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晦顧問第22篇:司馬懿篡魏與西晉統一

2021-02-13 韜晦顧問劉博年

歡迎大家點擊這上方的「藍字」並關注此公眾號,以便今後繼續接收我的文章推送!

聲明:本文僅代表劉博年的學術研究思想,可能某些觀點並不代表普世價值觀的立場。

「司馬」作為中華漢族的一個姓氏,雖不像黃帝姬軒轅與周文王姬昌、夏王姒禹治水、商王子湯那樣地屬於「上古八大姓」。但是「司馬」顧名思義,其本意即「司操戰馬」,是古代調遣部隊武官的官名,最早出現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大司馬」是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相當於今「軍區司令」。在秦朝時,曾廢大司馬官職而改置「太尉」。但在西漢武帝時,又恢復大司馬職位。而司馬作為姓氏,起源於西周時代,就是擔任過司馬一職的後代。

 

三國鼎立後期,尤其是北方「曹氏魏國」的綜合實力最為強盛。可誰能料到曾一心助魏並抗擊蜀漢的大將軍司馬懿會在魏帝曹叡病逝後不久,就起兵謀反曹魏,而成為繼曹操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第二人,直至推翻「曹家王朝」。以「司馬」為姓氏的「司馬氏家族」在《中國歷史》上也頗有名氣:西漢武帝時,因編寫《史記》觸怒當權者而飽受「宮刑」的司馬遷;以及北宋仁宗時編撰《資治通鑑》、且因少時「砸缸救友」而家喻戶曉的司馬光等文官,都因他們在「中國古代史」上的突出貢獻而名垂青史…但那個篡位殺魏國曹皇室的司馬懿武官;以及其子司馬昭因聽信自己寵幸佞臣的誣告而斬首殺死當時稱為「竹林七賢」之一的魏晉大學者思想家嵇康,並導致其創作的《廣陵散》古琴曲失傳而都留下了千古罵名!

 

而以篡位上臺的西晉司馬氏掌權後,隨著北方漁獵遊牧民族「五胡亂華」的入侵中原,西晉王朝在倚靠著「長城天險」抵禦「北方部落」後,雖不像北方部落最後攻佔歐洲,與西方北歐的「汪達爾」人爭地盤,而導致汪達爾人戰敗南遷攻入羅馬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那樣;但連年的爭戰和饑荒已使晉朝國力不堪重負,被迫東南遷都而名存實亡的東晉政權,也形成了類似「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國破割據的「中華大分裂」時代。

 

公元239年正月,魏明帝曹叡下《急召》令司馬懿返回京師洛陽。司馬懿抵京後,接受明帝託付八歲太子曹芳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佐的臨終遺言。可令曹叡料想不到的是,此舉卻給司馬懿篡權以可乘之機。歷史證明,曹氏魏國最終就葬送在了司馬氏的手上。

 

幼主曹芳繼位登基後,因作為「曹氏宗親」的曹爽主政,擔心「三朝重臣」的司馬懿傭兵過多、軍權膨脹。於是決定將司馬懿「明升暗降」成「太傅」:即名義上是將司馬懿升官,但實際上是去除了他的部分兵權。同時,曹爽讓自己的三個弟弟和一些親信擔任朝中要職。此時大為不悅又心懷叵測的司馬懿便開始「以退為進」地在家「裝病」。而在其裝病期間,曹爽還派人去探望,實際則為監視他是否有謀反之心。然而探望者並沒有發覺他其實是在裝病,於是回朝稟報曹爽稱司馬懿已「病入膏肓」…這著實給自以為掌管軍政大權的曹爽一劑「定心丸」,從而使曹爽對司馬懿也放鬆了許多警惕。然而「薑還是老的辣」,曹爽及其家族最終卻因此死在了對司馬懿的麻痺大意上!

 

「高平陵之變」發生在公元249年正月,當時大將軍曹爽連同他的三個弟弟及親信等和少帝曹芳出京,到離洛陽城90餘華裡外的高平陵,去祭奠魏明帝的皇陵。可令曹爽沒有料到的是,這一天也成了他家的祭日。當天,司馬懿從病榻上一躍而起,他抓住了這天曹氏因外出祭掃而暫時脫離兵權的天賜良機;他還利用這十年裝病期間,暗中豢養了3000多敢死士,並將他們安插到各個重要部門,成為政變奇兵,於是按事先在朝中及京城各機關安插的「內線親信」裡應外合,發動政變;並以「太后的名義」宣布曹爽的諸多罪狀。而對司馬懿這突如其來的陰謀詭計的篡權政變,曹爽一方卻顯得措手不及。此時司馬懿便派出說客到曹爽處勸其投降,並承諾只要他交出兵權後,最壞的下場也只是被罷官還鄉,而不會被置於死地…天真幼稚但又驚恐萬分的曹爽在舉棋不定後,最終選擇了投降交權,卻沒有帶著自己的隨從軍隊誓死反抗。

 

大將軍曹爽太過於相信司馬懿這假面偽善卻又心狠手辣的承諾了。不久,曹爽及其三個弟弟和他的親信也都以「謀反大逆」等所謂的「莫須有」罪名而慘遭誅滅三族,斬草除根。此時,雖然曹氏魏國上下在名義上還是「曹氏」的天下,但實權卻已由「司馬氏」所掌控了。「曹家皇室」也成了「司馬政權」的傀儡,司馬家族也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後人。司馬懿病逝後,其長子司馬師繼任曹魏大將軍,曹魏政權繼續向司馬氏家族傾斜。

 

少皇帝齊王曹芳於公元254年12月被司馬師所廢,並改立年僅14歲的曹髦為新皇帝。司馬師逝世後,其弟司馬昭繼任接管朝政大權,視「高貴鄉公」曹髦為傀儡皇帝,並妄圖陰謀稱帝。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喜愛「琴棋書畫」的文弱儒雅皇帝卻以他最慘烈悲壯的反抗行動敲響了曹魏政權抵抗的喪鐘,而永垂不朽。

 

曹髦在公元260年農曆五月的一天,他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卻成了他的臨終遺言。此話雖一針見血地戳穿並揭露了司馬氏家族陰謀詭計稱帝的醜惡嘴臉,但此時不想坐以待斃的他,僅率領幾百名侍衛和奴僕出宮討伐司馬昭,卻終因寡不敵眾而慘死在司馬昭大軍的屠刀下。

 

魏元帝曹奐是魏武帝曹操之孫,也是曹氏魏國的末帝。甘露三年5月,司馬昭的手下成濟弒君曹髦後,司馬昭與眾臣商議,立曹奐為皇帝,其實也為司馬氏的傀儡。但在鹹熙二年,即公元265年,司馬昭病逝,其子司馬炎晉王篡奪曹魏政權,並廢「魏元帝」降為「陳留王」,標誌著曹魏的正式滅亡。

 

黃皓雖是蜀漢後主劉禪的「寵幸佞臣」,但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亡國奸吏」。當時司馬昭派鎮西將軍鍾會準備伐蜀,都督漢中。蜀將姜維緊急上書劉禪請求加強防範。但黃皓卻以「巫術佔卜」說魏軍不會進攻,還讓劉禪不理姜維的《奏章》政事,而繼續沉迷於酒色玩樂之中。而在公元263年,魏國的司馬昭兵分三路,準備攻蜀:即以鍾會的10萬大軍取漢中,鄧艾駐守關中之地並牽制姜維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再領兵3萬去夾擊姜維後方。

 

「劍門關」位於今四川省廣元市,自古是出入川蜀之地重要的天險屏障,也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塞。中國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曾在《蜀道難》一文中提及到此關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雄關」。故魏軍在此關進攻了兩個多月也未有突破性進展。面對即將斷糧草的三萬軍兵,鍾會也只得選擇撤軍。而老將軍鄧艾便獻計司馬昭以出奇制勝的策略:即率兵穿越無人值守的陰平山區,直攻蜀地。

 

涪城「綿竹關」位於今四川綿陽,蜀漢首都成都的西北。公元263年10月,鄧艾率軍旁敲側擊地穿過700裡無人區後到達蜀地江油,並以突襲行動奪下了江油城。毫無防備的蜀軍只得投降。已採取「迂迴戰術」,並繞到蜀軍姜維後方的魏軍,下一步即由江油攻入綿陽涪城的綿竹關便可與在劍門關的鐘會部隊形成「前後夾擊」之勢,並一舉南下攻入成都。但鄧艾部隊在奇襲綿陽時,曾遭遇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守將的頑強抵抗。最終諸葛瞻父子兵退綿竹關,雙雙戰死,魏軍直逼成都。

 

當屬漢後主劉禪看到鄧艾魏軍入城,蜀兵潰不成軍後,也只能選擇棄城投降。作為「亡國之君」,而又被後人稱為昏庸至極的蜀漢後主劉禪,也被人戲稱為「扶不起的劉阿鬥」,終因飽受爭議而像東周戰國荀子因是發起「焚書坑儒」運動李斯的老師,而其塑像不能進山東曲阜孔廟的「大成殿」與孔子同在一樣,劉禪的雕塑也無法進入位於今成都「武侯祠」的諸葛亮紀念館,而與其父劉備和忠臣諸葛亮同在。

 

然而偌大的成都城除武侯祠外,還有寫《蜀相》一詩以紀念諸葛亮忠心報國的唐代朝廷大詩人杜甫的「杜甫草堂」,卻再也找不到一處有關紀念劉阿鬥的祠堂。就像因有「篡漢之嫌」的西漢末期「新朝」王莽稱帝而飽受爭議則沒有祠堂一樣…而阿鬥被魏軍俘獲封為「安樂公」後,為苟且偷生,在司馬昭故意讓人表演蜀國歌舞以刺激劉禪思故國之情時,而回答那句經典的「樂不思蜀」,也成為既被後人所恥笑,又家喻戶曉的「活命」成語。

 

晉王司馬昭病逝後,其子司馬炎繼承其王位。就在幾個月後的公元265年12月,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給他皇位,史稱「西晉武帝」,並改國號為「晉」。自此,司馬氏在滅蜀後,實際已被司馬氏操控多年的曹魏政權也在名義上宣告滅亡了。

 

就在司馬炎稱帝後不久,東吳孫權病逝,其子孫皓即位後不長就開始暴露其暴政昏庸的本性。就像之前古羅馬暴君尼祿皇帝那樣:在都城大興土木,不理朝政,徵兵苛稅,百姓怨聲,苦不堪言;孫皓還下令所有大臣家的女孩都任其享用,選剩下的才準出嫁他人;而且還大搞「文字獄」等酷刑,以控制大臣們的言行。孫皓的暴政激起了東吳首府建鄴城外達30餘裡、近萬人的暴動,甚至還有好多的「皇室宗親」都叛逃到了北方的「司馬氏晉國」。

 

在西晉建國的第15年,即公元279年11月,西晉大軍兵分六路,通過長江,水陸並進,大舉伐吳。內政腐敗,暴君昏庸的「江南東吳」政權在晉軍面前也變得不堪一擊。東吳孫皓只得像先前蜀漢劉禪那樣地選擇投降。東吳覆滅,西晉統一,結束了中國三國的大分裂。

 

作者:劉博年,北京朝陽人,大學本科學歷;愛好有電子、醫學、金融、法律、英語等。

 

韜晦顧問劉博年的微信/電話:(+0086-)18710077358;電郵/QQ:756103813@QQ.COM

 

歡迎搜索:《知乎平臺》、《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韜晦顧問劉博年」並加關注!

 

往期回顧:(點擊下列章節標題,即可閱讀相應文章!)

韜晦顧問第21-劉備韜晦利用諸葛亮

 

韜晦顧問第20-魏蜀吳三國鼎立

 

韜晦顧問第19-宦官滅清黨後的黃巾起義

 

韜晦顧問第18-尼祿羅馬軍侵耶路撒冷

 

韜晦顧問第17-綠林軍劉玄與東漢劉秀奪權

 

韜晦顧問第16-西漢皇帝王莽新政

 

韜晦顧問第15-漢武末期昭宣時代

 

韜晦顧問第14-武帝與司馬遷的史記

 

韜晦顧問第13-漢匈戰爭與西域絲路

 

韜晦顧問第12-羅馬領袖格拉古與凱撒

 

韜晦顧問第11-打破丹書鐵券後的文景之治

 

韜晦顧問第10-楚河漢界與秦淮南北

 

韜晦顧問第9-秦朝專制下的中國統一

 

韜晦顧問第8-春秋戰國割據變法

 

韜晦顧問第7-周朝對道儒國學的影響

 

韜晦顧問第6-西周分封制與羅馬行省制

 

韜晦顧問第5-姜子牙釣魚自薦上鉤

 

韜晦顧問第4-中華人治的文化自信

 

韜晦顧問第3-科技是文明進步的關鍵

 

韜晦顧問第2-國間博弈百家爭鳴

 

韜晦顧問第1-中西方歷史下的人治與法治

相關焦點

  • 韜晦顧問第34篇:推背圖預言武則天篡唐改周
    韜晦顧問第33篇-唐太宗的貞觀之治 韜晦顧問第32篇-三省六部制與京杭大運河 韜晦顧問第31篇-楊堅奪位隋朝統一 韜晦顧問第30篇-南朝南陳曇花一現 韜晦顧問第29篇-北周武帝宇文邕勤政 韜晦顧問第28篇-佛教思想與北齊興衰 韜晦顧問第27篇-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 韜晦顧問第26篇-南梁武帝蕭衍興佛
  • 「短命」的西晉王朝,司馬家族發家史,為何篡魏會被後世人所罵?
    西晉王朝也是歷史上比較短命的朝代,於公元266年開始到公元316年結束,西晉的政權是從曹魏手中篡位得來,這點也是人人熟知。其實我們不難看到,古往今來謀朝篡位的事列並不在少數,但為何司馬家族又會背負這麼多的罵名呢?
  • 假如魏明帝曹叡多活30年,能否統一天下?「司馬篡魏」還會出現嗎
    在三國時代,原本實力最強,最有可能統一的曹魏,結果卻在249年的高平陵政變中,大權被司馬懿篡奪,從而成為三國中實際滅亡最早的一國。又掙扎了10多年,終於是司馬炎篡魏,正式結束三國。而魏國被司馬氏所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諸多原因中,皇帝曹丕和曹叡連續兩代短命,則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如果不是兩代皇帝都短命,那麼即使其他的弊端都存在,至少司馬懿是不會有篡權機會的。歷史上,司馬懿生於179年,曹丕生於187年,曹叡生於204年,司馬懿比曹丕大8歲,比曹叡大20多歲。
  • 東拉西扯《三國演義》(87)父親嚇死司馬懿,兒子卻成篡魏最大幫兇,孫女又葬送西晉
    演義第111回,司馬昭的親信賈充託名勞軍,到淮南見鎮東大將軍諸葛誕,詢問諸葛誕對司馬昭禪代魏統的看法,誕大怒道:「汝乃賈豫州之子,世食魏祿,安敢出此亂言
  • 實錘解疑高平陵之變,大軍師司馬懿篡魏之路再議
    司馬懿究竟是何時起了篡魏之心的?這是一個好問題,其實到目前為止也沒有標準答案。排除掉可能出自附會的「狼顧之相」,史官畢竟不是司馬懿肚子裡的蛔蟲,自然不可能看透他內心真實的想法,但從司馬懿的言行中去推斷他的篡逆之心卻還是可行的。《晉書·列傳第一·后妃上》中記載曰:景懷夏侯皇后,諱徽,字媛容,沛國譙人也。父尚,魏徵南大將軍。母曹氏,魏德陽鄉主。
  • 司馬懿為什麼風評差?
    這段話是收錄在二十四史之一的《晉書》當中的,一方面我們能看到後趙這位胡人皇帝對中原歷史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倒是也能看出當時一些人對曹操、司馬懿的態度,區別倒是不大。那麼,為什麼後來,曹操的口碑曲線上升,而司馬懿卻直線下降呢?其實,這個事兒倒是也不能單純地怪司馬懿,其關鍵還是他的這些子孫實在是不爭氣。
  • 如何看待司馬懿?一代人傑還是「大白臉」?
    而司馬懿的評價為何會如此負面?我認為最關鍵的有二點:即司馬篡魏與不講誠信。一是,「司馬篡魏」。魏晉以降的不少人都認為司馬氏弒主篡逆,得天下不正。後趙君主石勒曾云:「大丈夫行事當光明磊落,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 三國末期,司馬篡魏,曹氏、夏侯氏宗親為何碌碌無為?
    到了司馬篡魏的時代,主要活躍的宗親基本是他們的後人。其中最出名的,就數曹爽和夏侯玄。司馬懿篡魏一.曹仁、曹純、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系後人:多不顯達,部分投身於晉(1)曹仁,是曹操的堂弟(魏書曰:仁祖褒,潁川太守。父熾,侍中、長水校尉)。黃初四年逝世,兒子曹泰繼承爵位,官至鎮東將軍,假以符節,繼而又封為寧陵侯。
  • 歷史上謀朝篡位那麼多 世人為什麼對司馬氏篡魏耿耿於懷
    三國時期,先是曹丕篡漢,諷刺的是,曹魏沒多久又被司馬氏篡位。從本質上來說,二者都是謀反篡位,但是不得不說,司馬家的名聲要比曹家臭太多!為什麼人們默許曹丕篡漢,卻對司馬家篡魏耿耿於懷?不妨先簡單回顧一下二者篡權的過程。史書劇照曹丕篡漢東漢末年政治黑暗,十常侍橫行朝野,敗壞朝綱,天災瘟疫不斷,民不聊生,最終爆發了黃巾起義。
  • 曹操夢三馬同食一槽,司馬懿父子三人篡曹魏
    但曹丕十分信任司馬懿,並沒有把曹操的話放在心上。後來司馬懿父子三人(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不但相繼篡奪曹魏大權,而且其孫子司馬炎滅掉了曹魏,建立了西晉。「槽」與「曹」同音,司馬懿當時在曹魏政權裡工作,姓氏中又含有馬字,後來真掌握了曹魏大權,但夢真的可以預言嗎?其實在當時夢見馬在槽裡吃草,是常有的事,幾匹馬在一個槽裡吃草,在軍中更是常有的事。
  • 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第三十二集:西晉統一(含解說詞)
    第三十二集:西晉統一公元239年正月,一道緊急詔書催促魏國太尉司馬懿星夜兼程,趕回洛陽,他預感到,魏國的局勢即將發生重大改變
  • 曹丕為何不聽曹操的警告,執意重用司馬懿?
    晉泰始二年(266),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 司馬懿家族的風評為什麼很差? 晉朝的績效實在太糟糕啦
    而歷史中的司馬懿和他的兒孫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幾乎是陰鷙、殘忍,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代名詞。網上有人直接說這部電視連續劇是為司馬懿及其家族洗白。歷史上的司馬懿及其兒孫究竟是何等人物?後世對其風評為什麼那樣差?這要從司馬懿所處的時代以及司馬氏建立的晉朝的過程和歷史影響說起。司馬懿生於東漢末年的亂世,身歷漢、魏兩個朝代,他生前只是曹魏的重臣,並未登基稱帝。
  • 司馬懿的子孫下場有多慘,從第三代起就當奴隸,端茶倒水受盡凌辱
    曹丕死後,司馬懿為輔政大臣,輔佐曹睿;曹睿死後,司馬懿和曹爽為輔政大臣,輔佐曹芳。 曹爽自恃是宗親,排擠司馬懿,給他一個太傅的閒職。
  • 劉宏毅老師講解《三字經》 第48集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魏主曹丕,曹操之子,篡漢獻帝位,國號魏,建都洛陽。其前的蜀漢劉備、東吳孫權、北魏曹操三家,已經在爭奪漢朝的天下。三國時期的歷史並不長,只有六十年的時間,其中蜀漢歷劉備、劉禪二主,43年;東吳歷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四主,52年;北魏曹氏勉強支撐了五代,46年「三馬同曹」的局面。至司馬師廢曹芳、戮曹爽、刺曹髦,到司馬炎手裡,乾脆逼著曹奐禪位,又滅蜀滅吳,統一了天下。
  • 天天講述:如何評價司馬懿
    老大司馬朗字伯達,老二司馬懿字仲達,老三司馬孚字叔達,老四司馬馗字季達,伯仲叔季都佔滿以後,接下來還有什麼顯達、惠達、呵呵噠。司馬防本人就是個賊傳統的老幹部,對待子女也是嚴及膝下。應該說,如果不是因為司馬懿的兩個倒黴兒子,司馬家族的名望還是頂呱呱,比如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到了西晉代魏之後依然以魏國遺臣自居,認為我出道時跟了哪個經紀人,那就該一輩子都忠於它。
  • 三國熱劇,司馬懿為何成為主角?
    喜歡點評歷史人物的毛澤東在談到司馬懿時,也忍不住讚嘆之情,「司馬懿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歷來說他壞,我看有幾手比曹操高明。」《晉書》卷三景懷夏侯皇后傳就記載,青龍二年,司馬師鴆殺了自己的正室夫人夏侯徽,因為這位母親為曹真之姊妹,身為夏侯尚之女的景懷皇后本來聰穎無比,司馬師「每有作為」,她「必預籌畫」,但是魏明帝一去世,就發現司馬師「非魏之純臣」,所以司馬師對這位夫人「深忌之」,由此可見,司馬懿父子平日的種種籌劃,必是暗中對於曹魏皇權不利,所以不得不出此殺人滅口的下策。
  • 論堅忍和公關,三國我只服司馬懿
    《軍師聯盟》並非嚴肅的正史,為奪人眼球,虛構或誇大在所難免,本文並非對該劇的劇情說三道四、辨析真偽,僅分析論述司馬懿的政治謀略。筆者以為,司馬懿及其子孫最後能夠代魏,統一中國,絕非偶然、僥倖,而是靠謀略取勝。在司馬懿的政治生涯中,用的最多的就是韜晦之計,「深藏不露、堅忍不拔」是司馬懿一生的寫照。
  • 三國亂世是如何統一的?三國歸晉天下一統
    那麼三國是如何走向統一的呢?司馬昭滅蜀,開啟三國統一的第一步雖然晉文王司馬昭在歷史的名聲非常不好,弒君、謀篡成為他洗不掉的汙點。但是就歷史史實而言,司馬昭還是有自己的歷史功績的,而且功績不小。最典型的功績,就是啟動伐蜀之戰,邁出了三國歸晉的第一步。公元263年8月,18萬魏軍兵分三路伐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