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末期,司馬篡魏,曹氏、夏侯氏宗親為何碌碌無為?

2021-02-13 踩著蓬鬆的雪

原創:杜少爺 禁止轉載

據陳壽《三國志》記載,曹氏、夏侯氏同為沛國譙人,世為姻親。《曹瞞傳》中稱曹操的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此書是三國吳人所做,對曹魏多有詆毀,故此說法可信度不高。但兩家確實世代交好,在曹魏創業過程中互相扶持,故一般夏侯氏也被看作曹魏宗親。如果把曹操當做曹魏創業的第一代的話,宗親中同為一代的較為出名的就是曹仁、曹純、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第二代中較為出名的是曹真、曹休、夏侯尚。到了司馬篡魏的時代,主要活躍的宗親基本是他們的後人。其中最出名的,就數曹爽和夏侯玄。

司馬懿篡魏

一.曹仁、曹純、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系後人:多不顯達,部分投身於晉

(1)曹仁,是曹操的堂弟(魏書曰:仁祖褒,潁川太守。父熾,侍中、長水校尉)。黃初四年逝世,兒子曹泰繼承爵位,官至鎮東將軍,假以符節,繼而又封為寧陵侯。曹泰乃一職業軍人,曾經參與過曹丕時代的三路討吳,被吳國朱桓打的大敗。曹泰逝世,兒子曹初繼承爵位。又分封曹泰的弟弟曹楷、曹範為列侯。曹仁這一支,在曹泰之後默默無聞,史無詳載。

(2)曹純,是曹仁的親弟弟,虎豹騎統帥,死於漢獻帝建安十五年。無子,死後由曹演入嗣,官至領軍將軍,正元年間續封功臣後代,進封平樂鄉侯。此時已經是司馬師廢曹芳,高貴鄉公曹髦在位期間。很明顯,在司馬家篡漢過程中,曹演並沒有發揮任何作用。曹演死後,曹亮入嗣。

(3)曹洪,是曹操的堂弟(魏書曰:洪伯父鼎為尚書令,任洪為蘄春長)。曹洪早年與曹丕結怨,曹丕找了個藉口把曹洪的官位、爵號、封邑全部削奪。魏明帝曹叡繼位後,雖然又封其為後將軍,樂城侯,食邑千戶,賜位特進,後又被任命為驃騎將軍,但曹洪一支註定在曹魏不會顯赫。曹洪死後,其子曹馥嗣侯。在司馬代晉過程中毫無表現,司馬炎篡位後,曹馥依然出仕西晉,官至尚書右僕射。

(4)夏侯惇,魏文帝登基後曹魏的首位大將軍,但不久去世。其長子夏侯充繼其爵位。文帝以夏侯惇功高,賜夏侯惇家眷封邑一千戶,封夏侯惇七子二孫關內侯的爵位。夏侯充歷任侍中尚書、安西鎮東將軍,假以符節。夏侯充死後,子夏侯廙襲爵。夏侯廙死,夏侯劭襲爵。夏侯惇的次子即著名的駙馬夏侯楙,因為和曹丕是小時候的好友,所以曹丕一登基就把他提拔為安西將軍、持節,都督關中。但夏侯楙沒有一點武略,卻喜好治辦家業。諸葛亮北伐時,魏明帝曹叡西徵,將夏侯楙調回朝廷,任命他為尚書。總的來說,夏侯惇這一支在司馬篡位時代前就已經碌碌無為了。

(5)夏侯淵,是夏侯惇的族弟,他的後人最為複雜。長子,夏侯衡,娶了太祖弟弟海陽哀侯的女兒,恩寵非同一般。夏侯衡繼承了夏侯淵的爵位,不久又被封為安寧亭侯。他死後,兒子夏侯績繼承,官至虎賁中郎將。夏侯績死後,孫子夏侯褒也依序繼承。歷史上沒有這一支在司馬篡晉時期的記載,想必也是碌碌無為。

夏侯淵的次子是著名的夏侯霸。夏侯霸是一名職業軍人,也是少有的見證了司馬家擅權的宗室二代。黃初年間就已經是偏將軍,太和四年任曹真軍先鋒伐蜀。夏侯霸速來與曹真之子曹爽交好,正始年間,曹爽輔政後,其被曹爽重用。正始五年,夏侯霸為討蜀護軍、右將軍,進封博昌亭侯 。他屯軍隴西,練軍的同時安撫了少數民族。 同年,夏侯霸擔任徵蜀護軍,隸屬於徵西將軍夏侯玄(夏侯玄是夏侯霸的堂侄),多次對抗蜀漢大將軍姜維的北伐。高平陵政變後,曹爽被誅殺,夏侯玄被司馬懿調回京師,而郭淮繼任徵西將軍。夏侯霸和郭淮不合,以前在對抗蜀漢軍隊北伐時就多次互相拆臺。夏侯霸害怕自己被害,就叛逃到了蜀漢,受到了蜀漢皇帝劉禪的優待,官至蜀漢車騎將軍。這裡有個小插曲,在建安五年時,夏侯霸的堂妹夏侯氏外出打柴時「意外」(此處滑稽臉)被張飛發現,張飛後來娶其為妻。夏侯氏生下的兩個女兒後來都成為了劉禪的皇后。後來,夏侯霸追隨姜維參與北伐,最後終老蜀漢。他留在魏國的後代,受到特赦,被遷徙到偏遠的遼東樂浪郡。

夏侯淵三子夏侯稱早死,四子是夏侯威,在曹魏歷荊、兗二州刺史。這一家人,在西晉倒是極其顯赫。長子夏侯駿,出仕西晉,歷任豫州大中正、尚書、少府、安西將軍、并州刺史。與西晉汝南王司馬亮、司徒魏舒為姻親。在《晉書》中被陳淮評價為「駿及梁王皆是貴戚,非將率之才,進不求名,退不畏咎。」梁王是司馬彤,可見夏侯駿在西晉的地位。次子夏侯莊,淮南太守。妻子羊氏是晉景獻皇后羊徽瑜的堂妹。其子夏侯湛,以才博文章,是晉代著名文學家,亦是著名美男子,官至南陽相、散騎常侍。女兒夏侯光姬為西晉琅邪王司馬覲的王妃,生了後來的東晉晉元帝司馬睿。世語中記載,「由此一門侈盛於時」。

夏侯榮,夏侯淵五子,在夏侯淵與劉備的戰爭中陣亡。六子夏侯惠,歷任散騎黃門侍郎、燕相 、樂安太守,三十七歲去世。七子夏侯和,魏元帝曹奐時任相國(相國是司馬昭)左司馬、侍郎。後出仕西晉,為光祿勳。

夏侯威、夏侯和一支在西晉如此昌盛,可見在司馬篡晉過程中,必然沒有維護曹魏,甚至像夏侯和投效司馬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曹真、曹休、夏侯尚系後人:最為悲慘,幾乎團滅

(1)曹真,是曹操的養子。據魏略記載,曹真父親本姓秦,叫秦邵,為救曹操而死,所以曹操把曹真收為養子。歷任曹魏大將軍、大司馬,曹真死後,曹爽襲爵。魏明帝曹叡感念曹真的功勞,封其五子羲、訓、則、彥、皚為列侯。

曹爽,年少時因為自己是宗室而小心謹慎,與當時還是平原王的曹叡交好。曹叡即位,即任命曹爽為散騎侍郎,最終屢次升遷為武衛將軍。明帝病重時,任命他為大將軍,假之以符節、斧鉞,都督內外的一切軍務,總攬朝政,與太尉司馬懿一起接受遺詔輔政。然而,有了權力後,曹爽就開始了擅權之路。

曹爽聽從親信丁謐的計謀,尊司馬懿為太傅,升蔣濟為太尉,解除二人兵權。改任命其二弟曹羲為中領軍,又廢除禁軍五營中的中壘、中堅兩營校尉,把兩營兵眾交由曹羲直接統領。另以曹訓為武衛將軍,統領禁軍武衛營,曹彥為散騎常侍,曹爽兄弟於是完全掌握京師禁軍。他的表弟夏侯玄則被任命為中護軍,負責總統諸將,選拔舉用軍隊武官。

當時,曹爽的心腹,何晏、鄧颺、李勝、丁謐,均為浮誇不實之人。尤其是何晏,乃漢末大將軍何進之孫,其母被曹操納為妾,於是曹操收何晏為養子,後招為駙馬。丁謐、何晏、鄧颺被封為尚書,一起架空了尚書臺。任用李勝為河南尹、畢軌為司隸校尉,控制京城內外。這些人貪汙受賄,權傾朝野。同時,曹爽囚禁了郭太后。從而將郭太后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曹爽的行為,得罪了曹魏掌權的老臣。尤其是對蔣濟的排擠,是極為致命的。本非鐵板一塊的曹魏士族,以蔣濟、陳泰為首,逐漸團結在了司馬懿的周圍,暗中對抗曹爽。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蔣濟受司馬懿矇騙,為司馬懿擔保不取曹爽性命,使得曹爽輕信司馬懿,交出了權力,結果曹爽兄弟被滅三族。曹魏從此進入了司馬家時代。

諷刺的是,在司馬篡晉的過程中,除了被王凌擁立的楚王曹彪、奮起反抗的高貴鄉公曹髦、被動被密謀立為大將軍的夏侯玄外,曹爽是僅有的主動和司馬家正面交鋒的曹魏宗室人員。

(2)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魏大司馬。太和二年死後,其子曹肇襲爵。曹肇有當世才度,是一英俊少年。與明帝曹叡為少年玩伴,任散騎常侍、屯騎校尉。魏略記載:曹肇有殊色,魏明帝寵愛之,寢止恆同。嘗與帝戲賭衣物,有不獲,輒入御帳,服之徑出,其見親寵類如此。在曹叡彌留之際,曹肇本是輔政大臣之一(原為燕王曹宇為大將軍,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五人共同輔政)。夏侯獻也是宗室,但是沒有記載其具體出身。曹宇是曹操的小兒子,曹魏沒有宗室輔政的先例,曹宇也自知沒有輔政能力,就推辭掉了大將軍之位。曹魏前三代,詔書多出自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之手。然而,這二人與夏侯獻、曹肇是政敵。在得知自己即將輔政的消息後,夏侯獻、曹肇準備逐漸幹掉劉放、孫資。結果,劉放、孫資抓住機會,向彌留之際的曹叡建言。曹叡在最後聽從劉、孫二人建議,輔政大臣變成了兩人:曹爽、司馬懿。曹肇正始年間去世,追贈衛將軍,子曹興嗣位。孫子曹攄後來出仕西晉,在西晉大司馬齊王司馬冏任記室督。後為襄陽太守、徵南司馬,最後戰死。曹休一支,由於曹肇沒有當成輔政大臣而沒有顯達,但是因禍得福,躲過了司馬氏的打壓。

(3)夏侯尚,是夏侯淵的侄子。曹丕建立魏國後,為平陵鄉侯,遷升徵南將軍,領任荊州刺史,持朝廷符節都督南方軍事。曾經和曹真一起討伐過東吳。夏侯尚與曹丕關係很好,病重時,文帝數次去看望他,拉著他的手流下了眼淚。去世後,兒子夏侯玄繼其爵位。

夏侯玄,是在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位曹魏宗室。夏侯玄少時便有名聲,在弱冠時便擔任散騎黃門侍郎。他是夏侯氏由地方豪強向士族過度的典型人物。其人好文,頗有造詣,著有《樂毅論》。是著名的玄學家。後世東晉僑姓士族門閥均由儒學入玄,玄學昌盛。而玄學之風漸起的源頭就是夏侯玄、何宴、王弼這些「正始名士」玄學家。

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曹爽執政後,夏侯玄被委以重任,升任散騎常侍、中護軍,掌握軍官選拔權。夏侯玄,在朝堂上也很有政見。司馬懿曾經與他談及時事,夏侯玄提出了"審官擇人"、"除重官"、"改服制"等政治制度,司馬懿深表贊同。後升為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為曹爽掌控西北兵權。但其並沒有軍事才華,與曹爽共同伐蜀失敗,名望有所降低。這也是後期曹魏宗室們的特點,就是家風向「士族化」過度,再也沒有純粹的軍事強人。

高平陵之變後,曹爽被殺。夏侯霸逃向蜀漢前,曾經勸夏侯玄一起逃走。但是夏侯玄拒絕了,被司馬懿調入中央,任大鴻臚、太常,受到壓制,悶悶不樂。嘉平三年,司馬懿去世後,夏侯玄嘆息道:「司馬懿尚且能夠以世代的交情善待我,而子元(司馬師字)、子上(司馬昭字)是不會容忍我的。」果不其然,嘉平六年二月,中書令李豐與皇后父光祿大夫張緝密謀殺司馬師,擁立夏侯玄為大將軍。失敗後,夏侯玄也被牽連,被滅三族。臨斬時,仍然神色不變,舉動自若,從容受刑,不愧名士之風。

夏侯玄,是個可惜又可恨的人。他的德行文化在曹魏第三代宗室裡面是最出色的,有很高的威望,否則也不會被李豐密謀擁立為新的執政。然而,就像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的一樣,夏侯玄以規劃設計政治格局制度而留名於世,然而和曹爽內外糾擾廝纏在一起,地位如此榮耀,卻從未聽說他幫助改正曹爽的錯誤,為他引薦良才。可以看到,在司馬代晉的過程中,夏侯玄也得過且過,從未主動的去反抗,最後還是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所以,夏侯玄雖然沒有貴戚紈絝子弟之風,但是是個典型的「清談型士族」,沒有處理實際政務的能力。這樣的人,在曹魏第三代宗室中,居然是最被寄予希望的一個,可見,後期曹魏宗室確實後繼無人。

三國志 評曰: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並以親舊肺腑,貴重於時,左右勳業,鹹有效勞。爽德薄位尊,沈溺盈溢,此固大易所著,道家所忌也。玄以規格局度,世稱其名,然與曹爽中外繾綣;榮位如斯,曾未聞匡弼其非,援致良才。舉茲以論,焉能免之乎!

杜少爺整理的曹氏、夏侯氏宗親支系

相關焦點

  • 揭秘:三國夏侯氏與曹氏的關係
    曹氏、夏侯氏都是沛國譙縣(安徽省亳州市)的大族。但是曹氏自曹騰以來,門第興盛,多在朝廷和郡縣做大官。由於曹騰深受大將軍梁冀和漢桓帝信任,養子曹嵩做過太尉;弟弟曹褒官至潁川太守,曹褒兒子曹熾官至侍中、長水校尉;另一個堂侄曹鼎官至尚書令。反觀夏侯氏,雖然家大業大,但畢竟祖上沒人做過官,只算得一方土著地主,不列宦籍(官員單獨列在其他戶口冊上)。
  • 歷史上謀朝篡位那麼多 世人為什麼對司馬氏篡魏耿耿於懷
    三國時期,先是曹丕篡漢,諷刺的是,曹魏沒多久又被司馬氏篡位。從本質上來說,二者都是謀反篡位,但是不得不說,司馬家的名聲要比曹家臭太多!為什麼人們默許曹丕篡漢,卻對司馬家篡魏耿耿於懷?不妨先簡單回顧一下二者篡權的過程。史書劇照曹丕篡漢東漢末年政治黑暗,十常侍橫行朝野,敗壞朝綱,天災瘟疫不斷,民不聊生,最終爆發了黃巾起義。
  • 曹操宗親夏侯霸叛魏降蜀的難言之隱
    底部可發表評論,歡迎指正修改錯誤之處!夏侯氏乃魏武曹氏的宗親,夏侯霸的命可真苦啊,還沒到自己獨當一面老爹橫死在國外。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託孤於大將軍曹爽和老狐狸司馬懿,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曹爽在驅逐司馬懿後成功的掌握了魏國的大權,因為夏侯氏與曹氏的宗親關係,夏侯霸得到了曹爽的器重,屯軍於隴西,演武練兵,並改善了魏國與當地少數民族的關係,得到了少數民族的擁戴。在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被魏帝曹芳封為右將軍,進封博昌亭侯,代替夏侯儒徵蜀護軍、統屬徵西,前往魏蜀前線。
  • 「短命」的西晉王朝,司馬家族發家史,為何篡魏會被後世人所罵?
    其實我們不難看到,古往今來謀朝篡位的事列並不在少數,但為何司馬家族又會背負這麼多的罵名呢?司馬篡魏為何會有這麼多的罵名?原因有三點。看似都是篡位,實則性質上有著很大的區別。東漢末年,整個朝代已經是岌岌可危,曹操借著大漢的名義東徵西討,最終統一北方,其子曹丕順理成章地接下大漢的江山,改名為「魏」。對於那個時候的東漢而言,早已經是名存實亡,曹魏接手過來的江山也是殘破不堪,曹操一生都在東徵西討,而司馬家族呢?
  • 曹氏和夏侯氏到底什麼關係?為什麼夏侯氏可以決定曹魏政權興衰
    曹氏、夏侯家族是曹操開創霸業的中流砥柱,世代結為姻親,是曹魏政權的核心力量。但是,由於曹操、曹丕、曹叡以及曹芳時期的宗室政策截然不同,缺乏連貫性,導致了皇族零落,被司馬氏竊取政權。曹氏、夏侯氏家族的浮沉反映了曹魏政權的興衰。一、曹操時期:宗族至上曹操在起兵後,其麾下官員逐步劃分為兩大集團的,一是潁汝文官集團,如荀彧、荀攸、郭嘉、陳群、鍾繇等出身潁川、汝南等地的世族,互為姻親,掌管政治;二是譙沛武將集團,以曹氏、夏侯氏、許褚等為核心,皆為曹操鄉黨親戚,掌管軍事,控制著曹操最核心的軍事力量。
  • 司馬懿政變殺曹爽奪權,曹氏宗親為什麼不反抗?
    首先咱們確定一點,曹氏宗親包括曹氏和夏侯氏。曹操的父親曹嵩本是夏侯氏家的子弟,過繼給中常侍曹騰為子。
  • 韜晦顧問第22篇:司馬懿篡魏與西晉統一
    而司馬作為姓氏,起源於西周時代,就是擔任過司馬一職的後代。 三國鼎立後期,尤其是北方「曹氏魏國」的綜合實力最為強盛。可誰能料到曾一心助魏並抗擊蜀漢的大將軍司馬懿會在魏帝曹叡病逝後不久,就起兵謀反曹魏,而成為繼曹操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第二人,直至推翻「曹家王朝」。
  • 走投無路,曹魏宗親夏侯霸為何拋下殺父之仇投降蜀漢?
    為什麼三國時期夏侯家族夏侯霸會不顧這血海深仇投降蜀漢?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沒有錯。後主劉禪又是憑藉什麼使得這位曹魏宗親放下芥蒂,效忠蜀漢呢?劉禪真的是人們口中那個扶不起的阿鬥嗎? 這一切都要從司馬懿說起。 諸葛亮、龐統,臥龍、鳳雛的名號響徹大江南北,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傳言更是深入人心。
  • 「司馬篡魏」還會出現嗎
    在三國時代,原本實力最強,最有可能統一的曹魏,結果卻在249年的高平陵政變中,大權被司馬懿篡奪,從而成為三國中實際滅亡最早的一國。又掙扎了10多年,終於是司馬炎篡魏,正式結束三國。而魏國被司馬氏所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諸多原因中,皇帝曹丕和曹叡連續兩代短命,則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如果不是兩代皇帝都短命,那麼即使其他的弊端都存在,至少司馬懿是不會有篡權機會的。歷史上,司馬懿生於179年,曹丕生於187年,曹叡生於204年,司馬懿比曹丕大8歲,比曹叡大20多歲。
  • 2018致全體夏侯氏宗親的一封信
    感恩兩千多年前夏侯氏祖先的誕生,是他們的勤勞和智慧,才有了今日夏侯氏的興盛綿延;感謝來自各行各業各階層的宗親,是你們的支持與厚愛,夏侯宗親會事業才得以發展弘揚。在此,我謹代表宗親會向各位宗親及八方四海夏侯氏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誠摯的問候,祝大家新的一年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作為夏侯宗親會的領頭人,我深感壓力與責任並存。
  • 曹操最重要的兩個外戚家族,一個是夏侯氏,另外一個你或許不知
    我們都知道,曹操打下曹魏王朝的基礎,一個重要的幫手,那就是夏侯氏。其中以夏侯惇和夏侯淵為典型代表。
  • 三國冷知識,諸葛亮司馬懿是兒女親家,三國就是一群親戚打架
    由於小說三國演義的出現,讓人們對魏蜀吳三國爭霸的事跡變得盡人皆知,無論是男女老少,都能夠說出一些三國發生的事情。這就是三國普及的程度。眾所周知的是,魏蜀吳三國徵戰不休,從東漢末年開始,天下就大亂了,這時候逐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國時期雖然是盡人皆知的,但是三國中仍然出現了很多冷知識,這些冷知識是人們不熟悉的,也是鮮為人知的。
  • 曹丕篡漢時,漢獻帝若不配合,要跟曹丕魚死網破,會有怎樣後果?
    在司馬昭篡魏時,曹髦便是採取的這種辦法,高喊著「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率領宮人組成的隊伍,親自殺向司馬昭府,一路上沒人敢攔,直至最後被司馬昭的心腹賈充,帶人堵住,賈充便忽悠成濟,於是成濟便躍馬而出,一矛刺死了曹髦。
  • 夏侯霸:三國後期苦命一生的悲情男子
    說道三國中後期的故事,有一位苦命的娃不得不提一下,那就是曾經出仕於魏蜀兩國的悲情男子夏侯霸。
  • 所謂的三國紛爭,竟是一群親戚打架
    五千年歷史,精彩紛呈,內容飽滿,有太平盛世,如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也有紛爭亂世,如春秋戰國、三國兩晉。
  • 為什麼三國之後很少聽說「夏侯」這個姓了?
    夏侯姓的起源與衰落我國複姓來源眾多,比如封邑、居住地、官名爵位、姓氏組合等等,比如大家熟悉的令狐,據《百家姓》記載,周朝人魏顆,因屢立戰功受封於令狐邑,所以其後人就以令狐為姓。三國時期著名的司馬家族,其姓氏就來源於西周時期的官職名稱,此類還有如司徒、公羊等。
  • 文鴛:嚇死司馬師,大破二十萬胡人,堪稱三國末期第一虎將
    無論是號稱三國第一勇將的呂布,還是劉備身邊的關羽張飛趙雲,又或者是東吳帳中的太史慈,都為這個亂世留下了屬於自己的色彩。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這群武將也漸漸消失在了眾人眼中。當然,也有新的武將登上舞臺,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三國後期的一位武將,他被稱為是三國末期第一虎將,此人就是文鴛。
  • 同樣是改朝換代,為何後世認可曹丕代漢自立,鄙視司馬炎篡魏立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亂世,這個時期謀朝篡位之事屢見不鮮,改朝換代也和走馬燈一樣,讓人眼花繚亂。三國兩晉南北朝最開始的兩次改朝換代,第一次是曹丕代漢自立,第二次是司馬炎篡魏立晉。然而,後世認可曹丕代漢自立,卻鄙視司馬炎篡魏立晉,這是為什麼呢?
  • 史上最牛的官二代:誰是三國裡最腹黑的大BOSS?
    然而,老毛君縱觀三國,史海鉤沉,卻從蛛絲馬跡中發現司馬懿並不是最腹黑的大BOSS,還有一人,隱藏的比他還深,還黑,還狠,可以說是三國第一狠角色,最腹黑之人。若不是此君天不假年,三國恐怕是另一番局面了。他就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司馬懿長子——司馬師。幾乎所有的文學和影視作品都忽略了司馬師,以為他是個打醬油的。他掌權時間不長,是個承上啟下的過渡人物,上有個冢虎老爹司馬懿,下有個出名的弟弟司馬昭。不是有句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不是「司馬師之心路人皆知」!大家多是用後視鏡看歷史,《大軍師司馬懿》裡甚至把司馬師塑造出人畜無害的小白兔,司馬昭則是處心積慮篡魏的陰謀家。
  • 從三國封邑「大數據」看諸葛亮的真面目
    所以司馬氏之篡,不在魏鹹熙二年(265)的孫輩,其實在祖輩已埋下伏筆。只要看封邑的量級,宇內之輕重早不言而喻。而對比諸葛亮與司馬氏,我們可以感知:同樣的權傾朝野,其實有著品質的天壤之別。從某種角度講,蜀漢在這方面實行了一種「戰時共產主義」制度,諸葛亮則起了關鍵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