,顯示出自己在領軍作戰的能力。因為立下戰功,孫禮被徵召任命為少府,出任荊州刺史,轉任冀州牧。

最後,不久之後,孫禮因在清河、平原二郡的疆界問題上得罪曹爽,遭罷官,其後被起用為城門校尉。就孫禮來說,剛直不阿的性格促使其得罪曹爽,而後者選擇將其罷官,但是,在朝廷其他大臣的壓力,曹爽又啟用他為城門校尉。不過,曹爽還是沒有將孫禮調回到自己身邊,也即依然對其棄之不用。後來,曹魏邊境遭到鮮卑的進攻,朝廷又遣孫禮為并州刺史,加振武將軍,持節。在此背景下,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孫禮遠在并州,根本無法進行幹涉。

進一步來說,因為曹爽的打壓,孫禮也很難會全心支持他了。與此相對應的是,司馬懿則對孫禮這位人才非常欣賞,於公元249年將其調回朝廷,晉升為司隸校尉,其後,孫禮又被司馬懿遷任司空,封大利亭侯,獲邑一百戶。到了嘉平二年(250年),孫禮逝世,諡為景侯。總的來說,魏明帝曹叡死前為曹爽留下孫禮這位人才,如果曹爽可以知人善用,顯然不會在高平陵之變爆發時不知所措。但是,曹爽因為驕橫跋扈,導致其身邊沒有什麼良才,這是其最終敗給司馬懿的重要原因。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曹爽怎麼死的?曹爽真的被誅三族?
    三國時期,曹爽身為魏明帝曹叡臨終前的託孤輔政大臣,與司馬懿一文一武,輔佐幼帝曹芳。
  • 曹爽身邊最強謀士,被司馬懿稱為「智囊」,最終是什麼結局?
    在古裝電視劇《虎嘯龍吟》當中,曹魏大將軍曹爽被塑造成一位驕橫跋扈、志大才疏的「草包將軍」形象,論智識權謀的水平,跟心機似海、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相比
  • 司馬懿是怎麼輸給曹爽的?
    這篇文章說說曹爽和司馬懿鬥爭的第三個回合,正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本文可定名為:《曹爽有話說:我不是三國最大的草包》一、曹爽是什麼人?問:曹爽是什麼人?答:是魏明帝的髮小,在出任輔政大臣之前當過散騎侍郎,累遷城門校尉,加散騎常侍,轉武衛將軍這些官。一看就知道,全部都是皇帝身邊的近侍。魏明帝臨死前擬定的第一批輔政大臣名單裡就有曹爽,時任武衛將軍。
  • 曹爽被誅
    司馬懿擔心曹爽絕地反擊,先後派侍中許允(事跡詳見前文《夏侯玄之死》)、尚書陳泰以及曹爽的親信、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誘勸曹爽放棄權力;並以洛水為誓,允諾只要曹爽交出兵權,便可保留爵位。蔣濟亦寫信給曹爽,稱司馬懿只想剝奪他們兄弟的兵權,不會傷害他們性命,可以保他們富貴。曹爽思考了一整夜,決定放棄抵抗,請皇帝罷免自己,並向司馬懿認罪、投降。曹爽兄弟被免職後,以侯爵身份回到府第。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爽為何選擇投降,而不是奮起反抗
    公元239年,年僅35歲的魏明帝病重,臨死之前託孤於曹魏的社稷之臣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這兩個人在當時的地位可以說是落差很大,前者聲望很高,後者卻沒有什麼成就。就是這樣的組合,導致了魏明帝一生中最錯誤的決定,將重任交與這兩人,實際上兩人的能力差距決定了他們的所作所為。在交往過程中難免會有摩擦,這也就造成了後來決定命運的高平陵政變。
  • 是誰害死了大將軍曹爽,篡奪了曹氏政權?這事兒可不能全怨司馬懿
    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曹爽又誤信司馬懿的甜言誘騙,主動放棄反戈一擊的機會,交出兵權自投羅網,終於以身死家破而收場,而魏國政權也隨之落入司馬家族之手!那麼,是誰害死了大將軍曹爽?這事兒可不能全怨司馬懿。01、曹爽年少知謹重,大權在手變張狂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青年時代的曹爽既不囂張也不跋扈:「爽字昭伯,少以宗室謹重,明帝在東宮,甚親愛之。
  • 被投訴而導致本文被刪——曹爽、司馬懿系列第三篇
    這篇文章說說曹爽和司馬懿鬥爭的第三個回合,正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本文可定名為:《曹爽有話說:我不是三國最大的草包》一、曹爽是什麼人?問:曹爽是什麼人?答:是魏明帝的髮小,在出任輔政大臣之前當過散騎侍郎,累遷城門校尉,加散騎常侍,轉武衛將軍這些官。一看就知道,全部都是皇帝身邊的近侍。魏明帝臨死前擬定的第一批輔政大臣名單裡就有曹爽,時任武衛將軍。
  • 沈伯俊:老謀深算,陰狠毒辣——《司馬懿詐病賺曹爽》賞析
    羅貫中緊緊抓住司馬懿這一性格特徵,濃墨重彩地予以描繪,使其藝術形象大大地深化了一層。 小說第106回後半,寫魏明帝曹睿病重,乃據親信劉放、孫資之薦,拜曹真之子曹爽為大將軍,總攬朝政,並召剛剛平定公孫淵叛亂的太尉司馬懿火急入朝,將年僅八歲的太子曹芳託付給二人。 曹睿卒,曹芳即位,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
  • 三國曹爽是誰的兒子?曹爽的下場又是如何
    曹爽的部下李勝被命為荊州刺史。曹爽讓他以辭別為名前去探望司馬懿的病情。司馬懿故意裝出十分病重的樣子,騙過了曹爽。司馬懿與兒子司馬師、司馬昭暗中密謀,要伺機殺了曹爽。曹爽自少出入宮中,與曹叡交情甚好。曹叡繼位後,任命他為散騎待郎,後遷任城門校尉加散騎常侍,再轉任武衛將軍,特別受到寵愛。公元231年(太和五年),曹真逝世,曹爽承襲邵陵侯爵位。
  • 被剝奪實權的司馬懿,憑什麼成功政變搞死了曹爽
    而且曹叡對他也是十分信任,不然臨終時,也不會像他爹曹丕那樣,令司馬懿為兩個輔政大臣之一,和曹爽一起輔佐幼帝曹芳。事情就壞在曹爽手裡,可以說,司馬懿造反,是曹爽逼的。曹爽,大司馬曹真長子,而曹真是曹操侄子。要說有野心,曹爽倒是有那麼一點,幼帝曹芳繼位不久,他就開始排擠司馬懿,調他為沒有實權的太傅。
  • 曹爽與司馬懿的十年明爭暗鬥,高平陵只是最後決戰
    魏明帝死後,合作奪取顧命大臣之位的曹爽和司馬懿,在權勢上明爭暗鬥。
  • 高平陵兵變中,曹爽為何會相信司馬懿不會殺他,最終交出了兵權
    但是曹爽根本就沒有聽從他的忠告,最終還是交出了兵權,把自己的生死交給了司馬懿,最後被司馬懿殺了全家。而司馬懿不同,司馬懿之前對曹魏的皇帝那絕對是忠心耿耿,根本就沒有任何不敬的表現。正是因為他表現的這麼忠誠,所以魏明帝曹睿在臨終之前選擇了司馬懿作為輔政大臣,和曹爽一起輔佐幼主。而當時這兩個人的表現來講,曹爽反而是更像謀反的傢伙。因為曹爽在很多事情上做的都非常的出格,排擠大臣,甚至對太后不敬。本來司馬懿應該是和曹爽平起平坐的輔政大臣,可是卻被曹爽明升暗降,只好在自己家裡待著。
  • 司馬懿高平陵事變對手如是曹操,鹿死誰手亦未可知,可惜曹爽無能
    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讀《晉書帝紀第一》之十五篇文:小A史蒂芬上一篇中,我們讀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並率兵屯駐在洛水浮橋邊上。之後就給天子曹芳寫了一封上書。這封上書的內容基本上闡明了司馬懿發動政變的前因,所以算是司馬懿的政治基礎。
  • 此人曹魏死忠,受司馬懿賞識,被曹爽重用,為何司馬師將之誅殺?
    近期熱播的影視劇《虎嘯龍吟》中,司馬懿和曹爽之間的權力鬥爭想必給大伙兒留下了挺深刻的印象吧,除此之外,不知道大伙兒是否對夏侯玄這個人物很好奇呢
  • 「傅粉何郎」的人生悲劇:司馬懿為什麼要用政敵來審理曹爽的謀逆案?
    司馬懿更絕的是,他讓曹爽的得力幹將何晏來審理案子。那麼,司馬懿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何晏,字平叔,南陽郡宛縣人,是大將軍何進的孫子。曹操擔任司空時將他的母親收納為夫人,同時將何晏收養,何晏因此就在曹操宮中長大。由於曹操的寵愛,何晏無所顧忌,所穿衣服和公子類似。曹丕非常厭惡他,所以一般不稱呼何晏的名字,而是稱之為「假子」。
  • 司馬懿是怎樣發動高平陵事變,誅殺曹爽,篡奪曹魏軍政大權的?
    曹爽曹爽排擠,「升」任徒有虛名的太傅後,不甘心被邊緣化,於正始十年(公元249年),趁曹爽陪同曹芳至洛陽南拜謁魏明帝高平陵之際,在洛陽發動政變,控制京城,誅殺曹爽,篡奪曹魏軍政大權魏明帝曹叡景初三年(公元239年)病逝,遺詔由八歲的皇太子曹芳繼位,這就是魏少帝,並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輔政。雖然司馬懿成了輔政大臣,但有曹氏家族大將軍曹爽及其兄親
  • 高平陵之變曹爽被夷三族,唯一寡婦存活,司馬懿:讓她為曹家留後
    曹氏前盛之時,尚欲保終,況今衰亡,何忍棄之!此禽獸之行,吾豈為乎!」司馬懿聞而賢之,聽使子字養為曹氏後。宋神宗認為《資治通鑑》的核心目的在於「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就是通過剖析歷史的成敗得失,用來加強統治。
  • 曹爽到底有多厲害,為何能夠壓制司馬懿10年之久?
    然而在魏明帝去世後,其實有一人壓制了司馬懿長達10年,使得司馬懿最終都是稱病不敢相見。這個人到底是誰呢?有多厲害?曹爽壓制司馬懿10年之久的人其實就是曹爽了,很多人都知道在高平陵之變中曹爽被司馬懿擊敗了,認為曹爽是一個草包。然而實際上曹爽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差勁,要不然也不可能壓制司馬懿這麼久!
  • 司馬懿政變殺曹爽奪權,曹氏宗親為什麼不反抗?
    曹操的父親曹嵩本是夏侯氏家的子弟,過繼給中常侍曹騰為子。給太監當兒子可不是什麼好名聲的事兒,司馬懿就因此鄙視曹操的出身。從血緣上來說,曹魏政權中姓夏侯的也都是曹操的親戚,比如夏侯惇、夏侯淵、夏侯霸等等。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控制少帝曹芳時,無論是曹氏還是夏侯氏,似乎都沒有反抗,這是為什麼呢?
  • 高平陵之變,為什麼郭太后不支持曹爽,反而支持外人司馬懿呢?
    太傅司馬懿以皇太后名義下令,閉諸城門,勒兵據武庫,召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據爽營,太僕王觀行中領軍事,據羲營。因奏爽罪惡於帝。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為。嘉平元年(249年),曹魏皇帝曹芳離開都城洛陽,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睿。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等人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