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日記:武漢江夏方艙醫院的最後一天|豆瓣|於莉|武漢江夏方艙...

2021-01-08 騰訊網

3月10日 武漢 周二 晴

今天是我來武漢的第44天。

在同事的辛苦聯繫下,今天我們終於走出了北京醫療隊的「勢力範圍」,去往武漢江夏方艙醫院採訪。

這是江夏方艙醫院運行的最後一天,也是武漢市最後的兩個方艙關停的日子,從首家方艙醫院投用至今已過去35天,這是一個可以載入歷史的日子。幸運的是我沒有再次缺席。

從漢陽的駐地開車到達位於大花山戶外運動中心的江夏方艙醫院時,已經接近10點,因為聯繫人通報車輛人員信息延遲,車被攔在警戒線外半個多小時。但好不容易出來「放風」的大家一點也不急躁,耐心等到了「大門」為我們敞開。

最後一天的方艙醫院氣氛確實有點不同,四周的人特別多,下了班的醫護人員、後勤保障人員、以及來採訪關艙的各路記者,在方艙門口來來往往。但我的眼神還是首先被大門對面的山坡上的人吸引了,幾名男人應該是方艙的保障人員,方艙關停,他們也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此時在山坡上或坐或站,若有所思。他們的使命完成了,但武漢的災難還不算完全過去,我想他們也開心不起來,表情嚴肅,靜默著,像是在等待什麼。

與這些本地工作人員的沉默相對應的,是外地馳援的醫護人員,他們的興奮溢於言表。對這些「外援」來說,武漢只是他們的一個「戰場」,不是家鄉。家鄉成為「戰場」、血流已成河的感受他們不太會有。所以這裡有很多的歡慶。

各種姿勢的合影,各種形式的標語,各種各樣的笑容。。。對這些「外援」來說,方艙關閉了,他們的工作結束了,意味著即將可以回家去。誰不想回家呢?回家是多麼值得慶賀的事——「護理一個月,歸來仍是少女」。

是啊,回家的人「仍是少女」,載譽而歸。很快只會留下武漢人守著自己殘破的家鄉,消化這兩個月的折磨與掙扎。

我也希望這個春天帶來的新希望,能夠消解更多人的傷痛——然而不要忘記,不要忘記這個錯誤,這場源於天災,卻被人禍無限放大的災難。

我跟著上班的醫護人員一起換好防護服,然後第一次走進了方艙醫院。

這裡的方艙已經靜悄悄,絕大多數的床位已經空了,艙內上班的醫護人員比患者多得多。最後「落單」的患者在自己的床位邊,顯得有點孤獨。

醫護人員們的工作不多,也自發組織開始拍紀念照。他們的情緒很明顯跟患者不同,高昂而亢奮。

有同事在艙裡做直播,採訪了幾位堅守最後一班崗的天津醫療隊員,問到他們來了多少天,工作內容等等問題。不料想這段簡單的採訪,一下子把一名女護士的心理防線擊潰了,她突然止不住開始流淚。然而隔著護目鏡卻沒辦法擦。

防護服裡流淚是一件危險的事,眼淚如果把口罩打溼,口罩的防護作用就失去了。可她止不住淚水,於是只好仰起頭,努力不讓淚水往口罩流。看著她的樣子,我鼻子也忽然一酸,差點落下淚來。

她的同事聚過來,出於保護讓她現在就離開方艙,因為口罩有可能已經溼了。她反覆地說著:「口罩沒有溼,口罩還沒有溼,我可以留在這兒。」但同事們還是堅持讓她出去,畢竟臨近關艙,裡面也沒有太多工作可以做,出去一個人也沒什麼影響——「有我們在呢,你放心出去!」她最後還是出去了,防護服背後寫著「關艙大吉,早日康復」。

艙內又恢復了平靜,醫護人員們都立在那裡,平復自己的心情。無論什麼樣的「離開」,總是令人激動,或許是這麼久以來的壓力忽然爆發,或者是終於看到了終點而喜極而泣,或者是想到很快可以回家的激動不已。。。

方艙的另一端傳來了一陣動聽的歌聲,女聲民族唱法,婉轉悅耳。我還以為是大喇叭在放歌,但明明有一個女醫護人員手拿話筒站在那裡。我走過去仔細一看,竟然真的是她在唱,唱的如同原音重放一般。

來自天津醫療隊的於莉,她說自己平時就有唱歌的愛好和特長,來到武漢後,看到方艙裡有表演的條件,但她一直上的都是夜班,沒有機會唱歌。今天方艙關停了,她終於排到了一個白天班,病人已經走得差不多了,也不怕打擾大家休息,憋了將近一個月,她終於能過一把唱歌的癮。

方艙裡留下的為數不多幾個病人聽到這麼美的歌聲,圍了上來,一位大姐還用雙手鼓掌打起了節拍。「謝謝大家來聽我這個『個人演唱會』,用歌聲送別大家,送別這家方艙醫院,希望大家都能儘快康復,恢復平靜的生活。」抬頭看,一根繩子上掛著幾隻手摺的千紙鶴,似乎在她的歌聲裡翩翩飛起。

午飯時間到了!醫護人員開始為剩下的十來名患者發放「最後的午餐」。

我湊上去看了一下患者吃的飯,菜有葷有素,還有水果。一位患者給我們介紹:在這裡夥食還算不錯,幾道菜也能保證營養。他吃飯的臨時「小桌子」上,寫著一句話——支撐我們一直走下去的,是喜愛、擅長和心甘情願。

這句話可能和疫情沒有關係,但仍然在這個特殊的地點、特殊的時間打動了我。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媒體記者,能夠在武漢堅持到底,靠的真的不是什麼多麼崇高的目標,而是最基本的「喜歡自己的工作」「擅長這件事情」,以及「心甘情願」。

方艙內,患者們開始吃飯。情緒比較穩定,沒有太多興奮,也沒有悲傷,因為悲傷已經「過期」了吧,他們只是安靜地吃飯,安靜地想要繼續活下去。

吃完了飯,坐在床邊繼續等待,行李早已經收拾好,只等出去的那個時刻。

我在裡面醫護人員的催促下,停止了採訪。在防護監管工作人員的監督下,小心翼翼脫掉了防護服(中間因為防護服穿脫要求跟北京隊不同,我被那位大姐罵了個狗血淋頭)。

經過無數遍消毒、洗手、消毒,我終於重返到陽光之下。走出方艙大門,我看到對面的山坡上,越來越多的完成任務的醫護人員,終於能安心坐在草坪上,閒聊、休息,曬曬太陽。今天的陽光真的不錯。

而醫生工作區裡,他們使用完畢的、消完毒的防護鏡掛在那裡,不知道還會不會迎來下一波使用者到來。

但願不會了。

3月10日夜

和小欣

—未完待續—

————我能說的並不多————

今天有一篇文章被禁了,刪的很慘,「恩重如刪」

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

如果有人讓我們忘掉現在呢?

和小欣攝於2020年3月10日武漢

以防丟號,可以關注

微博:小心和小欣

豆瓣:小心和小欣

相關焦點

  • 武漢江夏方艙醫院的搞笑「大荊」
    聽到值班醫生荊志強暖心的邀約,武漢江夏方艙醫院年紀最小的患者帥帥(化名)連聲叫好。荊志強是陝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的醫生,這次,他作為國家(陝西)中醫醫療隊的隊員,來到武漢江夏區大花山戶外運動中心方艙醫院進行支援。前些天,帥帥的奶奶外出買菜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回家後,爺爺、爸爸、媽媽和今年7歲的帥帥相繼被傳染。2月15日,帥帥和爸爸一起被送進了方艙醫院。
  • 這裡不僅有醫藥,還有護膚品和村上春樹的作品——探訪武漢方艙醫院
    江夏方艙的閱讀服務點。新華社記者王作葵攝新華社武漢2月16日電(記者王作葵、李勁峰、李思遠)「被收治進方艙醫院的病人,有些人會出現皮膚乾燥的症狀,所以我們給他們每個人都準備了一小瓶護膚品。」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中醫院辦公室主任袁婷婷一邊在病區巡視一邊對記者說。
  • 江夏方艙:床位獨立分隔,防疫物資仍緊缺
    > 江夏方艙
  • 《武漢抗疫日記》新書發布會在武漢舉辦
    新華網武漢8月20日電(楊宇)記錄抗疫故事的《武漢抗疫日記》新書發布會,19日在位於湖北武漢的卓爾書店舉辦。發布會正值中國醫師節,主辦方還將500本《武漢抗疫日記》作為一份特殊的禮物,贈予武漢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和麻醉科,以此向一直奮戰在武漢抗疫最前線的醫務工作者致敬。
  • 武漢女婿拍百集紀錄片《武漢日記》真實還原武漢抗疫精神 作品無償...
    在昨日的捐贈儀式上,這位有著「少年白頭」的80後導演,第一次完整觀看片子後激動地說:「我們叫它《武漢日記》,日記是形式,拍下的卻是武漢精神!作為武漢女婿,我只想用自己擅長的方式為『熱乾麵』加油!」活動間隙,楚天都市報記者對程逸飛進行了專訪。
  • 我從武漢歸來|張娟娟:想抱抱被「哄」的女兒,看看被「騙」的父母
    與大多數經歷過抗疫一線的人不同,從2月10日遠赴武漢支援江夏方艙醫院,到3月10日正式休艙,中間像陀螺似的不停「轉」了1個月,但是張娟娟整個人的心態卻好像只是「隨手」去給鄰居幫了個忙。從發熱門診到去武漢支援,好像只是「隨手」幫了鄰居一個忙「有人失眠,晚上兩點多找我們聊天,我還會給她們開玩笑,晚上睡覺不僅好得快還美容…」回憶起在江夏方艙醫院的日子,張娟娟笑稱她們負責的那個病區全都是女性,變美什麼時候都管用。
  • 武漢保衛戰打響關鍵之役(人民眼·武漢戰「疫」)
    記者來到江岸區紅橋集團工業園區,只見21個廠房已被改造成可容納3500張床位的方艙醫院。病區內,微波爐、空氣淨化器、電視機等一應俱全,每個床位下面的集納箱裡,統一放有水杯、洗漱用品、耳塞、眼罩等日用品。  從2月3日起,武漢市基本上以一天半新建一座方艙醫院的速度,大幅擴容收治能力。
  • 173篇日記記錄「武漢76天」
    作者:肖暢         武漢「封城」的76天,是全國人民和武漢人民共同的記憶。  為了講好武漢抗疫故事,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武漢出版集團公司成立《英雄城記》編寫組,收集了一線戰鬥人員和普通市民76天裡有代表性的日記,從中遴選了173篇,彙編成書。
  • 央視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記錄著真實的「武漢時刻」
    2月22日,融媒體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第二季在央視紀錄頻道(CCTV-9)開播,並在央視頻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播出,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和點讚。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融媒體系列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自2月3日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以來,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 來自武漢的聲音日記:武漢「星星」、北京「月亮」和「太陽」媽媽
    對用心守護的病人又有著怎樣的真情……點擊收聽來自武漢的聲音日記第六期。今天講述這樣的一家人。哥哥叫劉繼星,是北京胸科醫院援武漢醫療隊成員,妹妹叫劉繼月,奮戰在北京地壇醫院ICU病房。而他們的媽媽也曾是醫務人員,退休前就職於北京地壇醫院順義院區,參加過抗擊非典疫情。一起來聽他們的故事。
  • 四名中醫師奮戰在抗疫一線——守護武漢的中醫力量
    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李軍昌——  今天我定不負武漢  32年前,空軍軍醫大學附屬西京醫院中醫科副教授李軍昌曾在湖北中醫學院學習。武漢,有他熟悉的人,懷念的校園,愛吃的熱乾麵。得知疫情後,他就投出了請戰書。
  • 王永利:總臺《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直擊一線抗疫情真實「武漢...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全體國人的心,作為疫情中心的武漢,更是成了關注的焦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 2月3日起全天滾動播出融媒體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為觀眾呈現危難中的守護相望,真實的「武漢時刻」。
  • 武漢最後一家方艙醫院休艙!關門大吉,不再見!
    3月10日,伴隨著武昌方艙醫院送走最後一批患者,武漢所有方艙醫院均已「休艙」。「一日一方艙」,武漢平均每4個患者就有一人入住,實現零感染、零死亡……這一個多月,方艙醫院完成了「史詩級」的救援任務,並成功幫武漢扭轉了戰局。方艙醫院「休艙」了,但這段歷程將永載史冊。
  • 方艙醫生聽到來武漢後最暖心的一句話:病好了我要去獻血!
    王醒說,這是他來到武漢以後,聽到最暖心的一句話。今年56歲的王醒,是國家中醫醫療隊(江蘇)、江蘇省中醫院ICU重症病房主任醫師,現在在武漢市江夏區方艙醫院開展救治工作。她和醫生約定,康復後去獻血2月16日,在王醒走進病房不久後,病人張麗(化名)主動找到他,說出了獻血的想法。
  • 張伯禮:我這輩子註定要和武漢肝膽相照
    3月10日,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出現在武漢江夏方艙醫院,這一天是這所醫院「關門大吉」的日子。 從1月27日張伯禮受命趕赴武漢,參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算起,72歲的他已經在武漢抗疫一線奮戰了50餘天。
  • 紀錄片人在武漢
    《在武漢》攝製組的所有外地人已全部離開武漢,張悅是最後一個。攝影師王子楨昨天結束了14天的居家隔離期,他稱之為「刑滿釋放」。林晨同學很久沒發疫情相關的內容了,昨天更了一段感謝視頻,給網友匯報他和MCN打官司進展。他最近正忙於維權,對象就是之前總拒絕我採訪他的那家公司。蜘蛛猴麵包發出了《武漢日記2020》系列的最後一支視頻,編號是20。
  • 一位「口罩天使」的武漢日記
    我們身邊,很多年輕人都在用力所能及的方式,支援一線守護城市:有開車接送醫護的搖滾樂手,有運送物資的rapper,還有到處張羅急缺物資的小姐姐……今天推送的 #武漢日記#,來自「口罩天使」一員,小八。下午兩點,醫院開始請求支援物資。我轉了,列舉了六條自己的意見包括支援醫院,交通工具請調配給必須工作的人們,希望儘快修建隔離區醫院等。我爸笑我:你這是國家領導人滴決策。封城的第一天,沒有出門,一切對於我,都只發生在手機屏幕裡。所有情緒,有著各自飽滿卻不清晰的面容,忽近忽遠,橫衝直撞。
  • 方方的武漢日記
    真的有點慘(對了,我侄女說,新加坡接回他們的事,並沒有最後確定,讓我在微博說明一下)。 我自己也差不多。元月18日要去醫院看望病人,無論如何得戴口罩。可是家裡其實一隻都沒有。突然想起12月中旬去成都,學弟徐旻曾經給過我一隻口罩,說成都空氣不好。其實武漢空氣也好不到哪去,我也習慣了壞空氣,所以這隻口罩我一直沒用。這次算是救了急。慶幸剛好是一隻N95。
  • 生命中至暗時刻,武漢方艙醫院小姐姐的日記,手繪那時那刻的溫暖
    疫情最先在武漢出現,那段令國人永生難忘的日子裡——居住在封城大武漢裡的市民,有倆人目前公開出版了日記。先說方方寫的《武漢日記》是很多人看過的,但光速在海外版,引發了全國人民的大討論。圖說:配圖網絡《2020武漢日記:方艙「手繪小姐姐」的抗疫畫集》這本日記短短幾天,在平臺上已經賣了20000餘本。
  • 虹口區赴武漢醫療隊員前線日記(十六)
    從2月1日起,小虹推出《虹口區赴武漢醫療隊員前線日記》,讓「逆行者」的心聲被更多人聽見。  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極為關鍵的時期,此時,除了正常的醫療救治以外,患者和醫務人員的心理疏導工作也極為重要。2月25日,三名虹口援鄂心理醫療隊員正式上崗,展開支援。  讓我們一起閱讀日記,見證白衣戰士們的戰「疫」徵程。