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記載,曹操曾夢見三馬同食一槽(比喻姓馬的人蠶食曹家的基業),心裡很擔憂,就提醒太子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幹預你的家事。」但曹丕十分信任司馬懿,並沒有把曹操的話放在心上。後來司馬懿父子三人(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不但相繼篡奪曹魏大權,而且其孫子司馬炎滅掉了曹魏,建立了西晉。
「槽」與「曹」同音,司馬懿當時在曹魏政權裡工作,姓氏中又含有馬字,後來真掌握了曹魏大權,但夢真的可以預言嗎?
其實在當時夢見馬在槽裡吃草,是常有的事,幾匹馬在一個槽裡吃草,在軍中更是常有的事。就好比現代一個人高考,夢見自己戴紅花、飛上天,結果真考上了,其實是這個人學得好,有自信;另一個人夢見自己考試時遲到了,進不了考場,結果真遲到了,雖然進了考場,但影響了心情,沒考上,這個夢應驗了,其實是這個人平時不大自信,做事也不夠利索,可能就丟三落四的。不過,我們擔心的是小事,而曹操擔心的是國家政權這樣的大事。
曹操作為亂世奸雄,統一北方,識人能力自然不一般,他對司馬懿是了解的,此人有雄心、有能力,且心狠手辣,不是一個甘居人下的人,而曹丕等人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所以曹操已有此擔憂。恰好又做了個夢,加劇了他的擔憂,這才聯繫到一塊。
至於後來事實「驗證」了這個夢,既說明了曹操看得準,也與好多條件分不開的。比如:司馬懿在曹丕時並沒有明顯的動作,甚至在魏明帝曹叡時,也沒能做出太大的動作,直到曹叡的兒子(養子)繼位,因為年齡太小,而輔政大臣曹爽等人無能,這才給了他機會,就這,他也等了十年,找到機會,才篡到權力。假如,魏明帝曹叡多活幾年,或者他兒子繼位時不是那麼小,或者曹爽不是那麼大意,不那麼無能,還有,假如司馬懿活不過七十歲(發動高平陵之變時已七十一歲),等等,恐怕歷史就要改寫了,這個夢也就無法驗證了。
我們了解一下司馬懿,也許能體會到曹操的擔憂:
司馬懿(179-251),字仲達,河內郡溫縣(今屬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家,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輔佐魏國三代的託孤重臣,後發動高平陵之變,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並與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篡奪曹魏政權,孫子司馬炎滅魏建立晉朝。
1、少有雄心
史書記載司馬懿少時有奇節,聰明而又謀略,博學多聞,漢末天下大亂,司馬懿「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子。尚書崔琰說他:「做事果斷,英姿不凡。」
2、處變不驚
曹操還在任司空時,聽到司馬懿的名聲,就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見東漢已經被曹操控制,不想屈節在曹操手下,便藉口自己有風痺病,身體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刺探消息,司馬懿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痺一般。曹操為丞相以後,使用強制手段徵召司馬懿為文學掾,司馬懿畏懼,只得就職。
3、善於偽裝
曹操聽說有司馬懿有狼顧相(就是狼回頭看的樣子,狼在行走時,總是左右看,回頭觀望,形容人的謹慎多疑,心懷不軌),就想驗一下,於是召來讓他前行,令他往後看,結果司馬懿臉朝後而身不動。曹操心裡很忌諱,就對曹丕說了「司馬懿非人臣也,必幹預你的家事」這樣的話,司馬懿聽到後就勤於職守,廢寢忘食,表現出只會做小事的樣子,遂使曹操安心。
4、能力出眾
公孫淵反叛,魏明帝問司馬懿公孫淵會怎麼辦?司馬懿回答說:「事先棄城逃走,這是上計;憑藉遼水抗拒我大軍,這是中計;坐守襄平,那他就要當俘虜了。」魏明帝又問公孫淵將採用哪一種辦法?司馬懿回答說:「明智的人能準確判斷自己和對方的力量,預先放棄城池,這個他做不到。現在我們孤軍遠徵,他會認為我們不能持久,必然先在遼水抗拒,再後退守城,會採用中計和下計。」 魏明帝又問往還需要多少時間?司馬懿回答:「往百日,還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一年足矣。」後來果然如此。
5、心狠手辣
司馬懿將公孫淵擊敗,把他殺了。入城以後把十五歲以上的男子七千餘人全部殺死,集中屍首修成一個高大的墳墓。公卿以下的偽官吏都殺掉,軍人被殺的包括將軍有二千餘人。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曹爽支黨皆夷滅三族,不論男女老幼,姑姊妹女子已經嫁人的都殺掉。
而且,司馬懿這個人外表上看似寬宏,內心卻多忌刻,猜忌心重且多權變。結合以上五點,面對這樣一個人,曹操能不擔憂嗎?曹操雖然提醒過曹丕,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而每遇到難題,司馬懿總是能很好地解決,所以曹丕總是維護他,從而得以無事,後來事態發展終於「驗證」了曹操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