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拉西扯《三國演義》(87)父親嚇死司馬懿,兒子卻成篡魏最大幫兇,孫女又葬送西晉

2021-02-13 春水流的囈語

演義第111回,司馬昭的親信賈充託名勞軍,到淮南見鎮東大將軍諸葛誕,詢問諸葛誕對司馬昭禪代魏統的看法,誕大怒道:「汝乃賈豫州之子,世食魏祿,安敢出此亂言!」

賈豫州就是賈逵(174~228年),字梁道,演義中出場在第79回。曹操去世曹丕登位,曹彰領十萬大兵前來爭位,諫議大夫賈逵挺身而出。曹彰問曹操的璽綬在哪裡,賈逵正色而言曰:「家有長子,國有儲君。先王璽綬,非君侯之所宜問也。」曹彰折服交出兵馬回鄢陵自守。

賈逵非常忠誠,早年在絳邑當縣令時,被袁尚手下郭援威逼仍寧死不降。曹操召見賈逵議事後感慨說:「假使天下二千石(太守的代稱)官員都能象賈逵這樣,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曹操在雨季要南徵東吳,將士大都不願進軍,曹操不想有人勸諫下令有諫者處死。賈逵與三位同僚仍執意進諫,承認自己是發起者而下獄獄中堅持讓獄吏上枷鎖。後來曹操認為賈逵無惡意,恢復了其職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賈逵隨曹操到漢中徵討劉備,軍情緊急官兵又要督運數十車囚犯。他處死其中最重要的一名囚犯,將其餘犯人全部放走。曹操得知後更讚賞他機智果斷,就拜他為諫議大夫,與夏侯尚並掌軍計。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在洛陽逝世,魏王太子曹丕遠在鄴城,洛陽軍隊騷動。有人主張壓住消息暫不發喪,以諫議大夫負責辦理喪事的賈逵堅持派使者到各地去發喪,讓內外官員都來弔喪。青州兵聽說主帥已亡,敲著鼓一批批地走散了,大臣們認為應當馬上彈壓,賈逵說服眾大臣進行安撫。發給青州兵長檄公文,讓他們憑著公文可以在回家的路上得到當地官員提供的糧食關照,一場騷動才被平息下去。 

魏王曹丕對賈逵感恩戴德,賈逵曾受別人牽連而要被治罪,曹丕說道:「晉國賢大夫叔向的不朽功勳使得他傳到十世的後代還能得到寬宥,何況賈逵的功德就是他自身所立的呢?」於是赦免了賈逵。

賈逵後來出任豫州刺史,革新吏治,鋤強抑暴,興利除弊,政聲卓著。賈逵在外修軍旅同時,也不忘內治民事。賈逵在境內斷山蓄水,建造了小弋陽陂,又疏通運渠二百餘裡,人稱「賈侯渠」。

太和二年(228年),大司馬曹休率兵接應詐降的東吳鄱陽太守周魴,在石亭慘遭伏擊。賈逵督領的各路兵馬建議等援兵到來再救援,賈逵堅決進軍,虛張聲勢嚇跑吳軍救出曹休。曹休卻埋怨賈逵救援太遲,當場呵責賈逵,敕令賈逵幫他撿拾棄仗,賈逵不從獨自引軍退還。兩人互相上表彈劾對方,魏明帝雖知道賈逵為人正直,但仍然必須倚仗身為宗室重臣的曹休,於是判定二人都沒有過錯。

曹休仗著自己是朝廷宗室,一向瞧不起賈逵,還曾阻擾魏明帝授予賈逵符節。石亭之戰如果沒有賈逵的及時救援,曹休肯定全軍覆沒,賈逵不記前嫌,奮力相救,深受時人讚譽。

同年賈逵逝於任上,豫州吏民為了追思他,專門刻石立祠,魏明帝曹叡、高貴鄉公曹髦都曾到訪。

嘉平三年(251年),王凌在淮南起兵失敗,被押解回京時,路過賈逵廟前大呼:「賈梁道!只有你才知道王凌是大魏忠臣啊!」同年,司馬懿病重,夢見賈逵、王凌為作祟,不久去世。

演義第114回,魏主曹髦帶著三百護衛攻打司馬昭,賈充指使太子舍人成濟弒殺曹髦。曹髦死後,陳泰建議誅殺主謀行刺的賈充,司馬昭不願意,只誅殺了成濟、成倅等人。

賈逵病死時兒子賈充尚未成年,為父守喪獲得孝子的名聲。賈充承襲父親陽裡亭侯爵位,入仕曹魏後成了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的親信,是司馬篡魏最大的幫兇。

孝子賈充卻在孝敬母親的問題上因弒君和前妻而留下缺憾。賈母柳氏知道古今看重節操義氣,但不知道兒子賈充參與弒殺曹髦之事,屢次追憶痛罵成濟,侍者們聽到沒有不偷笑的。賈充的原配是中書令李豐之女李婉,李豐謀劃推翻司馬師失敗後,因父罪坐徙樂浪。柳氏臨終時,賈充詢問遺願,柳氏說:「我讓你迎回李婉你不肯,還問其他幹什麼呢?」

賈充能力出眾,還擅長法理,主持了修訂《泰始律》,是西晉建國最重要的大臣。但另一方面,他諂諛陋質,結黨營私,陷害忠良。所以有人認為他不止是魏朝之悖逆,也是晉室之罪人。

他本人無德而祿,而且家門不正,以至於禍延子孫甚至一國皆亂。他的女兒賈南風嫁給司馬炎弱智的兒子司馬衷,朝上大臣都看出這位太子實在不堪重任,但因為是長子,又是賈充的女婿,最終還是讓司馬衷繼位。後來集醜陋、好色和狠毒於一身的賈南風擅權,導致八王之亂,甚至之後的五胡亂華皆由此始,西晉葬送於賈家之手。

賈逵一生忠於曹魏,以致心懷鬼胎的司馬懿夢見他作祟而死。他的兒子卻和司馬懿兩個兒子沆瀣一氣,篡奪了曹魏的基業。後來孫女又禍亂了晉室,把中華民族又拉進至暗時期。這樣巨大的反差也是史上罕見,賈逵九泉有知,一定捶胸頓足、無地自容。

上一篇:東拉西扯《三國演義》(86)漢室宗親卻成了曹氏三代的心腹

相關焦點

  • 韜晦顧問第22篇:司馬懿篡魏與西晉統一
    可誰能料到曾一心助魏並抗擊蜀漢的大將軍司馬懿會在魏帝曹叡病逝後不久,就起兵謀反曹魏,而成為繼曹操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第二人,直至推翻「曹家王朝」。 公元239年正月,魏明帝曹叡下《急召》令司馬懿返回京師洛陽。司馬懿抵京後,接受明帝託付八歲太子曹芳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佐的臨終遺言。可令曹叡料想不到的是,此舉卻給司馬懿篡權以可乘之機。歷史證明,曹氏魏國最終就葬送在了司馬氏的手上。 幼主曹芳繼位登基後,因作為「曹氏宗親」的曹爽主政,擔心「三朝重臣」的司馬懿傭兵過多、軍權膨脹。
  • 「短命」的西晉王朝,司馬家族發家史,為何篡魏會被後世人所罵?
    西晉王朝也是歷史上比較短命的朝代,於公元266年開始到公元316年結束,西晉的政權是從曹魏手中篡位得來,這點也是人人熟知。其實我們不難看到,古往今來謀朝篡位的事列並不在少數,但為何司馬家族又會背負這麼多的罵名呢?
  • 三國末期,司馬篡魏,曹氏、夏侯氏宗親為何碌碌無為?
    《曹瞞傳》中稱曹操的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此書是三國吳人所做,對曹魏多有詆毀,故此說法可信度不高。但兩家確實世代交好,在曹魏創業過程中互相扶持,故一般夏侯氏也被看作曹魏宗親。如果把曹操當做曹魏創業的第一代的話,宗親中同為一代的較為出名的就是曹仁、曹純、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第二代中較為出名的是曹真、曹休、夏侯尚。到了司馬篡魏的時代,主要活躍的宗親基本是他們的後人。其中最出名的,就數曹爽和夏侯玄。
  • 實錘解疑高平陵之變,大軍師司馬懿篡魏之路再議
    司馬懿究竟是何時起了篡魏之心的?這是一個好問題,其實到目前為止也沒有標準答案。排除掉可能出自附會的「狼顧之相」,史官畢竟不是司馬懿肚子裡的蛔蟲,自然不可能看透他內心真實的想法,但從司馬懿的言行中去推斷他的篡逆之心卻還是可行的。《晉書·列傳第一·后妃上》中記載曰:景懷夏侯皇后,諱徽,字媛容,沛國譙人也。父尚,魏徵南大將軍。母曹氏,魏德陽鄉主。
  • 司馬懿為什麼風評差?
    這段話是收錄在二十四史之一的《晉書》當中的,一方面我們能看到後趙這位胡人皇帝對中原歷史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倒是也能看出當時一些人對曹操、司馬懿的態度,區別倒是不大。那麼,為什麼後來,曹操的口碑曲線上升,而司馬懿卻直線下降呢?其實,這個事兒倒是也不能單純地怪司馬懿,其關鍵還是他的這些子孫實在是不爭氣。
  • 如何看待司馬懿?一代人傑還是「大白臉」?
    如果把三國歷史分前三國和後三國兩部分,前三國的核心人物應該是曹操;那麼後三國的核心人物就是司馬懿。不過,司馬懿這個人物有兩個問題:一是,在小說、戲劇《三國演義》中司馬懿是被邊緣化的人物。戲劇、小說中的司馬懿是作為配角出場,而主角往往是——諸葛亮。
  • 司馬懿的子孫下場有多慘,從第三代起就當奴隸,端茶倒水受盡凌辱
    曹丕死後,司馬懿為輔政大臣,輔佐曹睿;曹睿死後,司馬懿和曹爽為輔政大臣,輔佐曹芳。 曹爽自恃是宗親,排擠司馬懿,給他一個太傅的閒職。
  • 「司馬篡魏」還會出現嗎
    在三國時代,原本實力最強,最有可能統一的曹魏,結果卻在249年的高平陵政變中,大權被司馬懿篡奪,從而成為三國中實際滅亡最早的一國。又掙扎了10多年,終於是司馬炎篡魏,正式結束三國。而魏國被司馬氏所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諸多原因中,皇帝曹丕和曹叡連續兩代短命,則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如果不是兩代皇帝都短命,那麼即使其他的弊端都存在,至少司馬懿是不會有篡權機會的。歷史上,司馬懿生於179年,曹丕生於187年,曹叡生於204年,司馬懿比曹丕大8歲,比曹叡大20多歲。
  • 曹操夢三馬同食一槽,司馬懿父子三人篡曹魏
    但曹丕十分信任司馬懿,並沒有把曹操的話放在心上。後來司馬懿父子三人(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不但相繼篡奪曹魏大權,而且其孫子司馬炎滅掉了曹魏,建立了西晉。「槽」與「曹」同音,司馬懿當時在曹魏政權裡工作,姓氏中又含有馬字,後來真掌握了曹魏大權,但夢真的可以預言嗎?其實在當時夢見馬在槽裡吃草,是常有的事,幾匹馬在一個槽裡吃草,在軍中更是常有的事。
  • 歷史上謀朝篡位那麼多 世人為什麼對司馬氏篡魏耿耿於懷
    三國時期,先是曹丕篡漢,諷刺的是,曹魏沒多久又被司馬氏篡位。從本質上來說,二者都是謀反篡位,但是不得不說,司馬家的名聲要比曹家臭太多!為什麼人們默許曹丕篡漢,卻對司馬家篡魏耿耿於懷?不妨先簡單回顧一下二者篡權的過程。史書劇照曹丕篡漢東漢末年政治黑暗,十常侍橫行朝野,敗壞朝綱,天災瘟疫不斷,民不聊生,最終爆發了黃巾起義。
  • 三國熱劇,司馬懿為何成為主角?
    與曹操、劉備等秉持封建道德觀的舊人相比,司馬懿堪稱「末世新人」的突出代表。司馬懿出自一個頗有勢力的家族,高祖司馬鈞曾為徵西將軍,曾祖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雋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官至京兆尹。司馬防有八個兒子,因字中都有個「達」字,時人號為「司馬八達」。據說,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服膺儒教」,「慨然有憂天下心」。
  • 司馬懿家族的風評為什麼很差? 晉朝的績效實在太糟糕啦
    而歷史中的司馬懿和他的兒孫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幾乎是陰鷙、殘忍,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代名詞。網上有人直接說這部電視連續劇是為司馬懿及其家族洗白。歷史上的司馬懿及其兒孫究竟是何等人物?後世對其風評為什麼那樣差?這要從司馬懿所處的時代以及司馬氏建立的晉朝的過程和歷史影響說起。司馬懿生於東漢末年的亂世,身歷漢、魏兩個朝代,他生前只是曹魏的重臣,並未登基稱帝。
  • 東拉西扯《三國演義》(65)楊修不是死於雞肋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成了一個成語,比喻事情進行下去沒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捨不得。也形容進退兩難,猶豫不決,無可奈何。
  • 司馬家的後代如何葬送西晉王朝(一):晉武帝的妙計
    在西晉王朝的家譜上,排頭名的自然是那位跟諸葛亮棋逢對手的司馬懿。
  • 三國的這一對父子:父親力壓司馬懿,兒子卻被司馬懿誅殺!
    一方面,就曹真來說,雖然被《三國演義》所醜化,但是,正史上的曹真無疑是一位名將,而是在官職和地位上更是力壓司馬懿。另一方面,在曹真去世後,曹爽儘管成為曹魏大將軍,卻在高平陵之變中被司馬懿誅殺,這導致曹操一手打下的江山,最終落入司馬懿家族手中。曹真一方面,就曹真來說。曹真(?
  • 「臥虎」司馬懿 ——《三國志》讀後感
    當我看完《三國志》時,我特別佩服司馬懿。 他驚人的軍事天賦和政治才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深刻的就是他的忍道。眾所周知,司馬懿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陰謀家,同時也是魏國的四世之臣,更是西晉王朝的奠基者,也是失敗的教育家。看過《三國演義》的同學都會認為,司馬懿是個老奸巨猾的亂臣賊子。
  • 《虎嘯龍吟》的真實續集:司馬懿喝下的毒酒
    司馬懿的一生可謂是相當成功,位極人臣,權傾天下,死後被追封為宣皇帝,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尤其他還活了72歲,用曹爽的話說:「難道他真是王八成精了。」,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絕對的高壽。 《三國演義》的最後一章是「降孫皓三分歸一統」,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統一中國,實現了理想中的「天下一統,不再紛爭。」
  • 為什麼司馬懿的兒子那麼厲害,諸葛亮的兒子卻是草包?原因很簡單
    為什麼司馬懿的兒子那麼厲害,諸葛亮的兒子卻是草包?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最頂尖的謀士,為什麼他們的後代差距那麼大呢?
  • 說說司馬懿的牛逼父親:司馬防
    司馬懿的父親是司馬防,《三國志注·魏書十五·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父防,字建公,性質直公方,雖間居宴處,威儀不忒。雅好漢書名臣列傳,所諷誦者數十萬言。少仕州郡,歷官洛陽令、京兆尹,以年老轉拜騎都尉。養志閭巷,闔門自守。諸子雖冠成人,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父子之間肅如也。年七十一,建安二十四年終。有子八人,朗最長,次即晉宣皇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